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黄山导游词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各位游客:

  欢迎你们来龙窑寨观光游览!

  龙窑寨地处太平湖中心湖区,是一个融陶瓷文化、原始风貌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新景点。寨中三面环水,山青林幽,龙窑卧坡,陶具香古,门内的情侣松、三姊妹松,轻摇绿意,时刻欢迎中外宾朋光临。

  大家看,这是龙窑寨的标志物—陶轮,左边是陶坊,上面长如巨龙、张开巨口的就是龙窑,龙窑寨名便由此而来。在讲解这些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的陶瓷文化。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除四大发明之外,瓷器也是我国的伟大发明,而且比国外要早一千五百多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瑰宝。

  陶器出现在距今约8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发现泥土与适量的水混和后,就会有粘性和可塑性,可以用手随意把它塑成各种形状,在太阳下晒干,泥坯变硬,可盛干东西。当先民们把打来的野兽、山鸡用泥包裹好放在火中烧烤,等烧好后再把泥敲开,发现泥经过火烧后变得坚硬,再烧到一定温度后,不仅能盛水,而且耐火,能用以烧煮食物。这样,人类创造的个新物质——陶器就诞生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人类学会制陶术标志着人类蒙昧时代的结束。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虽有塑料及金属容器和饮具,仍无法代替陶器的位置。所以,陶器从诞生之日起,便永远陪伴着人类。

  太平湖水域内烧制陶器的历史可上溯到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太平湖在商周时期就有硬陶,秦汉时出现釉陶,晋宋时已有完整的陶器可考。如果你们有兴致沿湖漫游,随手就可拾各类古陶片,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在被湖水洗出的古墓边拾捡到完整的古陶器。

  好,说到这里,让我们先仔细看一下作为龙窑寨标志物的陶轮。陶轮是制陶原始的也是主要的工具。是人类制造的早的简单机械装置,是现代车床的雏形。远在七千年前,人类就利用惯性原理制造了陶轮。距今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在制陶上已广泛采用了轮制技术。今天,我们要使一个轮盘转动已是轻而易举的事了。但在六、七千年前或者更早的年代里完成这一动作,那可算是一个创举了。我这么说,大家只知道一个抽象的概念,还是随我到陶坊看看吧。

  这就是陶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车间。里面不大,也很简陋,但它能把你带回远古时代,领略我国古人制陶的技艺和情趣。大家看这墙壁上的陶器,有罐、盆、碗、壶等,共有七、八十个,这都是来我们龙窑寨的四方游客的作品。虽做得很简单,但难得那份制陶的乐趣。大家再看这位制陶的师傅,他把泥放在陶轮上,用力转动陶轮,在转动中又利用同心圆的原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一边转动,一边手捏、提、拉成型,成型后一边转动陶轮,一边用竹刀等工具整型修坯,使内外形状规整,以后再去烧成,这是除选淘泥、练陶泥后的套工序。(制陶师傅边操作,边作适当讲解)。用这种轮制法做成的`陶器,器形规整,器体厚薄均匀,器壁表里大多遗有平行密集的轮纹,器底也往往遗留线割的偏心纹。大家看清楚了,呆一会每个人都可以试试。不论做得好坏,贵在参与。

  下面请各位随我到外面看龙窑。制造陶器后的也是关键的一道工序是烧成。新石器时代初期,陶器曾有一个平地堆烧的过程,后来人们发明了窑,有蛋形窑、龙窑、馒头窑等,闻名于世的景德镇瓷器,就是在蛋形窑中烧成的,而龙泉青瓷就是在龙窑中烧成的。我们眼前的这座窑,就是龙窑。这座龙窑有40多米长,两边各有48个烟孔,(取事事发之意)是烧窑过程中调节火候用的。除窑头窑尾两大进出门外,靠两边还开有两道小门,供装窑出窑之用。龙窑是在馒头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东汉晚期就出现了龙窑雏型,到了五代和北宋时期,龙窑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很多龙窑都像这座一样,多依山势或土堆倾斜而筑,由于窑身细长,高宽不过2米左右,而长度却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宛如一条巨龙躺卧在山坡上,因而被叫做龙窑。龙窑大多建在南方,因为烧陶需要燃烧的火焰,而发挥长火焰的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窑的长度。南方多山,在山坡上砌建长形窑,使在窑头烧的火焰顺着山势由下向上,升至窑尾出去,这种窑的本身也起了烟囱作用,烧陶的效果很好。1961年,在太平湖北岸发现了三座明清古龙窑址,另有一座清末时期古龙窑,窑内有许多陶器,据说是因战争丢弃的。遗憾的是这几座古龙窑都被湖水淹没了。

  这龙窑的上面,是太上老君庙。太上老君就是道家学说之祖老子的仙称。大家都知道,先有道家学说后生道教,道教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教义精髓。老子主张“天道自然、天人合人”的哲学业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循环反复、物极必反,提倡世人应当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知足常乐、与世无争。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制陶史与道教相差几千年,如何会尊太上老君为陶神呢?其实,陶文化归根结底是人类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顺应了自然法则的产物,在制陶过程中,又充分了体现了老子倡导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验证了老子所说的世间万物相互转化、物极必反的道理,陶文化与道教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关于尊太上老君为陶神,还有另一个民间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太上老君造出过很多炼丹的炉子,当他云游到人间时,发现没有烧制陶器的窑炉,于是他点化了窑师,便诞生了窑炉。后来,陶工们每砌建一座窑炉,每烧一窑陶器,之前都要祭拜太上老君。每年的2月15日是太上老君的生日,陶工们都举行祭神仪式,对太上老君顶礼膜拜,祈求保佑。

  大家请随我上去,到陶瓷展厅去看看。先看看展厅门前的这个木轮子。打眼一看,它像古老的水车,实则是练陶泥的木碾子。将经过选采、粉碎、淘洗、配料的陶泥堆放在这个圆型的石板上,或人或牛推着碾子转磨,直到将陶泥转磨得匀细、润滑,可以放陶轮上制陶为止。

  好了,我们去看陶瓷展厅。

  这是一间土木结构的土房子。大家可能会说,展厅一般都是宽亮、明净、高雅的,而这里也未免太土气了些。其实,我们认为,中国的陶瓷文化本源于原始和古拙中。泥土是制陶的基本的原料,所以,我们没有刻意打造这间展厅,原汁原味,更能贴进这些陶瓷。大家看,这墙壁上陈列着70多件古陶瓷品,其出土年代、品种、色彩、大小都不相同。

  我国的陶瓷分九个时期的产品,即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陶瓷、战国秦汉陶瓷、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隋唐五代陶瓷、宋辽金西夏陶瓷、元代陶瓷和明清陶瓷。看,这是……(简要介绍主要陶瓷的年代、出土地及陶瓷特征)。各位,这些陶器还是历史学家划分人类史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社会到了商代才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阶段。在此之前,比较能说明当时社会现状的就是陶器。在浙江余姚县距今7000年的地下堆积层中出土了一只陶型小猪,这只小猪与现代家猪的体态十分相似,无疑是当时所饲养的真实猪的缩影。由此可见在7000年前,我国就已开始饲养家猪了。

  这是制陶工艺流程的介绍。陶瓷生产的工序是繁多的,主要包括瓷土的选采、粉碎、淘洗、配料、练泥、成形、干燥、修坯、素烧、上釉、烧成、选瓷、包装等十多道工序。大家再看这展厅的边上,堆放着零零散散的制陶工具,这是木杵,是粉碎瓷土矿用的;这是独轮车,是拉运陶泥用的这些木船等是窑工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堆放在这里。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看了陶坊,看了龙窑,看了陶瓷展厅,但还有一样重要的东西没看呢,那就是陶泥。不是什么样的泥土都能制陶的,不然,古代的那些陶器在外观上、断面上和器形上就不会那么光滑、匀称和规整。那么,什么样的泥土才能制陶泥,大家还是随我到上面去看一下。

  我们脚下的这条羊肠小路,就是这里的窑工用独轮车拉运陶泥的通道。个中辛劳,可想而知。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选用的陶土,就是现在称之为含有高岭石、云母、长石和其他粘土矿物的粘土。高岭石是制造白陶的泥土,出产于景德镇东西45公里的高岭村。它的使用不仅对由陶过渡到瓷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对后世我国瓷器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各位,我们现在已经到了龙窑寨的陶土产地。这里土质红软,树叶摇翠,空气清新、宁静幽美。这儿的陶土虽不是道地的高岭土,但土质同样优良。不要以为这是粗糙的砂粒土,这种砂粒经水一泡,便会变得十分粘软。粘性大,氧化铁含量很低。氧化铁含量低,陶器的胎骨颜色就趋向洁白,可以用更高的温度烧成。我国原始社会的陶器含铁量有时竟高达百分之九,而到了周代已降低到了百分之二。选择陶土不仅要除去泥土中的砂粒和草根等杂质,而且要降低它的含铁量。这在制陶技术上是个重大突破。

  各位游客,今天我们游览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们对古老龙窑、对中国传统的制陶工艺、对太平湖流域的陶文化和风俗,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我们已在远古的陶瓷文化中畅游了一番。很高兴能有机会给大家服务,但愿龙窑寨能给大家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