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古诗意思,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2、 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往往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有关《题西林壁》的资料 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小故事引入课题。

1、 请三个学生分别讲两个小故事《盲人摸象》《玫瑰园》或《向上看的力量》

通过提问引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二、 了解苏轼,及课题意思。

师讲述苏轼写《题西林壁》的背景讲第三个故事之前,先了解同学们收集的关于苏轼的资料。(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

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李白《望庐山瀑布》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923年前的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 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三、 学习古诗,体会道理。

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 理解诗句意思。

3、 谈从诗句中体会到的道理

四、 背诵,默写古诗

五、 拓展练习

赞美名川大山的诗句

黄河

长江

庐山

西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