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散之”悟 ——采石矶归来有感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初识林散之——初识老先生的字画,尤其是他的狂草,即对他的名字不解。直到最近去采石矶之前,仍搞不懂他为何取名“散之”。

去采石矶一游,浏览茅屋内散之先生的艺术作品,接着伫立于林散之墓前,方茅塞顿开。 散者,若念上声,谓之散淡、散漫也,毫无约束是其最大特点;若念去声,散步、散心,凡尘之烦恼烟消云散是也。

林老之名,上、去声词意兼而有之,似乎后者成份更大一些——此动宾词组主动将功名利禄将凡尘烦恼一散而光,悠哉乐哉!

呜呼!仙逝于1989年的林老若再世,后生真的想当面垂询:先生取名内涵何在? 不过,我仍窃喜——为自己的这一感悟,并暗下决心:今后,面对凡尘凡烟烦恼烦闷,一概“散之”,岂不快哉!

回程途中,想到此,每每哑然失笑。

------ ------ ------ ------ ------ ------

没想到既陶醉于养眼的自然景观,更沉湎于养神的人文景观,二者合一而养心,妙不可言,乐哉悠哉!

说林老之散之,必先说李白之豪放。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此乃李白在安徽马鞍山境内采石矶所作,其自然山水之画面,其开阔胸怀之寓意,其狂放不羁之精神,其落拓潇洒之形象,皆令人称道。

位居长江三矶(安徽采石矶、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之首的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居大江要冲。因其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引领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等等众多文人墨客前来题诗吟唱。特别是唐代李白,多次来采石矶游览,留下若干脍炙人口的诗篇,还留下跳江捉月、骑鲸上天的故事。不信?有石为证,此石便是据险而临深的蛾眉亭左前方临江处平坦巨石联壁台,又称捉月台或舍身崖。一代诗仙便是从这里跳江捉月的呀。

来采石矶的人似乎必先游其南麓,这儿林木葱郁,亭阁隐隐。初建于唐元和年间的太白楼,原名谪仙楼。千余年来,它默默地向南来北往的游客诉说着这位诗仙酒圣斗酒诗百篇与跳江捉月的故事。

徜徉于一代诗仙捉月地,面对长眠于附近青山的李白,冥冥中对诗仙三番五次涉足采石矶有了进一步理解。

山麓鬼斧神工,大江滚滚东去,不都在召唤,在感化?那气魄,那神韵,与诗仙的豪放不羁心心相印呢。

对此,在众多李白诗篇共鸣者中,林老之共鸣尤为强烈。

首次听说,林老遗嘱:死后与李白相邻为伴。他一不去祖籍,二不去出生地,这当代草圣偏偏看中采石矶李白跳江捉月处。其情怀,其精神,不能不说与李太白是一脉相承。 至太白楼东邻万竹坞,北上数百米,便可见主馆屋顶覆以茅草的江上草堂——陈列林散之先生书画艺术精品的林散之艺术馆。艺术馆东侧是林散之之墓。

两位大师地下有灵,是否同乘那片孤帆,轻车简从,日边而来,又日边而去?林散之是否陪李白邀月捉月开怀畅饮?李白是否从林散之狂草一笔一划中读到了童真童趣?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日出日落,何以相随?

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为何终日忧世忧人,看什么都扎眼,整天把忧思愁闷写在脸上,陷各种矛盾漩涡而不能自拔,智哉?愚哉?何不学林散之先生,对迎面而来的种种愁闷,断喝一声,散之!从这一视角看,当个散人,潇潇洒洒,快乐相随。穿梭于现实虚拟,说自己想说的话,干自己爱干的活,变复杂为简单,化腐朽为神奇,快哉乐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