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二作文复习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高二学年作文回顾复习

总结:刘风华 审核:李晓倩 时间:2011-6-28

一、话题作文部分

1、 单词语型 (只有一个词语构成的话题)

这种话题作文的话题只是提供一个词语,或者是名词,如 ”财富”、”位置”、”水”、”窗”、”网”、”大海”、”镜子”、”荣誉”、 ”人生”、”生命”、”记忆”、”苏轼”、”文化”„„或者是形容词,如”诚信”、”宽容”、”残缺”、”美”、”寂寞”、”坚韧”、”幸福”、 “执着”、”平凡”、”高贵”„„或者是动词,如”比”、”等”、”选择”、”尊重”、”创新”、”喝彩”、”理解”、”拼搏”、”感动”、”欣赏”、”忏悔”、”醒悟”、”探索”„„这个词语就是话题的核心,它确定了写作的范围,但是又给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写作留出了充足的空间。因为它的中心并没有确定,它的材料也没有确定,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和自己的感悟提出中心。

这个话题的核心词语就是展开写作思考的出发点,但你必须能够准确的理解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然后你就可以通过联想选择最佳素材。你可以关注现实,就现实中某一个与话题核心词语有关的社会问题展开你的构思;你也可以关注你身边的人,就他们中与话题核心词语有关的事等展开构思;你可以关注历史,就历史上与话题核心词语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展开你的构思;你可以关注你所读过的书,就书中与话题核心词语有关的人物和事件展开构思„„只要你放开你联想的翅膀,在这丰富多彩的生活长河中总会有一颗你钟爱的耀眼的钻石,只要你精心打磨,提出有个人独见的中心,使用你最擅长的文体,它必将放出七彩而迷人的光芒。 我们的练习题目:

比、播种、舞台、

独词式作文,指话题或文题是一个词语,这是一种比较热的命题方式,在近几年高考中频频出现。 2001年全国卷的“诚信”、2002年北京卷的“规则”、2005年江西卷“脸”、 2006年辽宁卷“肩膀”、 2006年天津卷“愿景”是名词性话题; 2003年北京卷的“转折”、2004年北京卷“包容”、2005年广东卷“纪念”、 2006年安徽卷“读”、四川卷“问”等是动词性话题;

2003年上海卷的“杂”、2004年上海卷“忙”是形容词性话题。 1、话题或题目是名词的,我们要明确知道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如当我们看到《习惯》这个题目的时候,怎样做呢? 首先应该确定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习惯的内涵是指在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而它的外延就比较广了,可以是一个人的习惯,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习惯;还可以是习惯产生的根源,还可以是习惯的作用和弊端。

2、话题或题目是动词的,我们就要注意这个动词所表示的这个动作行为的本身的意思,然后给这个动词添加枝干,使它的动作性更加明确。

如2006年安徽卷的“读”,我们知道“读”这个动词的含义主要是指阅读,那么阅读什么呢?我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宾语,如具体的读某一本书,抽象的还可以读人生,读社会,读人等。这样文章写起来就会具体而不空泛了。

1

3、话题或题目是形容词的,要了解这个词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性质、状态。

如2004年上海卷“忙”,这个词语应该是表示人处在一种没有空闲的状态中。这个状态可以是形容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状态,可以是忙得有收获,也可以是忙得无结果,是一种忙乱。

4、话题或题目是具体的,如2005年江西卷的“脸”,我们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个词语的比喻义,抽象义。

如可以想到抽象的脸面,可以想到抽象的表面等。

归纳起来,对于独词式的作文,审题可以采用的方法不外是如下几点: ①审读词语含义

②化实为虚、化虚为实法 ③大题小作、小题大作法。 ④化抽象为具体

2、 多词语型(关系型)(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关系型的话题)

这种话题作文的话题提供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语,这些词语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决定了文章的写作重点甚至文章的中心。对于这类话题,我们在审题时需要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提示出来,不可偏废,否则就有可能偏题。

如”门与墙”、 “冲突与融合”、 “竞争与进步”、 “志向的高低与成功”、“鼓励的多少与进步”、“压力的大小与成就”、“对手的强弱与成就”、 “钱财的多少与爱心”„„这些话题中所包含的词语有两到三个,这些词语相互之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而这关系正是构思文章的出发点,但是这些词语之间的关系可以因个人认识的差异而会有所不同,仍然有十分广阔的开放性,学生仍然有十分大的写作的自由空间。 我们的练习题目:

刹那与永恒、立着与靠着、冲突与融合、舍与得

3、 句子型(观点型)(由一个单句或者复句构成观点的话题)

这种话题是以一个单句或复句的形式给出的,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支柱是精神”、“爱国是最高情感”、“只有你做了自己命运的主人,你的人生价值才会有精彩的展现”„„这种话题的理性比较强,话题本身就是一个观点十分鲜明的判断或者推理,明确的表示了自己对某问题或者现象的见解。 我们的练习题目:

别让生命去等候、雨过天会晴 补充:

有一种勇气,让人激情勃发;有一种自信,让人昂然奋起;有一种力量,让人一飞冲天。这就是超越,它给人以勇气、自信和力量。有时扣人心弦,有时惊心动魄,有时启迪心扉。

生命在超越中进化,人类在超越中进步。超越朋友,超越对手,超越老师„„你超越我,你就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得更深;我超越你,你就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 请以“超越”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

材料提供了动词型话题“超越”的对象、结果及意义等。写作时可选取某一方面,深入开掘,不必贪多求全。除了文题中所列举的,还可写超越金钱、超越感情(亲情、爱情、友情),超越自己,等等。如写议论文,论据的选择很广泛,名人、伟人甚至凡人均可入文。

审题

A、动词性话题“超越” : 添枝加叶法:

1、后面加宾语(超越什么)

超越自己、他人(前人、朋友、对手、老师„„)\\超越痛苦、失败、脆弱、耻辱、自卑„„ 2、前面加状语(怎样超越)

超越过程中应该注意心态、节奏、方法等 B、名词性话题“超越” : 1、前面加定语

生命的超越、历史的超越„„ 2、作主语

超越能启迪心扉。超越催人进步。超越促人成功。 3、作宾语

生命在超越中进化。人类在超越中进步。诠释超越。 解读超越 。 二、议论文结构类型部分

议论文结构要明晰,使阅卷者顺利、迅速地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和重点。 1、 并列式结构

选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某一角度有侧重地形成分论点。

2.层进式结构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①“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解释,不一定是下定义,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对比说明。语言一定要简洁些。

②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如“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 3、对照式

三、完整语段部分 四种完整语段 四、论证方法 (一)例证法

叙例要根据论点的需要概括、取舍,忌大段叙述和描写。 议例的基本分析方法: 1、 因果分析法

例如:奋斗能冲破“埋没”的压力。„„爱因斯坦曾“埋没”专利局„„华罗庚曾“埋没”小店铺„„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

2

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2、假言因果法:

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等。

例如:奋斗能冲破“埋没”的压力。„„爱因斯坦曾“埋没”专利局„„华罗庚曾“埋没”小店铺„„ 假设他们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丧失了向上的勇气和力量,怨天尤人,而不是努力拼搏奋斗,怎么能够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3、同类归纳法:

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的例子,然后进行分析论述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但这个相同点必须紧扣论点;或者举出一个例子,然后在分析过程中联系其他类似事例,进行归纳总结,紧扣论点。所举之例应为同类例子,并且在分析论述时要紧扣论点找出相同点。 4、 意义分析法:

也叫例后分析评价法。就是叙述事实论据后用精炼的语言揭示、评价事物或事件的效果、价值、影响,从而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由小见大,高度评价,深入本质,揭示危害等。意义分析法标志性词语通常为“从„„中,发现„„,感受到„„”。要紧扣论点,选择恰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语言要精炼,要言不繁,点到为止。 5、 正反对比法:

一种情况是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然后,对这两个例子还要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证明论点。另一种情况是举一个例子,但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再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以证明论点。注意由事例推及观点,在举例后辅以论理,一正一反,比较阐述。言之 只靠堆砌材料来诠释话题,揭示论点,决非上策,绝不能成就深刻之作。同学如在作文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发诸真情把道理议深议透,就能使文章更具有真情实感,更显深刻,更富理性之美。 (二)引证法 引用名言与诗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