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鱼我所欲也周清题(1)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鱼我所欲也》 周清 姓名 班级 分数 满分:100分

一、朗读停顿划分。(10分)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此 之 谓 失 其 本 心

3、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4、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二、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20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蹴尔而与之( )(3) 万钟于我何加焉 (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5)此之谓失其本心( )(6)所恶有甚于死者( )(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8)呼尔而与之( ) (9)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 ...(10) 故不为苟得也。( )( ) (1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12) 贤者能勿丧耳。( )(13)一箪食, 一豆羹( )( ) (14) 乞人不屑也。( ) (15)万钟则( ) 三、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0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 ; 通 ,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 , 四、课文内容理解(26分)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试各举一例。(3分)

(2)分析“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分)

(3)文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 、 。(5分)

(4)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请用原文回答) (2分) (5)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 ,“甚于死者”是 。(2分) (6)请说说文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4分)

(7)本文开头用--------论证方法,提出了-----------的论点,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的道理。接着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是失其本心,再次印证论点。(4分)

五、翻译全文(34分)

1、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一箪食, 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 乞人不屑也。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1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参考答案

一、朗读停顿划分(每句停顿1处) 1、略

2、此之谓 / 失其本心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祸患、灾难(2)践踏(3)益处(4)停止(5)天性,天良 (6)厌恶; 比(7)这,这样 (8)给 (9)为了;是 )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3)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5)(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对即可。) (6)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

四、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通\"向\",原先,从前。 2、通\"避\",躲避。

3、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吗。 4、通\"辨\",辨别。 五、课文内容理解

(1)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或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3)、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5) 义,不义

(6)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舍生取义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