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一文是季羡林老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课文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心潮澎湃,不禁被他浓烈的崇高的情感所震撼。
考虑到学生年龄尚轻,对爱国情感理解肤浅,为更好地帮助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以情为线索,让学生在课前预学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以此达到把学生带进文本之中,充分体会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纵观本课,值得发扬的地方是:
1、积累围绕爱国之情,重在熏染情感
本课是《怀念母亲》的第二课时,我重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为渲染深沉的爱国情感,课前积累我为学生呈现艾青《我爱这土地》的诗歌,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作者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并通过自读、指读和齐读体会诗歌的最后两句的深沉情感。
2、理解围绕爱国之情,重在想象朗读
课堂是每位教师展示知识涵养和生命色彩的舞台,活跃而又快乐的课堂就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懈的追求。为引导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我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让学生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内化素质。学生走进文本,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我对祖国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再进行集体交流,学习较为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学生的汇报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呈现,学生认真品味体会,倾听补充,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启发性的点拨将学生的自读自悟引向深入,使学生逐步领会语言的内涵,使学生的情与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达成共鸣。
我重点处理了“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这句中的“甜蜜”和“凄凉”矛盾吗?怎么理解?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身在异乡会想念起家乡的什么会面含微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经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凄凉中的甜蜜,使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通过引读、对比读等方式,以读悟情,以读激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练笔围绕爱国之情,重在创作运用
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中我分别设计的三个层次的练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力选取练习。在仿写句子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爱国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是凝聚在每人心中最浓烈的情结。请结合所学课文和生活积累,根据例句的特点仿写。 爱国是詹天佑在祖国危难时的勇敢担当;爱国是 ( ) ;爱国是 ( ) ;……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的写运动员们的奋勇拼搏,有的写科学家的废寝忘食,有的写烈士们的前赴后继,有的写普通公民注视国旗时的心潮澎湃等等,让爱国之情变得有形、可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反思整堂课,我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我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仍有欠缺。当学生与文本产生距离时,教师就应该主动参与学习,创设情境,想办法缩短时空差距,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进而对课文产生阅读期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领人,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发生的变化灵活进行指导,做好学生
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引领学生进行灵活学习,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丰富的对话,进一步理解文本。
2、在倡导小班化教学理念的同时,要真正关注每一个,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期待要至始至终,不要因为教学流程的整体推进而忽视人的关注。
3、课文的感情朗读还是有点薄弱,教师可发挥范读的作用,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感。
4、在小组汇报时,不应只是一个小组的全面展示,应该根据内容让学生将重点语句读透,悟透,否则蜻蜓点水式的理解使课堂缺乏深度生成,也不利于其他小组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每一次的思考都是痛并快乐着的,正向我们承担的责任,只有敢于面对,不惧失败,才会从蹒跚走向坚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