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易误诊的前纵隔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特点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易误诊的前纵隔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特点

目的 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前纵隔淋巴瘤易误诊的临床与影像特点,以便能够正确的诊断出前纵隔淋巴瘤。方法 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前纵隔淋巴瘤病患75例,其中有30例病患在手术前被误诊,分析这30例被误诊的临床病患的临床表现症状、X线胸片表现、以及CT螺旋影像仪的诊断特点,造成误诊的表现症状。对这些病患的胸部使用CT扫描仪进行全方位平扫,并对病患的动脉与静脉加强扫描,同时对病患的矢状为与冠状位使用MPR技术进行重建。结果 患有前纵隔淋巴瘤的病患通常其发病年龄较小;X线胸片对纵膈淋巴瘤有较为准确的定位,缺少对其性质的诊断价值;CT扫描结果显示,形状、大小不一致的肿块内部产生面积较大的液化区域是导致此病症误诊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类圆形囊强化区域。结论 将前纵隔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症状和影像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有效降低误诊率,使诊断的正确率得到提高。

标签: 前纵隔淋巴瘤;易误诊;临床;影像特点

淋巴瘤的恶性情况通常发生在纵隔中,往往表现出形状不一的融合肿块包裹在心脏的大动脉血管周围,同时对前纵隔有一定的牵扯,对具有以上症状的病患进行诊断并不是十分困难。然而在实际诊断中偶尔会遇到一些特殊病例,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前纵隔产生肿块,与之相邻的心脏部位和前段大动脉血管受到侵蚀,侵袭性胸腺瘤为容易产生误诊的主要病症。该研究分析在2011年3月—2012年10月间该院进行治疗的易误诊的前纵隔淋巴瘤临床表现症状和影像特点,目的在于使这种病症的诊断正确性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前纵隔淋巴瘤病患75例,这些病患的影像均呈现出前纵隔占位或是后经穿刺以及手术病例均证明这75例病患均为前纵隔肿瘤病患,其中男37例,女38例,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35岁,平均年龄为(27.1±1.9)岁。诊断时病患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为低热,呼吸困难、身体瘦弱、四肢无力等。病程为4 d~5个月。这些病患在诊断是均对胸部的正侧为进行CT平面扫描,一旦发现病患出现前纵隔占位现象,要在1周之内为病患进行胸部平扫与加强扫描。手术前通过CT检测时,有30例病患出现误诊现象:其中被误诊成浸润性肺炎的病患5例、被误诊成胸腺瘤的病患10例、被误诊成侵袭性胸腺瘤的病患15例。之后的1个月内,使用胸腔镜手术的病患10例,使用开胸手术的病患15例,使用穿刺肿瘤手术的病患50例,手术后通过病例证明35例病患不是霍奇金淋巴瘤,有40例病患属于霍奇金病。

1.2 仪器设备

文中对胸部的正侧位进行扫描的影像设备都是由美国生产的数字化X光线

影像仪。文中使用的平行扫描设备都是由美国生产的64层CT螺旋扫描仪,扫描时让病患平躺在仪器上,双手向上抱头,在病患深呼吸停止时,从病患的肺尖到肺底进行平扫。这些病患在诊断时,都要先对其进行平行扫描,然后使用高压静脉注射器,为病患注射80 mL的造影剂,注射速度为3 mL/s。造影剂注射完毕后,在17s与40 s这两个时间点上对病患的体静脉期和肺动脉期进行扫描。扫描的基本条件为130 mA与120 kV。层厚为5 mm。CT肺窗的窗位是600 Hu,窗宽是1 600 Hu,纵隔窗的窗位是40 Hu,窗宽是400 Hu。将静脉期的分薄增强图像闯到AW4.3工作站中,使用标准演算法对病患的矢状为与冠状位进行多平面重建。

1.3 评价影像

使用放射科中两名不同的胸组影像医生在PACS系统上对这75例病患的胸部影像资料分别进行判读,同时独立诊断,对不一致的结果进行商议解决。

2 结果

2.1 临床状况

这75例病患的年龄趋于年轻化,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35岁,平均年龄为(27.1±1.9)岁;腹部淋巴合并性肿大10例,浅表淋巴合并性肿大15例。

2.2 X线胸片

这些病患在胸部的正侧位上都呈现出前纵隔区域产生高度阴影或是纵膈加宽。除了这2种情况外,没有出现其它的异象诊断特征。

2.3 CT表现

2.3.1 病变的分布与范围 在该院收治的前纵隔淋巴瘤病患75例中,有35例病患的纵膈只在一侧,有40例病患的纵膈生长在两侧;在30例误诊的冰魂啊中,有25例病患的纵膈只在一侧;50例前纵隔产生弥漫性浸润,剩下的25例病患的肿瘤生长范围较为局限,其中有20例病患的肿瘤生长在胸腺部位。

2.3.2 密度 在该院收治的前纵隔淋巴瘤病患75例中,有40例病患的浸润密度均匀,有35例病患的肿瘤产生形状不同同时范围较大的液化囊病变区,其中有5例病患的病变区产生钙化。在30例误诊病患中有25例病患前纵隔肿块内部产生面积较大的液化囊病变区。

2.3.3 扫描增强的特点 在平行扫描与增强扫描淋巴瘤前后的CT实性成分差是(24.7±3.5)Hu,产生的强度较弱。在21例形状不一且范围较大的囊变区域中,有15例病患产生环形的类圆形变化,都被误诊。

2.3.4 肿瘤和周围结构组织的关系 在该院收治的前纵隔淋巴瘤病患75例

中,有50例病患使大动脉血管与心脏的前间隙受到连累,其中被误诊成浸润性炎症的病患5例,被误诊成侵袭性胸腺瘤的病患15例;剩余的25例病患对周围血管产生推移性改变,被误诊成胸腺瘤的病患10例。在这75例病患中,有5例病患对周围肺组织产生侵犯作用。

2.3.5 胸膜产生的病变 在该院收治的前纵隔淋巴瘤病患75例中,35例双侧或是单侧产生积液,其中被误诊10例;15例心脏产生积液的病患中,5例病患被误诊;这些病患都没有出现胸膜增厚的现象。

3 讨论

3.1 纵膈淋巴瘤的特点这种病症的主要发病人群是年轻人,发病的速度较快,是全身恶性淋巴瘤的一部分,也是纵膈的发病原,中纵隔是其中最容易发病的部位,同时也会发生在前纵隔。通常病患的接受诊断时,肿块就表现的很大,X线对胸部的正侧位进行拍片时,其影像呈现出纵膈增宽,主要是上中纵膈,边界清晰,为分叶状,肿瘤的形状较小时,容易出现漏诊现象。用CT仪对病患的胸部进行诊断时,影像显示纵隔内产生淋巴肿大结影,主要分布在支气管与前纵膈周围,然后是支气管和气管及隆突下组,淋巴结肿大融合在一起产生团状,主要表现在中纵膈区域,环绕大动脉血管、心脏形状不一的团状阴影,密度一致,偶尔出现钙化。增加检验强度,能够看见肿块产生中度强化。淋巴瘤能够对肺组织与心脏、胸膜产生侵犯作用,主要的表现是肺部浸润、心脏积液、以及胸腔积液,纵隔中的结构也会受到压迫产生位移。典型的纵隔淋巴瘤在临床诊断中有着较高的正确性。

3.2 造成前纵膈淋巴瘤误诊的原因

在此次研究中能够看出,当前纵隔淋巴瘤环绕心脏、大动脉血管,向两侧纵隔形成浸润性弥漫时,要先诊断并不难。然而前纵隔的肿块较为局限、向一侧偏,尤其是使胸腺区域受到牵累,同时肿块中产生形状不一的液化囊变区域时,容易将前纵隔淋巴瘤误诊成侵袭性胸腺瘤或是性腺瘤。

综上所述,要加强对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特点的重视与了解。当兵换的病症不严重时,影像上前纵隔产生的肿块形状不一,肿块内部出现面积较大的液化区域,尤其是出现环形的小圆形强化囊病变阴影时,在诊断时要优先考虑是否为淋巴瘤。

[参考文献]

[1] 罗敏,郑晓红,杜瑞宾,等.前纵隔淋巴瘤的CT特征与病理对照初探[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18(11):170-174.

[2] 张金娥,赵振军,黄飚,等.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13(S1):216-219.

[3] 颜有霞,张金娥,陈小聪,等.易误诊的前纵隔淋巴瘤影像学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7(7):197-199.

[4] 廖凤,郑中义,卢春燕,等.前纵隔淋巴瘤首诊时误诊原因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1,28(16):107-110.

[5] 黄爽,杨菁,金玲,等.儿童前纵隔淋巴瘤的误诊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9,10(6):218-221.

[6] 张金娥,赵振军,黄飚,等.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分析及临床特点[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19(S1):267-2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