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落地需要考虑三个因素
有人将学校管理比作烹制一道美食,笔者非常认可这一比喻。事实上,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也是一种“加工美食”的过程:学生就是我们的顾客,学生未来的发展就是我们所希望呈现的最后的美食,而美食烹制的过程就是校长课程领导力“披荆斩棘”“熠熠生辉”的过程。在这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考虑定位,罗列已有食材。烹制任何一道美食的前提就是要查看自己拥有哪些加工的素材。要真正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定位的确认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位校长想要让学生核心素养在本校生根发芽,首先就要考虑学校的定位和基本情况,如偏重学术性的高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落实显然和偏重应用型的高中有所不同,一所现代化高中与一所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也不尽相同。要想所有学校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就好比让厨师用不同的食材做出相同的满汉全席,最后的结果无非就是形似神不似,这样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二是考虑需求,树立“顾客是上帝”的意识。在服务行业,“顾客是上帝”一直是最高的标准,它体现的是“顾客需求至上”的理念。对学校来说,它所服务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对象就是为社会输送的合适人才。至于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这在学生核心素养中已经有了详细的指标。
而狭义的对象就是学生。学生主体性理念已经被多数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因此要想让核心素养落地,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一方面,各种核心素养在每个人身上体现的强弱程度不同,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想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同,因此对核心素养的具体需求也不一样。
三是考虑未知,不当“只会做一道菜的厨师”。很多校长都会想到前面的两个因素,但对于未来的研究乏善可陈。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厨师不可能永远只用一道菜来服务一个顾客,他需要了解未来顾客可能喜欢的口味,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厨艺。学校管理也一样,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的变化和永恒的变革”才是唯一不变的事实。
因此在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中,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不能局限于当前,应该将学校置于历史的发展中进行考虑。目前浙江正在试点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很多校长花了很多心思应对学生的选择、师资的调整、教室的配给等,而对于未来的招生改革以及学生在大学和社会中发展所需的能力没有进行通盘考虑,这种狭隘性或将在若干年后凸显出其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