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解读名师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解读名师

前段时间,我从书店里买回一本《故事里有你的梦想》。这本书写的是我国建国以来十八位最有名的教师,他们的崇高的精神世界。有教育界老前辈、教育世纪见证人吕型伟精辟的教育思想和精神,有教育理论家、实践家顾泠沅对教育的感悟,有钱梦龙对语文教育的解读,有马芯兰对数学教育的改革经验,有孙维刚的教育智慧……我觉得这是一本能震撼自己心灵的好书,一有空,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每读一个名师的故事,仿佛都是与他们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他们那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经验、崇高的爱教育、爱孩子、把一切献给教育事业的精神无不让我深受感动。下面摘录出几位名师的教育思想及自画像,作为自己行动的镜子。

【解读于永正的“ 五重教学法”】

一、重情趣

于永正认为,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 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

他“重情趣”观点中的“情”,指的是情感,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有情,上课有情。“趣”指的是课要上得有趣味,让学生乐意学,乐此不疲。要做到这一点,于永正认为首先要钻研好教材。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还有一点是要幽默。幽默是老师的强有力的助手,它能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

二、重感悟

于永正认为,“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他说,“悟”应该首先要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在教学中,于永正是这样做的:(1)备课先备“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的妙处。(2)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三、重积累

于永正认为,“重积累”就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他说,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教不好语文。

对于语言的积累,他认为,第一,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他采取“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他强调“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对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第二,要重视课外阅读。实验已经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的能力。第三,重视做读书笔记和对生活感受的积累。

四、重迁移

于永正认为,“重迁移”就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他说,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在他看来,“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这样做,一来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二来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由读到写”的迁移从大的方面来说,小学生的作文练习,都是由读到写的迁移,所以,他十分重视作文训练;从小的方面说是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等。

五、重习惯

于永正认为,“重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

在他看来,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圈点点,作批注等),作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

他说,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也只能“时习之”形成,是“养成”的,不是“说教”出来的。他认为,习惯的养成不可忽视老师的影响。

【丁有宽培养学生自主性十法】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

给学生一个课题,让他自己去创造。

【窦桂梅的课堂追求】

◎主要事迹:她有一个质朴的梦:就想当个好老师。从“三个超越”的实践理念,到“主题教学”的理论提升,她的语文教学思想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妙 语: 课堂,我的生活世界。

◎自画像:

◆ 对我做人处世影响最大的三句话:

1、把事情做好就是最好的做人。

2、真才实学,与人为善。

3、每一个幸福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 在我的教学理念形成过程中,对我的影响最深的三部书是:

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和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

◆ 我平生最崇拜的三位教育大家是: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和陶行知

◆ 对我启发最大的三句教育名言是:

1、态度决定一切。

2、影响别人的前提是被别人影响。

3、最美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 我的语文教学观中最基本的三点:

1、语言,我们存在的家。

2、积淀多厚,语文素养就有多高。

3、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就语言文字来说就是读书和写作。

◆ 我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

1、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

2、 朱自清的文字与修养。

3、 梁启超的激情与思想。

◆ 我通常怎样战胜挫折和困难:找朋友诉说或独自痛哭一场。

◆ 我取得优秀成果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勤奋,勤奋,还是勤奋。

◆ 我的人生格言:相信命,改变运。

【孙双金教育教学格言】

◆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能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

◆好的课堂应当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

◆我读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著作,颠过来倒过去,从字里行间读出两个字,那就是:创造!

◆如果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的话,那我们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天堂。学生在课堂上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美好的、幸福的。

◆老师灿烂的笑容是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花朵。你笑脸面对学生,学生才会笑脸面对你。你给学生一缕阳光,学生会还你一个太阳!

◆我的口袋里总是揣满了“高帽子”走进课堂。因为我知道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

◆新课堂应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

◆学问学问,要在学中问,问中学。没有问题的学习是浅层次的学习,甚至是假学习。问题总是思维的起源,问题总是创新的开端。学起于思,思起于问。

◆教师不仅要有“少林硬功”,还要有“太极内功”,那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功夫。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要不着痕迹,点石成金。

◆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教师要用自己思想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苗。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要成为思想型的教师。

◆教师要有演员的素质,导演的才干,还要有诗人的激情,哲学家的思想。

◆教育的全部技巧就是一个字——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

【王崧舟语文教学感言】

◆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已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会意、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一堂好的阅读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意味、读的神采。

◆ 语文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重新构建的过程。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阅读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主要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当语文的本体价值被工具价值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机械操练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学习语文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觉察,得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

◆语文是功利的,那是学生的立身公器;语文是科学的,那是学生的思维之剑;语文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功利、科学、审美的缤纷色彩;语文是一个万花筒,演绎着实用、真理、情性的大千气象。说到底,语文是人的,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语文的关系,语文才会喷射出缤纷的色彩、激荡起大千的气象。

◆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着他们的感人故事,每一次走近他们,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为他们曾经的青涩、成长的阵痛、失败的反思、执著的追求、成功的喜悦;每一次走进他们中的一位,我都会涌动一份感激之情:感谢你,教会了我很多。吕型伟老师说:“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综观每一位名师的事迹和精神世界,他们都把教育作为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都把教育看作是一门科学,不断实验,用心钻研;他们都把教育当作一门艺术,因材施教,因时创新,精益求精。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榜样!用心读他们,用心做

自己,也许明天我们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