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语言知识的传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开始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这应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进入90年代,英语教学中又增加了文化知识的内容,这更是一种飞跃。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上还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英语教学中还必须要有文化理解的内容,也就是说外语教学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文化意识;文化导入;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1.引言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王振亚.1999 )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之素养。传播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课程标准解读.79)
现代英语教学中,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吴国华.1990)然而传统的外语教学因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主要采用“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让学生反复练习某种语言结构(如句子、词汇等)来达到使学生掌握语言的目的。而对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一直不够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很少涉及异国文化知识的内容,偶尔涉及也只是走马观花的一带而过。这导致了这么一个现象:学生们认得一个句子里的每个单词但就是不能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和鉴别能力。
2.文化教育的在英语教学中的迫切性
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即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也称文化能力),才能够最终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果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客而不领悟其精神(胡文仲.2000)。在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中,文化差异是主要障碍。
有这样一件事,在登长城途中,一个中国学生看到一个美国老太太在艰难地爬台阶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可学生的一片好心却遭到了拒绝,弄得那位学生好不尴尬。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这得从英美的社会背景说起。在英美等国家社会竞争激烈,如果说你老就等于说你不中用了,所以人们忌讳谈论年龄。而且老人在英美国家普遍得不到尊重,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他们用“年长公民”(senior citizens)来指代老人。要是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意识也就不会发生上述这一募了。
上述这个例子是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日常生活交流中的障碍。而下面这个则是付出了血的代价。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我们在教freeze这个单词时除了告诉学生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之外还能再向学生讲授一下该词的延伸意义及延伸意义的来源,悲剧是否可以避免?
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迫使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知识的教育。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胡春洞.1996)因此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3.中外文化差异的几个主要方面 3.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成语和典故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国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王振亚.1999)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fish in trouble waters( 混水摸鱼 ),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要是对诗人所生活的环境一无所知的话,那我们很难体会诗词的优美和诗人细腻的感触。 3.2习俗的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
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在英语中,如果 把一个woman叫做dragon,意思则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
“白象”牌电池曾经是我国质量最好的电池,而出口到西方国家却无人问津。原来英语中“white elephent”是无用且价值昂贵的东西,所以英语国家的人不愿意购买以“white elephent”为商标的产品。 3.3历史典故的差异
英语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鼓英语中典故习语多来自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棗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3.4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认为一切都由上帝安排的。所以相关的习语很多。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He that server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rs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为金钱效劳上帝的人也会为更多的钱效劳魔鬼)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文化导入
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
导入文化的内容,因此也称文化导入。文化导入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积累有关异国文化的知识,其二是培养跨文化意识。(解读.2005)由于语用迁移,人们在使用第二言语或外语交际时,尽管语言能力很强,但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致使双方难以沟通而产生误解,甚至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这种失误表现在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包括言语功能/言语行为的实施(尤其表现在问候、恭维、感谢、抱歉、拒绝等言语行为方面);交际风格;交际规则;礼貌规则等方面。 4.1文化导入的原则
4.1.1文化导入的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语言的使用是为了交际。所以,在文化导入中,应注意实用性原则。教师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必须要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即应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日常交际的需要,而且语言内容要与日常交际密切相关、与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外国文化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4.1.2 文化导入的综合性原则
文化是综合体。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文化内容综合性导入原则,也就是说,将所的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方式(包括非言语交际行为)与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综合性导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对目标语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教师不仅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知识,而且要给学生理性知识,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融为一体。 4.1.3文化导入的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所以,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地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
助学生开拓视野,使学生不断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4.2文化导入的方法 4.2.1注释和讲解
教师对异国文化要敏感,要善于发现并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的内容。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有关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可以采用注释和讲解。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理解时有困难的地方,有时还会引起理解上的偏差。如在人教社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他们也不喜欢别人把自己看成老人(old people ),所以他们一般不喜欢接受别人的帮助而是崇尚独立。他们的口头禅是Do it yourself!(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对于教材中涉及的文化知识还可以采用比较法使学生加深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如人教社JEFC BOOK 3Unit3中就涉及到Mid-autumn Festival和Thanksgiving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两个语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先分别介绍两个节日的由来,然后介绍在节日当天人民会怎样庆祝还有收到礼物和祝福时,两个民族有什么不同的的反映。节日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比较含蓄、谦虚,对别人的送来的礼物往往要推迟一番,表现的无可奈何的接受,也不会当面打开。而西方人不同,则要直率一些,礼物欣然接受,并且当面打开称赞一番。通过对比还可以挖掘更多关于西方的一些人文知识。Thanksgiving Day 的由来就涉及到了美国的历史(美国的最早移民史)、地理(欧美大陆、北大西洋)、气候(英国与新大陆的气候反差)、宗教(殖民新大陆的直接原因)以及土著人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讲解之后,学生记住的不仅仅是两个单词了,他们还了解到了更多有关西方文化的东西,这样学生的印象也深刻了。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4.2.2采用交际法教学
“假设交际”,是指在课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各种操练,包括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等。假设交际过后,学生掌握了相关语言知识,对语言的使用背景及相关注意事项也有所了解之后,教师再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比如称谓语的使用,礼貌用语的使用等。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仿真”的情境中操练语言,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来亲身体验文化差异,可以起到巩固与融会的效果。
4.2.3拓展学用渠道
光靠教材中涉及的那点文化知识并不能使学生很好的了解与体会外国文化的风情。所以要利用各种手段来扩大学生的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的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象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学唱英文歌曲。歌曲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和人们的喜怒哀乐,能表现不同时代的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建议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5.注重文化意识培养的同时注意爱国教育
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化无好坏之分。(胡同春.1996)我们没必要去评头论足,但我们可以有原则地传授文化知识。中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因此,教师爱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因势利导,特别应避免学生盲目、不加分析地接受异国文化的行为规范、道德观、价值观等,忘记甚至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学习外国文化是为了在进行文化对比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更体现在可以培养基于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6.结语
语言的习得,目标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价值观念的接纳、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在外语素质教育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
力,尤其是听和读的能力,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素质教育。不过加强文化导入也给我们中学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一,要转换教学观念,即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为语言文化并重的模式。其二,对教师外语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首先要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一个理想称职的中学英语教师不仅要“语言通”,而且还要“文化通”。 附录1 参考文献
[1]陈 琳、王 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J].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 [4]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
[5]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外语学刊,1990.3. [6]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