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成果公报
“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实验”属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自筹经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XJK01CZ029,属于基础教育研究。主持人李山林,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参与研究者有杨双安、陈文等。 课题以素质教育理论下的中学人文素质教育为研究主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及其科学素质观以及其他有关人的素质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观念为基础,着眼于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力图在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等概念的内涵;2、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3、在中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4、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学各学科中,语文教育是人文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教育在中学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把重点放在“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这一子课题上。这一子课题拟研究如下内容:(1)人文视野中的语文教育研究;(2)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质;(3)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分析;(4)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目标体系构想;(5)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原则试论;(6)语文教材的人文阐释。关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质国内外已有一些文章论述过,但这一理念还远没有取得语文教育界的共识,更不用说深入人心指导语文教育实践了。其原因是,对语文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还停留在观念的层面,还远没有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具体的研究,还没有成为一种对语文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上面的研究就是试图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进行实证的具体的系统的研究。以期建立起一种对语文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教育理论。 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是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是在基础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具体化的研究,或者说,是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化为基础教育的具体行动的研究。一方面,它要进行理论创新,创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到基础教育实践之中,化为具体的教育
行动。它涉及到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既要从教育目的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等宏观层面上加以观照,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又要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模式等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行动方案。因此该课题不仅仅是纯理论的研究,而是将理论创新指向教育实践的研究,它的起点是基础教育的现实问题,中介是理论创新,终点是基础教育育人模式整体实践的改革。鉴于此种研究性质,必须将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乃至行动研究相结合,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理论研究,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全面把握研究对象的现状及问题,使研究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和明确的现实针对性,拥有比较高的认识论起点。在此基础上,各子课题进行深入的专题性研究并及时交流总结。实验研究,以2~3所中学作为实验点,建立课题实验小组,实施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每所实验学校根据自己的特色优势选择实验方案中1~2个方面作为实验重点进行实验;课题组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并全程跟踪检查指导。以2~3年为一实验周期,用“中学生人文素质”检测手段,进行“前测”与“后测”,从对比中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效果,为该课题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课题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的主要研究成果,形成了以下理性认识: 1、揭示了“素质”的多层含义、各种形态的特征,从而深化了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在《素质的多层含义、特征及其对教育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对“素质”的内涵,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来理解。“素质的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各种含义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互相关联的。从教育的角度来把握素质这个概念,自然也要涉及素质的心理学内涵和哲学、社会学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此文还对素质教育中的“素质”进行了定义:“是指在人的天赋的基础上后天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而形成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综合品质。”这个定义强调“后天”,说明“素质”是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概念;强调“为人”;是指“素质”这个概念应特别注意人性、人道、人文以及人的社会性内涵;强调“综合”,是指该概念着眼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此文在对“素质”的特征把握上寻找到了一种新的概括方式和表达思路:首先分析出素质应有的各种状态,然后按状态分别表述其基本
特征。“从素质的生成状态来看,素质具有先天遗传性与后天习染性(或自然性与社会性)、内化性等特点。”;“从素质的存在状态来看,素质一方面具有潜在性(内在性)、稳定性、共同性等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外显性、发展性、可塑性、差异性等特征。只是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恒常状态;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变化状态。”“从素质的构成状态来看,素质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征。”“从素质的功能状态来看,素质具有基础性。”
2、对“人文”、“人文性”等概念进行了新的定义,对“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历史的清理和哲学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人文教育的实质。
如在《语文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内涵》一文中对“人文”、“人文性”的内涵从历史的演变到到现代语境的把握进行了深入的独到的论述:
这里的“人文”,关键在这个“文”字。“文”,首先是与“野蛮”“蒙昧”相对的“文明”“文雅”,古代的“人文”包含物质文明,因为物质文明能将人从野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如“火”的发现就是一种“人文”的标志,它将人从茹毛饮血的野蛮中解放出来。到了后来,物质需要渐趋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逐渐彰显,于是就有了“礼、乐”和与之适应的“教化”,这是“人文”(文明)从“物质”(“器”)的人文向“精神”(“道”)的人文迈开的第一步。现代物质越丰富,“人文”越显出它“精神”特质的纯粹性。当“物”不再成为人类生存的迫切需求时,“人文”就脱离“物”性,纯化为“精神性”的满足与追求。尤其是当“物”的需求得到极度的满足而导致人类的精神需求被遮蔽并迷失了精神方向时,“人文”更是以与“物质”需求对立的面貌出现。所以,“人文”走过了依附于“物”到脱离于“物”再到对立于“物”的发展之路。现代的“人文”是与“物”对精神的遮蔽和戕害的淫威相对抗的“精神”的人文。只有紧紧的抓住“人文”的现实针对性,才能准确地把握“人文”的现实意义,而不至于在宽泛和空泛的议论中消解乃至取消了“人文”。总之,现代教育语境中的“人文”内涵是相对于“物”的因素的“人”的精神性因素和相对于“物质性”需求的“精神性”需求。
该文还提出了“人文性”就是“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立人教育”的新观点:
在当代的教育话语中,“人文性”指代的替换性概念太多太泛,诸如“文化性”、“审美性”、“思想性”等。我
们能不能找到一个能涵盖这许多“性”的核心词汇来解释“人文性”?从上面对“人文”的现代性内涵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个比较恰当的核心词汇:现代教育中的“人文性”指的就是与“物质性”、“功利性”相对的“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与功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精神性教育,或者说是与职业性的、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实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立人”教育,是培养“精神成人”的教育。是打“精神底子”的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生的价值、信念、理想、关怀、德行的教育,是为青少年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的教育。
在《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人文教育的实质》一文中指出: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发展中的动态概念,从古代到当代,人文精神的历史内涵不断丰富扩大,依次包含了以人为本、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和价值观、道德感等层面。与之相应,人文教育的内容就包含了主体性教育、民主和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及道德观教育。人文精神从本质上包括道德精神、哲学精神和宇宙精神。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
3、对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标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在《论语文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内涵》一文中提出,人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而人的精神是有不同层面的,相应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标也就体现在不同的精神层面中。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是情感,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基础性因素。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道德意识,道德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重要内容。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是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目标的重要方面。精神的第四个层面是审美,审美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教育具有审美教育的天然优势,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最高的人文目标。总之,语文教育人文性目标的具体内涵包括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信念教育、审美教育四个逐渐提升的层次,这是一个人的精神构架,包含着充盈的感性、坚定的理性和澄明的智慧,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资源。它与一般的“思想教育”目标相比,它内涵丰富,性质也有所不同。 4、第一次提出了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知识基础,并对其阐释模式、教学方式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在《语文课程的人文知识基础及其教学》一文发表于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主办的《语文建设》2004年第1期,该文第一次对“人文知识”加以明确界说,并将“人文知识”的概念引入语文课程,打破了语文课程只注
重“工具性知识”的僵局,从知识基础方面论证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人文性质“悬空”、人文教育内容不明确、人文教育无所依托、人文教育目标无法落实的问题。 在《试论语文教学的人文阐释》一文中对于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阐释模式——人文阐释,这为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5、开辟了语文教育研究中的人文视野。
在《语文教育的三种研究视野》一文中提出了语文教育研究的人文视野,并对其具体内涵和模式进行了探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了如下问题:
1、明确了“人文”、“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等概念的内涵,从基本理论上为中学人文素质教育打下了认识论基础。
2、对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性质、人文教育目标、人文教育内容、人文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树立了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明确了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人文教育内容、人文教育的方法方面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 本课题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发表的系列论文
1、《素质的多层含义、特征及其对教育的意义》(9000字),《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李山林)
2、《语文课程的人文知识基础及其教学》(7000字),《语文建设》2004年第1期。(李山林) 3、《试论语文教学的人文阐释》,《现代语文》(6000字),2004年第11期。(李山林)
4、《试论语文教育目标的人文内涵》(8000字),《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李山林) 5、《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人文教育的实质》(8000字),《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李山林) 6、《语文教育的三种研究视野》(8000字),《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李山林)
7、《朱自清散文的美育功能》(4000字),《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杨双安) 8、《〈荷塘月色〉的审美特征》(3000字),《时代与美》2002年第12期。(杨双安)
本课题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的任务有待完成,中学其它学科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网上发布的内容要点
“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实验”属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自筹经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XJK01CZ029,属于基础教育研究。主持人李山林,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参与研究者有杨双安、陈文等。 课题以素质教育理论下的中学人文素质教育为研究主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及其科学素质观以及其他有关人的素质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观念为基础,着眼于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力图在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等概念的内涵;2、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3、在中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4、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学各学科中,语文教育是人文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教育在中学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把重点放在“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这一子课题上。这一子课题拟研究如下内容:(1)人文视野中的语文教育研究;(2)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质;(3)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分析;(4)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目标体系构想;(5)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原则试论;(6)语文教材的人文阐释。 课题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的主要研究成果:
1、揭示了“素质”的多层含义、各种形态的特征,从而深化了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2、对“人文”、“人文性”等概念进行了新的定义,对“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历史的清理和哲学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人文教育的实质。
3、对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标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4、第一次提出了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知识基础,并对其阐释模式、教学方式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了如下问题:
1、明确了“人文”、“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等概念的内涵,从基本理论上为中学人文素质教育打下了认识论基础。
2、对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性质、人文教育目标、人文教育内容、人文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对树立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明确了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起了理论引领作用。在人文教育内容、人文教育的方法方面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
本课题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的任务有待完成,中学其它学科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