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理论中创新观念与方法分析
作者:邓建民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03期
摘 要:王铎书法理论主张“善师古者不泥古”,在拥有传统功力的同时,又要拥有创新精神。王铎书法创新观念与释亚栖、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的创新主张遥相呼应。“不规规模拟”“拓而为大”与“挥斥八极之势”,是王铎在自己“不泥古”观念和释亚栖、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创新主张的基础上,在艺术理论中的进一步拓进。它使王铎在书法临帖与创作中拥有了非凡的实践手段,并使他获得了迥异前人的书法艺术审美个性,而且,它对当代中国的“大幅式”书法创作及日本的“明清调”书风影响至大。
关键词:王铎;书法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6)03-0118-04
王铎是明代一流的书法家,吴昌硕、林散之等都评价其为明代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他的行、草书法在线条、结体、章法和用墨等表现形式上都有个性化、高水准的艺术创新。王铎之所以在书法实践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之一要归功于他的书法理论探索和研究。 王铎书法理论主要核心就是崇古,他主张“独宗羲、献”,兼学汉、晋、唐、宋其他名家。同时,他又主张“善师古者不泥古”,在崇古的同时,要力求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王铎在“善师古者不泥古”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不规规模拟”“拓而为大”与“挥斥八极之势”等书法实践方法。这些书法实践方法是王铎成为明代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不规规模拟”“拓而为大”与“挥斥八极之势”的临帖与创作手段对当代中国和日本的书坛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将王铎书法理论中创新观念进行梳理、剖析和总结,对当代王铎书法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国内外的书法创作流派研究,都有比较深刻的学术意义。 一、善师古者不泥古
王铎书法理论主张深入临习二王书法表现技巧,既要拥有深厚的古典书法表现功力,又要善于从二王的藩篱中跳出来,要具有高超的创新精神。 王铎在《琅华馆帖册跋》中说:
“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1]
王铎对不学古者是很反感的。他以上的理论显得十分辩证:“善师古者不离古”,又要“不泥古”,既要拥有传统功力,又要拥有创新精神。只有在深厚传统功力支撑下的创新才能具有高水平的创造力。王铎书法追求之路与米芾十分相似:用最深的功力打入书法古典传统,又能从中跳出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从而拥有极强的创作审美个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2]
据书法史记载,米芾临写古帖功力可以以假乱真,其创新之处也是极具个性,故“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王铎任职翰林院时,在内府见米芾真迹众多,临米芾帖功力也非常深厚,在行书创作上受米芾书风影响很大,而且,对米芾学二王方法有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王铎与米芾在入古、创新的观念和方法上是一脉相承的。对王铎的行书作品进行观察,如《行书自作诗卷》《香山寺诗轴》《思松涧书舍柬友诗四首》等,可以看到米芾书法观念对王铎影响之深。
在书法艺术的创新上,释亚栖《论书》认为:
“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3]
释亚栖以晋、唐书家为例说明“书通即变”的道理,大凡书家都要在“变”中自立,“若执法不变”,则“被号为书奴”。王铎“不离古、不泥古”的见解与释亚栖“书通即变”的观点所说明的道理是一样的。
苏东坡在《论书》中说: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4] 黄庭坚分析书法创作也说: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5]
“吾书虽不甚佳”当然是苏轼的自谦之词,“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这种艺术创新观念才是他要说的重要论题;黄庭坚坚决反对“随人作计”,他推崇书法艺术创新,认为“自成一家始逼真”。苏东坡的“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和黄庭坚的“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创新观念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综合王铎、释亚栖、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以上的理论观点,说明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在临摹和创作上所经历的探索心路很多都是相似的。当然,如果王铎仅仅停留在“不离古、不泥古”的艺术理论上,并且其创新见解水平与释亚栖、苏东坡等不相上下,甚至可以说王铎是承继前人旧说,这样王铎的创新观念在书法理论史上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事实上,王铎书法创新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还有更进一步的拓进。
二、“不规规模拟”“拓而为大”与“挥斥八极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米芾在笔法上“八面出锋”的创新一样,王铎在临帖与创作的方法上也是有自己独到的理论高见。他的临帖与创作的创新手段是通过观察古代和同代书法名家而得到顿悟的。 王铎分析柳公权楷书说:
“柳诚悬用《曹娥》《黄庭》小楷法拓为大,力劲气完。”[6] 他又分析自己的草书创作方法说:
“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谛辨之,勿忽。”[7] 根据王铎以上理论所言,其“拓为大”与“拓而为大”含义应是相同的。什么是“拓而为大”呢?根据笔者拙文《王铎草书临帖方法研究》分析,所谓的“拓而为大”:“既是对《淳化阁帖》中尺牍式的作品的放大,又是对其笔意、笔势的夸张和强化”[8]。“拓而为大”是王铎从柳公权学二王的楷法中悟出的一种学书方法。“拓而为大”之法,柳公权是运用在楷法中,而王铎是运用在行、草书之中。
王铎又在分析米芾书法真迹时说:
“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余为焚香寝卧其下。”[9]
王铎以上书法理论阐述的中心词是“不规规摹拟”。什么叫“不规规摹拟”呢?根据笔者拙文《王铎草书临帖方法研究》的探析:“不规规摹拟”“就是改动临摹对象的表现形式而展现自我个性神采的临帖方法”[10]。王铎临写的对象虽为二王法帖,但表现的却是充满自我个性的艺术形式,抒发的是个人的审美情感。
在书法实践之中,王铎往往把“拓而为大”与“不规规摹拟”相结合,广泛地运用在他临写汉、晋、南北朝、唐等古代书法名家法帖的过程中,把指头般的古代法帖之字“拓而为大”成数寸以上的大字,并往往在线条、字间加以连绵,以加强其笔势。所以,“拓而为大”与“不规规摹拟”相结合,其名虽为临帖,但实际是一种前无古人的艺术创造方法。尤其是轴类临帖作品,王铎经常把古帖中的今草临写成狂草,极致之作往往有十几个字的连绵,作品气势宏大、震人心魄。其代表性的作品如《临王献之豹奴帖等轴》《草书临张芝帖轴》《临王羲之忽动帖轴》等。
在审美创新的方法上,王铎还分析同时代书法名家米万钟书法说:
“观仲昭公所书卷,法力正,鸿庞沉厚,黄离丽中,根萭二王,正绅端笏,必者在己。群物之兼,包有飞天仙人挥斥八极之势。”[1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根据王铎以上所言,其观察的主要点在于“根萭二王”“挥斥八极之势”。何谓“八极之势”呢?刘正成《王铎书法评传》说:
“八极: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势:空间分割。置之书法而言,章法也。王铎在章法上的创造,尤其是条幅立轴的章法,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天地。”[12] 刘正成所言颇有道理,王铎在线条的运动感、结构的跌宕和行间的腾挪上,都能尽其“八极之势”,也即拥有“挥斥八极之势”。王铎行书、草书“条幅立轴的章法”尤能呈现出“挥斥八极之势”的豪肆与跌宕。
王铎观察、研究古今书家,是带有取法的主观愿望在里面的,如上面所举的“拓而为大”是王铎对柳公权学王方法的感悟,“不规规模拟”是王铎观察米芾学王手段的一种领悟。根据王铎上面所言,他对“挥斥八极之势”在理论上的顿悟是来源于观察米万钟书法的。当然,王铎在“挥斥八极之势”的运用上比米万钟更为频繁,并且显得更加强烈,因而,也更富于审美个性和艺术创造性。“挥斥八极之势”形成王铎行、草个性风格的基调,是王铎在米万钟书法基础上进行探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极致发挥。康有为形容王铎书法“飞腾跳掷其间”[13]、马宗霍分析王铎书法“不极势而势若不尽”[14]等,都是根源于他的“挥斥八极之势”的形式表现。 从当代的书法艺术创作而言,王铎的“拓而为大”“不规规摹拟”和“挥斥八极之势”的创作手法很适合以展览效果为中心的当代艺术创作特征。日本“二战”后初期,以村上三岛、古谷苍韵和木村知石等为代表的“明清调”书派就受王铎以上创作手法的深刻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书坛盛行“大幅式”的创作书风,王铎以上的创作手法受到热烈的追捧。因此,王铎的“拓而为大”“不规规摹拟”和“挥斥八极之势”在中国和日本的当代书坛影响极大。 三、结语
作为明代一流的书法大家,王铎一生推崇并临写古帖,其临古功力极其深厚。他辩证地提出“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的理论观念,极力提倡艺术创新。王铎“善师古者不泥古”的创新观点与释亚栖的“书通即变”、苏东坡的“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的“自成一家始逼真”等书法创新观念遥相呼应。
“拓而为大”“不规规摹拟”和“挥斥八极之势”,是王铎在释亚栖、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创新观点基础上的进一步拓进,也是他在自身“善师古者不泥古”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探索的充满才华的理论发挥。它不单是王铎在书法艺术理论上的一种创新,而且使王铎在书法临帖与创作上拥有高明的实践手段,并促使其艺术表现形式出古为新,从而获得了迥异前人的书法艺术创作个性。因此,王铎成为明代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有着艺术逻辑中的必然。就王铎的艺术创新理论影响而言,其“拓而为大”“不规规摹拟”和“挥斥八极之势”的书法临帖与创作方法,对当代中国的“大幅式”书法创作及日本的“明清调”书风影响至大。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明)王铎.琅华馆帖册跋[C]//刘正成,高文龙.中国书法全集62·清代王铎二.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649.
[2](宋)米芾.海岳名言[C]//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60.
[3](唐)释亚栖.论书[C]//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97-298.
[4](宋)苏东坡.论书[C]//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14-315.
[5](宋)黄庭坚.论书[C]//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399. [6](明)王铎.拟山园选集·文集[O].清顺治十年王镛、王珑刻本:卷三十八题跋二. [7](明)王铎.草书杜甫诗跋[C]//刘正成,高文龙编.中国书法全集62·清代王铎二.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649-650.
[8][10]邓建民.王铎草书临帖方法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2.
[9](明)王铎.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C]//刘正成,高文龙.中国书法全集62·清代王铎二.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659.
[11](明)王铎.跋米仲诏卷[C]//刘正成,高文龙.中国书法全集62·清代王铎二.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664.
[12]刘正成.王铎书法评传[C]//刘正成,高文龙.中国书法全集62·清代王铎二.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19.
[13](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第四[C]//世界书局.艺林名著丛刊·广艺舟双楫.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15.
[14]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96. (责任编辑:黄建华)
Abstract: Wang Duo, a Chinese calligrapher, held that “one should be good at learning from ancient calligraphers but not bounded by them”. Thus he suggested that one should not only possess traditional skills in calligraphy, but also develop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Wang’s innovative ideas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echoed those possessed by other greatest Chinese calligraphers in history, such as Si Yaxi, Su Shi, Huang Tingjian and Mi Fu. Integrating their innovative ideas, Wang deduced the following innovative strategies as flexible imitation and pioneering, which had brought the calligraphy theory a step forward. Therefore, Wang harvested an extraordinary advantage in the replicating and creating practice, as well as his unique aesthetical identity in his calligraphic career. In addition, his innovation imposed an exceptionally huge influence on the large framework calligraphy in China and the Ming and Qing style of calligraphy style in Japan.
Key words: Wang Duo; calligraphy theory; innovative ideas; innovation metho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