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PT2级大纲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Ⅱ级人员考核大纲

(渗透部分)

第一章 通用知识中的专业基础知识

1 绪论

1.1 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和现状 1.1.1 渗透检测的定义和作用(B)

1.1.2 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国内外渗透检测的现状(A) 1.2 渗透检测的基础知识 1.2.1 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C) 1.2.2 渗透检测方法的分类(C) 1.2.3 渗透检测的基本步骤(C) 1.2.4 渗透检测工作质量及体系(C) 1.2.5 渗透检测的优点和局限性(B) 1.3 表面无损检测方法(MT.PT.ET)的比较

方法原理及适用范围、能检测出的缺陷及表现形式、优点及局限性(B) 2 渗透检测的物理化学基础 2.1 分子论(F)

2.2 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 2.2.1 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概念

(1)表面张力定义及表达式、各符号物理意义(C) (2)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f=α×L)(B) (3)表面张力系数及影响因素(B) 2.2.2 表面张力的产生机理(F) 2.2.3 表面过剩自由能(F) 2.2.4 界面张力与界面能(F) 2.3 润湿现象

2.3.1润湿(或不润湿)现象

(1)物质三态及相互间组成的界面(B) (2)润湿(或不润湿)现象(C) (3)润湿及润湿剂(B)

2.3.2 润湿方程和接触角

(1)三个界面张力的物理意义及相互平衡关系(B) (2)接触角物理定义及与各界面张力的关系(C) 2.3.3 润湿的三种方式和润湿的四个等级 (1)润湿的三种方式(A)

(2)润湿性能的四个不同的润湿性能等级及应用(B) 2.3.4 润湿(或不润湿)现象的产生机理(F) 2.4 毛细现象

2.4.1 圆柱形细管(毛细管)中的毛细现象(C) 2.4.2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F) 2.4.3 毛细现象中的液面高度 (1)毛细管内液面高度(B) (2)两平行平板间的液面高度(F) (3)缺陷内液面高度(C) (4)有关计算及应用(A) 2.4.4 毛细现象产生的机理(F) 2.4.5 渗透检测中的毛细现象 (1)渗透与毛细现象(C) (2)显像与毛细作用(C) 2.5 吸附现象

2.5.1 固体表面的吸附现象(A) 2.5.2 液体表面的吸附现象(A) 2.5.3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F) 2.5.4 吸附现象的产生机理(F) 2.5.5 渗透检测中吸附现象

(1)显像吸附过程与显像灵敏度(B) (2)渗透吸附过程与检测灵敏度(B) 2.6 溶解现象

2.6.1 溶解现象及溶解度(A) 2.6.2 渗透剂的浓度(A) 2.6.3 相似相溶经验法则(F) 2.6.4 渗透检测与溶解度、浓度(A)

2.7 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

2.7.1 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定义(B)

2.7.2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结构特点(F)及H.L.B值(A) 2.7.3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B) 2.7.4 乳化作用

(1)乳化现象及乳化剂(B) (2)乳化形式O/W、W/O(B) (3)乳化作用的机理(F)

(4)多余渗透剂的乳化清理过程(B) 2.7.5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特性(F) 3 渗透检测的光学基础 3.1 光的本性(F) 3.2 发光及光致发光

3.2.1 发光(发光体及发光体种类)(B) 3.2.2 光致发光(光致发光定义及特征)(B) 3.2.3 渗透检测用光(B) 3.2.4 发光机理(F)

3.3 光度学:光度学相关概念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A) 3.4 对比度和可见度 3.4.1 对比度

(1)对比度和对比率(B)

(2)各种颜色物质表面之间显示背景的对比度(B) 3.4.2 可见度(B)

3.5 缺陷显示及裂纹检出能力 3.5.1 缺陷显示

(1)缺陷容积(深度×宽度×长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 (2)缺陷长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 (3)缺陷宽度、深度与缺陷显示的关系(C) (4)荧光检测缺陷最小显示尺寸(C) 3.5.2裂纹检出能力

(1)人眼的观察机能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 (2)渗透液种类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

(3)渗透液浓度与裂纹检出率的关系(C) 4 渗透检测剂 4.1 渗透剂

4.1.1渗透剂的分类(B) 4.1.2渗透剂的组成 (1)组成成份(B) (2)对各成份的要求(B)

(3)各成份的作用和对渗透剂性能的影响(B) 4.1.3 渗透剂的性能

(1)渗透剂的综合性能(B) (2)渗透剂的物理性能 a.物理性能的种类(C) b.各种物理性能的物理意义(B)

c.各种物理性能对渗透剂的影响(C) (3)渗透剂的化学性能 (B) (4)渗透剂的稳定性(F) 4.1.4 着色渗透剂

(1)水洗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 (2)后乳化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特点及应用)(B) (3)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剂(基本成份、特点及应用)(C) 4.1.5 荧光渗透剂

(1)水洗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 (2)后乳化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特点及应用)(B) (3)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剂(基本成份、种类、待点及应用)(C) 4.1.6 特殊类型的渗透剂(F) 4.2 去除剂(种类、作用和要求)(B) 4.2.1 乳化剂

(1)乳化剂分类及组成(B) (2)乳化剂的性能

a.乳化剂的综合性能(内容及要求)(B) b.乳化剂的物理性能(内容及要求)(B) c.乳化剂的化学性能(内容及要求)(B)

d.乳化剂的特殊性能(内容及要求)(F) 4.2.2 溶剂去除剂

(1)溶剂去除剂的分类(B) (2)溶剂去除剂的性能(B) 4.3 显像剂

4.3.1 显像剂的分类及组成(B) 4.3.2 显像剂的性能

(1)显像剂的综合性能(内容及要求)(B) (2)显像剂的物理性能(内容及要求)(B) (3)显像剂的化学性能(内容及要求)(B) (4)显像剂的特殊性能(内容及要求)(F) 4.4 渗透检测剂系统

4.4.1 渗透检测系统的定义及同组族(定义及构成)(B) 4.4.2 渗透检测系统的选择原则(C)

4.5 国内渗透检测剂简介(种类和组成、性能和要求、使用方法)(A) 4.6 国外渗透检测剂简介(种类和组成、性能和要求、使用方法)(F) 5 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试块

5.1 便携式设备(压力喷罐结构和应用)(A) 5.2 固定式设备

5.2.1 预清洗装置(种类和构造)(A)

5.2.1 渗透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 5.2.3 乳化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 5.2.4 水洗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 5.2.5 干燥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 5.2.6 显像剂施加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B) 5.2.7后清洗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A) 5.2.8 整体装置(结构和技术要求)(B) 5.2.9 静电喷涂装置(F) 5.3 检验场地及光源 5.3.1 检验场地(B) 5.3.2 检测光源

(1)照明光源的种类及要求(C)

(2)黑光灯及其工作原理(B)

(3)黑光灯黑光强度及其使用要求(B) 5.4 测量设备(种类和工作原理)(A) 5.5 渗透检测试块

5.5.1 铝合金淬火试块(特征及应用)(C)

5.5.2 不锈钢镀铬辐射状裂纹试块(特征及应用)(C) 5.5.3 黄铜板镀铬裂纹试块(特征及应用)(B) 5.5.4 其它试块(特征及应用)(F) 缺陷试件(B) 6 渗透检测方法 6.1水洗型渗透检测法

(1)水洗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 (2)水洗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 (3)水洗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 6.2 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

(1)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 (2)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 (3)后乳化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 6.3 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

(1)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程序(C) (2)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方法适用范围(C) (3)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法的优缺点(C) 6.4 特殊的渗透检测方法(F) 6.5 渗透检测方法的选用

(1)渗透检测方法选择因素(B) (2)渗透检测方法应用指南(B)

(3)渗透检测工序安排(检测时机规定)(B) 7 渗透检测工艺

7.1表面准备和预清洗(目的和要求)(C) 7.1.1 污物类别及其对渗透检测的影响(C) 7.1.2 清除污染物的方法(B) 7.2 施加渗透剂

7.2.1 渗透液施加方法及要求(C)

7.2.2 渗透时间和温度与检测灵敏度的关系(C) 7.3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

7.3.1 水洗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B) 7.3.2 后乳化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B) 7.3.3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的去除(去除要求)(C) 7.3.4 去除方法与缺陷中渗透剂被去除可能性的关系(C) 7.4干燥

7.4.1干燥的目的和时机(C) 7.4.2 常用的干燥方法(B) 7.4.2 干燥温度和时间(B) 7.5显像

7.5.1 显像方法(C) 7.5.2 显像时间(C)

7.5.3 干式显像与湿式显像比较(B) 7.5.4 显像剂的选择(B) 7.6 观察和评定 7.6.1 观察时机(B) 7.6.2 观察光源(B) 7.6.3 注意事项(B) 7.7 后清洗及复验

(1)目的、方法和要求(C) (2)复验(C)

8 显示的解释和缺陷的评定 8.1 显示的解释和分类 8.1.1 显示的解释(B) 8.1.2 显示的分类

(1)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虚假显示定义及显示特征(C) (2)不同显示的区别(C) 8.2 缺陷的评定

8.2.1 缺陷显示的分类(线性、圆形、密集形、纵横向缺陷显示)(B) 8.2.2 缺陷的分类(原材料缺陷、工艺缺陷和使用缺陷)(B) 8.2.3 常见缺陷及其显示特征

(1)种类(B) (2)产生原因(A)

(3)检出能力和显示特征(C) 8.2.4 缺陷显示的评定

(1)缺陷显示等级评定的一般原则(定位、定量、定性和定级)(C) (2)缺陷显示评定的一般要求(C)

8.3 JB/T4730.5—2005关于渗透显示的分类和评定要求(F) 8.4 渗透检测记录和报告 8.4.1 缺陷记录的方式(B)

8.4.2 渗透检测记录和报告的内容和格式(B) 9 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

9.1 质量控制的必要性:人、机、料、法、环的质量控制(B) 9.1.1 渗透检测剂的性能校验

(1)渗透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 (2)乳化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 (3)溶剂去除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 (4)显像剂的性能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A) 9.1.2 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鉴定(内容、方法和要求)(B) 9.1.3 渗透检测剂的质量控制

(1)新购进的渗透检测剂的质量控制项目(B)

(2)渗透检测剂在使用过程中的校验(内容、方法和要求)(B) 9.1.4 渗透检测设备、仪器和试块的质量控制 (1)渗透检测工艺设备的质量控制(A) (2)黑光灯的质量控制(B)

(3)紫外线辐照计、荧光亮度计、白光亮度计、紫外线辐照计校正仪(F) (4)渗透检测用标准试块的质量控制(C) 9.1.5 渗透检测工艺操作的质量控制(B) 9.2 渗透检测安全防护

9.2.1 防火安全(防火注意事项、防火安全措施和灭火设置)(A) 9.2.2 卫生安全

(1)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允许浓度(A) (2)有毒化学药品对人体危害的途径(A)

(3)卫生安全防护措施(A)

(4)强紫外线辐射的卫生安全防护(A) 10 渗透检测应用

10.1 焊接件的渗透检测(检测方法选择、预处理和质量控制)(B) 10.2 铸件、锻件的检验(检测特点、检测程序和质量控制)(B) 10.3 非金属工件的渗透检测(F)

10.4 在用承压设备与维修件渗透检验(检测方法选择、预处理和质量控制)(B) 11 特种设备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略) 12 国内、外渗透检测标准对比分析(F) 13 渗透检测实验(F) 14 附录(F)

第二章 通用知识中的无损检测相关知识

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 1.1 材料力学基本知识

应力与应变、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B) 1.2 金属学与热处理基本知识 1.2.1 金属的晶体结构(A) 1.2.2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A)

1.2.3 热处理的一般过程(定义、工艺过程)(A) 1.2.4 承压特种设备用钢常见金相组织和性能(A) 1.2.5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热处理工艺(B) 1.3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材料 1.3.1 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B)

1.3.2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B) 2 焊接基本知识

2.1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焊接方法:(手工电孤焊、埋孤自动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孤焊及电渣焊)(B) 2.2 焊接接头

2.2.1 焊接接头形式(B) 2.2.2 焊接接头的组成(B)

2.2.3 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1)不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A) (2)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F) 2.3 焊接应力与变形

2.3.1 焊接应力及变形的概念(A) 2.3.2 焊接变形与应力的形成(A) 2.3.3 焊接应力的控制措施(A) 2.3.4 消除焊接应力的方法(B) 2.4 承压类特种设备常用钢材的焊接

2.4.1 钢材的焊接性(焊接性的含义、焊接工艺评定)(B) 2.4.2 控制焊接质量的工艺措施(B)

2.4.3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B) 2.5 缺陷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2.5.1 外观缺陷(形状缺陷) (1)分类(C) (2)形成原因(B)

2.5.2 气孔、夹渣、未焊透、未熔合、裂纹 (1)分类(C) (2)形成原因(B) 2.5.3 其他缺陷 (1)分类(C) (2)形成原因(B)

3 非渗透检测专业的无损检测基础知识 3.1 无损检测概论

3.1.1 无损检测的定义与分类(B) 3.1.2 无损检测的目(B) 3.1.3 无损检测的应用特点(B) 3.2 非渗透检测的无损检测基本知识 3.2.1 RT检测

(1)RT检测的原理(B) (2)RT检测设备器材(B) (3)RT检测工艺要点(B)

(4)RT检测的特点(A) 3.2.2 UT检测

(1)超声波的发生及其性质(B) (2)UT检测的原理(B) (3)UT检测工艺要点(B) (4)UT检测的特点(A) 3.2.3 MT检测

(1)MT检测的原理(B) (2)MT检测设备器材(A) (3)MT检测工艺要点(B) (4)MT检测的特点(A) 3.2.4 ET检测

(1)ET检测的原理(B) (2)ET检测仪器和探头(A) (3)ET检测工艺要点(A) (4)ET检测的特点(A) 3.2.5 AE检测

(1)AE检测的原理(B) (2)AE检测仪器和探头(A) (3)AE检测的特点(A)

(4)承压特种设备的的AE检测(A) 3.3 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选择

3.3.1 承压特种设备制造过程中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A) 3.3.2 检测方法和检测对象的适应性(B)

第三章 特种设备专门知识

1 锅炉基础知识 1.1 锅炉概述

1.1.1 定义、用途、特点及主要参数(B) 1.1.2 饱和水和水蒸气性质(A) 1.2 锅炉的分类及型号 1.2.1 锅炉的分类(B)

1.2.2 锅炉的型号(A) 1.3 锅炉结构

1.3.1 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A)

1.3.2 锅炉主要受压部件、安全附件、几种典型锅炉结构(A) 1.4 锅炉的工作过程

1.4.1 锅炉汽水流程系统(A) 1.4.2 锅炉水循环(A) 1.4.3 锅炉的工作过程(A) 1.5 锅炉的无损检测要求 1.5.1 应遵循的原则(B)

1.5.2 《规程》对锅炉焊缝无损检测的主要要求(C) 2 压力容器基础知识 2.1 压力容器概述 2.1.1 定义和用途(B)

2.1.2 压力容器的主要工艺参数(A) 2.1.3 压力容器的分类(B)

2.1.4 我国的压力容器法规和标准体系(B) 2.2 压力容器的典型结构和特点

2.2.1 中、低压压力容器的筒体结构(A) 2.2.2 高压容器的筒体结构(A) 2.2.3 压力容器的封头(A) 2.2.4 压力容器的开孔与接管(A)

2.2.5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分类及设计的一般原则(B) 2.3 压力容器制造的无损检测

2.3.1 压力容器用钢板无损检测要求(B)

2.3.2 压力容器用锻件和无缝钢管的无损检测要求(B) 2.3.3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要求(C) 2.4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 2.4.1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的一般要求(A) 2.4.2 在用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要求(C) 3 压力管道的基本知识

3.1 压力管道的定义及其分类(按用途、安全管理)(B)

3.2 压力管道的用途及特点(A) 3.3 压力管道的组成及结构(A) 3.4 压力管道检验与无损检测

3.4.1 压力管道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A) 3.4.2 压力管道检验标准(B)

3.4.3 压力管道无损检测的基本要求(GB50235,GB50236)(C) 4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B)

第四章 无损检测知识在特种设备检测中的应用

1 特种设备法规标准相关无损检测的有关规定

1.1 我国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的关系(是一种开放性的标准体系) 1.1.1 “法规”与“基础标准”的关系(“容规”与“GBl50”关系)(A) 1.1.2 “基础标准”与“相关标准”、“附属标准”、“产品标准”关系(A) 1.2 与检测相关的法规标准 1.2.1 相关法规对表面检测的规定

(1)《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2)《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3)《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检定(B) (4)《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无损检测的规定(B) (5)《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6)《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7)《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8)《超高压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9)《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10)《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管理规定》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11)《锅炉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1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对表面检测的规定(B) 1.2.2 相关标准对表面检测的规定 (1)《钢制压力容器》(GBl50)(B) (2)《管壳式换热器》(GBl51)(A)

(3)《火力发电厂焊技术规程》(DL/T869)(A)

(4)《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DL612)(A) (5)《钢制球形贮罐》(GBl2337)(A)

(6)《球形贮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4)(A) (7)《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JB4732)(A) (8)《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A)

(9)《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A) (10)《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A) (11)《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A)

(12)《石油化工剧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01)(A) (13)《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69(A) 1.2.3相关法规对无损检测的具体规定

(1)检测人员资格及技术等级的规定(C) (2)无损检测质量等级的规定(C)

(3)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及检测时机的规定(C)

(4)检测方法、质量验收应遵循的标准和合格级别的规定(B) (5)局部检测的检测部位和比例的规定(C)

(6)局部检测发现不合格缺陷应做补充(扩大)抽查的规定(C) (7)全部(100%)检测条件的规定(B)

(8)有延迟裂纹和再热裂纹倾向材料的无损检测的规定(B) (9)现场组装焊接的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规定(B) (10)检测记录检测报告的有关规定(B) 2 JB4730中渗透检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2.1 JB4730第一部分:通用要求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 (2)检测方法主要使用原则的规定(B) (3)有关术语的规定(B)

(4)新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新的无损检测设备的规定(B)

(5)检测单位及检测人员的职责,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视力的规定(B) (6)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规定(B) 2.2 JB4730第四部分:渗透检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的规定(B)

(2)渗透检测人员的规定(B) (3)检测程序的规定(B) (4)渗透检测设备的规定(B) (5)渗透检测剂的规定(B) (6)标准试块的规定(B) (7)检测方法的规定(B) (8)渗透检测操作的规定(C) (9)渗透检测质量控制(B) (10)渗透检测安全防护(B) (11)被检工件表面的准备(B) (12)检测时机(B) (13)渗透检测方法(B) (14)显示的分类和记录(B) (15)后处理的规定(B) (16)缺陷显示的分级(C) (17)复验(B)

(18)渗透检测报告和验收标记(B) 3 渗透检测工艺设计(编制)能力 3.1 渗透检测工艺的基本知识

(1)渗透检测工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

a.渗透检测工艺的定义和基本内容、格式的要求(B)

b.渗透检测工艺文件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 c.通用工艺与专用工艺(或工艺卡)之间的关系和根本区别内容(B) (2)渗透检测工艺文件和目的

a.渗透检测工艺(通用、专用(或工艺卡))文件的属性(B) b.通用工艺文件建立的目的(B)

c.专用工艺文件(或工艺卡)建立的目的(B) 3.2 渗透检测工艺设计(编制)基本要求 (1)工艺编制依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a.了解国家“规程”、“标准”与单位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 b.单位资源条件与检测工艺之间的关系(B) c.受检产品结构特征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关系(B)

d.顾主要求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 e.市场条件与检测工艺文件之间的关系(B) (2)检测工艺文件编写和审批程序

a.《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管理规则》对工艺编写人员资格要求(B) b.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对文件编写审批的控制程序规定内容(B) (3)检测工艺文件内容编写的基本要求

a.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针对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 b.确保单位检测工艺文件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要求内容(B) 3.3 针对具体工件编制渗透检测工艺能力 3.3.1检测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 (1)渗透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

a.渗透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b.渗透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c.渗透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d.渗透剂的选择与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e.渗透剂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2)乳化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

a.乳化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b.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c.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d.乳化剂的选择与现场检测环境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e.乳化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3)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

a.去除剂、去除方法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b.去除剂、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c.去除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d.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e.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4)显像剂的选择和应用能力

a.显像剂的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b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c.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材料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d.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e.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表面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f.显像剂的选择与工件温度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3.3.2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能力 (1)用标准规范选择的应用能力

a.溶剂去除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 b.后乳化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 c.水选型着色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 d.溶剂去除型荧光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 e.后乳化型荧光法的规范选择和应用能力(B) f.水洗型荧光法规范的选择和应用能力(B) (2)根据工件具体情况确定检测方法和分析能力 a.根据工件温度选择检测方法的分析能力(B) b.根据工件规格选择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 c.根据工件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 d.根据工件表面状态确定检测方法和应用能力(B) (3)根据标准试块确定检测规范的应用能力

a.标准试块选择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b.标准试块选择与去除剂与去除方法的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c.标准试块选择与工件几何形状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d.标准试块选择与工件规格尺寸的相关性分析能力(B) 3.3.3渗透检测程序设计能力 (1)预处理程序

a.根据工件表面状态确定预处理方法的应用能力(B) b.预处理程序与检测灵敏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c.预处理程序与显示观察和评定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2)渗透检测时机设计能力

a.渗透检测时机与工件加工工序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b.渗透检测时机与工件材料特性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d.渗透检测时机与工件表面状态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e.渗透检测时机与工件温度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3)检测程序

a.根据检测面位置确定检测顺序的能力(B) b.同一检测面确定检测顺序的能力(B) c.根据工件几何形状确定检测顺序的能力(B) (4)缺陷显示的观察与记录

a.缺陷显示观察与环境条件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b.缺陷显示观察与检测方法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c.确定缺陷显示记录方式的应用能力(B) (5)后处理

a.后处理与工件后续加工工序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b.后处理与工件使用状态的分析能力(B) 3.3.4工艺措施编制能力

(1)渗透检测的质量控制措施(B) (2)渗透检测的安全防护措施(B) (3)工件表面准备特殊要求和措施(B) (4)检测环境条件特殊要求和措施(B) (5)提高渗透检测灵敏度的特殊措施(B) 4 渗透检测实际应用能力

4.1根据具体工件确定检测方法的应用能力

(1)工件要求的检测灵敏度与检测方法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2)工件几何形状与检测方法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IIB) (3)工件材质与检测方法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4)工件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与检测方法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5)工件材料与检测方法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6)工件规格与检测方法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7)工件表面状态与检测方法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8)工件的特殊要求与检测方法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4.2依据现场环境条件选择检测方法的能力

(1)环境因素与检测方法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2)环境因素对检测方法的影响的分析能力(B) (3)环境因素与显示分析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力(B) (4)环境因素对渗透检测灵敏度影响的分析能力(B)。

(5)现场检测安全防护要求与检测方法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能力(B)

4.3对工艺方法和参数的优化能力 (1)对检测方法的优化能力(B) (2)对检测规范的优化能力(B)

(3)对渗透剂类型和去除方法的优化能力(B) (4)对检测区域控制的优化能力(B) (5)对现场环境因素的优化能力(B)

4.4对检测过程出现异常情况及重大问题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4.4.1对检测过程出现异常情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1)工作表面不符合检测要求的处理能力 a.工件表面粗糙度不符合要求的处理能力(B) b.工件表面润湿性能不符合要求的处理能力(B) c.工件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影响检测结果处理能力(B) (2)检测剂和器材出现异常情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B) (3)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的处理能力(B) (4)检测环境不符合要求的处理能力(B) (5)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情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B) (6)检测安全防护出现异常情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B) 4.5对显示和缺陷的分析判断能力

(1)对缺陷的产生和形成机理的分析能力(B) (2)根据显示特征对缺陷性质的分析判断能力(B) (3)根据显示特征对缺陷位置的分析判断能力(B) (4)对缺陷的应力水平和估计延伸方向的分析判断能力(B) (5)对缺陷的危害性的分析能力(B)。

(6)伪显示、非相关显示和相关显示分析判断能力(B) (7)根据标准对显示进行分类的应用能力(B) (8)根据标准对缺陷显示进行分级的应用能力(B)

A、B、C、F说明:

A:“了解”(熟悉记忆)。不要求深究来源、依据、演绎过程,但要求知道或记忆其定(含义)义。即: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专业基础理论、法规、标准内容、检测方法特点及规律,并运用科学的、明晰的专业术语,

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B:“理解”(分析判断)。要求全面了解其细节、常用表现形式并能准确地把握其含义。即:运用专业基本理论、法规、标准和方法,分析解释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处理、控制、预防的机理,并对不同的处理、分析方法进行鉴别和判断。

C:“掌握”(综合运用)。熟悉演绎或推理过程,并能在各种需要综合分析、计算的问题中正确地运用。即:通过对所学专业基本理论、法规、标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阐释深层道理并就其实际运用做出分析。

F:“参考”(简单了解)。不要求记忆和表述。

《大纲》第一章、第二章的要求采用闭卷考试。

《大纲》第三章、第四章的要求采用开卷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