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中学生生物实验心理特征的分析及教学策略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对中学生生物实验心理特征的分析及

教学策略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生物实验心理特征,并针对这些特征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实践工作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生物实验;心理障碍;心理特点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了解和把握中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实验教学,把学生对生物实验的认识和态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了解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心理障碍,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地走进实验室

对大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生物学习的经历,对生物实验也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体验。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部分学生对生物实验的不正确的认识,或者是不良的体验,分析实验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在学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对学习、生活有着新的憧憬的时候,运用适当的方法,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认识和心理障碍,将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对实验的轻视心理

由于传统考试功能的缺陷,学生往往重理论而轻实验,重记忆而轻能力。学生受此影响,认为生物实验并不重要,做不做实验都能学好、考好生物。这些学生对生物实验往往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做实验时敷衍了事,不严格按照要求操作或袖手旁观,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往往采取主观判断或抄袭来应付。

对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一是说明生物实验能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好处;二是介绍近年来中考、高考中实验题的分值逐年增加的事实,以及中考、高考实验题的新颖、灵活、综合性强的特点,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操作训练,只是凭记忆和背诵是根本考不好这些题目的。通过这样的说理,让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对实验的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属于心理障碍,是外部刺激作用于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果,一旦外部刺激弱化或消除,这种心理也将随之淡化并消失。因此,在学生刚刚做生物实验时,教师不要引入新的刺激,并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一是实验室要通风好,要给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改变那种认为实验室有毒的、令人作呕的心理。

二是要多安排一些随堂实验,让学生多试验并能亲身感受到生物实验可以得到其他学科很难得到的体会和乐趣,从而淡化恐惧心理。 3.做实验时的紧张心理

学生实验操作中的紧张心理往往是因操作不熟练引起的,一些以前没有见过的

实验仪器,学生对它很陌生,不会使用,必然有些紧张。有时做了几次没有做好,就更加紧张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以及对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训练。在训练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应结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反复练习,自己体会,熟能生巧之后,学生在实验中自然就会有自信。

二、克服学生的不良实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物实验习惯和持久稳定的实验研究兴趣

1.改变把实验当成“变戏法”和“看热闹”的心理,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 平时一说到上生物实验课,许多学生往往是带着好奇、新鲜、兴奋的心情来上实验课的。在教师讲解时,他们常常忙于看各种仪器、药品,急于动手做,做出了结果,看到了现象就很高兴和满足了。他们的注意力不在操作的规范上,对实验目的也不是很明确,较多的是“照方子抓药”。他们无论是看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自己操作,都是以“变戏法”、“看热闹”的心理来对待。长期以这种心情对待实验,不仅对学习实验操作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没有什么作用,而且使学生形成了对实验的错误认识。

抓课前准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一般学生的预习主要是了解实验的内容、步骤及如何操作等,较少想到要了解实验的目的,教师应使学生认识明确实验目的的重要性,具体地了解实验目的对于实验技能、知识、观察能力等诸方面的要求。为把课前准备引向深入,可以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2.克服单凭兴趣去做实验的心理,培养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

生物实验能使学生得到从其他方面难以体会到的快乐和兴趣,但是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兴趣往往不能持久,容易转移。以单纯兴趣观点做实验的学生,只是追求个人感情上的某种需要或者刺激,学习只是跟着感觉走,对学习的艰苦性没有准备。当实验操作需要多次进行时,他们就会感觉到枯燥乏味而转移兴趣;当在实验中受到纪律的约束时,他们也会把兴趣转移;当受到教师的批评,或者不喜欢教师的形象或语言特征时,他们也会把兴趣转移。

对此,我们要想办法把他们最初对实验的热情,转化为对生物实验的持久稳定的兴趣,培养其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

首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伟大科学家的事例。

其次,可以通过开展研究性实验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对实验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中去,使他们不仅成为做好生物实验的兴趣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再次,在实验中,教师要做到多一点宽容,少一点不必要的约束;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严格,少一点严厉;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干涉。 最后,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衣着整洁、美观,语言生动亲切,在实验室中应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演示实验操作时应尽量规范、熟练、灵巧、现象鲜明,给人以美的享受,对实验中的意外事件要果断处理,但又能处之泰然,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把握学生良好的心理特点出现的时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抓住学以致用的心理,开展与生活联系的实验

应用是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中学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是以训练基本操作和验证所学知识为主的,实验的理论性较强,开始时学生会有较高的热情和兴趣,做多了,学生就会想,这些知识除了考试需要外还会与生活实际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回答,就会使学生形成生物实验是与生活无关的“科学”,部分学生就会因此对生物实验失去兴趣。

对生物实验进行情境化处理和适时增加趣味性、实用性的实验,将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甚至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制作细胞模型”这一实验材料中的琼脂不容易取得,需要量相对较多。在实验前,笔者让学生考虑“可以用什么材料来代替琼脂,有无更好的方法,做到既经济又实惠呢?”有的学生就想到了用果冻代替琼脂,在制作过程中,果冻壳做细胞膜,绿豆作叶绿体,花生做细胞核。这样一来,一个经济又有观赏价值的细胞模型就做好了。 2.激发设计实验的心理,培养创新的能力

学生做多了教材中明确列出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用品和用量的实验后,会由于自己的主动性无从发挥而产生厌倦的心理;另外,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和验证实验,逐步地认识到,实验是研究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揭示生命的本质的一种手段,也是用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激起自己设计实验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意向性心理需要。

总之,重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实验教学,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实验心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文荣.光照对石榴扦插苗影响的探究实验[J].生物学教学,2006(2). [2]孙洪敏.优化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J].生物学教学,2006(7). Abstrac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quality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youths’ health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biology experiments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hoping to supply useful references for future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biology experiments; psychological handicap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