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题1.5分,40题,共60分)
1.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2.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虾构成的是 ( ) A.一个种群
B.多个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3.下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图甲、乙、丙表示的种群间关系依次是
( )
A.竞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C.互利共生、寄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4.右面为某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该地区人口数量变
化趋势将是 ( )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保持稳定 D.无法确定 5.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被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6.下面是对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其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③计数 ④计算种群密度 ⑤挖出所有个体 A. ①②③④ B.①⑤②③④ C.②⑤③④ D.①③②④
7.人们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目的是破坏该害虫种群的( ) A、密度 B、性别比例 C、年龄组成 D、个体数量
8.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上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9.下列不可以作为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形式的是( )
A.表格 B.坐标曲线 C.直方图 D.文字描述
1
10.假设种群的起始数量为m,每年的增长率都不变,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在理想状况下,a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 )
A.mλa B.maλ C.amλ D.入ma
11.下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 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废物积累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害物质积累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突变结果,出现了新的菌株,它们能代谢原有菌种产生的有害废物。以下哪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的配对是正确的? ( )
12.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觅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1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14.右图是某地区松树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由此可以预测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
A.总能量增加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营养级能量增加
15.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甲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图甲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图甲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2
D.图甲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16. 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
A.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祼露岩地
D.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17. 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18. 在对某农田中的田鼠的种群密度调查时,第一次捕获并作标记20只,一个月后捕获田
鼠20只,其中有标记的田鼠8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数量约为 ( ) A.400只
B.50只
C.160只
D.28只
λ 2 1 19. 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 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比值为λ,并得到如 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错 误的是( ) 成可能为衰退型
B.4~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可能原因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4年调查年龄组 O 4 8 10 16 20 时间/年 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8~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如果持续16~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20. 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 A.取样时先用花铲拨去3-5㎝深浮土,再用取样器取样 B.采集时,体型小的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
C.观察时,有些小动物用肉眼难以识别,最好用放大镜 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以用目测估计法
21. 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垂直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在研究土壤中往往也有差别 D.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
22.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图解,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kg,至少消耗A约 ( ) A.100kg B.44.5kg C.25kg D.15kg
3
23.下表说明两种微生物各自的必要生长因子和各自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 ( )
生物 红色酵母 毛霉
A.竞争
B.寄生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嘧啶 噻唑 C.互利共生
被合成并释放的物质 噻唑 嘧啶 D.独立生长
24.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其食性有关 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有关
C. 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D.人类的活动可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25.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 ( ) A. 第二营养级 B. 初级消费者 C. 第三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
26.在一块地里,建造了A、B、C三个鱼塘,鱼塘中全部养的是鲤鱼,其中A和B两个池塘之间有涵洞,鲤鱼能够自由通过,则这三个鱼塘中的鲤鱼是 ( ) A. 一个种群 B. 两个种群 C. 三个种群 D. 无法判断
27.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 B.“S”型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天敌的关系 D.“S”型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
28.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西藏羌塘保护区所调查的区域内,目前的藏羚羊数量比10年前增长的51%,数量已经达到12万只。关于该调查实验方案表述正确的是 ( ) A.对于藏羚羊的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B.对所做的标志越醒目越好,以便于人类的识别 C.标志重捕法又叫捉放法,此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动物
D.只要捕获一次就能计算出藏羚羊的种群密度
29.猫吃掉老鼠时,它获得这只老鼠的 ( )
A.全部物质 B.全部能量
C.全部物质和能量 D.部分物质和能量
30.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
22
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单位:10KJ/m/年)。对该生态系统营养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同化固定的能量 体内贮存的能量 呼吸消耗的能量 甲 乙 丙 丁 15.9 870.7 0.9 141.0 2.8 369.4 0.3 61.9 13.1 501.3 0.6 79.1 戊 211.5 20.1 191.4 A.丁为肉食性动物 B.甲随丙的增加而增加 C.乙是能量流动的起点 D.戊是丁的前一营养级
4
31.在一个生态系统内,随着营养级的递增和不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农药残留为( )
A.递增 B.递减 C.相等 D.不少 3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33.“一山不容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观点可以解释为( ) A.虎所需的生活空间很大 B.身强体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 C.虎性情孤独,不群聚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越少 34.假设右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大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 10%,且均匀传递,则人类获得的能量( )
-1-2
A.等于10N B.等于10N -1-1
C.少于10N D.多于10N 35.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4Kg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的食物有1/2
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按能量流动效率20%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
A.120㎏ B.160㎏ C.60㎏ D.100㎏ 36.假若在一个与外界隔绝、没有食物的荒岛上,给你三只鸡(其中2只为母鸡)和40斤
玉米,理论上分析,如何利用它们使你在此荒岛上生存的时间最长( ) A.先吃掉三只鸡,然后再吃玉米 B.先吃尽玉米,然后再吃鸡 C.交替食用玉米和鸡 D.用玉米喂养母鸡使之产蛋,吃之 37.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
38.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不一致则舍弃
B.无论样方数据大小,只要取其平均值就可接近真实密度 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
5
D.多次取样,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
39.下列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中,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
B.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宿主既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 C.大鱼吃小鱼,表明的是这些鱼之间的捕食关系
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和植物、动物和动物之间
40.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 1 到 8 的物种 , 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 , 下表给出了
这些物种的密度 ( 数 /m2) 。 请指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群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甲 92 4 0 乙 0 25 20 丙 0 65 20 0 1 1 2 1 0 0 1 0 0 20 20 5 10 3 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 , 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 , 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 , 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 D.在生物群落丙中 , 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41.下图一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二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 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一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上图二。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②图二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 株/m。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 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 ; ② 。
2
2
6
42.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 A B C 10 mL 10 mL 10 mL 培养液 无菌水 酵母菌母液 0.1 mL 0.1 mL 0.1 mL 28℃ 5℃ 28℃ 温度
(1)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A、B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图如上。 ①A组与B组酵母菌中数量达到的最大值在生态学上称为 , A组中该数值比B组大的原因是 。 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
③图中缺少C组酵母菌的数目变化曲线,请你根据自己的推测 在图中画出该曲线。
(2)利用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如图:先分成25个中格,每个中格又分成16个小格),计数室长宽均为1mm,载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mm,即计数室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观察并计数小格中酵母菌的数量。这样的统计方法称为 。 现观察到计数室中a、b、c、d、e5个中格内各有酵母菌分别为n1、n2、n3、n4、n5,请写出利用5个中格中酵母菌的数量换算成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N)的计算公式: 。
7
计数室
43.(15分)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所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 20%,那么鹰
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___KJ和_____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_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44.右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请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
(2)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 ,流经这个生态系 统的总能量是 。 (3)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 ,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 ,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 。 (4)此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是( )
A.海鸟 B.水绵 C.水藻 D.腐生细菌 (5)若所有海鸟迁徒到别处,则大鱼的数目 , 水藻的数目 ,淡水虾数目 。
(6)海鸟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海鸟每增加1千克,需消耗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至少 千克。
(7)若此生态系统中水绵大量减少,则下列哪一项会随着发生( ) A.水藻大量增加 B.小鱼的数目增多 C.海鸟的数目增多 D.甲壳类的数目增多
(8)图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 。
8
高一生物第三次月考试题答案
选择题:1—5CBDAD 6—10ABCDA 11---15CDBBC 16---20DABCA 21---25DCCCC 26---30BDADC 31---35ACDCB 36---40ACDCC
41.(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o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2分)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2分) 42.(1)①环境容纳量 A组的培养温度更适合酵母菌的繁殖,环境阻力小 ② 温度 ③如下图
(2)抽样检测
N= (n1+n2+n3+n4+n5 )×5×107 43.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10 400 增加 生物多样性
(3)捕食 900 偏高
(4)升高 下丘脑 肾小管和集合管
44.(1)3(2)水绵、水藻;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海鸟、小鱼、淡水虾;竞争;捕食(4)D(5)增加;减少;减少(6)水藻→甲壳类→海鸟;25(7)A(8)生物因素
补偿练习:
1.请回答关于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 群数量变化如图甲和图乙所示。 甲 乙 丙
①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 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丙图所示,请在丙图中画出S2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 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
9
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①在____ 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 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②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___ _____ 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③+④)×100%
②
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⑤ 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3.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________(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__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122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作为饲料养鸡,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
3331
的玉米养鸡,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________(增
3多、不变、减少),理由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