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师大仓前新校区(杭州大学城)工程整体概况
2008年5月我校百年校庆之际,杭州市委在我校召开市委常委会第72次会议,作出了在余杭仓前建设杭州大学城和在萧山高教园区建设湘湖校园,实施杭州师范大学“一城两园”发展布局调整等重大决策部署,并以杭州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给予明确。是我市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促进杭师大统筹教育资源、优化办学布局、增强办学实力、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杭州市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杭州师范大学的发展寄予殷切的期望和更高的要求。一所省内一流乃至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的新校园即将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一、杭州大学城(以下简称杭师大仓前校区)
杭师大仓前校区位于余杭仓前高教园区核心区块,范围东至常二路、南至海曙路、西至良睦路、北至宣杭铁路南绿带,余杭塘河东西横穿大学城,总占地约3000亩。
规划地上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由120万平方米校园建筑和80万平方米配套综合体组成,另有地下空间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其中学校地下空间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学校建设总投资约103亿元(不包括配套城市综合体),学生规模按当量数3.0万人计。
杭师大仓前校区建设将分二期进行,一期工程校园占地约770亩(已获得国有土地使用证),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含地下空间)。二期工程校园占地约2000亩,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含地下空间)。在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二期工程土地农转用指标已获国土资源部批准,拆迁征地报批手续已完备。征地拆迁工作已全面展开,预计今年六月底可完成,暑期陆续交地。大学城综合体用地约420亩,其业态方案正在调研之中。
1、杭师大仓前校区规划设计和功能布局特点
杭师大仓前校区的规划设计和功能布局紧紧围绕“节能型、数字化和花园式”的核心理念,抓住“品
1
质、人文、生态、创新、开放、综合、效益”7个关键词。坚持以师生为本,树立国际一流高校的先进设计理念;坚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体现杭州历史文化精神和杭师大百年历史特点;坚持以城市综合体为平台,建设开放性校园,创新大学与城市共融共享方式;坚持以湿地生态为依托,有机结合西溪湿地自然风光,彰显江南水乡品质,实现了以人为本、城校共融互动、教学科研创业等诸多功能的完美结合。
杭师大仓前校区规划设计功能布局具有六大亮点:
一是建筑形态凝聚了杭州元素和区域文化,主基调是湿地书院。同时又大气开放、现代精致,有不少标志性建筑由世界级设计大师担纲设计,凸显了当代世界建筑特色和内涵文化有机相融之精品。
二是学校与城市深度融合。通过城市综合体的配套建设,大学的商业、生活、文化设施配套齐全,架起产学研结合的桥梁,校园与相关设施全方位向社会开放。
三是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充裕的用房保障。在校园内建设产权属于学校的别墅30套,排屋50套,教师公寓4万平方米,解决大学城教师走教问题。在教学区的学部用房建设中,均设置了相当数量的师生互动交流用房。
四是以学部组团理念规划布局学科专业用房,强化学部内的学科专业交融及资源共享。
五是高标准配置教学用房功能标准。全部教学用房均配置各类空调,所有教室均配置多媒体系统,数字化管理和应用在新校区得到实现。
六是重视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除了较高标准建设好音乐、美术学院教学用房以外,校区内规划建设了近2.5万平方米的美术馆,1万多平方米的音乐厅、歌剧厅和演播厅等;图书馆主副馆共4个,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体育馆主副馆建筑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这些建筑将成为杭州城西的重要公共用房。
2
A区块规划建设成人文学部、社科学部、体育场、美术馆、食堂、学生宿舍、教学楼、师生活动中心等,总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将于2012年暑期交付使用,通过串联各学院的水街和中央水面,主要特色为表达湿地。
中心区块规划建设成3.5万平方米的中心图书馆,2万平方米的杭州研究院,2.2万平方米的行政综合楼,2万平方米的会议接待中心,2万平方米的师生活动中心。
建筑的灵感取自堆叠的书籍,寓意文化的汇聚和知识的累积。并以色彩的律动渲染校园活泼的气氛.寄寓意以书籍,托希望于未来。
3
B区块规划建设成理工学部和教师公寓、科创楼,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将于2013年交付使用,将教学区各功能块形成的岛屿比拟为片片荷叶,相融于湿地中,学生置身其中就如那荷叶中含苞待放的荷花,在水墨江南的氛围中学习、生活;
C区块规划建设成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总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将于2014年交付使用,将“细胞”作为建筑语言应用到建筑群体的布局与组织中,形成独具“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特色的建筑形态“生命聚落”;
D区块规划建设成教育学部,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将于2014年交付使用,采取江南民居式院落为建筑群组织形式,形成丰富的组团院落感受。
2、杭师大仓前校区建筑设计特点
杭师大仓前校区规划成A、B、C、D、中心区等五个区域,建筑形态的主基调是湿地书院。这一形态凝聚了杭州元素和区域文化元素,同时体现了大气开放、现代精致的风格。根据“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设计原则,其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和”和“不同”两个方面:
(1)“和”表现在:一是“和在水”,利用原基地河流纵横的湿地肌理、池塘密布的特点,在建筑设计、交通组织、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水脉”为轴的江南水乡特点。二是“和在传统”,借鉴和提取坡屋顶、梁柱体系、黑白灰系列色彩等传统要素,与现代建筑元素融合,形成全新的建筑风貌。三是“和在形态交融”,各区块建筑采用围合院落的组合方式整合为若干个大小不一、形态不同的院落,并保持不同区块的鲜明个性。四是“和在记忆”,秉承杭师大百年历史文脉及“勤慎诚恕、博雅精进”的校训精神,使建筑与师大校史融为一体。
(2)“不同”主要表现为各学部建筑呈现出一定风格差异。由三位院士领衔的设计团队建筑表现手法娴熟、别具特色、各有千秋。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