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34讲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建陵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34讲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课题:——第34讲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姓名: 学习目标 1、经济特区的创办;2、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4、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课前预习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含义:在吸引外资和减免税等方面给予特殊经济政策的地区。 2.创办的经济特区:1980年——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速度”),后有珠海、汕头、厦门;1988——海南(最大)。 3.意义: (1)是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 (2)是外向型经济的全国排头兵; (3)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 1.地点:在沿海 和其他开放城市中,划出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汇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3.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4.地位: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商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开放城市 (1)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名称: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 (1)名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 备 注 (2)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四、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1.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有利条件: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产业优势;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政府政策的支持。 3.意义 (1)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2)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五、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特点)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堂研讨 分析新旧中国对外开放的不同点。 学后反思 课堂检测——第34讲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姓名: 一、选择题 ( )1.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照片反映了 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 ②国人已普遍使用外国商品 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 ④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2.江泽民指出,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这样做的依据是 A.当今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世界性的市场 B.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C.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 D.当今世界各国自然经济已完全消失 ( )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青岛、厦门、上海浦东和新疆伊宁四个城市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 A.青岛 厦门 浦东 伊宁 B.浦东 厦门 青岛 伊宁 C.厦门 青岛 浦东 伊宁 D.厦门 浦东 青岛 伊宁 ( )4.20多年以来,深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原因是 A.引进先进技术 B.对外开放 C.英国向世界各地传播其生产方式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5.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入注目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史妹聚在一声小田里精耕细作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 )6.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邻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 )7.“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的开头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谈笑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B.浦东开发的结果 C.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 D.进一步开放沿海经济特区的结果 课外练习 二、非选择题 8.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产品名称 电力 原煤 生铁 钢 单位 度 公斤 公斤 公斤 按人口平均产量 中国 7.9 83.0 1.7* 0.9 苏联 美国 英国 219.5 1144.6 514.9 761.0 3498.0 4938.0 84.4 95.3 244.5 376.3 165.9 255.2 各国为我国倍数 苏联 美国 英国 27 9 50 106 141 41 144 418 63 58 9 281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三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材料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