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周恩来传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周恩来传》读后感

在我看来,乱世中不缺乏叱咤风云的英雄,却缺乏温良美好的榜样。而我们幸好有周恩来。

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许多关于周总理的事,这么一个庄重睿智,风度翩翩,热忱坚定的君子,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而现在读了《周恩来传》这本书,更是对周恩来这个伟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周恩来,字翔宇,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淮安,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周恩来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49~1976)。而如此多的光环与头衔, 也正昭示了总理激荡起伏,不同寻常的一生经历。

他曾留学日本,之后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这一段留学经历不仅增长了他的学识,提升了他的社交能力,也扩展了他的视眼。1924年8月从巴黎归国后,曾担孕育了无数军事人才的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之后义无反顾的投身于中国革命,如在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1 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 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1936 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1948 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如此种种,为中国的独立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之后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中,他虽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但仍顾全大局,任劳任怨,舍身忘我,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正常的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和民主人士,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所以陈云同志曾说过:“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这样一位斗士,怎不叫人倾佩?

周总理不仅仅是一个斗士,更是一位智者。不知怎的,想到周总理,我总会把他与三国时的诸葛亮联系在一起。或许是两人都为自己的信仰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或许是两个人都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与谋略。有关于周恩来的智慧的小故事数之不尽,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他对一位西方记者提问的巧妙回答。那记者说:“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这是一个非常阴毒的问题,中国解放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但显然他小看了我们总理的智慧,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三言两语化解尴尬与危机,总理的才能可见一斑。

而除去总理的过人韬略,留给我最深印象的还是他几近完美的人格。纵是伟大如毛泽东主席,壮志激昂,才华横溢,领导了那么一场荡气回肠,波澜壮阔的

革命,晚年所犯之错依旧使人叹惋。但周恩来,可是真真正正地,铺成了一张无甚污点的生命锦书。

有说周恩来那在政治生涯中发挥了巨大潜能的性格,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自小的生长环境。两个性格不同的母亲,一个培养了他温和待人,细心诚挚的个性与较高的文化修养;一个则赋予了他开朗的性格,精明果敢的办事能力。而中途败落的家庭,又迫使了尚且年幼的周恩来起身持家,学得一些珍贵的办事方法和经验。而之后不断辗转漂泊于淮安、东北、天津、日本,其中所经历的坎坷与所学得的经验,也对其人格个性的形成,起了很大影响。

在周总理众多的美好品德中,留给我深刻印象的还是他简朴的生活作风。不管是处于艰苦的革命时期,还是在他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建国时期,他都不以一个领导人的身份搞特殊化。比如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时候,周恩来任副主席。他一直置身在前线。在战斗激烈的时候他经常通宵达旦的工作。而他的生活却十分简单。他当年的警卫员郭应春回忆说:周副主席在建宁,睡的是门板床,再铺上几把稻草御寒,盖的是很旧的灰毛毯。没有枕头,就捡到一块砖头垫上。洗脸没有毛巾,就用一块破布抹几下。还有在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从瑞金出发,率领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余人开始长征。周恩来出发时行李只有两条毯子,一条被单,做枕头用的包袱里有几件替换的衣服和一件灰色绒衣,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即使当时生活确是艰辛贫苦,但作为一个领导人能做到如此,也着实使人感动。

不知处于当下和平时期的养尊处优的高官们,能向总理学得几分?总理通宵达旦工作时的夜宵,可只是一杯清茶,一叠花生米而已啊。

周恩来的谦卑温和,同样使人难忘。有一个词我十分十分喜欢:人淡如菊。如此清雅的品性,怎不会绵绵流长,品之也口齿生香。周恩来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周恩来传》中说到,他在南开上中学时,尽管品学兼优,在各种公益活动中都是活跃分子,但他从不骄傲,从来不锋芒毕露,盛气凌人。他认为,“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养能虚心。看定一件事应该去做的,就拚命去做,不计利害;……这样子人总是心里头有一定主见,轻容易不肯改变的。”这种能涵养虚心的英雄观,确是使人叹服。

而谦卑温和并不代表着他软弱,没主见,而是寓刚于柔,融韧于忍。因此从总体上看,周恩来属于勇于所当勇,退于不得不退的革命家。

有人如是说,当毛泽东和他的伙伴们相继离开人世以后,人们发现,倒是生前不那么争邀事功,常常退让,从来没有做过名义上的一把手或跨进接班人行列的周恩来,亲切地矗立在人格境界的峰颠。这并非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老好人人缘好。恰恰相反,无论是对敌斗争还是党内出现的分歧,周恩来都很少能置身事外。这又是如何?我想这正是总理完美人格的回应吧。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十里长街送总理,身虽逝,英名不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