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小学数学教材教学衔接研究之论文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初探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衔接

内容摘要:

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衔接主要是四个方面: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衔接包括:新旧知识的衔接、中小学教师教法的衔接、学生与教师衔接、中小学教师数学语言的衔接。“在动手中有思考,在探究中有推理,在活动中有训练。\"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衔接,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衔接 正文:

长期以来,有大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要求等各方面的不同而导致在数学学习中有着极为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取消了小升初招生考试,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常常听到中学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法教了,作业不肯做,上课又不认真听,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低的低、高的高.真不知道小学里打得什么基础。”而家长的抱怨声也不绝余耳:“中学的老师怎么教的孩子,小学里都是优良,到了初中学习质量却一落千丈。”不少学生也抱怨“中学读书太累”。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如何去引导他们尽快熟悉初中教法,顺利衔接过关,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责任。为此,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作了一些小小的探索,希望能探索出一条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衔接的路子,切实提高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课程标准的衔接

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少有教师去认真学习《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更别说小学教师去学习《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学教师去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正因为如此,造成中小学数学教师在理论上的脱节,教学目的不明确,导致他们各按各的经验教学,是一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因此,每一位中小学数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含数与计算;“图形与几何”主要是常见图形的认识及有关计算;“数据处理”主要是统计和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初步认识;“专题研究与实践”包括数学实践活动与探究课题。而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含有有理数及实数,方程和不等式,代数式和函数;“图形与几何”中含平面几何;“数据处理\"主要是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有关图表的绘制和信息分析;“专题研究与实践”中有实践活动和研究课题.

从小学到初中,由于数的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新的概念,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例如数与有理数的过渡,由于学生在小学里所接触的数都是非负数,根本无需考虑它们的符号.在他们头脑中的“+”和“-”,就是用来作加减运算的。引入了负数以后,由于受非负数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有理数的性质符号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特别对

于用不带符号的字母表示的数,更是想当然地把它当成一个正数。像:│a│=a,5a>3a,等错误屡教屡错。因此,我们要克服此类思维定势,真正认识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犯错的计算,要反复强调反复练习,使学生尽快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而且,学生进入初中后,还接触到了代数式。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代数式,是抽象的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代数式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教学内容间的过渡。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慢,讲的细,练的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的快,讲的精,练的少,抽象性也比较强.学生乍一来到新的环境,对一切均不适应,课程的增多,教法的改变,常使他们无所适从,有的甚至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重,因此,初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愿望。俗话说“听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导他们尽快熟悉初中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新旧知识的衔接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更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牢牢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找出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又如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再通过比较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的不同与联系.

2、中小学教师教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应用题的列式计算,致使学生进入初中后常不能尽快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往往在教学中费力不小而收效不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做到:一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量关系,二是启发学生找等量关系。例如:“比一个数的2倍小3的数等于5,这个数是多少?”按照小学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是逆推解法,即列出算式:(5+3)÷2.而在初中则是直接推导。设这个数是x,直译原题,得2x-3=5,再通过解方程得出结论即可.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习惯,再加上追求高分数而长期操练,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他们这一习惯极难改变。同时还需告诉学生,有些问题用算术解决不方便,只有用代数解。再用一些典型的题目帮助学生用代数和算术解法解了以后作比较,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代数法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中解脱出来。

3、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衔接 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生理与心理都趋于成熟,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而又象一只小刺猬,具有反叛的心理,对教师具有一种似信非信的心理。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和谐相处,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而不是以教师的权力去命令他们,以此来消

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教与学始终处于民主、和谐的气氛之中,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4、 中小学教师数学语言的衔接

教师在教学中语言也是很重要的。在初中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中,常会发现一些学生不能理解题意,以致分不清该做些什么.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不理解数学语言中的一些关键字的意思。就如我在教比较复杂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有位学生还在问我什么是因式分解?可当其他同学一做出来,他马上说:“哦,原来是这样做的,我也会的。”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讲清数学语言的字义词义,正确的严谨的使用数学语言,还要注意加强练习。还有,教师语言的生动、活泼、具体、幽默,是学生能积极思维、灵活解题的前提条件。《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中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的学习科目一下子成倍的增长,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并且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以发展学生为本.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学生学习方法。那么,怎样重视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呢?

第一、我们要改变学生以往“你讲、我听、我记、我练”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预习、自学的良好习惯.预习是自学的开始,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学生预习训练。因此,在中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让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不是由老师告诉学生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而是先给他们复习方程的定义,要他们自己举例说明,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第二、强化数学训练,利用多样和可选择性的习题,设计分层次和多样化的训练,还要规范作业要求。就书面作业来看,小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升入七年级以后,虽然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思想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完成,或与别人对答案,甚至出现严重的抄作业现象等.因此,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

第三、及时做好复习工作,从而做到“温故而知新”。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预习\"、“学习”、“巩固”三个阶段,而“巩固”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公式、法则意义的来

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二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即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技巧性强的题目(如一题多解的题目、变式题等等)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第四、小学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玩中学”,而初中数学除了要求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地互动探究式学习外,还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求学生“在动手中有思考,在探究中有推理,在活动中有训练”。加大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快速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由于每一个学生在潜意识的形成、经验的获得、情感的体验、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对同一年龄段的不同学生而言,其探究的能力的起点与发展的速度均允许有不同的要求。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所感兴趣的课题动手研究。例如在七年级的数学教材的配套练习册中,增加了“生活与数学”、“游乐园\"和“试一试”等体现探索性的习题,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在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等方面也不一样。如果不能很快地搞好中小学衔接,势必导致知识、能力、学习等方面的脱节。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衔接,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求中小学的数学教师静下心来认真的研究学生、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才会取得衔接工作的成功和胜利。

参考文献:

[1]孔艳华,刘彦洪。新课标下做好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的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07(4).

[2]周云书,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4)。

[3]蔡兆生,刘克环。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J]。数学教学研究,2000(5)。等待教师传授还不行,要学会自学,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