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一直都不缺乏师德榜样
作者:何春风
来源:《师道》2011年第03期
曾几何时,身为教师的我,以自己的职业为自豪,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具有塑造孩子心灵的伟大使命,良师可化腐朽为神奇,劣师可摧花朵为尘埃,教师就是世俗眼光中的道德圣人。蒙昧无知的孩子,需要教师拨响心中的琴弦,需要教师作为成长路上的引领者,才能开发巨大的潜能,谱写人生的美好乐章。可见教师的道德素养何其重要。可是一连串师德事件的发生,从“范跑跑”到“杨不管”,从“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和逃课女生发生肢体冲突”“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虐博事件”到“北师大教授季广茂粗口骂人”,不禁让我重新审视“教师”“师德”这些字眼,而与此相关的思考也在深人。
我无意评论“范跑跑”地震后的表白中反映出的道德境界,人在生死瞬间寻求求生机会本无可厚非,但以教师身份大放厥词,无疑是师德事件中耻辱的一幕。而在安徽省吴店中学学生打架致死事件中,授课教师杨经贵充当血腥事件“看客”的行为,当然应该被舆论谴责,但挖掘原因,比起范美忠的“不愿管”,杨经贵的“冷血”就显得另有隐情,因管理学生而遭到报复的老师并不少见,这样的事件也不是特例。在安全与师德的博弈中,师德又败下阵了。难道就没有敢管的人吗?有。杨帆、季广茂等人都是名校教授,论知识水准和道德修养应该远高于众人之上,而与学生冲突、当众爆粗却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姑且不论发生事件时当事人有无苦衷,就事件本身而言,无疑是没有把握好管教的尺度。看来,教师对学生管理陷入了一种生存困境,到底是不想管、不敢管,还是管太宽,抑或是第四种选择?师德事件的发生,让社会掀起了层层巨浪,人们在指责师德沦丧的同时,更应该进行思考:师德为什么会沦丧?我们该怎样重建新时代的师德?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青少年的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他要跟每一个少年和青年一起,构筑起他的精神生活的大厦。作为教育者来说,他的工作就不仅是跟学生在课堂上见面,而且应当是跟学生同一信仰的志同道合者,相互倾慕,找到满足像马克思所说的人对人的需要的巨大幸福。”由此可见,教师是应该成为而且有理由成为孩子的道德榜样的。事实上,我们的眼睛不应该只被某些师德沦丧的事件蒙蔽,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一直都不缺乏师德的榜样。就拿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央视栏目《感动中国》来说,细数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震撼过我们的60多个人物,其中就有这样一些教师的身影。他们堪为万世师表,为我们教师树立了一座座丰碑,让我们景仰,让我们憧憬,让我们对师德的建设重燃希望。 师德就是爱的奉献。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孤身支教的徐本禹,并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没有巨额的财富,但他却用他的真诚、他的爱心,打起了师德的大旗,让这真诚、爱心在孤寂的大山里燃起了教育的火把,并且“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呼唤更多的徐本禹们加入到边远地区的教育队伍中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德就是心的付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树仁立德的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钟期荣、胡鸿烈,身为执业律师,本可享受锦衣玉食,因感于贫困学子无钱上学,于1971年,他们自费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一所树仁学院就是一座师德的丰碑,让我们看到了一对白发老人对教育30年无怨无悔付出的赤于之心。 师德就是梦的坚守。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烛照深山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靠着“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的梦想,扎根二坪18年。六届149个学生,是他们坚守梦想、播撒知识的证明,是他们,让昔日荒凉的“文盲村”变成今日闻名的“文化村”;是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支撑出一片蓝天。
师德就是汗的浇灌。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心灵放歌的女大学生李灵,身为80后,却用稚嫩的肩膀、全家的积蓄,为留守儿童开辟了希望的家园,沿街回收旧书,用汗水载回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用高尚为80后正名,用知识为乡村带来希望,300多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因为她而圆了求学的梦想。
何谓师德?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难道还找不到答案吗?真正的师德必然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点滴践行。无论是徐本禹还是李灵,无论是钟期荣、胡鸿烈,还是李桂林、陆建芬,他们都是发自内心地想用一己的力量去改变教育,他们都是能够拨动孩子心中琴弦的人。
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师德现状,仅靠这些思想高尚的教育者是远远不能改观的。事实上,在许多落后偏远的地方,也曾有过不少支教者留下的足迹,在许多需要梦想支持的地方,也曾有过寻梦者留下的汗水,但能够像他们一样坚持下来的又有多少呢?由此可见,新时代师德的建设,需要的不仅是这样的一些先行者,更需要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群体的认同与参与。高尚的师德当然需要呼唤,当然需要赞美,但再高尚的师德,没有教师群体的认同,没有教师群体的参与,也只是虚无的海市蜃楼。
所幸有这样的一些群体正在浮现,例如重庆开县教师群体,在2003年发生的12·23井喷特大事故中,该县万余名园丁,在最危急的关键时刻,在生与死的角逐较量中,组织及时,措施得当,灾区3000多名住校生、500多名教职员工无一人伤亡。开县教师群体崇高的师德和伟大的师魂在这突发的灾难面前得到了彰显与升华。例如汶川地震中涌现的以谭千秋、叶志平为首的优秀教师群体,无论是以身体作为堡垒护佑孩子的生命,还是以质量作为底线保障孩子的生命,都是以崇高的师德作为行为的保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急关头,凸现瑰丽人生。不垮的高楼,要靠挺拔的栋梁;不倒的教师,要靠伟大的师魂。师德的可贵,就在于它在关键时候是经得住考验,耐得住磨砺的。我们不能期盼关键时刻总是那几位教师挺身而出,来自教师群体的力量,才是真正让我们看到希望的力量!
这些年,为了鼓励大学生到贫田地区献身教育,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选择毕业到西部工作的可免费就读大学、农村教师免费攻读教育硕士等,然单靠政策上三令五申颂扬师德,也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一味地把教师塑造成神,则是对教师职业的扼杀。还记得模范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李镇西曾经说过,“教育者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本身是没有错的。但这应该是一个贯穿终生的动态的追求过程,而不是意味着教育者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人格境界”。没有哪个教师天生就是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新时代师德的建设,也不是单靠几次会议、几个口号、几篇文章就能完成的,要有长期性、规划性、目的性。我们应该允许每一位教师与学生一同在学习的道路上达到道德的成长。
古人云:有才有德成大事,有德无才不成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加强师德建设重在落实,尤其是在放宽教师准人资格之后,更应加强新教师的师德教育,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拥有教师资格证,而且还要通过相关教育技能的培训,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等。教师不但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更要“以德立教,以德兴教,以德服人”。从广度上说,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长远来说,如果后来的从教者都能发扬优点,推陈出新,我们的师德建设也就不会举步维艰。
“许多教育的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和做法,哪怕是一点点。”(肖川语)师德的培养也是如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是拨响孩子心灵琴弦的智者,而每一位教师在拨响孩子心灵的琴弦之前,都需要拨响自己心灵的琴弦,让孩子与教师的心灵在教育的过程中交汇,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