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闻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绪论

一、填空题

1、新闻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和 三部分。(应用) 2、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 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 》三本著作构成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邵飘萍、《中国报学史》)

3、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 、 、 、 。(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4、倡导社会责任理论的是由一批学者组成的报刊自由委员会。报刊自由委员会在其总结报告《 》中要求报刊对全社会负责。(《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 二、选择题

1、“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这是哪种媒介理论的核心内容?(C) A 社会责任理论 B 极权主义理论 C 发展新闻学 D 自由主义理论 2、“自我修正”理论是(A)的一个重要观点。

A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B 极权主义报刊理论 C 苏联共产主义报刊理论 D 社会责任理论 三、名词解释 1、新闻学

答:新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的学科,重点研究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社会责任论新闻理论中心内容:主张报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公众有了解世界的权利”,不仅有财力的人可以自由办报,而且新闻媒介还应创造条件,让每个人有同等机会使用新闻传播工具发表意见。 社会责任论新闻理论的核心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求新闻媒介在享受新闻自由时,也要对社会承担责任; (2)新闻报道要做到灵通\\真实\\准确\\客观\\平衡;

(3)要求新闻媒介要对法律\\社会习惯负责,要遵守社会伦理道德; (4)主张新闻报道要考虑传播后的社会效果问题; (5)提倡新闻媒介和报道形式的多样化。 2、简述集权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集权主义新闻理论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1)对新闻机构实行君王和国家监督,新闻机构对皇室、统治者要绝对服从; (2)在经营管理和所有权方面,新闻机构归皇室和统治者所有,私人经营可以存在,但必须经皇室、统治者许可; (3)用颁发营业执照来控制新闻事业;

(4)实行事前检查制度,国家可以禁止发行某些新闻,对社会实行新闻封锁;

(5)对新闻机构实行经济制裁,常采用罚款或不供应纸张等强制性手段; (6)在新闻传播的管理上,实行强制性的纪律。 3、简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主张新闻媒介全部实行私人经营,提倡自由竞争与自由发展;

(2)主张报道实行全面的新闻出版自由,包括采访、发表、交流和批评的自由,反对除法律之外的任何国家政权的干预;

(3)倡导新闻有报道消息,推销产品,娱乐大众,坚持真理,监督政府五大功能;

(4)提倡新闻传播的法治化管理。 4、学习新闻理论有何意义?

答:(1)学习新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新闻理念。

(2)学习新闻理论可以使我们了解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新闻传媒沟通信息,反映、引导社会舆论,充当党和人民的“耳目”与“喉舌”的作用。

(3)学习新闻理论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为进一步搞好我们的新闻改革荐言献策。 五、思考与论述题

试述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历程。

答:(1)新闻学在西方的演变与发展

A、诞生:即报学的诞生, 1845年,德国人普尔兹出版了《德国新闻事业史》,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标志着新闻学的诞生。

B、成形:在西方,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形的。在此期间,一批现代新闻教育院校出现,如1908年密苏里大学成立了新闻学院;一批新闻学著作诞生,1903年,美国休曼出版《实用新闻学》,1922年,李普曼出版了舆论学的奠基之作《舆论学》,1924年,约斯特出版了《新闻学原理》。

C、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新闻学,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注重综合性的宏观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施拉姆等人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年首次出版)。

第二,提出了一系列与新闻传播实践密切相关的新闻观念,也可称为新闻实践观念或新闻思潮。主要有:新新闻主义,调查新闻学,精确新闻学,倡导新闻学,多视角新闻学,发展新闻学,公共新闻学等。

第三,传播学对新闻学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第四,在总结反思中前行,在变化的媒介环境中构建新的理论。 第五,关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诸多理论问题。 (2)新闻学在中国的演变与发展

A、发端: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既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发端,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滥觞。

B、诞生:徐宝璜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三步著作奠定中国新闻学的基本框架。

C、勃兴:20世纪20至40年代,是中国新闻学术研究蜂起和新闻教育勃兴的时

期。40年代,中国新闻学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宣告形成,即共产党的党报理论体系基本建立。 D、新中国建立后新闻学的曲折历程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1949-1977.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报业是党报的一统天下。理论新闻学的主要内容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党报理论。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又可分为三个小的阶段:拨乱反正阶段1978-1984;步入实质性研究阶段1985-1989;学术研究全面繁荣阶段1992至今 5

※<第一章 新闻活动>

第一章 新闻活动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答: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并不是为了满足某种精神上的需要,或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是纯粹服从人类的生存斗争。

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随人类社会的血汗声和社会性的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要;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而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2、如何理解“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答:社会变动越剧烈,产生的新闻就越多。这就是“变动产生新闻”。 人类相互关系越密切,相互之间信息沟通就越重要,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就越大。这就是“关系决定需要”。

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这使得新闻越来越多,而且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5

※<第二章 新闻>

一、填空题

1、新闻的基本特点是 和 。(真实、新鲜) 2、新闻的本源是 。(事实,或事实的变动)

3、新闻的五要素是 、 、 、where(地点)和 。(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y(原因))

4、以新闻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新闻可以分为 和 。(硬新闻、软新闻) 二、名词解释

1、新闻起源

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新闻材料的出处、来路,所以又称新闻出处。如据新华社,即“从哪里来”。 新闻来源是操作性概念。 2、新闻本源

新闻本源是指新闻产生的源头,或者说是新闻产生的最早动因,即“为什么会有新闻”,即新闻从哪里出来的?新闻的物质性缘起“是什么”。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的变动。新闻起源、本源是理论概念。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的基本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认为:其一,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其二,记者不仅仅要从事实出发找新闻,而且必须从事实的变动中着手找新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的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目。 四、论述题

1、简要评述几种不同的新闻定义。

答:新闻定义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务实派和理论派。

(1)务实派。这一类新闻定义对新闻进行形象的比喻性,这种比喻性说法是不规范的、不成文的。如:

①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对新闻“反常”的特性进行比喻)

②凡是能让 女人喊一生“哎呀、我的妈呀”的就是新闻 (对新闻“惊奇”的特性进行比喻)

③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a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 (坏事)(对新闻“刺激性”的特性进行比喻)

务实派的新闻定义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2)理论派。科学的新闻定义可分为四类:

①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事实。如范长江认为: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②活动(结果)说,如:陆定一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区别报道、分析、判断三个概念。

③手段说:讲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如美国华连:新闻就是能够唤起读者、唤起人们的关心,进而教诲他们、鼓舞他们并使他们能够得到乐趣的一种。对于人们活动的最适时的记录。

④信息说,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这个定义表明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2、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对新闻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对新闻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有事实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事实的存在决定新闻的存在。不能无中生有。

(2)什么样的事实与什么样的新闻。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世界。不能按主观愿望改变和制造新闻事实。

(3)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成现实的猜测和设想不是新闻。

(4)新闻含有的各种性质,如政治性、趣味性等,是被事实所决定的。事实具有某种性质,如实报道这一事实的新闻才能具有某种性质。 5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和舆论 一、名词解释 1、信息

信息有广义、一般、狭义之分。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就是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息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舆论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众事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3、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活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二、简答题

1、信息有哪些特点?

答:最基本的特点:包含新情况、新知识、新内容,即具有新鲜性 从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认识角度出发,还具有以下特点:

①共享性。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某种物质材料为某个人所含有后,别人便无法再分享。信息借助某种载体和能量可广为流传,人们可以相互转让信息,大众传媒更使信息成为全社会共享的东西。 ②扩缩性:信息可以无限开掘。

③组合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对 信息的组合能力,反映出记者的水平。新闻背后的新闻往往比时间本身还重要,而一条信息和其他什么信息组合起来,是关键所在。

④信息运用的的多角度性。信息和物质的又一区别。物质的使用属性在生产过程中已确定下来,但人们对信息的认识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信息就象多棱镜,从不同侧面可看到不同的色彩。

⑤相对性。人们注意到的信息往往自身内在需求相关,“选择性注意”需求新闻工作者需要。

2、信息概念的引入对我国当前新闻工作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答:首先,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体的首要功能。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其次,在业务上提出新的要求,如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加强深度报道(可扩缩);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组合性);加强全方位报道(多角度)。

第三,要求对信息进行解读,而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媒体走向分析时代,如今,媒体的一个趋势引人注目, 即媒体正由“新闻时代”向“分析时代”过渡。 “新闻时代”只是简单的信息堆砌。“分析时代”才是真正的把信息当成一种资源来经营。在信息无所不在的今天,获得信息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对信息的判断。信息时代的人们需要新闻,更需要对于信息的解读。 换句话说,正在到来的信息时代,是一个信息过剩,注意力反而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 3、舆论有何社会功能?

答:(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和约束。 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大多时候它是促进历史进步的催化剂,但有时它也扮演过不光彩的绊脚石的角色。换言之,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等。 三、论述题

1、试析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答: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在于:

最基本的区别是:新闻传播信息,而宣传传播观念。具体而言,两者的区别在于: ①出发点不同。宣传出于自身需要,新闻出于受众的需要。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亦即宣传者自己花钱费力从重宣传而受众自己花钱费力打听新闻的原因。

②归宿点不同。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接受、支持某种观点, 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得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人品受众自己去分析利弊(如果发布者没有宣传意图的话) ③传播方式不同。重复性与一次性之间的区别。

④传播需求不同。新闻传播的信息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同意,观点需求正确、解明、材料需求真实、典型,凡能证实观点的所有材料,不管是新近的、历史的,新解的还是人们所熟知的,都可以用。

同时,新闻与宣传又不是毫无关系的,新闻可以成为宣传的手段,宣传也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有时候,新闻和宣传可以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新闻宣传,新闻宣传即在传播中既满足传者需要,又满足受者需要,既遵循新闻规律,又遵循宣传规律,既符合新闻价值,又符合宣传价值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用新闻来宣传。

2、结合实例分析新闻媒介应如何引导舆论。

答: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众事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是社会公众的意见,它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力,而新闻媒介是舆论的激发器、承载器,它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力。人们常将新闻界视为舆论界的代名词。因为新闻舆论是整个社会舆论的表现者、引导者、组织者。

新闻媒介引导社会舆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 (1)新闻媒介反映并代表舆论。 (2)引发舆论

(3)引导舆论。 (4)调控舆论。

3、简述信息与新闻的关系 答:(1)相同之处:

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表述;都不是事实和物质本身,事物运动变化的事实发出信息,才有关于这一事物运动 变化的事实的反映和报道。从这一意义上说,新闻不是直接报道事实。而是报道关于这一事实的信息。 都是接受者预先未知的事实;

都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具有报知功能。 都讲求新鲜、真实和准确; 都可传。 (2)不同之处:

信息包涵量比新闻大;

信息时效性要求不及新闻强 ;如一些图书,资料,数据等。可以储存起来。 传播形式比新闻多;除大众媒介外,还有交谈,通信,授课,讲演等。

服务效果更直接;如经济信息、市场行情等,直接为接受者及时调整对策,采取行动提供服务,并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大多数新闻一般只能通过报道某一情况意见对受众的思想和行动施加影响。间接地为受众服务。 5

※<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

一、论述题

1、为什么说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答:(1)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激增是西方报纸产生的第一基本条件。资本主义初期,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打破,使得世界各地的重大变动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发生直接的关系,导致社会对新闻的需求激增,这是报纸产生的内在动力。 (2)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各类学校大量兴办起来,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被提高,为西方报纸的产生创造了读者群。

(3)资产阶级还创建了大量巨大的城市,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和集中,这为报刊的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4)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5)印刷、纸张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要。

(6)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增加,资本的集中加速,使资本家有可能独资或合资创办报刊。

资本主义商品阶级为报刊的出现提供了动力、基础和各种条件,西方报刊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必然,新闻事业也由此产生。 5

※<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一、填空题

1、新闻媒介的 是新闻体制中的核心,决定了媒介的管理方式、与政府关系以及媒介的运作方式。(所有制,或所有制性质)

2、从世界各国看,新闻媒介的所有制基本上有三种:私营媒介、 和 。(公营媒介、国营媒介)

3、 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

4、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1835年法国人创办的 ,即法新社的前身。(哈瓦斯社)

5、我国的新华通讯社脱胎于江西瑞金的 。(红色中华报社)

6、中国的新闻教育始于1918年在北京大学成立的 。(新闻研究会) 二、选择题

1、从以下选项中选出公营媒介的特点(BCE)

A 完全依赖政府 B 以收视费为主要收入来源 C 半官方机构 D 依托财团

E 不播广告 F 广告是其主要收入来源 三、名词解释 1、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指的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国家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四、简答题

1、为什么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答: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

1)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分工日益精细,人们对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日益迫切,这就大大刺激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2)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整个谁会受教育面扩大,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必然使读者群越来越大。

3)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告越来越多,新闻事业日益为成为国民经济中获利丰厚的企业,这就大大刺激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4)同时,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为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物质手段。科技加速运用到新闻事业上来,新闻手段日益现代化。 2、比较分析报纸、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答:报纸、广播、电视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相互取代。 1)报纸的特点:

优:记录性好;选择性强;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劣:新闻时效差;阅读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及声音、图像真切、逼真、有感染力。

2)广播的特点:

优:迅速,时效性强;渗透性好;对象广泛,群众性强;感染力强。 劣:过耳不留,注意力只能被迫跟随广播;不能自由选择节目。 3)电视的特点:

优:强烈的现场感;亲切感;简洁明了。

劣:复杂的题材作深度报道较难;物质技术需求较高;受发射距离和收看设备的限制。 5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简答题

1、简述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答:新闻媒介既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新闻传媒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意识形态与产业形态双重属性。

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其双重在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运行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介于事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之间的特殊模式 2、简述新闻事业阶级性的表现形式。

答:1)选择事实,即取或舍,抢或压,详或略,甚至报道的真或假

2)编写新闻,观点隐藏在事实中,或直接发表观点,对同一个事实,不同阶级的报纸往往会作出不同的解释。

3)安排版面,新闻标题字号的大小,新闻所放位置的高或低,新闻所占栏数的多或少。

4)写作言论,赞成或反对,肯定或否定,倡导或贬斥。 3、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性?

答:中国新闻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 中国新闻事业的特性:

1)最高宗旨:在党的基本路线知道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

2)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条令。 3)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4)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

5)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无私营的和集体股份制的新闻媒介 6)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二、论述题

1、新闻事业具有哪些特点?

答:1)新闻事业是一种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不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不同阶级所掌握的新闻事业,总是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

2)新闻事业在上层建筑中,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领域)。它不同于军队,法庭,警察等政治上层建筑(即国家机器)。马克思指出,“批评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评”,新闻事业作为“批评的武器”无法代替国家机器,它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暴力机关,对于受众而言,新闻事业没有强制作用。

3)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各种形成中——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政治学说和法律学说等等——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具体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其一,新闻事业比哲、文、艺更接近政治,具有更为强烈的政治性。

其二,新闻事业对群众的辐射面大,传播速度快,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强。这方面的社会功能远在其他上层建筑形式之上。

其三,报道事实,用事实表达无形的意见,即“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所特有的。

2、如何正确理解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答:新闻媒介产品具有商品性。新闻之所以是商品,因为它以搜集和加工信息的劳动,创造了为人们服务的价值,所以,媒介及其产品应列为服务或服务类商品。报纸有商品性,是因为新闻是商品,人们买报纸绝不是买纸,而是为了买纸上刊登的新闻及其他内容。新闻为人们提供必需的信息,包含精神消费价值,所以人们对它产生购买欲。

新闻与一般的商品有很大的区别,新闻商品与物质商品的区别在于:

传媒产品的商品性既有独立于物的意识形式,又有和物结合在一起的介质形式,而且只有借助于物才能进行交易。任何一条新闻离开一定的实物(介质),我们无法得到它,但人们消费新闻绝不是消费这一实物,而是享用实物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介质与新闻相比,新闻及其他信息成为绝对的消费品,而介质仅仅是相对的消费品。这是新闻这种商品与物质商品的明显区别,新闻是一种精神产品,其商品使用价值,取决于媒介工作者的劳动。精神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优秀的精神产品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能不大,但它们的创新价值或积累价值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其他进步有很大作用;相反,一些迎合庸俗甚至低级趣味的传播内容,有一定的受众面,同样可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3、有人提出,新闻媒体应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公器”,不应成为某一党派之喉舌;也有人提出,新闻事业应当“中性化”,不应带有倾向性。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新闻观?

答:阶级性是新闻事业的基本特性。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指的是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表现在:

1)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掌握和控制新闻事业,并且运用它们在报道新闻,发展评论的同时,不间断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正是新闻事业具有强烈阶级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新闻是新闻事业的主体,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通过它大量报道的新闻反映出来的。新闻事业发布的新闻及评论,都是记者,编辑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结果。记者站在一定阶级的立场上,按某种思想思考和判断问题,报道和评论事实,因此,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其有阶级性。

认为新闻事业应当“中性化”,不带有倾向性。这是不现实的,在新闻实践中会可能会迷失方向。但是把阶级性当作“万能划线器”,又是荒谬的。既要有阶级意识,又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5

※<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七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填空题

1、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 定位是筹划、设计新闻媒介的两项最主要的工作。(受众) 二、简答题

1、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有哪些? 答: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3)实施舆论监督。

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2、什么是议程设置理论?

答:媒介“在告诉读者怎么样想这点上大多不怎的成功(what to think),但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what to think about)”,也就是说,媒介难以左右人们的思想方式(倾向),但却易于操纵人们的思想内容。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参与“社会显示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显示的构想。

2)大众传播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手重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

3)事件在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3、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包括哪些方面?

答: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江泽民1994.1.24.)

1)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尤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2)宣传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 3)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

4)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5)提供个方面有关的信息 6)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 7)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 三、论述题

1、试述新闻媒介的负面效应。

答:新闻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报道新闻、监督社会、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服务经济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带来有限真实、信息虚拟、意识形态

控制、智力弱化、人际关系淡漠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具体表现如下:

1)新闻真实的有限性与失实新闻、虚假新闻的不时出现,新闻符号世界整体上一定程度的虚拟性,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往往导致人们难以把握周围环境最新变动的真实面目。

2)有些新闻信息,诸如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之类,常常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过度煽情,极尽渲染,庸俗、媚俗甚至低俗不堪。

3)对新闻媒介特别是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的长期消极依赖,虚化了一些人的实际生活,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交往关系,造成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4)连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5)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6)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7)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8)媒介具有麻痹精神的消极功能。“与日俱增的大众传播产品可能无意中使人们的经理从积极地参与时间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

9)持续不懈的媒介宣传使人们丧失辨别能力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他们指出大众媒介造成了“社会顺从主义”。

10)媒介内容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大量复制的通俗产品降低了大众的审美力和知识鉴赏力。要投合大众的口味,媒介不得不降低艺术品位。久而久之,这又反过来使人们的审美能力日趋退化,形成恶性循环。

11)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剥夺人们宝贵的自由时间资源。 2、结合实例分析媒介应如何进行功能定位。

答: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受众定位决定一家新闻媒介的内容选择和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的成败。

新闻媒介具有信息传递、宣传、赢利、服务、消闲、知识教育等功能,但是一个新闻机构或一个栏目通常选择其中几种功能组合,这形成媒体独特的风格,如信息+宣传赢利型的新闻媒介、信息+赢利型的新闻媒介、消闲+服务+赢利的新闻媒介、知识+赢利的新闻媒介、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等。

实例:《绝对挑战》栏目的功能定位突出了服务和教育。首先,该栏目解决就业需求,具有很强的服务性。以本栏目所搭建的电视服务平台为有用工需求的单位和有就业需求的个人提供服务,满足对职业的需求,实现就业;其次,本栏目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提升求职者的职业竞争力,通过生动的事例回答大多数人在职场和人生中都可能面对的问题,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人、影响人”的作用。节目的核心是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和企业用人制度,帮助求职者发现自己的价值,明确职业定位,为求职者的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3、西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有哪些重要理论模式?

答:1)魔弹论。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如同“魔弹”,大众如同“靶子”,只要媒介发出信息,大众就会产生刺激和反应,如同被枪弹击中,毫无招架之力。 2)选择性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受众心理倾向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包含有选择地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的记忆。 3)使用与满足模式

使用与满足模式是以受众为中心的研究,前面两种都是从传播者角度研究。 所

谓使用与满足,是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言。 4)二级传播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在1940年提出,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时,经常经历一个中间环节——舆论领袖,舆论领袖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然后将信息传递给周围的公众。舆论领袖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其传播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

5)含义论。含义论认为:受众的行为是从其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出发的,而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其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则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 研究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在社会人员集体确定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即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这四个方面发挥的主导效应。

6)模式示范论。大众传播的描述模式化的行为,受众对于媒介内容的接触,为自己提供了一种学习的对象。可以从中学得一系列行为方式,也即,媒介内容对受众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7)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媒介“在告诉读者怎么样想这点上大多不怎的成功,但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也就是说,媒介难以左右人们的思想方式(倾向),但却易于操纵人们的思想内容。

8)创新扩散理论。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创新扩散经历四个阶段:知晓——劝服——决策——证实,大众传播在前两个阶段可以发挥相当的影响力,而对后二者影响力很小。 5

※<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一、简答题

1、政治对新闻媒介有何影响?

答:政治对大众媒介的影响集中体现于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新闻体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媒介的所有制,焦点问题之一是媒介,政府,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的基本面貌是由政治体制决定的。

政治体制对新闻体制与现象是相对宏观的,而政治则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体而微的方式渗透在新闻传播中。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主要包括:①发布政治信息 ②宣传政治主张 ③进行舆论导向

除此以外,一些非制度化,非常规性的政治活动也可能对媒介产生重大影响。如官员个人与媒介的交往。

总之,政治活动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界(主要是政府部门)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2、简述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答:1)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的对象完全一致;大众媒介的特性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大众文化的形式多追求感官刺激,这正是大众传媒的所强。 2)大众传媒是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

现代社会,绝大部分的文化必须以大众媒介作为自己的载体,他们只有借助大众媒介才能到达大众,实现自身的价值。 3、大众传媒对经济有哪些促进作用?

答:1)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与消费

2)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他偏差。 3)刊载商业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4)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本国创造大量利税,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二、论述题:

1、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有何影响?

答: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体制影响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2)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3)经济发展推动大众传媒快速扩张。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提供大量广告,促使媒介运转,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提供大群消费者。

4)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力量。通讯、交通的发达,科技发明及制造业发达,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等,推进大众传媒的发展。 2、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具有哪些意义?

答:媒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种社会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就是媒介的生态环境。 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决定媒介制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媒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

2)决定媒介发展水平。媒介的发展依赖许多综合因素,如观念方面,大众具有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是媒介现在运作的前提保证,物质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了媒介的整体规模与媒介产品的质量。

3)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5

※<第九章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第九章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一、填空题

1、 是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政治家, 国是资产阶级新闻

自由思想的发源地。(弥尔顿 英)

2、对于新闻自由的口号, 给予过积极的评价,说它是“一个伟大口号”。(列宁)

3、在现当代,资本主义新闻自由就是 控制下的新闻自由。(垄断资本) 4、新闻自由是通过传播和接受新闻而实现的一种民主权利,是 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

5、新闻控制的手段,包括 控制、 控制、 控制、 控制和 控制等。(经济 法规 政策 行政 伦理) 二、名词解释

1、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

2、新闻控制:指国家,政党和社会团体通过物质资产,政策法规等手段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和约束,用以防止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利的滥用。 3、“隐私权”:指个人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包括两方面:一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事,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传播,也有权要求新闻媒介不报道、不评论及不非法获得;二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任意窥探和干扰,包括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区域不受侵犯。

4、媒介权力:指的是新闻传媒通过新闻传播行为对社会所起的支配作用。这种支配作用,一是通过新闻报道的内容安排,形成人们的注意中心;二是通过选择和评价事实,表达和引导舆论;三是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5、媒介帝国主义:指西方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发展中国家传输大量的新闻稿件和节目,以此进行文化侵略和思想渗透。 三、简答题

1、简述新闻自由的内涵。

答: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西方的新闻自由,大致包括下列基本含义: (1)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热民有知道的权利和自由,应向人民提供事实和信息。

(2)人是有理性的,所辨别真伪和是非,应当让人民在“观念的自由市场”上发展和接触各种思想,人民能作出判断与选择,真理也比战胜缪误,为人民所接受。

(3)新闻事业应成为不受政府干预的独立企业,按照自由经济原则,在公开的市场上参与自由竞争。

(4)新闻自由是通过“观念的自由市场”寻求真理,保障人民权利的最好办法,通过不受政府干涉而自由发行的报刊,人民可以了解关于国家事务的全部情况,监督政府的行动,防止政府损害人民的利益。 2、简述当代西方新闻自由的特点。 答:

(1)资本主义新闻自由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是依赖资本家钱袋的自由。新闻自由成为少数有钱人的自由。绝大多数人民的自由权利在一种合法的形式下

被剥夺了,有钱就有自由。

(2)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是垄断新闻集团相互竞争,兼并的自由。 (3)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是以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自由。 (4)它是受资产阶级全面控制的自由。 3、什么是新闻诽谤? 答:

(1)诽谤必须是公开传播虚假事实损害特定人的名誉和人格的行为,真实暴露特定人的劣迹不是诽谤;

(2)构成诽谤在主观上必须处于故意,即明知事实并不存在,所以由于过失而传播了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不够成犯罪;

(3)必须是情节严重,主要指诽谤的手段恶劣,影响的后果很坏等。 4、简述新闻控制的途径。 答:

(1)经济控制(资本控制)。掌握传媒的生存权,发展权,经营权。

(2)法规控制。新闻法规是国家指定的有关新闻传播行为的法律,法令,条例,规约等法律条文的统称。

(3)政策控制 政党调控——政策,法律,指示,审读。国家和政党通过控制新闻政策对新闻传播施加的控制,新闻政策是政党对新闻事业指定的指导方针,行为准则和活动规范的统称。

(4)行政控制(政府调控)行政管理,如利用新闻发布会形式,控制信息来源,出版刊物权和广告经营权的审批等。

(5)伦理控制(行业控制)——行业组织的自我调控。新闻职业道德一方面是成为从业者自律的守则,同时也成为社会舆论对媒介行为施加监督的标准。 (6)集团控制 ——各种权势集团和压力集团。妇女、儿童、工会等各种团体组织,软性调控 四、论述题

1、试析如何防止新闻自由权利的滥用。

答:媒介权利通过三方面形成:一是设置议程,形成注意中心;二是引导舆论;三是监督社会。媒介权利就是传播主体享有的新闻自由的程度。实践过程中发生的新闻自由的滥用,就是媒介权利的滥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新闻报道有意地背离事实真相,或触犯政策法规和社会道德,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2)新闻机构超越职权范围,替代国家权利部门直接处理社会问题,或非法干预决策过程和司法程序;

(3)利用新闻媒体的权威和工作上的方便,为媒体或他人谋取不应得到的利益。 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主张运用的一定的手段,对媒体权利的滥用加以制约。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利,新闻自由总是与同时施加的新闻控制一起存在。新闻控制并非坏事,在很多情况,只有对新闻传播加以适度控制,新闻事业才能正常运转,新闻自由的实现才能得到现实保证。

2、比较两种不同的新闻自由。

答:资产阶级新闻自由观只停留在表面,浅层次认识上,马义新闻自由观,则需

求对它作深刻的本质的剖析,因而是当代最科学的新闻自由观,它包括如下要点: (1)新闻自由是一个阶级范畴,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阶级社会里,只有一定阶级的新闻自由,没有超阶级的,绝对的新闻自由,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总是奖励在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基础之上的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是以另一个阶级的不自由,丧失自由为条件的。

(2)新闻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提出和发展都是历史的产物,它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而不是永恒的东西,它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统制中接过这面旗帜,并与上无产阶级的要求。

(3)新闻自由是一个政治范畴,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一定历史时期和斗争阶段。新闻自由是努力争取的一个目标。各个阶级都把它写入自己的斗争纲领之中,但它并不是最终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人们争得新闻自由后并不满足,而是以此为手段,专创办报刊、电台、电视台,专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组织,影响舆论,在此情况下,新闻自由就成了争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和政权利益的一个武器,一个阶梯。

而资本主义新闻自由则有如下特点:

(1)资本主义新闻自由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是依赖资本家钱袋的自由。新闻自由成为少数有钱人的自由。绝大多数人民的自由权利在一种合法的形式下被剥夺了,有钱就有自由。

(2)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是垄断新闻集团相互竞争,兼并的自由。 (3)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是以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自由。 (4)它是受资产阶级全面控制的自由。

3、试论述新闻控制法规、政策、伦理的关系

答:(1)新闻法规、新闻政策、新闻伦理,都是控制新闻传播的行为规范。 (2)根本性的新闻政策直接体现统治阶级的政治观点和一贯主张,是新闻法规和新闻伦理的灵魂,新闻法规和新闻伦理都有贯穿新闻政策的根本精神

(3)新闻政策可以起法的作用,稳定化的政策可以转化为法律条文,新闻法规可是说是法律化的新闻政策,但并不意味着政策就是法,新闻政策可以取代新闻法规。

(4)新闻法规和新闻伦理都是在新闻政策指导下诞生的。二者所体现的阶级利益,二者的根本目标和使命,二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都是一致的。 二者不同表现在:

a.制定主体不同,新闻法规由国家权力机构制定和颁发,新闻伦理由新闻工作者协会等非权力机构制定和公布;

b.二者的表现形态不同,职业道德的规范较为笼统和抽象,新闻法规则十分明确、严格和具体;

c.二者的强制方式不同,违背新闻伦理要受到道德上的遣责,不一定受到法律上的制裁;触犯新闻法规除了要受道德上的遣责,还会受到法律上的制裁。 4、如何认识西方新闻媒介批评政府的现象?

答: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营垒通常分为一些不同的政党和政治集团。它们一般都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为了争夺利润和政治权力,各个垄断财团之间的 矛盾必然会经常激化,代表它们利益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工具必然会互相攻讦。当某一垄断财团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对政府制定的某项

政策不满的时候,代表该财团的报纸就会批评政府。因此,西方新闻界对政府的批评,常常是表现得比较充分的。

但是要看到:第一,这些批评总是以公正的公众批评的形式出现,实质上却大多是代表报团老板们的观点的批评,它们大多是财团与财团、在野派与在朝派之间的斗 争通过新闻工具的反映;第二,这些批评不管如何抨击现任政府和现行政策,西方国家产生的始终是资产阶级政府,制定的始终是资产阶级政策;第三,这些批评是 资产阶级内部调节关系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资产阶级就可以防止个别集团、个别人物独霸政权,从而把政权置于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监督之下,使政府不单 为某一个资产阶级集团服务,而能兼顾其他集团的利益。通过新闻舆论工具对骂和互相拆台,是资产阶级两党或多党制互相斗争和互相制约的形式之一,在这种互相 斗争和互相制约下,各个垄断集团的利益得到协调,整个资产阶级利益得到了保障。

除了对政府、总统、高官及政府政策进行有分寸的批评外,西方资产阶级报纸上还常有一些对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失业、犯罪等社会 痼疾的批评。这些批评可以提请资产阶级政府引起关注,及时解决,树立政府高效为民的形象,缓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起到“社会排气阀”的作用。 5

※<第十章>

第十章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 一、填空题

1、当前世界报刊的运行体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私营)、(国有)。

2、当前世界广播电视的运行体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即:(私营)、(公营)、(国有)。 二、简答题

1、简述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行体制的特点。 答:(1)以赢利作为最终目标

(2)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拨出的直接目标 (3)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

(4)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电业运做的基本模式 2、什么叫有限商业运作?

答:20世纪80年代以前电视台的经营都由政府拨款,称谓有限的商业运作,其特点如下:

(1)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只能部分而不能完全按市场需求等执行。

(2)有竞争,也有优胜劣败现象,但无“优胜劣汰”和“优胜劣并”现象。 (3)看重收视率,但“强调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 3、简述媒介集团化的好处。

答:(1)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经营成本; (2)人员合理流动,配置,调动积极性;

(3)合理调度资金;

(4)资料,稿件组织上共享。 二、论述题

试析目前世界上新闻媒介三大运行体制主要特色并指出利弊。 答:(一)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行体制 1、以赢利作为最终目标

2、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拨出的直接目标 3、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

4、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电业运做的基本模式

(二)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1、政治上旨在防止极少数集团垄断,控制全国舆论。公私并存的双轨制有助于保持政治上的多元化,保护西方的民主制度。

2、经济上,公私并存,相互竞争,从不同渠道获得收益,避免在有限的广告市场上,恶性竞争,自相残杀。

3、文化上,旨在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公营台的存在,对保护本民族文化,避免外来文化,低俗的商业文化冲击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私营台的商业化操作促使电视台出现娱乐化倾向,结果导致美国电视片比重上升,即“电视越商业化,也就美国化”,也是公营台和私营台竞争中渐处下风。

(三)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1、电视台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

2、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即党和政府的喉舌。

3、电视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 4、20世纪80年代以前电视台的经营都由政府拨款,有限的商业运作: (1)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只能部分而不能完全按市场需求等执行。

(2)有竞争,也有优胜劣败现象,但无“优胜劣汰”和“优胜劣并”现象。 (3)看重收视率,但“强调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 5

※<第十一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十一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一、名词解释

1、受众:新闻传播媒介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终端,他们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又是对信息媒介以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受众是新闻活动中又一个活跃因素,是新闻信息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忽视的反馈信息。

2、知情权:又称知晓权,知悉权,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在新闻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3、表达权

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指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 二、简答题

1、受众的权利有哪些?

答:受众首先是社会的一员,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多数情况下,受众是付费获得阅听权的,所以他有权利要求媒介提供同其付出的费用相当的信息服务及其他承诺的服务。一般说来,受众这种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权利主要包括:

(1)知情权。又称知晓权,知悉权,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在新闻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2)表达权。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指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

(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

2、受众有哪些特征? 答:(1)广泛性 (2)混杂性 (3)隐藏性 受众新特点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尤为强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 三、论述题

结合实例分析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新闻传播媒介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终端,他们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又是对信息媒介以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受众是新闻活动中又一个活跃因素,是新闻信息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忽视的反馈信息。

媒介如何看待受众不但决定了媒介和受众的关系,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群英会的编辑方针、内容特点、风格定位、运作模式和操作方法,甚至进一步决定了媒介的发展方向和它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媒介受众观的衍变伴随着媒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两者相互作用,又互为因果。可以说,当代新闻媒介变革的每一步在一定意义上都取决于媒介受众观的革新变化。 同时,受众对新闻媒介具有一定的影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5

※<第十二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第十二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一、填空题

1、在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历史继承中, 和 勾画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原型和轮廓, 明确、系统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思想。(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2、19O5年11月, 发表《 》,第一次提出了出版物包括报刊的党性原则问题。(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包括 、 和 三个方面的内涵。(思想 政治 组织)

4、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对新闻实践在思想上的要求是,以 作为新闻宣传的根本指针。(马克思主义)

5、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要求新闻单位 、 、 、 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积极 正确 全面 生动)

6、在舆论监督中, 是最主要、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新闻舆论监督)

7、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质是 的监督,是 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所进行的监督。(人民 人民)

8、 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新闻批评)

9、 同志为报纸批评提出了“ ”、“ ”、“ ”的三字方针。(毛泽东 开 好 管)

10、新闻批评具有 、 、 和 的特点。(及时 公开 群众 权威)

11、在新闻的基本特性中, 是新闻的生命。(真实)

12、 同志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周恩来) 13、新闻真实性的双重涵义表现在它是 与 的统一。(具体 总体) 14、稿件在表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无视形成某种结果的多种原因,只强调其中一种所起的作用,把“多因一果”报道成“一因一果”,这种现象在新闻失实表现中被称为 。(偏颇)

15、 认为,报刊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应当“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马克思) 二、名词解释题

1、客里空:“客里空”是俄语的音译,其意译应为“乱嚷乱叫的人”或“喧嚣的人”,作者为笔下的人物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显然带有讥讽的寓意。后来这个

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人们在写文章时把那些歪曲事实的报道消息称为“客里空”。

2、总体真实:即不仅新闻传播的某一个事实,新闻媒介上的某一个报道是真实的,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要完全一致。这个要求,是针对传播者对于全部事实的全面把握而提出的。总体真实涉及到对事实客观认识与新闻报道中报道总量的科学把握的问题。

3、具体真实: 要求做到事实真实(细节真实), 即每一个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之有据,包括:(1)新闻报道中相关的新闻事件的主要新闻要素,即“五个W”要确凿可靠。(2)不仅要素完全真实,而且对要素的细节描绘,也要有根有据。不允许有丝毫“合理想象”。(3)引用的一切资料,要求有可靠的来源。

4、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 5、新闻指导性: 指导性是新闻事业的具有的通过报道和译述新闻事实,有意识地影响和引导社会公众的思想和行为的功能与作用。一切新闻媒介都会通过自己带有倾向性的新闻报道,有意识地对公众与社会生活施加影响,发挥指导作用,这是新闻事业的一种客观功能和固有属性。

6、党性原则: 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根本属性,是其阶级属性的体现。它要求党的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委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地执行党委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

7、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8、新闻批评: 凡通过新闻媒介用新闻和评论两种形式进行批评的都叫新闻批评。

9、正面宣传:所谓正面宣传指的是对社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我们可以把一切反映社会主流,反映社会生活的光明面,具有积极社会效果,能给社会与公众以激励、鼓掌和推动的报道和评论视为正面宣传。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闻失实现象存在的原因。 答:(1)政治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

如“文化大革命”期间,类似“梁效”写作班子的一帮人就是出于政治目的,公开造假,只要是政治需要,便可以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再如希特勒和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公开鼓吹“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撒大谎比撒小谎更容易使人相信。 (2)社会的原因

党风和社会风不正,如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好大喜功,接受不得批评意见,造成一些媒介常常只报喜不报忧。个别领导为了在政治上捞取资本,甚至有意造假欺骗。 社会上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真实性也有很大影响。 (3)思想和工作作风的原因

主观原因:自身的政治责任心不强,思想修养差,作风不踏实造成的,或由于经验不足,知识贫乏等原因造成。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双重涵义。

答: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真实性的科学含义,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在不同操作层面上又有不同的要求。

新闻真实是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对单篇新闻作品来说,不仅要确保个别事实的准确无误,做到微观真实,还要求在事实的总体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 际,力求宏观真实。对新闻媒体来说,首先要做到每篇新闻真实可信,但每篇新闻真实未必等于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现实世界。所以还必须对实际情况做全面、客观的 正确估计,通过控制报道量和连续报道等方式,做到宏观真实。 3、简述新闻界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象的应采取的措施。

答:(1)从思想上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和严重性,真正懂得真实是新闻生命的意义,把新闻失实现象提到一定位置加以重视和切实克服。

(2)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密的防治失实报道出发,严惩造假的规章制度。

(3)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清理整顿工作,把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清除出去。 (4)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同通过假新闻谋私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制裁造假者。

(5)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

a、坚持马义思想路线,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 b、坚持唯物辩证法,保持冷静头脑,防止片面性。 c、健全法规,依法治本

d、严守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 e、提高队伍素养,弘扬职业道德。 f、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失误。 4、简述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答:(1)党的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委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地执行党委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

(2)党的新闻媒介必须把党的纲领作为自己总的宣传纲领,无条件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公开传播任何违背党纲,党章及中央,党组织决议的文章。

(3)必须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去开展宣传报道。 贯彻党性原则要处理几个方面的关系: a、坚持解明的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b、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c、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 d、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的统一。 四、论述题

1、如何全面认识和把握新闻的真实性?

答:新闻真实性指的是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真实性的科学含义,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在不同操作层面上又有不同的要求。

(1)要求做到事实真实(细节真实), 即每一个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之有据。事实真实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 (2)要求做到总体真实,即不仅新闻传播的某一个事实,新闻媒介上的某一个报道是真实的,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要完全一致。总体真实涉及到对事实客观认识与新闻报道中报道总量的科学把握的问题。

对新闻真实性的全面把握,要注意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

(2)新闻传播中正反两方面的准确把握。“正面宣传为主”。

(3)新闻传播流量的科学调控。产业结构各大类的比例,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各层次各性别各职业人士,各政府机关各民众团体之间应维持一定的关系,保持相对的平衡。否则会伤害到总体真实。

(4)新闻传播事实的道德考量。新闻的真实性在新闻实践中,还必须以人类的道德规范加以考量,成为真实报道的又一制约因素。 (5)新闻传播效果的辨证制衡。

2、结合实例试析我国的舆论监督的原则与特点?

答: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有:

(1)以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3)适时,适量,适应,这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5)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舆论监督具有的特点有:(1)监督方式的公开化;(2)监督表达形式的直接性;(3)监督效应的及时性;(4)监督效果具有社会效应。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如何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答:政治上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正确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无产阶级政党明确要求自己的新闻事业坚持宣传党的纲领主张,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不 允许在新闻报道中发表同党的纲领主张相违背的言论。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在政治路线上的体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主要体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奋斗目标的一致;部署步调的一致;政策策略的一致;宣传口径的一致。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关键体现在正确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和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体现,也是党的 奋斗目标和行动计划的体现。宣传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对新闻事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事业作为党的舆论机关的主要任务之一。

新闻机构要正确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旗帜鲜明,积极主动;准确全面,防止偏颇;联系实际,注重实效。 总之,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

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不允许任何对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怀疑、抵制和对抗的做法。

4、如何理解“政治家办报”的方针?

答:(1)政治家办报的含义:1957年6月间,毛泽东明确提出“政治家办报”这一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办报的人,特别是新闻单位的领导者要有政治家的胸襟和见识,要能够从政治上总揽全局,抓住事情的要害,使新闻宣传紧密配合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 (2)坚持政治家办报的理由:

①坚持政治家办报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的要求;

②坚持政治家办报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 ③坚持政治家办报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3)坚持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基本要求: ①讲政治、讲党性、提高政治素养; ②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处理问题; ③突出宣传重点,把握政治方向; ④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宏观意识; ⑤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5、简述新闻批评与正面宣传的关系。 答:新闻批评与正面宣传是一种辩证关系,它们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1)正面宣传是从正面颂扬和肯定一切值得褒奖的好人、好事、好现象、好气象。批评报道是从总结反面教训中找出新的前进的道路,两者都是为把工作搞得更好,让事业发展得更快。

(2)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不破不立。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新闻批评的意义,要敢于开展新闻批评,同时要认识到,批评的目的在于鼓励。

(3)对于每个新闻机构来说,都应当始终把握住让正面报道占主导地位,批评报道只能占次要地位。新闻宣传应把主要篇幅用于报道新人、新事、新成就上,始终给群众以信心和力量。 五、辨析题

1、报纸强调党性就不能反映群众意见。

错误。这种说法把党性与为人民服务对立起来了。党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报纸强调党性与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报纸强调党性就意味着报纸要当好党和人 民的耳目喉舌,既要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反映好人民的意见、呼声、要求。无论宣传政策还是反映人民意见都是为人民服务。

2、新闻事业坚持党性,新闻工作者就不能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错误。新闻事业坚持党性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必须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既要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反映好人民的意见、呼声、要求。这两项任务都要求新闻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就会造成新闻报道不客观、不公正、不自由。

错误。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自由都是相对的。客观、公正和自由的新闻报道同时也会有倾向性。而党性是阶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因此,新闻事业的党性与

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和自由并不矛盾。

4、新闻报道坚持党性,就不能写得生动活泼、平易近人。

错误。新闻事业坚持党性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必须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既要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反映好人民的意见、呼声、要求。无论是宣传政 策还是反映意见,都要把稿件和节目制作得生动活泼、平易近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贯彻了党性原则。

5、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就是反对新闻改革。

错误。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新闻改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我们新闻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强化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性质,成为党和人民掌握得更加得心应手,更有战斗力的舆论工具。这是新闻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 5

※<第十三章 新闻选择>

第十三章 新闻选择

一、填空题

1、新闻价值具有(重要 )性、(时新 )性和( 接近 )性。

2、新闻传播者选择什么样的事实制作成新闻予以传播,依据(新闻价值 )、( 宣传价值 )和( 新闻法则 )。

3、新闻价值是在( 传播 )中实现的,最终要受到(实践 )的检验,并且在转化为新闻的价值。

4、我国目前没有新闻法,因此在新闻选择的过程中,(新闻法则)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

5、(美 )国学者的论述确立了新闻价值理论研究的最初形态。

6、新闻价值概念是19世纪30年代随着报纸的(大众化)格局在美国的形成而出现的。

7、1833年,(本来明?戴 )创办的《纽约太阳报》最重要的特点是(商业化经营 )

8、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中,( 重要性 )是最重要的。 9、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中,( 时效性 )和(接近性 )是比较恒定的因素,( 重要性 )是不确定的。

10、新闻价值是在( 传播 )中实现的。

11、新闻价值在经过(传播 ),才能达到最后的实现。 二、选择题: 1、新闻价值这一概念以及新闻价值理论的真正形成,是在19世纪30年代的(A. ) A. 美国 B. 德国 C. 日本 D. 中国

2、根据便士报时期的现实,资产阶级提出了“新闻价值”这一概念,其本意是

对追求新闻的(D )的一种概括。

A. 社会效益 B. 舆论效应 C. 娱乐功能 D. 商业效益

3、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日本学者最看重新闻价值构成因素中的(C),认为它是新闻的第一因素,是新闻的试金石。

A. 重要性 B. 接近性 C. 趣味性 D. 显著性

4、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中,盖尔顿和鲁奇的(A)对新闻价值的研究颇为突出。

A. “选择性守门模式” B. “选择性传播模式” C. “辐射性传播模式” D. “非群体化传播模式”

5、在我国新闻界,新闻价值这一概念最早是( D )从美国和日本引入的。 A. 戈公振 B. 邹韬奋 C. 邵飘萍 D. 徐宝璜

6、以下关于新闻价值的表述科学的是(B、D )

A.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大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B. 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变动的事实对新闻传播者传播新的信息需要的满足 C. 新闻价值就是选择新闻的标准 D. 新闻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

E. 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引起社会效果的功能 F. 新闻价值在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中实现

G. 传播者可以通过采写编评等环节主观决定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的大小 7、新闻的传播环节中,(B)对新闻价值的实现具有相当的影响 A. 技术因素 B.传播者的业务素质 C. 转载或转播情况 D.普遍兴趣

8、日本新闻学家稻叶三千男说:“决定新闻价值的最终标准是(A)。” A. 真实性 B. 普遍兴趣 C. 重要性 D. 读者的反应

9、我国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新闻法规政策的制定,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有关部门合编了(A )。

A. 《新闻法规政策须知》 B.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C. 《期刊出版法规政策须知》 D. 《图书出版法规政策须知》 10、新闻价值的实质是( D ) A.新闻的社会价值

B.生产新闻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 C.新闻的宣传价值

D.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 三、名词解释

1、新闻价值:是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所含新闻构成要素的总和。它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客观标准。

2. 时新性:新闻是新近发生并及时传播的。发生与传播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

3. 接近性:新闻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包括地理、利益和心理等方面的距离远近。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大。

4. 显著性:新闻事件参与者及其业绩的知名程度。地位和业绩越显赫,新闻价值越大。

5. 重要性:新闻内容的分量及其重要程度。内容越重要,新闻价值越大。 6. 趣味性:受众对新闻感兴趣的程度。受众的兴趣越大,新闻价值越大。 四、简答题

1、简述新闻价值构成要素。

答:新闻价值五要素: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 时新性:指新闻是新近发生并及时传播的。

接近性:指新闻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包括地理,利益和心理等方面的距离远近。

显著性:指新闻事件参与者及其业绩的知名程度。 重要性:指新闻内容的分量及其重要程度。 趣味性:指受众对新闻感兴趣的程度。 2.新闻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a首先新闻事实是客观的,它能满足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新闻需求的性能,也是一种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简言之,新闻价值是含在新闻事实之中的。

其次,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新闻学球也具有客观性。 3、什么是新闻选择?

答: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4、简述新闻价值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新闻价值”这一概念,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西方报业的“大众报刊时期”。在大众报刊市场竞争中,报刊只有多刊登新闻,多刊登有吸引力的新闻,才能扩大读者面,提高市场占有率,招揽到更多的广告,使报刊有可靠的财源。这时候的新闻是与财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闻被当作可以赚钱的商品推向社会。这样,报刊就要确立一定的标准,用以衡量哪些新闻事实更能吸引读者,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润。这个衡量标准,被称为“新闻价值”。因此,“新闻价值”产生于新闻商品化的过程中,是大众报刊经营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5、简述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

答: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一般来讲主要包括新闻控制者、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媒介、新闻接受者等四个方面。

首先,新闻控制者所制定的新闻法规与新闻政策对新闻价值的实现有影响。如果一篇稿件具有新闻价值,而与现行有关政策相违背,这篇稿件就不能公开报道,群众也无从对其进行选择和评价。

其次,新闻传播者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对新闻事实的采访、写作、编辑和播报的质量。如果报道内容失实,形式生硬,影响群众对新闻的选择和评价。

第三,新闻传播媒介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关系着新近发生的事实能否得到及时

快速的传播,群众不会选择“旧闻”,所以新闻传播媒介能否确保新闻时效性,也影响群众对新闻的选择和评价。

第四,新闻接受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理解能力直接关系到他对新闻的选择和评价。

五、思考与论述题

1、新闻价值理论对新闻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答:按照新闻价值理论,在选择和确定报道对象时要注意:

第一,分析新闻事实的时间特征。一般来说,发生在今天的事实最有可能成为新闻,发生在明天或昨天的次之。在选择新闻事实时,时间因素往往是第一需要考虑的。很多时候事实的时间特征决定事实能否进入新闻事实范畴。

第二,分析新闻事实的空间特征。新闻事实的空间特征首先体现为“本地化”倾向,即发生在本国本地的事往往比发生在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事更易进入新闻事实的 范畴。此外,首都首府发生的事件要比不起眼的小镇发生的事件更有可能进入新闻报道的范围;因具有某种特点而引起人们特别关注的地区如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的地 区会在一段时间内会特别引起媒体的关注;由于政策宣传需要,一些地区会获得比其它地区更多的媒体曝光率,比如党中央号召搞西部大开发,发生在西部的事件就 更容易为全国各大媒体所关注。

第三,分析新闻事实的主体特征。事件的主体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动物,还可能是某团体或组织,甚至是某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一般来说,事实主体为明星和名 流往往较易成为新闻。一些特殊的人群也常比普通人更易进入新闻报道的范围,比如警察、罪犯、战争中对立的双方、患有某种特殊疾病的人、容貌异常漂亮的妇 女、个性和举止怪异的人(裸体生活者),等等。

第四,分析新闻事实的意义特征。从现实中的大量新闻报道来看,新闻事实的意义主要有三种表现:(1)表现为利害关系,涉及到人的利益、政治态度和国家制度等问题;(2)具有某种特性,比如重要、反常;(3)从某个特别的角度阐明了某种道理。

2、结合实例分析新闻选择的标准。

答:新闻选择是新闻把关人有意识的活动,是把关人根据新闻的品质加以比较、评价的过程。但是把关过程并非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须受到新闻媒介内外多种因素的 约束与影响,按照已被内化为自己信念的标准和若干具有约束力的法规进行的。这些依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媒介而异、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对具体新闻媒介而 言,新闻选择的主要依据有:

(一)新闻价值观。新闻价值是能够构成新闻的信息中所含有的引起受众普遍兴趣的各种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的理念来自新闻实践的经验性归纳。就中西方新闻界和学术界的普遍意见而言,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一般有以下五个:

(1)及时:新闻是“易碎品”,时效越强越有生命力。(2)接近:事件发生的地点离读者越近,新闻价值就越大。今天还包括心理接近。(3)显赫:显要人物引起的注意高于非显要人物。(4)重大:新闻事实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程度越大,新闻价值越大。(5)趣味:西方新闻界认为,“趣味是吸引读者的良方。”大多数受众对新奇、反常、变态、带人情味的东西更有兴趣。

(二)社会主导价值观。新闻传播是与政治和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政治制度决定新闻传播体制,支配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导价值观也在根本上支配着

新闻传播者的职业心理和日常行为。 (三)新闻法规。新闻法规指的是强制性地限定新闻传播内容的法律、党纪和政令。中国的新闻事业都是由执政党领导的,任何新闻媒介还必须遵守党的宣传纪律。除了宣传纪律之外,中国新闻事业还要受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 政管理机构的经常性的指导和管理。这方面的具体指示和规定被称为新闻政策,它根据社会发展和宣传的现实需要,对媒介传播内容进行若干限制,往往是新闻选择的具体规定。 5

※<第十四章 新闻工作者的修养和职业道德>

第十四章 新闻工作者的修养和职业道德 一、填空题

1、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新闻工作者要增强 意识、 意识、 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政治 大局 责任) 3、新闻工作者要力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 上、 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总体 本质)

4、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清正廉洁的作风,自觉抵制 主义、 主义、 主义思想的侵蚀,坚决反对“ ”等不正之风,树立行业新风。(拜金 享乐 个人 有偿新闻)

5、新闻界同行之间应建立 、 、 、 的关系。(平等 团结 友爱 互助) 二、名词解释

1、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一般通过“记者守则”、“记者信条”、“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等形式加以表述。

2、“有偿新闻”是我国当前新闻行业风气不正的突出表现。其特征是谁给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三、简答题

1、新闻从业人员应具有什么修养?

答:1)政治修养;2)思想修养;3)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修养;4)业务能力修养;5)文化知识修养。

2、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有哪些?

答:1)政治上要求高;2)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3)社会活动能力强;4)具有自觉意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5)知识面广。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答:(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四、论述题

1、试析新闻专业理念的内涵,并分析媒介消费主义对之产生的冲击。 2、如何认识“有偿新闻”现象?

答:“有偿新闻”是我国当前新闻行业风气不正的突出表现。其特征是谁给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有偿不闻”即谁给钱就不批评谁的现象也属于“有偿新闻”。认识这种新闻不正之风,要从其危害、原因、根治方法等方面去着手。 危害:损害党的新闻事业的威信,损害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名誉,败坏社会风气和新闻职业道德。

原因:在理论上把新闻看作是一种商品;在道德上缺乏操守,搞权稿交易、钱稿交易。

根治方法:批判“新闻商品化”的观点;健全法规,依法治本;严守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提高队伍素养,弘扬职业道德。当前我国关于禁止“有偿新闻” 的规章制度主要是1997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颁发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5

※<第十五章 中国新闻改革>

第十五章 中国新闻改革 一、简答题

1、简述中国新闻媒介的未来趋势? 答:(1)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

(2)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3)媒介运作——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 (4)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 (5)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2、简述我国新闻改革的三次跨越。 答: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

从1979年到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是这四年的主课题。这段时期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第二,摒弃“假大空”,提但是“短快新”,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权威。

第三,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媒体的主体。

第四,纠正了历史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

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

首先,媒介结构发生改变。一大批以提供纯信息、尤其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纷纷创办。

其次,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从而大大开拓了新闻报道面。 再次,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

这是在1992以后开始的。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跨越,新闻界逐步形成共识:新闻事业就它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理论上的突破由此带来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媒介在经营上走向市场,竞争立刻在新闻市场上展开。竞争给媒介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1)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

2)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 3)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 4)扩充硬件,扩大容量。 二、论述题

1、试析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关系。

答: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各自规定性,它们的差别有以下四点: 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学科背景差异极大; 研究领域存在差异,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范围; 研究的主攻方向不同,各有侧重点;

研究方法存在差异,新闻学以定性研究为主,后者以定量为主。 5

※<第十六章 新技术与新媒体>

第十六章 新技术与新媒体 一、简述互联网传播的特点。

答:1、传播者多元化。它打破了传统新闻秩序中国家权力形成的少数人对信息传播的控制权。互联网上任何个人,组织,团体都可以完全自主地,不受限制地传播信息。

2、受众全球化。有形的国家和地狱的边界都小时在无形的网络之中,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网民通过网络消除了空间距离。任何消息,一经发布在理论上都是开放

性的和全球性的。

3、选择的自由化。网络受众获得完全自主的信息选择权,完全根据自由意志,在无数信息提供者中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

4、传受关系互动化。受众彻底改变传统传播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自主掌握对新闻的选择权和评判权。传受双方地位平等。由于受众介入新闻传播行为,不仅自由接收,而且自主发布信息。

5、传受者身份的隐匿化。网上新闻传播权和选择权的开放或自由化,隐含着一个利弊兼有的前提,即网上传受者真实身份的隐匿性。网民以一个或多个化名在网上幻化出虚拟的符号体。

6、传播模式的小众化。传统大众传播概念隐含的一个前提是媒体相对集中信息生产和传播,媒体和受众角色泾渭分明。信息经由媒体以某种编辑方针选择加工后,向广大受众进行单向度的传播网络受众尽管人数众多,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不再具有“整体的”“集合的”性质,而是居于很高自由度,区分度的个人化的受众。

7、传播手段多媒体化。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8、发布新闻实时化。

9、信息容量的无限性。计算机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发展,使网络成为信息的海洋。

10、过刊查询与资料检查方须迅捷,可以建立大型数据库,对过刊以及网上形成的其他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存储。

二、试述互联网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

答: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格局,对新闻传播的社会分工和传播特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新闻传播的社会分工,使更多的机构 和个人进入新闻传播者的行列。受互联网的影响,传统媒体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在新闻表现手段和形式上逐渐兼容。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采、编、播新闻信息的原有观念,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手段。比如,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寻找新闻线索,进行电子采访;新闻机构制作的新闻产品将日益趋向多媒体化。

互联网对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习惯方式产生冲击。比如,公众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有所下降,受众与传媒之间的双向交流明显增强。

网络新闻传播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网络时代的新型记者,除了具备传统媒体所必需的新闻从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和操作能力,熟练掌握英 语,能够收发电子邮件和上网获得信息。一个优秀和完善的互联网媒体记者,将是一个拥有自己的个人主页,熟练处理各种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等材料的复合型人才。 5

※<习题十八>

填写内容 5

返回页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