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蟹养殖技术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

(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为宜,如果发现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时清除,以免争食,为害幼蟹。 5、放苗

苗种选购,以长江水系生产的蟹苗为佳,要求规格整齐,步足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伤无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时要注意温差。从外地购回的苗种不能直接放入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入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饵: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投饵时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动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饲料占25%,饲料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一)全价性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二)动物性:海、淡水小杂鱼,各动物尸体、螺类、蚌类、畜禽血、鱼粉、蚕蛹等;(三)植物性:水草类、浮萍、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商品饲料类:山芋、马玲薯、谷类、麸皮、料糠等。

河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养鱼那样,做到“四看四定”,即盾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看季节: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营养,以满足性腺发育,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摄氏度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摄氏度,可以不投喂。

看天气: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

看水质: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看蟹的活动情况: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饵量适当,吃不光,说明河蟹食欲不旺或数量过多,应及时分析原因,减少投喂量,蟹在蜕壳期间要适当增加投喂量。

定时:河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夜晚外出觅食,投喂分上午8、9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定点:投喂的饲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饲料撒在饲料台或选择在接近水位线浅水处的斜坡上,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情况,随时增减饲料。河蟹有较强的争食性,因此要多设点,使河蟹吃得均匀,避免一部分个全小或体质弱的争不到饲料而造成相互残杀。

定质:河蟹对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饲料必须具备新鲜适口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定量:“鱼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河蟹也同样,这就要求根据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节、天气、活动情况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维持生命,超过适时范围也影响生长,还增加饵料系数。

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等。避免长时间喂单一饲料,否则造成洒厌食,饲料利用率低,影响生长,出塘规格小。

(2)水质管理:河蟹对水体水质条件的要求比鱼类高,尤其对污染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质好,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且肉味鲜美,养蟹池水PH值应保持在7—9,最适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MG/1以上,低于5MG/1以会影响生长,在2MG/1以下便会出现河蟹死亡,调整池水的PH值,目前新开挖的池塘,水质大多呈酸性,要定期用生石灰浆泼洒改良水质,这样能提高河蟹对饲料的利用率,有利于河蟹顺利蜕壳,一般春季每月一次,夏秋委每隔15—20天一次,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7—10千克。

注意勤换水,保持水位稳定,春季每星期换水一次,夏季每3天换水一次,如遇持续高温,应每天坚持换水,秋季天气炎热,且常会出现闷热天气,水质容易变坏,要特别注意换水,每2天换水一次,换水量占整个水面积的1/3。

河蟹不耐肥水,为控制水质变肥,每亩投放200—300尾斤两花鲢鱼种和在蟹池四周种植一引起水生植物。

不同季节蟹池对水位的要求不一样,春季为了提高水温,促进河蟹生长,水位可控制在0.5—0.7m,夏秋季节水温较高,池水深度要保持在1—1.5m。

(3)防逃:专人值班巡堤,特别是下雨天和换时更要注意。

(4)巡塘:观察水色,注意蟹的活动,不要弄伤河蟹,保持水环境的稳定。在性腺发育丰满价格合适时可排干池水拾取。

三、病害防治

1、腐壳病: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

预防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水质清洁,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塘底有5—10厘米的淤泥。(2)在有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呈15—20PPM。

治疗方法:用漂白2PPM全池遍洒,燕在饲料中加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饲料加药0.1—0.2克,连喂3—5天。

2、黑鳃病:病蟹鳃受感染变色,轻时左右鳃丝部分呈现暗灰或黑色,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该病多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预防同腐壳病。

3、烂肢病: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越冬期间,此病发病率较高,付肢出现斑点性腐烂,斑点由黄变灰至黑,该病是因扦捕、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敌害致伤感染病菌所致。

预防方法:(1)在扦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2)放养前将河蟹放在2PPM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泡数分钟后投放。

治疗方法:(1)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泼洒呈0.5—1PPM。(2)呋喃唑酮全池泼洒呈0.1—0.2PPM。(3)生石灰全池泼洒呈15—20PPM,连施2—3次。

4、水肿病:病蟹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病蟹匍匐池边、拒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该病是因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所致。

预防方法: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蜕壳时,尽量减少对河蟹惊扰,免其受伤。

治疗方法:(1)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泼洒呈0.5—1PPM。(2)呋喃唑酮全池泼洒0.1—0.2PPM。

5、水霉病:病蟹体表,尤其是在伤口部位生长的絮状丝,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导致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造成死亡,该病是因河蟹受伤、霉菌侵入伤口所致。

预防方法:(1)在扦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2)大批蜕壳前间增投动物性饲料。

治疗方法:(1)孔雀石绿全池泼洒呈0.25PPM,5天后施一次。(2)用3—5%食盐水浸洗病蟹5分钟,并用5%磷涂抹患处。

6、纤毛虫病:病蟹的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上都可附着纤毛类的原生动物。病蟹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重者可在黎明前死亡。该病是由于池水过肥,长期不换,纤毛虫繁殖过多所致。

预防方法:经常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治疗方法:(1)用30%醛全池泼洒5—10PPM。(2)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0.7PPM。(3)用0.5—1PPM新洁尔灭与5—10PPM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4)用0.2—0.3PPM孔雀石绿沿池边水草等河蟹密集处泼洒。

7、蟹奴病:病蟹腹部略显臃肿,打开脐盖可见2-5毫米,厚约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粒状虫体寄生于附支或胸板上,病蟹生长迟缓,性腺不发良,被蟹奴严重寄生的河蟹,肉味恶臭,不能食用,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盐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所致。

预防方法:(1)彻底清塘,杀灭塘内蟹奴幼虫,常见药物有漂白粉、敌百虫、甲醛等。(2)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鲤鱼,可抑制蟹奴幼体数量。(3)在有发病预兆的池塘,彻底更换池水,注入新水(盐度小于1‰),或把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就能抑制蟹奴的发展扩散。

治疗方法:(1)用5PPM硫酸铜溶液浸洗病10—20分钟。(2)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蟹10—20分钟。(3)硫酸铜、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呈0.7PPM。

8、蜕壳不遂病:病蟹的头胸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病蟹周身发黑,最后列亡。该病中池塘养蟹的常见病,发病原因与生长过程中缺乏某些矿物质元素有关。

9、聚缩虫病:一般蟹苗期寄生较多,大量寄生时,使蟹苗不能蜕皮变态而死亡,幼蟹和成蟹体外鳃部寄生虫多时,也能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用10PPM孔雀石绿浸洗蟹体45分钟,或用IPPM新洁尔灭溶液浸洗蟹体,直到聚缩虫脱落。

生活习性

(1)穴居: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不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我们养殖池塘建设提供了依据。

(2)食性:河蟹食性很杂,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时也会因一条死鱼而招致同类争食,一般情况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来得容易,常构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还有一些泥沙,这是河蟹摄食底栖生物和腐殖质的一种标志。

河蟹一般白天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在陆地上,河蟹并不太摄食,往往将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边,再行摄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温蜇居暂不进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摄食。在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料丰盛时,河蟹食量很大,一昼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刚蜕皮的软壳蟹,肢残个体,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饥能力也很强,断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于饿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根据河蟹生长发育所需,在投喂饵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结构,有利于河蟹生长。

河蟹的养殖

河蟹又称螃蟹、毛蟹、清水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拉丁学名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swards,英文名Chinese mitten-handed crab。我国蟹类500多种,而河蟹是我国蟹类中产量最多的淡水蟹。

河蟹的适应性很强,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自辽宁的鸭绿江、南至广东的雷州半岛都有分布,甚至在远离海洋1000多公里的湖北沙市也能找到它的足迹。50年代末到60年代,由于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在通海的江河兴建了水闸和大坝,阻断了河蟹的通道,影响了河蟹自然增殖,外加水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河蟹资源大幅度减少,蟹苗供应严重不足,放流蟹苗来源困难,致使河蟹产量锐减。导致市场河蟹价格昂贵。放流增殖工作在我国开始于60年代,70年代初我国水产工作者在沿海河蟹苗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开始了人工繁殖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先后解决了亲蟹饲养运输、交配产卵、越冬孵化、幼体培育和蟹苗暂养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浙江水产研究所首先利用海水人工繁育蟹苗成功。接着安徽省滁县水产研究所利用人工半咸水人工繁殖蟹苗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自古养蟹靠捕捞天然蟹苗的历史,为我国各地尤其是内陆地区进行河蟹的繁育、养殖开辟了广阔前景。

目前,与河蟹最亲近的3个种为日本绒螯蟹、直额绒螯蟹、狭额绒螯蟹,在购买蟹苗时容易混淆,希望广大养殖户注意鉴别。

一、河蟹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态习性

河蟹属于高等甲壳动物。在动物分类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族、方蟹科、弓腿亚科、绒毛蟹属原产我国。与它最亲近的有3种,即日本绒螯蟹、直额绒螯蟹和狭颚绒螯蟹、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足密生绒毛;额平直。具4个锐齿;额宽小于头脑甲宽度的1米;第一触角横卧,第二触角直立;第三足长节的长度约等于宽度。

河蟹栖居分穴居和隐居两种。在饲料丰盛饱食的情况下,河蟹为躲避敌害营穴居生活。当不具备穴居条件时,则隐居在石砾或水草丛中。河蟹喜欢栖息在水质清净、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沟渠等隐蔽处。在养殖高密度的水域中,大多数河蟹隐伏于水底淤泥之中。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鱼、虾、螺、蚌、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虫等均可作为河蟹的动物性饵料。在自然界,河蟹的胃部发现80%~90%是浮萍、丝状藻类、马来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聚草等水生植物碎片。这与河蟹栖息在水草丛中有关。它在江河、湖泊中获得植物性饵料的机会多一些。

河蟹十分喜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强。从肛门取出粪便检查发现大部分水生维管束植物碎片能被消化,这是很多动物所不及的。水温20℃时,河蟹的食量惊人,1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

河蟹饱食后,把多余营养贮藏在肝脏中,刚蜕壳的软壳蟹就要用肝脏中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河蟹还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水温10℃以下,可数月不进食不会死亡。

二、河蟹养殖的环境因素要求

水域环境是河蟹生存的场所。水域中温度、盐度、酸碱度、光照、氧气等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河蟹的

生长、变态和繁殖,只有掌握河蟹养殖水域环境的相互关系,并给予满足才能促进河蟹生长发育,争取高产。

1.温度

河蟹是变温动物,体温主要取决于环境水温,通常河蟹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水温能影响到河蟹的生长和变态,适温条件下,温度高,河蟹的摄食旺盛,生长和变态迅速加快。水温21℃左右,第1期蚤状幼体只需四五天就可变态;水温15℃左右变态十分缓慢,一般水温在10℃时开始明显摄食;10℃以下时摄食能力减弱。河蟹能忍受低温,水温在-1~-2℃条件下抱卵蟹能顺利过冬,蟹卵和产蟹均不会死亡。冬天河蟹停止摄食,隐藏于洞穴中越冬。

河蟹的交配产卵和幼体变态,对水温均有一定的要求。如亲蟹交配水温要求达9~12℃;抱卵触饲养阶段水温应控制在11~16℃;幼体变态则需水温在20~25℃条件下进行。温度太低或太高均对人工育苗无益。因此在河蟹人工育苗中,采用控温措施就比不采用好,控温使幼体变态同步,并能提高育苗成活率。 河蟹养殖过程中,水温对河蟹脱壳有一定影响,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蜕壳次数越多,生长迅速。而当水温超过28℃时,河蟹的蜕壳和生长就会受到抑制。河蟹怕热不怕冷,所以在严寒的北欧也有它的踪迹。

水温突变,对河蟹生长变态和繁殖都不利,特别是幼体阶段更为明显,常常因温差太大而大批死亡。蟹苗阶段必须控制水温的温差不得超过2~3℃。早期工厂育苗大约4月底出池,此时室外水温很底,室内水温要比室外高7~8℃,如果操作不当,大部分蟹苗移入室外即会死亡,因此生产上需加倍注意。

2.盐度

河蟹从大眼幼体开始就迁移到淡水中生活。尤其喜欢在水质清新、水草茂盛,环境安静的湖泊中栖息和生长发育。大眼幼体进入淡水水域后,要求水体的盐度越低越好。秋季当河蟹达到性成熟时,亲蟹要洄游到河口半咸水处交配、产卵和孵化。直至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对盐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不同发育阶段对盐度要求也有所差别,第1期蚤状幼体盐度要求比以后几期蚤状幼体高,一般不能低于7‰;从

第二期幼体开始对盐度要求就有所下降,一般盐度降至5‰左右也能顺利变态。盐度突变对幼体发育不利,一般盐度差不超过3‰,不然将会引起幼体大批死亡。

高盐度育出的大眼幼体,放入淡水前均要进行逐渐淡水驯化,才能放入淡水中养殖。否则将会造成幼体大批死亡。

3.pH

水中pH值主要取决于水中游离CO2的含量。酸性环境中河蟹对低氧条件的忍受力和摄食能力减弱,并影响河蟹甲壳钙质的沉淀。尤其对幼体变态期,影响甲壳的形成和蜕壳,可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

pH值一般要求在7~8之间,即中性或微碱性,幼体变态时,pH值可稍高,约在7.8~8.6之间。

在大水面条件下一般pH值对河蟹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在池塘条件下则不然。因为池塘密养条件下,水质较肥,加之夜间水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消耗大量氧气,同时放出CO2,使水趋向酸性而影响河蟹的生长。经常换水,增加水中溶氧,使水质保持清新,让河蟹有一个良好的水域环境。如果水质当酸性,可施加适量石灰调节pH值至微碱性,使河蟹顺利蜕壳,生长发育。

4.光照

河蟹喜弱光不喜强光,属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洞穴、池底、石隙或草丛中,由于河蟹有十分发达的视觉器官,晚上可借助于微弱的光线出来觅食。所以可利用河蟹这一习性晚上进行灯光诱捕。

亲蟹交配时对光照要求不高。晚间也可进行交配。胚胎发育早期基本处于黑暗状态,但胚胎发育到后期则需要适当的光照。发育至幼体变态时就更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否则将影响幼体蜕皮和成活率,一般要求光照在2000~6000勒克斯,随着幼体日龄增加,光照强度也要求逐步增加。

此外幼体早期的饵料,如蛙藻、绿藻和成蟹的植物性饵料,均需要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生长繁殖。

5.氧气

河蟹用鳃将溶解于水中的氧气和血液中的CO2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水中溶氧在4毫克/升左右,适合于河蟹生长。一般江河、湖泊水体里,溶氧十分充足,不会产生缺氧的情况。只有在池塘水体中,由于密度大、水质肥,如果管理不当,常会产生缺氧现象。当水中溶氧低于2毫克/升时,对河蟹的蜕壳生长、变态会起抑制作用。如何保持水体中含有充足的溶氧,对人工养蟹是十分重要的。

三、河蟹的人工养殖

1.蟹种培育

生产上把蟹苗养至5分硬币大小的小蟹,为时2~3个月。一般苗种培育又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把蟹苗养成第1~2期幼蟹,个体达3~4毫米;然后把第1~2期幼蟹分塘饲养至160~240只/千克的小蟹。由于蟹苗个体小,又喜集群,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力弱,遇到敌害等往往死亡率很高,因此生产上将蟹苗在小水体中精喂细养,人为控制有些环境条件,用10~15天时间长到第一或第二期幼蟹;成活率达80%~90%。苗种培育一般采用水泥池、网箱和土池等。以前两者为佳。 (1)水泥池培育幼蟹

首先要给蟹苗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池子要经洗刷和消毒,用100ppm漂白粉消毒。进水用40目的筛绢过滤,防止敌害生物入池。水深为1~1.5米。培育池内可放些芦苇、柳树根、棕榈片等作为蟹苗的栖息和隐蔽的附着物。还可投放些苦草、紫背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既可改善水质,又可供蟹苗栖息和摄食。有条件的还可采用增氧设施。

在培育期间要经常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每天定量定间多次投喂活饵、鱼粉等饵料。经过15~20天饲养蟹苗可顺利变态为幼蟹,有的甚至能再变态为第二期幼蟹。实践证明在这种条件下培育放养密度3万只/立方米时,经9天后有64%的蟹苗可蜕壳成为幼蟹(其中又有11%蜕壳为第二期幼蟹),只有6%的蟹苗仍未变态。

个体增重比例达1∶2.5~3。

(2)网箱培育幼蟹

网箱大小无严格规定,一般可用2×1×1米或4×3×1米网目大小0.5厘米左右,以不使蟹苗逃逸为度。网箱材料为尼龙筛绢或聚乙烯网。箱体用木架或竹框支撑。网衣入水80厘米,顶部用网片封口,但每一小口以便放苗,投饵及管理检。也可在网箱水上部分缝30厘米的尼龙薄膜拉挺防逃。

网箱设置在有一定流水、溶氧丰富的河流、湖泊水库或大水面池塘中。放苗密度一般为2~3万只/立方米为宜。投饵管理基本同水泥池培育,投饵要充足,否则会发生相互残杀现象。

对网箱要定期检查、洗刷,免得网目阻塞,影响水流。还要防止水老鼠咬网箱。网箱内也要放些水草之类的附着物,经过10~15天培育,同样可到第一、二期幼蟹阶段。

(3)土池培育幼蟹和蟹种

土池培育一般要有防逃设施;水源充沛,注排水方便;少淤泥不漏水;面积为0.5~1亩,水深0.8~1.2米。

在蟹苗放养前半月每亩用75千克生石灰清塘,清除敌害生物及病原体,待药性过后过滤进水再放苗。土池四周要筑一道30厘米高的尼龙薄膜墙防逃及防敌害入内。蟹苗刚下池时水可适当浅些(80厘米),利于

浮游生物水藻和水草的生长,提供蟹苗充足的天然饵料。蟹苗培育期间饵料以浮萍等各种水生植物为主,动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为辅。如果饵料不足也可泼豆浆、鱼肉浆等,或喂鱼粉、糠麸之类。根据幼蟹的生活习性,饵料一般投放于池子四周的浅水处,每天1~2次,投饵量为体重的4%。并要注意换水。

在日常管理中还要防逃,幼蟹有攀爬的习性,特别在雨天或闷热天,水中溶氧较低,更易逃逸。为要防青蛙、水蛇、水鸟、水鼠等敌害。

经过半个月饲养,蟹苗基本变成幼蟹。可进一步分塘散养。

近年来温州绍兴等地试用水稻田和茭白田养蟹,已取得一定成效,这也是值得推广和普及的养殖方式。

2.成蟹养殖

河蟹从幼蟹阶段起就有穴居的生活习性,喜底栖爬行,有时还登岸觅食,也喜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体中生活。为此人工养蟹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以利河蟹的生活和生长。目前人工养殖主要是采取池塘养蟹和湖泊外荡的围养两式方式,也有尝试用水泥池和稻田养蟹的。

(1)池塘养蟹

①池塘条件:面积0.5~2亩不等,池子长方形,水深为0.6~1.8米,各处深浅不一,底质最好是粘土、沙土或亚沙土以利于河蟹打洞。池塘近水源水未受污染、注排水方便。池子以石壁或水泥板壁为佳,既可防逃又不会让河蟹打洞。池中可设数个土丘、可栽培水生植物及供河蟹掘洞和爬行栖息。

②人造洞穴;河蟹在蜕壳时往往丧失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在饵料不足时会相互残杀,以致影响成活率和产量,所以要人为造成穴居隐居的环境或使其在水体中分散的密度尽量均匀。目前常用网片或竹箔将水体分隔以达到均匀密度的作用。网片和竹箔露出水面部分再加尼龙网等防止攀越界限。也可用砖垒、瓦堆、柳树根、棕片及芦苇等作为河蟹的穴居处,减少相互格斗和残杀,提高成活率。

③防逃设施:防逃是河蟹养殖的技术关键之一,一般有石壁或水泥板壁防逃墙,高出塘埂60~100厘米,并加口宽25~30厘米的厂字形压口,池壁交接处做成圆弧形,防止河蟹攀爬。压口材料为玻璃,白铁皮或水泥板。也可在池子四周插1米高的竹箔防逃,竹箔下半段衬以尼龙薄膜,上面加盖网(盖网与竹箔成45°角)。尼龙薄膜或聚酯塑料板也可用作防逃墙,要求薄膜高出地面60~80厘米,薄膜要埋入泥中20~25厘米以增强牢固度,每隔半米左右用竹杆或木棍将薄膜撑开形成一道防逃墙。另外在进出水口要用网片或铁丝网拦好。

④清整池塘:清塘和进水方法同苗种培育部分。如果清塘时间过早,在放种子前还要用拉网拉一次清野。

⑤栽培水生植物:在放蟹种前种植部分水生植物,既可作为饵料及隐居场所,又接近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⑥放养密度:从蟹苗到幼蟹阶段,体重由6.5毫克增长到2克,体长自0.3厘米增至1.5厘米,前后经8次蜕壳,历时45天左右,亩放蟹苗为10~20万只。

从幼触饲养到黄蟹,体长从2厘米增长到3~3.5厘米,体重自2克增长到15~20克,共蜕壳3次,历时40~50天,亩放1.5~2万只。

从黄蟹至成蟹,体长由3厘米增至4.5厘米以上,体重增至15~100克乃至150克以上,经3~4次蜕壳,亩放为6000~8000只。这一阶段饲养期的长短,取决于水温、饵料,若条件不适,河蟹生长速度降低,蜕壳时间延长,甚至数月不脱壳。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放养密度适当降低,饵料充足适口,当年就有部分河蟹苗可达商品规格100克以上。

⑦饲养管理:主要包括投饵、控制水质和防逃等。河蟹食性较杂,可投些天然、商品和配合饵料。投饵做到四定,一般投饵量为体重的10%左右,当天的投饵量根据水温、天气、前1天的吃食和蟹的活动情况而定。投饵一般多在下午3~4时进行,以适应河蟹晚上摄食的习性。投饵的季节变化主要依水温而定,7~10月是何蟹生长的旺季,饵料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要适当提高和增加,保证生长。

水质要保持清新,溶氧丰富。如果发现河蟹登岸数量较多,尤其白天大批爬出水面,则很可能缺氧或水质败坏,应加水换水。一般3~4天换水1次,水温低时7~10天换1次。河蟹可通过鳃表皮及胃肠内壁吸收Ca、P、K等离子,因此可适当补充些无机盐以促进蜕壳生长。水体中增加CaHPO。后,蜕壳率比不增加的要高50%,蜕壳速度也相应加快。

平均每天要检查河蟹的吃食情况,敌害和病害情况,还有逃逸现象等,其中防逃是关键。发现防逃设施有破损或毁坏时要及时修补,进出水口尤要注意。

⑧病害和敌害的防治:目前河蟹已发现的病害主要有:一是细菌性疾病,主要症状是病蟹附肢腐烂或肛门红肿,引起河蟹拒食。用0.5~1ppm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消毒,有一定疗效。二是原生动物病害,主要是在蟹苗和蟹种体表附生聚缩虫、单缩虫等时,影响正常摄食和活动,可用5~10ppm福尔马林全池消毒。三是鼠害:水老鼠常会危害河蟹,可用鼠药、鼠夹、鼠笼等灭鼠工具消灭。四是蛙害:主要是青蛙和蝌蚪。除了用拦网防止进入外,入池者要杀灭。其他水鸟等可用惊吓驱赶、水蜈蚣用灯诱捕杀。

(2)河蟹圈养

在外荡、湖泊、江河中某些水流缓慢、避风向阳、水深2米以上,水质不受污染的水域均可圈养河蟹。圈养河蟹水质比较稳定,易于控制,单位面积造价便宜,易于推广。缺点是河蟹易逃,要求防逃措施可靠。

圈养面积一般控制在0.2~3亩,为防止河蟹相互残杀,也常用竹箔、网箱分隔饲养和设置人工洞穴等。河蟹圈养的要求比养鱼圈养更高一般采用多种材料圈养。可用竹箔与网箱结合防逃。一般采用网片在内竹箔在外的双层拦蟹结构。拦网选用2~3×3规格聚乙烯编结而成。目大1.5~2厘米,网片的沉子可用网制

成直径10~15厘米的圆筒形,中间放石子。把沉子埋入沉底30~40厘米。沉子直径一般视土质和水泥大小而定。在网的上端要设盖网,盖网宽80厘米。竹箔安装在拦网外与拦网紧贴,插入泥底0.5~1米,竹箔用横竹及竹桩固定,竹桩间隔一般1米。还可用金属网与塑料网拦蟹设备。拦网的网目同上,下端插入泥底40厘米,上端设厂形白铁皮防逃设备。

圈养河蟹宜从小蟹养到成蟹,圈养网片网目也不宜过小。否则会影响网箱内水流通畅,以致影响河蟹的生长。放养蟹种规格一定要大于2厘米,以免逃逸。圈养的放养密度,防病防害、投饵管理等基本同池塘养蟹。不同处在捕蟹方法上,由于圈养不能干水捕蟹,因此主要采用定置网具和拖蟹网捕捉。

(3)稻田养蟹

播田养蟹在浙南山区少数县已有较久的历史。稻田养蟹因防逃、农药等问题,始终未能推广和普及。但实践证明,稻田养蟹投资少,收益大,而且对水稻生长不会有什么危害。

如稻田养鱼一样,养蟹的稻田要选择保水好、排灌方便。在稻田中要挖井字或田字形的沟,一般在田埂2米处挖0.5米深0.5米宽的一条水沟,然后在整个稻田中每隔2米挖一水沟,使稻田1/4左右面积挖沟供河蟹栖息。进出水口要筑好防逃网。稻田四周可用砖墙或尼龙薄膜、铁丝网等防逃。

在放养苗种前,稻田按常规插秧、耘田、施肥、晒田等,然后放养苗种。放养量1~2万只/亩。放幼蟹1000~3000只/亩。

平时要注意施用农药。还要防鼠害和蛙害,在炎热的夏季水温可达38℃以上,这时应适当加水,尽可能自流换水,投饵和防逃等管理同前面池塘养殖。

四、河蟹人工养殖存在的问题

1.河蟹养殖的最适环境

即什么样的生态环境条件才能保证河蟹正常蜕壳生长,通过几年实践发现河蟹生长个体差异很大。同批苗种经几个月的培育,个体大小可差相10多倍。例如浙江湖洲市科委和水产试验场,1985年6月上旬利用1.6亩的石壁土池放养15万只蟹苗,经6个月饲养收获小蟹200千克,平均体重10克左右。最大个体75克,最小的仅0.5克,占总数的3.4%左右。造成这批蟹蜕壳迟缓的原因还未十分清楚。

2.早熟问题

发现人工养殖蟹苗4~5个月后,部分个体即蜕壳变为绿蟹,性腺达成熟能够交配产卵繁殖后代。早熟个体小的体重25克左右,最小的仅15~16克。这一部分小个体绿蟹,当年如不处理,继续留养在淡水中,则第二期将会陆续大批死亡,并不能蜕壳生长。养殖的商品规格是100克以上,如果个体过小,则经济效益不高。目前对部分个体性成熟过早的机理尚不清楚。

3.相互残杀问题

残杀同类的习性,虽在高密度养殖的条件下通过设置洞穴和附着物,提供隐蔽场所等有所减少,但是仍不能十分有效地予以防止,致使最终成活率不高,影响产量。(以上摘自文化共享)

咏蟹

“物之可爱尤可憎,尝闻取刺于青绳。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

———唐代诗人唐彦谦《蟹》解析:这首诗把蟹的生活习性和鲜美之味都描出来了。

香辣蟹

做法:由20多种湖北乡间天然香料和3种中草药放在一起,经慢火精心熬制。采用蟹老宋四代单传的秘制酱料。

吃法:随意。

味道:红艳艳的汤汁、金闪闪的蟹壳和扑鼻而来的香味都分外诱人。夹起一块来放进嘴里,三股美妙味道便糅合在一起,形成一股无法言喻的香味,还有一股无法抗拒的辣味。

营养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螃蟹具有舒筋益气、理胃消食、通经络、散诸热、散淤血之功效。蟹肉味咸性寒,有清热、化淤、滋阴之功,可治疗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过敏性皮炎。蟹壳煅灰,调以蜂蜜,外敷可治黄蜂蜇伤或其他无名肿毒。蟹肉对各种癌症都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又是儿童天然滋补品,经常食用可以补充儿童身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香辣小河蟹

做法:

1.先把小河蟹刷洗干净,然后用旺油炸约一分钟到金黄色为止;

2.把蟹稍微炖一下(约三分钟),等到入味的时候,放入姜和葱,以及秘制香料。

吃法:带上塑料手套,先用手掰掉蟹腿,用钳子夹碎了吃;然后掰开蟹壳,去掉脐,吃蟹黄(熟透的时候为红色)或者蟹膏即可。

味道:吃的时候主要是吃蟹黄或者蟹膏,非常嫩,带点淡淡的麻辣味,咸鲜味道,香喷喷的非常吸引人。不过,吃的时候其实不见得是非得吃到什么很足的味道,更重要的是能吃出一种生活的乐趣。 营养价值:秋季正当吃蟹的时候。香辣小河蟹蛋白质丰富,低脂肪,营养丰富,特别适合年轻人的口味。没有不适合的人群,除了个别对此菜过敏的。

麻辣河蟹

做法:

1.先把河蟹清洗干净,去掉蟹脐,脱水,然后把蟹掰开;

2.将蟹过油放在一边待用,然后在锅内放入葱、姜、干辣椒,一边炒一边炸;

3.将蟹放入锅内,边炒至酥香,放入味精、盐,加入水磨年糕、清笋,滴上香油,即可出锅,出锅后注意整理一下做好的菜肴,把蟹盖盖到蟹身上,使端出来的蟹形状非常完整。

吃法:可以直接夹着吃,最好能就着一些酒吃。

味道:这道菜制作得非常讲究,让人看不出来是切开的河蟹;吃起来非常香美,余味无穷。

营养价值:蟹黄(母蟹)或者蟹膏(公蟹)蛋白质非常丰富,含脂肪较少。

专家说蟹

专家: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 胡承康

螃蟹有哪些营养

螃蟹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猪肉、鱼肉都要高出几倍,钙、磷、铁和维生素A的含量也较高。如在河蟹中可食部分每100克中的营养素含量:蛋白质17.5克、脂肪2.6克、钙126毫克、铁2.9毫克、硒56.7微克、维生素A389微克、核黄素0.28毫克、维生素E6.1微克等。并且在河蟹的肌肉中含有10余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含量高于一般动物性食物。

因而,吃螃蟹不仅对普通人增进健康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手术后、病后、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已消耗大量蛋白质需要补充的人群也大有益处的。此外,在螃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对皮肤的角化有帮助;含有丰富的钙对儿童的佝偻病、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也能起到补充钙质的作用。

吃螃蟹的禁忌

胡教授说,即使再美味的东西,如果吃得不当,也可能带来健康的损害。比如河蟹,不要吃死河蟹,因为螃蟹垂死或已死的时候,蟹体内的组氨酸会分解产生组胺。这是一种有毒物质,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蟹体积累的组胺越来越多,即使把河蟹煮熟了,这种毒素也不易被破坏。

另外,螃蟹性寒,脾胃虚寒的人要尽量少吃,以免引起腹痛、腹泻。吃的时候可以蘸姜末醋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的人要尽量少吃蟹黄,以免胆固醇增高。所以说,螃蟹不是那么自由放任地去吃的。

老北京的食蟹习俗(蟹文化)

螃蟹的种类很多,在老北京能见着的只有“海蟹”、“紫蟹”、“河蟹”、“灯笼子蟹”等几种。京东一带以及京南马驹桥一带,也出产大量的“高粱红大螃蟹”。螃蟹到了老北京以后,首先是由正阳楼和其他大庄馆挑选最上等的“帽儿货”,其次才分到西河沿、东单牌楼、东西四牌楼的鱼床子。等到下街叫卖,已经是极小极瘦的末路货了。

对于老北京来说,一般的食蟹方法就是蒸,因为蟹性奇寒,所以蒸的时候要放上大块的姜。吃的时候,将蟹腹内的草牙子去掉,蘸以姜汁醋,饮高烧酒。饭馆在秋季常做蟹肉馅蒸食,如烧麦、烫面饺等,自然鲜美异常。庄肴有“七星螃蟹”,系以鸡卵蟹肉作羹,上放七撮蟹黄,各扣灯笼子蟹壳一枚,食时揭去蟹壳,珍食毕现。北京除食大河蟹以外,还有用“灯笼子儿”小蟹做“醉蟹”的。即将小蟹洗净放瓮内,内洒烧酒、

稻田养蟹技术

河蟹是特种水产养殖中的一个珍品,养殖河蟹能充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不毁田、无污染、千家万户都能养等优势。稻田养蟹能充分利用和发挥稻田的特点,节水节地进行水产养殖,不仅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且还稳定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养殖河蟹收入。为了推广稻田养蟹,2005年在福建省政和县星溪、石屯两乡镇分别选择1000亩稻田进行河蟹放养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试验目的

以县畜牧水产局的东和蟹业有限公司基地为主,开展稻田养蟹,成功地利用稻蟹共生互利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在\"稻蟹共生体系\"中有效地减轻了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少了农药、化肥用量,并通过河蟹的活动,觅食杂草,松动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从而达到改善天然环境、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田问污染和产品污染的良性生态农业。

二、稻田选择

各选择石屯镇、星溪乡适合养蟹的稻田1000亩,要求为排灌方便、水源丰富、阳光充足、

交通方便、平坦连片、稻产稳定、无污染、水质清、耐肥力强的优质稻田。

三、主要技术措施

1.养蟹稻田建造在稻田四周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做田埂,保证环形沟水深到1.2m,田面平均水深0.2m,大块田地中间还应挖\"十\"或\"井\"字形水沟。进、排水口可用水泥管或塑料管,管口用尼龙筛绢包扎,防止有害杂质进入池中及河蟹逃跑。田埂四周用水泥瓦、石棉瓦或塑料薄膜做成50cm高的防逃墙。养蟹稻田建好后进行消毒,2月底前用生石灰100kg/亩化浆全池均匀泼洒,经10天毒性消失后在池中深水沟种植适量的轮叶黑藻、苦草,以保证池中水沟水草覆盖率达30%左右,满足河蟹生长发育的环境需求,然后即可投苗入田。

2.苗种投放 稻田养蟹以选择3月~4月投苗为宜,此时稻田已耕种,有利于河蟹适应环境,可避免耕地时损害苗种,提高蟹种的成活率。最适的苗种规格为80只/kg~120只/kg,放养密度为500只/亩~600只/亩,每块田放养规格尽量一致的苗种,以利于河蟹群体蜕壳同步,便于管理和投喂。放养的方法是:本地饲养的蟹苗运到后,稍做停留即可投放稻田;外地购进的苗种运到后,先适应3分钟~6分钟,然后放到池中浸泡1分钟~2分钟,再取出放置3分钟~5分钟,反复2次~3次,方可把蟹苗分散投入稻田,使蟹苗适应水环境。

3.稻田管理 养蟹稻田的稻种应选择耐肥力强、不易倒伏、产量高、病害少的单季稻种。追肥要做到\"少量多次\",禁止施用氨水和碳氨。水稻发生病害时,药物要喷施在叶面上,用药后要及时换水。施肥与施药都要避开河蟹蜕壳的高峰期。

4.饲养管理 主要是饲料的投喂。河蟹是杂食性动物,饲料品种有小杂鱼、小麦、大米、玉米、西瓜皮、水花生、浮萍、豆饼、麸皮、动物下脚料等。1年中河蟹根据自己生长发育规律和不同季节摄食不同的饲料,因此,合理投喂是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做到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摄食活动)。同时,投喂量还应根据田中蟹苗的放养量、增长速度和摄食情况而定,以及通过每天的巡塘检查及时调整投喂饲料的数量和品种,做到\"两头精、中间青\"。蟹苗入田后即可投喂饲料,投喂也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一般投喂在傍晚进行,蜕壳期间早晨8时~9时可适当增加投喂1次(投喂量为当天总投喂量的20%)。饲料投放在环形沟草丛中,做到多点固定均匀投喂。

5.水质管理 蟹田水位的深浅是人工养蟹不可忽略的一环,它关系到水质的好坏。为了保持田水常年清、爽、适的状态,防止水质过肥、过浓,被污染的水不能进池。消毒、施肥、施药后的水必须及时换水,田中的水体应呈微流状态,保持田中的水体清净和具有一定的水位,并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及时调整水位,保证河蟹适宜稳定的生活环境。苗种投放时,环形沟内水位保持在0.6m左右;随着温度增高,河蟹食欲增加而生长加快,这时蟹田水位应相对提高一点,保持在0.2m左右,同时不断加注新鲜水体,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夏季经常投

放新鲜水草,保持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

6.日常管理 主要是经常进行巡塘检查,特别是蟹苗投入时、夏季天气多变阶段和秋季收获前。每天巡塘要做到五看:一看河蟹活动状态,了解河蟹每天摄食、蜕壳情况、活动规律,并根据河蟹的摄食和蜕壳情况制定当天的饲料投喂量;二看水质变化,发现水源被污染则不能进水,若出现受惊后的河蟹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回岸及傍晚、清晨河蟹大量聚集在田埂旁等异常情况,说明水质较差,必须立即加注新水,同时用生石灰7.5kg/亩化浆全池均匀泼洒;三看是否有敌害生物,发现池中有水蛇、水老鼠、鸟类、蛙等,应立即采取措施,利用诱、吓、电、毒、捕等方法驱赶或捕杀,同时做好防逃措施,铲除田边及埂外的花草,不让敌害生物有隐藏之地,防止敌害入田;四看软壳蟹是否被同类残食和有无死蟹,发现软壳蟹自相残食现象则可用生石灰7.5kg/亩化浆全池泼洒,同时加喂适口性饲料,在田中种植水草,营造河蟹蜕壳环境,增加河蟹相互残食的难度等,发现死蟹则应捞出查看,并根据病情适时用药;五看防逃设施,出现防逃设施破损应及时修补,特别是气候闷热、水质变坏、暴冷暴热、雷雨大风天气更要加强巡塘检查,注意进、排水口、田埂有无漏水、鼠洞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天要有专人负责巡塘,做到早、中、晚各巡塘1次。

7.病害防治 河蟹一般不易生病,但在水质恶化、过肥、饲养管理不当等情况下也容易发生疾病。为了提高河蟹的活力,增强体质,投喂的饲料要新鲜可口,精、粗饲料合理搭配,营养全面,发现污染物及残饵应立即捞除,不让受污染的水进田,同时保持田水呈微流状态,并定期改善水质,每隔10天用生石灰7.5kg/亩化浆全池均匀泼洒,保证田水清鲜。此外,要注意用药量,消毒、追肥、喷药过后要注意立即排换田水。稻田追肥宜采用少量多次的投放方式,以防用药不当而引起河蟹疾病的发生。人工养蟹的病虫害主要有寄生虫病、蜕壳不遂症、细菌性疾病等。当发生河蟹蜕壳不遂症时,可注意增加田水含钙量,用生石灰10kg/亩化浆全池均匀泼洒,同时注意提高饲料的质量和适口性,为河蟹蜕壳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发生寄生虫病,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比例5∶2)合剂全池泼洒。细菌性疾病,可用0.5pm土霉素全池消毒,同时也可在饲料中适当掺拌大蒜投喂,以提高河蟹的抵抗力。

四、试验结果

星溪乡1000亩稻田,收获河蟹10000kg,计60万元,产稻谷41万公斤,计65.6万元,合计总产值125.6万元;石屯镇1000亩稻田,收获河蟹9000kg,计54万元,产稻谷42万公斤,计67.2万元,合计总产值121.2万元。

五、结果与讨论

1.稻田养蟹一般选择种单季稻的稻田为主,以减少割稻对河蟹造成影响,同时对稻田追肥

要做到\"少量多次\",尽量使用对河蟹生长无害的肥料和农药。

2.目前,河蟹虽然为高档水产品,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蟹价的下降,河蟹将进入千家万户,这就使河蟹养殖有了稳定的市场,农民稻田养殖河蟹还是有利可图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