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说明 1.项目概况
(1)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金华九峰山位于金华市区与衢州市之间,九峰山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距金华市区28公里,与金西开发区的汤溪镇相依,面积10.38平方公里。九峰山,古称妇人岩,又称龙邱山,芙蓉山。因其叠嶂连冈,奇峰挺九,故名九峰。九峰山旅游度假村项目用地位于金华的西南方,九峰山脚下,里金坞村北端。用地现状为农田与自然水系,地势随山势起伏,地块中有一块凸起的小山包,周围小溪环抱。地块周围风景秀丽,是宜居的最佳选择。
项目征地红线面积:837.8 亩 项目净用地面积:397 亩
项目用地内应进行统一规划,可分期建设。 (2)温泉資源
项目用地内现状拥有经勘测温泉泉眼一处,水质类型:含偏硅酸氟热矿水;水质PH值:8.86;温度区间:45.1~45.3度;开采量:36.58万立方米/年;用途:温泉理疗。
(3)用地现状地形
金华九峰山旅游度假村基地地形复杂多样,现状红线区内以大量的未开发用地为主,且主要为山体,部分山体坡度变化较大,是一块拥有多种场地地形的综合型地块。基地地势中部较低,两侧较高。用地范围内黄海高程在83m-190m之间。
山:高低错落,远望形如芙蓉,近看状若蜂巢。
水:基地内水网环绕,生态资源良好。场地内大小水塘数量约4处,大多分布于谷底。面域适中,周围多分布梯田,景观条件独特而美丽。
田地,茶园:基地内农田分布区域多,景观好。为方便灌溉,多和水塘结合紧密,形成一幅田园水色的美景。
(4)设计指导思想和目标
金华九峰山旅游度假村总体概念方案设计应符合总体的宏观控制要求,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契合城市整体规划及文脉,强化地域特征,重塑古城繁华风貌,弘扬九峰文化精神。以水为魂,实现与水相伴环水而居的东方建筑空间理想。
处理好旅游区与酒店以及养老功能三者的关系,设计成果的各项指标既有控制性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规划管理及开发建设的管理,给设计和实施留有一定余地,切实发挥指导近期金华九峰山旅游度假村的详细总体方案设计和修建设计的作用。
创造一个特殊的地域氛围:具有场所感的滨水酒店,着重人的活动,体验与自然共息共存的美好感觉。格调素雅,与周边度假区的氛围、九峰山的人文历史气质相协调。
(5)综合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打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1、提升城市品质:坚持现代化设计、现代化管理,将成为金华市旅游度假设施的标志性工程,助力提升金华城市品质和旅游品质。
2、创新旅游度假模式:打造金华现代化旅游集散中心,使之成为大金华现代化旅游休闲市场发展的标志;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三产结构得到优化,旅游度假业将成为本区域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3、拉动相关产业,增添就业新途径:可解决就业,同时以现代旅游度假的发展拉当地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产业支撑型旅游度假集群。
4、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总平面设计说明 1.总体概念构思:
总体概念方案设计着眼于如何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理念以及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创作,来链接本土文化与时代精神,是当下大家需要共同研究的课题。九峰山旅游度假村在充分尊重原始地形的基础上,体现地域人文精神,在建筑上借鉴当地传统和文化造型元素,用现代手法和工艺体现当代生活精神,打造建筑的隐贵气质;同时注重空间层次的塑造,全面体现产品的人文气质和内涵。
2.用地布局原则
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尽可能地拓展建筑内部的景观环境空间,把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中,使之和谐共生,体现环境对于居住生活的意义。
平面总体方案设计注重形成建筑布局上的差异性,通过密度和形态的变化创造丰富的社区空间。
竖向设计力求紧密结合地形,并通过建筑高度的有机组合创造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体效果。
建筑单体设计力求形成丰富富有特点的外观造型,创造优美的建筑景观,并给客户提供丰富的选择。
景观设计力求紧密结合当地气候特征,营造出层次丰富的空间景观效果,并为居民提供人性化的户外活动空间。
设置完备、合理、实用的公建设施,提供完善、便利的社区生活服务。 3.功能结构与分区:
结合地形地貌和总体方案设计要求等现状因素,整体设计方案建设形成“一轴、两带、八片”的构架。
整个项目的成败关键在于地形,设计者应遵循“顺应并凸显地形,将建筑融于其中”的原则,充分尊重原始地形,因地制宜,取法自然。设计充分保留地形优势和自然景观,在未来的总体方案设计中充分展现自然的美景。
在整个总体方案设计中建筑有序地隐匿在树林中,体现“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意境。旅游度假区建筑依地势而建,结合地形村落式展开布置,将旅游度假区按功能分为公建配套服务区、滨水酒店,温泉公寓,山居客房,养老公寓等多个区域。
各个功能组团部分于不同地块,总用地面积约397 亩,结合交通要道与出入口处设置服务广场,度假酒店处于旅游度假区的交通枢纽位置,配有商业,餐饮,娱乐,教育,文化,医疗,健身,银行,邮局,物业等设施,各个设施依照居住区配套指标设置,总面积约29万㎡。
其中:
净用地面积:397 亩
酒店用地面积:103 亩 养生庭院用地面积:207 亩 公寓用地面积:87 亩 4.建筑布局:
权衡发展和开发空间:沿水岸应为底层建筑,低密度、适宜的行人尺度可建立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提供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和健身娱乐等多种可能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完善酒店的功能结构、提高土地利用价值。酒店总体方案设计建设酒店客房、娱乐、餐饮、温泉理疗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内容,其周边用地应补充酒店外延的一些板块,例如酒店式产权公寓,低层住宅等内容,充分发挥顶级度假酒店的影响力,提升周边用地的土地价值。采用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外延部分与酒店及国际会议中心和谐共生。60间独立客房与与酒店隔水相望,布局方式成团成簇又比较放松的度假氛围保持一致。
酒店式产权公寓及低层养老公寓部分強化湿地形态中‘岛’的概念,沟通河道,细化组团。建筑布局灵活,保持水岸边界的丰富度。格调素雅,与周边度假区的氛围、九峰山的人文历史气质相协调。
5.道路交通组织:
旅游度假区的根据原始地形,被设计划分为若干规模较小,尺度宜人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通过林荫道路串联起来,中间镶嵌公共景观带抑或公共绿化广场。
整体道路分为三个等级,确保其清晰、简洁、高效。道路断面及路边绿化空间、景观节点也在一开始就作为总体方案设计重点内容加以预留,确保居住空间的景观环境的品质。
对外道路
由进村的乡道和景区景观道构成“丁”字形框架主干路网结构。也将是未来主要的对外连接道路。
内部道路
内部道路由支路、组团二级道路构成。 支路:道路红线宽度为6米。
组团内部道路:4米。 停车设施
旅游度假区的住宅区块以地面停车和为主;公建设施停车量大,除地面停车外其余的采用地下车库形式辅助,以满足需求。
6.道路竖向设计
1)已建成道路,原则上道路标高做小调整,设计道路与现状道路衔接。 2)结合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填土方量,设计道路最大纵坡8%。 3)满足生产、运输、排水和景观要求,与场地能够顺畅联接。 4)有利于市政管网设置,满足雨污水排放及防洪排涝的要求。 7.景观绿化:
基地地貌山体蜿蜒曲折,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度假区景观肌理,这一系列的曲线与建筑渗透在一起,造就了无数的景观空间。这种蜿蜒迂回的景观设计体现别具一格的风格。生动的景观轴线和自然水系可以呼应这种地貌肌理。进入各个组团的景观轴线如树枝般分散开来,却依旧保持有序的姿态,将“美”控制在平衡的“度”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