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重点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表现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学习: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专门的学校、老师、有目的)

习得性无助:学习者认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惩罚:当有机体做出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迁移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推断的过程。

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 阶段(2-7岁) 思维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

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 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 辑思维和群集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①命题之间关系 ②假设—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l、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 运算 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运算”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 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他 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2 岁)、 感知运动阶段(0~ 感知运动阶段 、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 ~7 岁) 前运算阶段(2~ 前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 ~11 岁) 具体运算阶段(7~ 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 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l~15 岁) 形式运算阶段 ~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

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 儿童能把握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 儿童能把握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 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 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

规律: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率。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是着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①强化。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②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③消退。 ④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还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联系是指表达的词语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5、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排列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6、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成败归因理论。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7、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 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简答)最 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 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 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 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 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无论对于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与主观努力的 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 成功。

9、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10、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强化不仅包括外

部强化,还包括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

11、阿特金森认(成就动机)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 反而更差。耶克斯 多德森认为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 多德森认为, 习效果的提高。 反而更差。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 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 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 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1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根据作业难度, 根据作业难度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13、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商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商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 五种 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观的需要.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进入更高层次以至自我实现的需 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观的需要.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 要层次。 要层次。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

自我 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观。因此, 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观。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重要的学 习动机。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习动机。

14、分析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维纳把 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 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 好坏、身心状态、 机遇)好坏 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 机遇 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

15、遗忘(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对遗忘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流派: 对遗忘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流派: 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流派 (1)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痕迹衰退说

(2)干扰说: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干扰说: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干扰说 (3)同化说: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我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 同化说:认为遗忘就

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我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 同化说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 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 (4)动机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 动机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 动机说 是记忆被压抑 是记忆被压抑

16、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主动性对内疚(4)勤奋对自卑(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7)繁衍对停滞(8)自我整合对失望

18、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A. 正迁移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B. 负迁移 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垂直迁移与水平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

A.垂直迁移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讲演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影响B. 水平迁移 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进行的划分。

A. 同化性迁移 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B. 顺应性迁移 指将原有认识经验应用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C. 重组性迁移 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

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5)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A. 一般迁移 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B. 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6) 定势 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1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人 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

A. 行为结果因素(强化)a. 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

b. 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c. 自我强化,即学习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B. 先行因素

20、 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

A维度 a. 内部归因、外部归因b. 稳定性归因、不稳定性归因c. 可控制归因、不可控制归因B. 6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等。

所以,要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1、最近发展区的定义:维果丝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

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取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所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

22、罗森塔尔效应的内容及启示: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

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化。

学习的定义:广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重复经验而英气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更具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之于成长的过程。”“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特指人类的学习。学习这种现象的关键:要有变化的发生变化相对持久;变化与成长或成熟导致的变化分开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不等于进步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非学习后表现出的结果。

23、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A. 学习分类a. 接受受学习、发现学习b. 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B. 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a. 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b. 条件:

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理解范围之内的。

主观条件: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学习者必须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C. 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a. 实质: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b. 技术:现行组织者技术

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理: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练习律: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刺激—反应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

效果律: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后来,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消弱联结,其效果并非

与奖励相对,于是,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