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提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此,作为农村小学数学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两极分化现象,这也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就当前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和教师是造成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成绩;两极分化;对策
我是一名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师,任教四年来,感受到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两级分化的程度比较严重。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是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防止“两极分化”,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理念阐明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基本性质与目的,体现了“全面数学”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原因使学生的两极分化这么严重?是智力上的,还是学习方式方法上的;是心理上的,还是家庭背景方面的;是来自学生方面的,还是教师方面的?作为小学数学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如何避免两极分化现象呢?笔者就当前小学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
1.学生个体的因素
(1)个体的智力差异
什么是智力?传统的智商(IQ)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近十几年来,西方不少心理学家在批评上述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不仅具有多种智力,而且人的多种智力都与具体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紧密相关而独立存在的观点。其中,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许多西方国家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研究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德纳认为,一方面,智力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智力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他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1]
(2)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
布鲁纳说过:“学习是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2]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学困生身上正是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先是厌学,继而放弃,认为自己就是学不好了。致使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一落
千丈。
(3)原有知识
原有知识指学生对学习新课必须具备的旧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3]研究表明,原有知识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
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后面的知识是建立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的。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必须借助原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学习内容未完成,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话,就造成了自己连续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跟不上学习的进程,从而导致学习成绩分化。再者,后进生由于缺乏勇气,怕丢面子,对一些疑难的问题,不敢大胆提问及时求得解决,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对一些错误的看法不能及时纠正,造成数学学习上知识不扎实、缺漏多。导致在后继学习中遇到更多的困难,就像滚雪球一样,那么,与学优生的差距就更大了。
(4)家庭环境
什么是家庭环境?血缘系群体,与抚养人一起生活的“家”的范围内的一切客观条件,称之为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孩子生活成长的第一乐园。这乐园是由父母共同创建、共同担负教育子女
的第一所学校。因此,父母也就是子女的第一任领导和老师。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4]。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及教育中,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身教,身教是最具有影响的隐性教育,是心理学中有关“自我意象”的理论。不管人们认识与否,人都有一幅自我心理蓝图,也就是自我肖像,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子或什么人,他就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样子、那种人行事。因为,环境中的那个人影响着他,使他心理中理想人物得以在自身的行动上去实现。所以,自我意象既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也是一个基础。每个人的全部个性、行为,乃至环境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父母就是孩子第一个感受到的美好形象。以此为基础,孩子在对父母的为人和行动上敏感程度,常常激发孩子去想、去做,其影响远远胜出直接对孩子的管教。家庭中最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教育,是以父母的品质、修养、能力、习惯和作风等,来形成的家庭环境教育,父母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模特儿”和描绘心理蓝图的样本。
我们学校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学生,一个男孩子,每天各种调皮捣蛋:如欺负同学,辱骂其他小朋友,有时候甚至辱骂老师!如果不了解他真的会觉得他很烦,很不听话,很难管,我最初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我却发现他有时候也很积极,也能够和我聊得投机,竟也会把他自己的气球给我,我给他糖他也会很礼貌地说声:‘谢谢老师!’至此我对他
有些改观。后来我问年长的老师他的家庭情况,才发现原来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遭遇(爸爸去世,妈妈改嫁不管他,从小就由六七十岁的外婆独自带大)。他在学校的种种表现只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关注啊!我从他二年级看着他步入六年级,慢慢的,他不再欺负小朋友,他很诚实,很热情,其实他也是个懂事的孩子。
还有一个霸道学生,跑到低年级教室里去欺负低年级同学,把低年级的一个女孩子打出血了,我们同事出言教训了他(非常严厉的批评,他不服骂了老师,老师把他推到一边。),他爸爸听说后跑到学校指着同事的鼻子骂:“XXX,我儿子是我花了几万块钱买来的(2003年左右超生都要罚款,而且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不容你欺负,他把人打了该去医院去医院,该治多少钱我给!·····”我们同事没有多说一句,只是摇摇头,我们也只能摇摇头,碰到这样的家长真的没办法,我们知道他这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可是他听不进我们的劝诫有什么办法,只能祈祷那个孩子以后能够分清是非,堂堂正正做人。
因此,良好的家庭是由父母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品质等促成的环境氛围。孩子在这种环境的氛围中,受到的影响和感染是任何一个显性教育所不及的。这影响和感染就是一种潜意识的熏陶或无声的教育。
2.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学水平造成学生学习的差异
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态度、职业道德、个人修养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学生“亲其师”,方可“信其道”。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
有不会教的老师”[5],我觉得这句话只是想表达我们老师需要\"因材施教\"进行教学,而大多数人曲解了这句话本来所要表达的意思, 并有很多调皮的学生以此当做抨击老师的语言利器,这是不对的。我相信没有一位老师不愿意自己所教班级的孩子各方面发展不好,而孩子们的健康生长与发展都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悉心引导与陪伴。
(2)能力水平造成学生学习的差异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6]”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把知识讲透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虽然在当代老师扮演者引导者的时代,这句话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却也不无道理,优秀的老师所带出来的班级总体来说都要优于普通老师。唐代诗人韩愈就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7]”的至理名言。他告诉我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这句诗可以做为座右铭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学习上哪怕不聪明,只有勤奋、坚持不懈,才会有所收获,走向成功。
二、减少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对策
1.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农村学校里,很多学生缺少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基础差异问题。教师要从分析学生基础入手,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让每一个学生立足于基础,找回学习的自信。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加强辅
导,在班级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优生带动和帮助学困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它对学习有着神奇的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第一以教师的自身魅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注重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培养学习兴趣。文章涉及的方法力求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的目的。[8]
学生通过努力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时候,尤其是学困生,最希望得到教师认可的;此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成功的老师的共同点是能给予学生无私的爱,用满腔的热忱和辛勤的汗水,换来桃李满园。理解是一种心理换位,真心理解学生,是指能站在他们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比如有一次数学考试,一位同学想偷看,我及时地制止了,但并没有张扬,而是找他耐心地谈了一次。我说:“像你这样聪明的孩子难道要偷看吗?”他告诉我,由于夜里停电,晚上没有进行复习,所以怕考砸了。我心里猛然一震,如果简单粗暴地处理,一定会将一个想上进的心灵扼杀了,继而导致厌学情绪的滋生,那这名学生数学成绩可能会越来越差。
4.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是成功教育的要素,情感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消除师生间的心里距离,成为学生可以依赖的指导者,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懂得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柔软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9]我们要用家长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关心孩子。
5.鼓励帮助后进生
(1)倾心施教
小学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十分紧密,前面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学困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数学知识链上往往出现许多断裂,导致学习新知识力不 从心。因此,教师在学习新知前,应为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
有时正是教师的不当 教学行为,导致了学生的认识误区。所以,教师一定要深入学生的认知世界,倾心施教,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采用一些直观的方 法,帮助学生架设从形象到抽象的桥梁,让学生不再出现新的知识断层。教师要把学困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是否有效的“镜子”。如果学困生在课堂上注 意力集中,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那么就说明自己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真心沟通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家常会受到家长的抱怨和责难,在学校会受到同学的歧视和取
笑,他们多有自卑感。在学困生的心目中,老师能不找他麻烦就是好事了,哪还愿 意与老师主动沟通?所以,教师的注意力要有意识地向这些学生偏移,课间多与他们接触,聊一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增加与他们沟通的机会。沟通的方式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始终是真心的。我以为,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教师不是称职的教师。尤其是面对学困生,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真 诚微笑,从而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克服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需要学生改变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兴趣,更需要教师从转变自身观念和教法做起,以夯实学生入门基础为根本,以循环反复为途径,以进行教学设计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自学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才能逐渐缩小两级差距,达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与老师站在同一战线,共同把每个孩子教育好,社会对我们的老师也多一些理解,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发力,共同努力,共同提高给孩子们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诸惠芳摘编自《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2] 邵瑞珍 译,王承绪 校 《教育过程》,197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
[3] 汤仕平,邓廷奎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08月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4]李玥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110031
[5] 秦培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J] 人民教育( 现代校长) 2012( 7) :17 -18页
[6]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7] 唐·韩愈 《增广贤文》
[8] 陈德年。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安徽人口报,2003年8月22日第004版
[9] 杜殿坤编译《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