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学设计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152 江西化工 2017年第3期 《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学设计 贝淑妹 衷明华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在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新课程理念的指 引下,教师应该明确教学设计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核心环节。本节教学设计以本着素质 教育理念的宗旨,围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 关键词:大气污染教材分析 氮氧化物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硫和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一、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 并且由上一课时中学习的化学方程式回忆硫及其化合 物的各种化学性质。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中的第二课时《二氧化氮和 一氧化氮>。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二氧化硫和二 2、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教师讲解——N0和NO 是汽车尾气已经某些生 产中的主要由污染物,也是引起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之~。空气污染指标包括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探索 氧化氮的指数可以作为空气质量报告的指标以及了解 了硫和二氧化硫的各种性质。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可 以顺应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形式自主探 究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兴趣,容易激发他 们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 究能力。 元凶,能够让我们对空气污染的本质有更进一步的认 识。那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学习的内容为氮及其氧 化物。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一 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硫和二氧化硫的各 种性质,可以类比探究氮氧化物的性质。但该年级的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缺乏锻炼。本课时的实验探 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注重实践过程中操 作的规范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思维的能力。学 教师演示——课前准备两支试管,试管中分别装 有NO和NO 气体,密封保存。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分别观察这两支试管中的 气体,并得出其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NO为无色气体,NO:为红棕色气体。 播放视频——氮气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录像,让学 生观察实验写出化学方程式。 教师演示——取课前准备的装有NO气体的试管, 拿掉橡胶塞,使试管上端暴露与空气中。 学生观察——装有NO的试管由无色变红,NO与 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生通过小组讨论,充分对各问题进行提出——分 析——归纳的训练。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和评价二氧化氮与水反应 除了NO和NO 的相互转化实验,我们还可以通过 其他什么实验探究它们的性质呢? 3、激情设计,多向互动,共同探究学习 通过上节课对二氧化硫的学习,请同学们类比二 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设计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实验装 置,可以两个人为一个小组。要求尽可能多地使NO 被水吸收。 每个小组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装置,在纸上画出来, 的装置简图,及参与观察实验,提高获取知识、分析知 识、评价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能够 激发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并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 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五、教法、学法分析 小组内讨论,也可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对比实验方案, 得出优缺点。 教学方法:i'-t论法、小组协作学习、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 l、温故知新 派优秀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由学生自主评价,选出 最切实可行的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4、实验探究,新知深入化 教师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演示实验: 2017年6月 ——(--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学设计 物理性质: 153 搭建实验装置:准备一个装有O:的集气瓶,连 体 接一根带铁夹开关的导管;装有NO:的试管,一个装满 水的水槽。 ——NO: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有毒气 NO2:红棕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 有毒。 化学性质: 将装有N()2的试管倒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 揭开橡胶塞。 ——待试管中的气体全部有红棕色变为无色,将 连着集气瓶的导管迅速伸入试管中,打开铁夹开关。 ——待到试管中的气体再次由红棕色变为无色, 再次通人氧气。 5、多向评价,巩固新知 教师讲解自己的实验装置,学生对比分析。 6、知识迁移 NO:溶于水的反应即是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反应。 7、布置作业 如果我们多次通入氧气,试管内的水面会不会上 升到顶部? 试管中的NO:气体,究竟向里面通人多少氧气才 可以刚好使水面上升到顶部? 七、板书设计 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N2+o,墼皇塞 2N0 2NO+O2=2NO 3NO2+H20=2HNO3+NO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类比推理联系上一课时的内容,既复 习前面学习的内容,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实践中 学习,在合作交流中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但是高中 一年级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尚不足,环境保护意识稍 低,容易造成多余的氮氧化物泄露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刘杰主编.《现代教学技术>,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