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亚凤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2年第6期
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213127) 曹亚凤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从命题教学发轫,命题作文开始以后,习作过程本质上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于“过去时”业已摄取的“水”,重新通过自己的形象记忆和感情记忆拿出来“淘米烧饭”。作文教学大多从小学生开始,但他们处于学习习作的起步阶段,没有经历过摄取生活素材的训练,也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双手摄取过博大丰厚的生活源泉。如果以命题作文的方式进行作文,学生是没有足够的生活素材垫底的,这不得不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习作训练中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把作文“过去时”变为“正在进行时”,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积累?
一、淡化作文概念,强化生活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淡化作文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调动各种感官乃至心灵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有所发现,让学生明白不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更好地抒发感受,表达情感。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把习作变成一场游戏、一次采访、一项观察实验。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想象,自由抒发。中秋的月亮不再象征团圆,学生可以由月亮想到宇宙,想到神话故事,想到潮汐。描写菊花时,学生也不再局限于对菊花的状貌的描写,而是想到菊花的实用价值,想到菊花象征的民族气节,想到秋天的美丽丰硕等。减少命题作文的框架约束,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大脑对社会和生活作出价值判断。
二、开展实践活动,丰富教学方式
举办故事会、读书札记交流、古诗表演等活动,不但拓宽了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背景空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化肥挥发了》、《扎气球》、《三个两分钟》、《标点也疯狂》等作文,都是我和学生们在一次次多彩的活动中的共同体验。有了切身的体会,写出一篇篇出彩的习作并非不可能。
如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场景”,我们写了《绕口令疯狂了》这篇作文。课前我准备了三则绕口令,第一则是最绕口的《化肥会挥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不同神态、动作、语言来写笑的场景。第二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碰碰车》,让学生保持兴趣,以此来指导学生写读书的片段。最后一则是英文绕口令,先猜猜单词的读音和意思,再试着读一读,学生们猜的结果五花八门,正可作为作文的材料。因为学生们在游戏中体验,能真切地感受欢愉的气氛,观察也比较细致,因此,作文写得形象生动。在一次次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学生不再恐惧作文,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习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开展广泛的阅读,积累习作素材
为了丰富习作课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及热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出一系列与作者、课文、主人公有关的作品,开展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头脑,还可以使他们获得审美体验。如教学《海伦·凯勒》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去读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可推荐学生读《鲁滨孙漂流记》。其实,作文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学生的积累多了,自然有话可写了。伴随阅读而来的是,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被学生迁移、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开命题作文老套的行文方式,让学生走上一条学会摄取生活素材,然后习作的新路,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吃饭睡觉、上学回家、春风细雨中发现作文的趣味性。生活积累如土壤,语言积累似根基,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发达的根基,语文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作文才能“开花结果”。在丰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再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积累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收集整理,就为习作构建起了一座丰富的资源库。经过长期积累,这些精彩词句、优美片段就会被学生潜移默化地运用到习作中,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责编 莫彩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