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 姜克波第四版 期末复习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1、 试述汇率的购买力平价学说。
1)基本思想: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2)理论基础:一价定律,含义是:同一种商品(或资产)在任何国家的价格按照货币比价换算后,应该是完全相等的。其隐含的假设条件是:没有交易成本,没有贸易壁垒,商品是同质的,市场信息是完全的,投资者是理性的,即在风险既定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价格是资源配置的杠杆,是市场实现均衡的动力,如果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不等而出现非均衡状态,则投资者的套利行为(或是投机行为)将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动,直到价格趋同,均衡恢复。
3)绝对购买力平价: 若本国的一个标准商品篮子的价格为P,外国同一标准商品篮子的价格为P,则推出:E=P/P 公式表明:汇率是一个取决于两国相对价格的名义变量。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汇率水平上升,本币购买力下降,本币贬值;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下降时,汇率水平下降,本币的购买力上升,本币升值。
4)相对购买力平价:如果要说明在某段时期内,汇率水平是如何变动的,则进一步可由绝对购买力平价推导出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为:e = p-p 它表明:汇率变化率等于同期本国与外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如果本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高于外国的通货膨胀率,则汇率上升,本币贬值;若本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低于外国的通货膨胀率,则汇率下降,本币升值。
5)检验和评价:该理论较令人满意地解释了长期汇率变动的原因。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物价剧烈波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具有相当的意义。但是,购买力平价学说把汇率变动完全看成一种货币现象,购买力平价成立意味着反映一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际汇率不发生变动,这不符合现实。
2、试述利率评价说的主要内容。
(1)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在两国间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去获取较高的收益。但是投资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的时候,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造成的收益变动。套利者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往往将套利业务与掉期业务同时进行。即投资者将资金调往高利国获取利差的同时,卖出远期高利率国货币,买进远期低利率国货币。结果造成远期外汇市场上高利率货币贴水,而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随着这种套利活动的不断进行,远期价差就会不断扩大,直到两种资产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同,这时远期汇差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利率平价成立。
(2)套补的利率平价的一般式为ρ=i-i´(ρ为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升或贴水率,i为A国上一年期投资收益,i´为B国上一年期投资收益),其经济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若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远期汇率必将升水,这意味着本币在远期将贬值;若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则本币在远期将升值。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动会抵消两国间利率差异,从而使金融市场处于平衡状态。
(3)非套补利率平价的一般式为Eρ=i-i´(Eρ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i为A国上一年期投资收益,i´为B国上一年期投资收益),其经济含义是: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非套补利率平价成立时,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意味着市场预期本币在远期将贬值。
(4)在外汇市场上,存在着投机者,他们的投机活动使得套补与非套补利率平价统一起来,对远期汇率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5)首先,利率平价说从资金流动的角度指出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现实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形成机制;其次,利率平价说不是一个独立的汇率决定理论,它只是描述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再次,利率平价说有其独特的实践价值,利于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灵活的调节。
3、论述“超调模型”的主要内容。
1)基本特点。认为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黏性的特点,使得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能成立,经济存在着由短期平衡向长期平衡过渡的过程。
2)基本假定。第一,小国经济; 第二,初始状态处于理想状态; 第三,开放的金融市场里抛补利率平价成立; 第四,总供给曲线由短期向长期不断调整。 3)平衡调整过程:
a、经济的短期平衡:短期内,价格水平不发生变动,此时汇率变动主要取决利率的变化,利率评价说成立。
b、经济有短期平衡项长期平衡调整:由于产出超过充分就业水平,引起价格水平的缓慢上升。此时,汇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利率的调整。
c、经济的长期平衡:由于长期内价格具有完全弹性,汇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购买力平价成立。
4)结论:长期内,本国价格水平将于货币供应量同比例变动,同时本国货币将贬值相应幅度,而利率和产出均不发生变动。由于商品价格存在粘性,当货币供给一次性增加后,本币汇率的调整存在超调现象。
4、试分析内外均衡的矛盾及其政策调节的内容。
*
*
*
1 / 5
1)内外均衡矛盾:内外均衡的冲突一般是指固定汇率制度下,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逆差或通货膨胀、经常账户盈余几种特定内外经济状况组合。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追求内、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就是著名的米德冲突。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内外均衡中的四大目标:外部均衡为国际收支均衡;内部均衡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
2) 詹姆斯·米德认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理论,实现国际收支调节使之均衡的政策,由于固定汇率制度下,贬值和升值都受到极大限制,因而主要采用开支变更政策,开支变更对上述中个目标产生不同的政策效应。在国际收支逆差与通货膨胀并存时,减少总需求可以使二者均衡;在国际收支顺差与就业不足并存时,扩大总需求可以使二者相窜。但是,对于既有国际收支顺差又存在通货膨胀,或既有国际收支逆差又存在严重失业问题,就会发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使开支变更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②政策调节:1.需求调节政策。包括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支出增减政策包括财政政策:收入、支出、公债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法定准备金比率。支出转换政策包含汇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直接管制等。2.供给调节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制度创新政策。3.资金融通政策:官方储备、国际信贷。4.政策搭配:以上三种政策之间互相搭配。方法一,支出增减型与供给型;二,支出增减型与融资型搭配。三支出增减型与支出转换型搭配(斯旺模型),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蒙代尔模型)。正确的政策搭配是实现内外均衡的核心。 5、开放经济下政策搭配的基本原理
开放经济的政策目标包括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部分,如果仍像封闭条件下一样单纯运用控制社会需求总量的政策策进行调控,这会在很多情况下造成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开放经济的教策调控需要有新的思路。关于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其基本原理包括丁伯根原则和蒙代尔的政策指派和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1.关于政策协调的“丁伯根原则”
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Tinbergen)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指出要实现几种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几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对于开放经济而言,这一结论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只运用支出增减政策(我们假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影响产出的效果一致)通过调节支出总量的途径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目标是不够的,必须寻找新的政策工具并进行合理配合。
丁伯根原则指出了应运用N种独立的工具进行配合来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这一结论对于经济政策理论具有深远意义。丁伯根原则对目标的实现过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假定各种政策工具可以供决策当局集中控制,从而通过各种工具的紧密配合实现政策目标;二是没有明确指出每种工具有无必要在调控中侧重于某一目标的实现。这两个特点是不尽与实际情况符合的或者不能满足实际调控的需要。蒙代尔(R.Mundell)于60年代提出的关于政策指派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弥补了这一缺陷。 2.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蒙代尔对于政策调控的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政策工具实际上掌握在不同的决策者手中,例如货币政策隶属于中央银行的权限,财政政策则由财政部门掌管,如果决策者并不能紧密协调这些政策而是独立进行决策的话,就不能达到最佳的政策目标。蒙代尔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每一工具被合理地指派给一个目标,并月在该目标偏离其最佳水平时按规则进行调控.那么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得到最佳调控目标。
关于每一工具应如何指派给相应目标,蒙代尔提出了“有效市场分类原则”。这—原则的含义是:每一目标应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相对最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如果在指派问题上出现错误,则经济会产生不稳定性而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根据这一原则,蒙代尔区分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影响内外均衡上的不同效果,提出了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目标、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目标的指派方案。对于这一方案,我们将在下面仔细分析。
这一见解丰富了开放经济的政策调控理论,它与丁伯根原则一起确定了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的基本思想,即;针对内外均衡目标,确定不同政策工具的指派对象,并且尽可能地进行协调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一般来说,我们将这一政策间的指派与协调称为“政策搭配”。
6、论述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汇率下浮(贬值)与上浮(升值)的方向相反,作用也正好相反。关于汇率下浮对经济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汇率下浮(贬值)与物价水平。货币贬值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传统的理论认为,在需求弹性比较高的
前提下,货币贬值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通过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进口可以减少,
2 / 5
从而使生产进口替代品的国内产业得以扩张;出口可以增加,从而使生产出口商品的产业得以扩张。因此,贬值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在不产生对国内物价上涨压力的情况下,带动国内产业和就业的增长。但是,在实践中,贬值不一定真能达到上述的理想效果。因为,贬值通过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货币供应机制和收入机制,有可能导致国内工资和物价水平的循环上升,并最终抵消它所可能带来的全部好处。
(2) 汇率下浮(贬值)与外汇短缺。虽然外汇短缺的根本原因不是货币性的;但是,贬值会影响外汇短缺的扩大或缩小。
通过货币供应机制,下浮导致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货币发行增多,使人们预期本国货币将进一步贬值,从而出于保值的目的将资金投向外币,加剧外汇市场的缺口。这是货币供应——预期机制。从更深层次看,货币贬值过度还会起到保护落后企业,不利国内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不利改善产业结构,从而从根本上不利消除外汇短缺,这是劳动生产率——经济结构机制。
(3) 汇率下浮(贬值)与货币替代和资金逃避。所谓货币替代,是指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因对本国货币币值
的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国货币资产 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面或部分地替代本币的一种现象。从理论上讲货币替代和资金外流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但是,单方面的货币替代往往导致资金外流或资金逃避。就币值风险和收入风险而言,精确地说,决定货币替代的因素不仅仅是相对通货膨胀率和金融资产的相对名义收益率,还取决于本国货币的汇率,用简单公式表示:(本国金融资产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涨率—本国货币的预期高估率或+预期低估率)=(外国金融资产名义收益率—外国通货膨胀率)。由此可见,在名义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既定的前提下,汇率水平能影响货币替代的程度。在不考虑国家风险等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前提下,汇率的低估有助于减低货币替代的程度。
(4) 汇率下浮(贬值)与进出口贸易收支。贬值对贸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二
是国内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三是“闲置资源”,即能随时用于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品的资源,存在与否。
(5) 汇率下浮(贬值)与国际贸易交换条件。所谓国际贸易交换条件,实质出口商品单位价格变动率与进口商品单位价
格变动率之间的比率。当比率上升,称为贸易条件改善,它表示由于进出口相对价格的有利变动,使相同数量的出口能换回较多数量的进口;反之,当这一比率下降,称为贸易条件恶化,它表示由于进出口相对价格的不利变动,使相同数量的出口只能换回较少数量的进口,这意味着实际资源的损失。当贸易条件改善(或恶化)时若进出口数量依旧不便,则贸易收入必将改善(或恶化)。货币汇率的变化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贸易条件,但贸易条件恶化不一定是货币贬值的必然结果。
(6) 汇率下浮(贬值)与总需求。比较传统的理论认为,成功的汇率下调对经济的影响是扩张性的。在乘数作用下,它
通过增加出口、增加进口替代品的生产,使国民收入得到多倍增长。但是,汇率变动与总需求的关系比较复杂。贬值在对经济产生扩张性影响时,也有可能通过“贬值税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货币资产效应”和“债务效应”等同时对经济产生紧缩性影响。
(7) 汇率下浮(贬值)与就业、民族工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结构。货币贬值具有明显的保护本国工业的作用。贬值通
过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削弱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为本国进口替代品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货币的过度贬值,也鼓励了那些以高成本低效益生产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企业。因此,它具有保护落后的作用,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得不到优化。同时,货币的过度贬值使本该进口的那些商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或因国内价格变得过于昂贵进不来,或进来了但同时加重了进口企业的成本,不利于经济结构的改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7、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论述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对效应。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关于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对效应分析,如下图所示。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扩张分析。如果财政扩张,利率上升导致本币升值,降低了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总支出下降,I S曲线想左回移,产出水平恢复到原来水平,其结果只是改变了总支出的构成:财政支出增加,净出口减少。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扩张分析。L M曲线右移,利率下降,本币贬值导致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升,出口上升,进口下降,总支出增加,I S曲线右移,货币扩张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概括起来,从财政、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效果看,该模型的结论是: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相对有效,而财政政策相对无效,
3 / 5
但可以改变总支出的构成。
i i LM B B
LM LM’
B IS IS’ B IS IS’ e y e y O O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扩张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扩张
8、画图分析蒙代尔是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解决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矛盾的?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提出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解决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矛盾。
蒙代尔是以预算作为财政政策的代表(用横轴表示),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代表(以纵轴表示),来论述期其搭配方法的。 1、 IB 2、
(1) 3、 A B 4、 EB
C O EB IB
(2) (4) (3) 预算增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图中,I B曲线表示内部均衡,在这条线上,国内经济达于均衡。在这条线的左边,国内经济处于衰退和失业;在这条线的右边,国内经济处于膨胀。EB曲线表示外部平衡,在这条线上,国际收支达于平衡。在这条线的上边,表示国际收支逆差;这条线的下边,表示国际收支顺差。沿预算轴线向右移动,表示财政政策的扩张、预算增加;向左移动,表示财政政策的紧缩、预算削减。沿利率(货币政策的代表)轴线向上移动,表示货币政策的扩张,银根放松;向下移动,表示货币政策紧缩,银根收缩。IB曲线和EB 曲线的斜率都为负,表示当一种政策扩张时,为达到内部均衡或外部平衡,另一种政策必须紧缩;或另一种政策紧缩时,另一种政策必须扩张。IB曲线比EB曲线更陡峭,是因为蒙代尔假定,相对而言,预算对国民收入、就业等国内经济变量影响较大,而利率则对国际收支影响较大。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蒙代尔认为,当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都处于失衡状态时(比如在区间I的点A时),就采用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衰退问题,扩大预算,使点A向B移动。同时,应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解决国际收支问题,使点B向点C移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如此反复搭配使用,最终会使点A切近点O。在O点上,表示国内经济达于均衡和国际收支达于平
4 / 5
衡,即国际收支均衡。
上述政策搭配的原理可同样推广到区间II 、区间 III和区间IV。由此,我们得到如下几种搭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区间 经济状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I 失业、衰退/国际收支逆差 扩张 紧缩 II 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 紧缩 扩张 III 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 紧缩 扩张 IV 失业、衰退/国际收支顺差 扩张 扩张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