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周考文综试题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201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文科综合

突泉一中周考试题

1. 24.《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日:‘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

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措施导致 A.宗法原则被彻底的放弃 B.七国之乱爆发 C.王国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D.土地兼并严重 25.《世说新语》中描述顾恺之绘画:“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日:四体

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段记述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画家不擅长绘画人物 B.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 C.顾恺之只关注人物眼睛的绘画 D.人物画缺少外形设计 26.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

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27.日本史学家稻叶君山指出:“林则徐对于输入鸦片之外人及买卖鸦片之中国人,使陷于穷窘

之地。复排击英人国法判决之要求,最后停止英国船舶于广东港外,以不肯署名盖印于证书为口实。其态度如此,战争之来终不能免。”这表明作者 A.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批判林则徐 B.没有看到战争爆发前中英双方的矛盾 C.准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真实起因 D.认为林则徐处理鸦片问题的方式有误 28.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说:“通商口岸的报刊一般用大部分篇幅来报道地方的和商业

的新闻,商业版一般是其他版的两倍。反之,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要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另一版专用于社论。通商口岸报纸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业和地方消息,在维新派报纸中却明显地缺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报纸成为维新派宣传政治纲领的工具 B.通商口岸比维新派活动地区商业发达 C.阅读报刊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D.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前途艰难 29.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

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 A.中国需恢复资本主义制度 B.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社会形态的演进不可跨越 D.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30.苏格拉底在与人谈话时说:“我只知道—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表明苏格拉底

A.对智慧的敬畏之心 B.对知识的过度盲从 C.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D.对现实的极度失望 31.马克思在评价德国宗教改革时说:“新教即使没有正确解决问题,毕竟正确地提出了问题。

现在问题已经不再是世俗人同世俗人以外的僧侣进行斗争,而是同他自己内心的僧侣进行斗争,同他自己的僧侣本性进行斗争。”这表明新教 A.能打破天主教垄断局面 B.使世人摆脱了天主教束缚 C.引发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D.有利于世人完成自我救赎 32.麦迪逊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性保障。”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联邦制原则指导的政府保障了人民的权力 B.美国两种政府机构的运行均采用分权制度 C.人民主权原则是政府权力来源的理论基础 D.三权分立原则可用于处理两种政府间关系

33.列宁在1917年9月的《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文章中说:“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

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这反映了列宁

A.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论雏形 D.脱离俄国资产阶级掌权的社会现实

34.20世纪20年代之前,社会调查和贫困影响对工业革命的主流解释。20年代中期至50年代

早期,人们侧重于研究工业化进程中的周期性变化。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早期的学者从经济增长的角度重写工业革命的历史。1974年以来,工业革命又被赋予新的涵义。工业革命研究角度的变化说明

A.重新解释T业革命是政治需要 B.多元史观影响研究者思维视角 C.全球化加快推动研究视角转移 D.社会现实影响研究界重心变换

35.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交,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说,两国建交“只是如实地承认世

界而已„„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据此可知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入到新阶段 B.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中国助力 C.建交是冷战格局下中法的理性选择 D.中国的大国地位已被普遍认可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上遭受雾霾折磨时间最长的大城市是号称“雾都”的英国伦敦。伦敦雾霾的早期来源主要是煤烟。19世纪,伦敦超过100万居民燃煤。1842年,英国人使用了整个西方世界煤炭产量

的三分之二,冬季的烟雾问题越加严重。1873年的雾霾造成268人因支气管炎死亡。1879年,烟雾从当年11月延续到次年3月。在雾霾肆虐的时候,每天市场里都有被毒死的牲口出售。雾霾也影响了交通。……比尔〃布莱斯的畅销书《宅:私生活简史》里写道,19世纪的伦敦,人们经常在走路时候撞到墙上;在一次著名的事故中,7个人排成一队,一个接一个地掉进了泰晤士河里。

有趣的是,二战期间,伦敦的雾霾明显缓解。这是因为政府为了全力抗击纳粹德国,而对燃煤进行了配给。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普通家庭的厨房中只有一个简易的燃气炊具和一个烧热水用的煤炉。但是热水也是受限制的。燃料、照明和电力部长发起了一项大规模的运动,号召人民节约燃料,并制定了每月生活用煤的消耗上限。政府还鼓励人们反复使用热水。战后初期,英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1946年的冬季取暖的燃煤不足,这成为英国接受马歇尔计划,允许西欧成为美国经济势力范围的重要原因。此后,源源而来的美国援助让伦敦人摆脱了饥寒交迫的威胁,伦敦的工业生产也超过了战前水平,然而一场梦魇悄然袭来。

1952年12月,圣诞购物季刚刚开始,沉浸在经济高涨中的人们正在外出购物,伦敦连续5天出现厚重的雾霾,史称“伦敦烟雾事件”。12月5日到12月8日,伦敦市10万人生病,死亡4000人,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组”killer fog”(杀人的雾)。幸存者回忆为“乌黑的、肮脏的、刺鼻的”雾霾,让室内也不能幸免,连歌剧院《茶花女》的演出也不得不因为观众根本看不见而中止。

这次惨痛的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空气清洁法案》出台,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英国政府采取了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从大城市搬出火电厂等措施。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956年、1957年和1962年,伦敦又发生了12次严重烟雾事件。1962年,伦敦仍有750人因空气污染死亡。由于法律得到严格的执行,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逐步销声匿迹。

——孙力舟《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

(1)根据材料,概括近现代史上英国雾霾问题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雾霾问题产生的原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解决雾霾问题的看法。(7分) 41.(12分)读图,回答问题。

图8-1《蒙娜丽莎》(达芬奇作品1503年) 图8-2《如今的蒙娜丽莎》(来自网络2013

年)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幅图中蒙娜丽莎的形象分别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评析。 (12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然三代之世,用钱至少,自秦、汉以後浸多,至於今日,非钱不行。……三代各断其国以自治,一国之物自足以供一国之用,非是天下通行不可阙之物,亦不至费心力以营之。上又明立禁戒,不要使天下穷力远须,故《书》曰'惟土物爱,厥心臧'。《老子》日:t致治之极,民甘其食,关其服,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无所用钱如此,安得不少!後世天下既为一国,虽有州县异名,而无秦、越不相知之患,臂指如一,天下之民安得不交通於四方?则商贾往来,南北互致,又多於前世,金钱安得不多?……汉世犹用金银为币,……至东汉以後,黄金最少,又缘佛、老之教盛行,费为土木之饰,故金银不复为币,反皆以为器用服玩之具。玉自此亦益少,服饰却用金银,故币始专用钱,所以後世钱多。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钱币考》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三代之世,用钱至少”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后世采取“币始专用钱”的原因及主要影响。(9分)

46.【近代民主社会的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变法者,朝廷之事也,何为而与士民言?日:不然。法之变与不变,操于国家之权,而实成于士民之心志议论。试观曾文正为侍郎时,尝上疏言翰林考小楷诗赋之弊矣,及成功作相以后,若力持此议,当可成就近今三十年馆阁之人材,然而无闻焉,何也?大乱既平,恐为时贤所诟病也。……夫以勋臣元老,名德重权,尚不免为习非胜是之谈所挠而不睹其效,是亦可痛可惜者矣!又如左文裹在闽创设船政,在甘创设机器织呢羽局;丁文诚在山东、四川皆设制造洋枪枪弹局,此皆当世所谓廉正守道之名臣也,然所经营者皆是此等事,其时皆在同治中年、光绪初年,国家闲暇之时。惜时论多加吹求,继者又复无识,或废阁,或灭削,无能恢张之者,其效遂以不广。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

材料二 今之言变法者,其荦荦大端,必日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其稍进者日:“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然师学不讲,教习乏人,能育才乎?科举不改,聪明之士,皆务习帖括,以取富贵,趋舍异路,能俯就乎?官制不改,学成而无所用,投闲臵散,如前者出洋学生故事,奇才异能,能自安乎?既欲省府州县皆设学校,然立学诸务,责在有司,今之守令,能奉行尽善乎?……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比张之洞与梁启超变法思想的异同。(10分) (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张之洞与梁启超的变法思想。(5分)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没有制空权就注定要失败,并接受战胜者愿意强加的任何条

件。

——【意】杜黑《制空权》(1921年)

材料二 不管如何,今后作战,陆海空军,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否则,

什么

仗也打不下来。

——1979年邓小平

材料三 海湾战争后,美国国防部在论述“空中优势和制空权”问题时指出:“在未来对付拥有军事高技术装备之敌的冲突中,争夺制空权的战斗将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伊拉克军事 机器的命运,将使人们几十年都难以忘却。” (1)结合20世纪的战争,举出“制空权”成功运用的范例。(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制空权”理论。(9分)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古之人日:“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晦,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贾谊《论积贮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贾谊的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贾谊的主张。(7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