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安全用电说课稿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第3节 安全用电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安全用电。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设计思路、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这节课。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安全用电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节的内容不同于前面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好的体现了STS精神。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大量接触手机、电脑以及厨房家电等电器设备,而他们中

的大多数正属于“初生牛犊不怕虎”,因此学习安全用电知识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

1.知道电压越高越危险的道理

2.了解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常识 3.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和正确的处理方法 4.通过了解避雷针,知道防雷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实际观察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安全用电的原则以及触电的原因、几种触电的形式 2.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的常识。

难点:对于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事例引课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视频,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1)兴趣是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真实的事例教育学生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导出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安全电压

人体也是导体,对于人体的触电现象学生较易理解。基于这一点对本知识我设计下面的师生互动过程:

(1)教师提供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对人体的影响(危害)和通常情况下人体电阻值的大小两方面数据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公式U=IR推导出一般情况下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2)教师向学生介绍不是每个人的电阻都一样大,而且同一个人的电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从而着重指出:一般情况下,36伏以下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培养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感受科学的辨证关系。

3、安全用电常识(10)

触电事故的发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采取下面的具体做法:

(1)学生阅读课文,对触电事故有一个初步认识。

(2)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小老鼠触电的视频,使学生认识到电的危害。 (3)通过媒体展示触电的类别的图片和视频(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分析,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充分利用群体的思维讨论得出触电类别及其触电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采取讨论这种学习方式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有张有弛。 教师可以出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图中哪些是低压触电?哪些是高压触电?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架线杆、标志等方面分析)

②由图中看出低压触电是接触零线还是火线造成的?低压触电发生的情况一样吗?

③由图看出高压触电是接触高压带电体造成的,还是靠近高压带电体造成的?高压触电发生的情况一样吗?

(4)引导学生小结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发生的情况及发生的原因。 (5)练习:

①家庭电路中保险丝为什么要串接在火线上?开关为什么要安装在用电器与火线之间?

②高压输电设备上为什么要有“高压危险”的示警标志?如发现高压线落在你附近,你怎样离开才比较安全?

通过以上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关系。

(三)总结归纳——得出安全用电原则(3)

通过学习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从而完成本节教材的重点。 (四)达标练习(19)

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有一名主持人,有10道抢答题,和8道必答题,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最后总分第一的获胜。 四、作业布置(1)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结合本节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我给学生布置课题为《家庭安全用电的研究》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板书设计 安全用电 1、安全电压 低于36V的电压 2、用测电笔辨别火线 构造、使用方法

3、安全用电常识:“四部”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不弄湿用电器, 不损坏绝缘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