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促进和谐发展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这五十六个民族拥有各自的文化:草地藏民节,又叫藏历年,是阿坝草地藏族传统的新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举行,为期一个星期左右;火把节是四川冕宁藏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六月六”歌舞会藏语称“周格勒柔”,是一种以歌舞为主的文艺盛会;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一年一度的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雪顿节等等。
昭君文化节作为中国十大节庆之一,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十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工商联副主席张茂林在研究历史名人王昭君的过程中,与原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副主任贾才、著名书法家刘佑华共同发起成立了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将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升华为“昭君文化”,系统总结出“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世界和平,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理论课题。这一成果先后得到了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及内蒙古领导同志的肯定和好评,受到各级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昭君出塞的故事形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间和衷共济、亲如一家的团结精神。昭君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已成为民族团结和平的永恒主题。
昭君文化研究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呼和浩特市从1999年开始,把每一次的昭君庙会改为“昭君文化节”,给这个带有民间色彩的纯文化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地区经贸的繁荣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呼和浩特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扩大对外影响、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部署和要求,昭君文化研究会制定出昭君文化项目发展方向:配合呼和浩特市继续办好每年昭君文化节,在呼和浩特地区建设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该项目分为昭君文化广场、昭君文化碑林区、民族团结乐园和花园式超市、货栈、批发市场四大部分。经过多方面努力,建设用地现已全部落实,土地总面积达1.5万亩。
昭君文化节以弘扬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昭君文化节每年在草原水草最为肥美的七月份举办,内容包括文化、体育、旅游、经贸、理论研讨等三、四十项活动,包括极具地方特色的“天堂草原”开幕式晚会、国际民间艺术节和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等具有国际影响的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节的品位,同时也为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创造了机遇,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规模及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文化名片、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加强民族团结及社会全面发展的推动力。
2005年,昭君文化节被国际昭君文化节协会(IFEA)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昭君文化节活动”之一。从2006年-2010年,在昭君文化节产业年会上连续五年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昭君文化节”。2008-2009年,在昭君文化节中华奖颁奖典礼上连续两年被评为十佳“昭君文化节中华奖”,呼和浩特市与哈尔滨、宁波、杭州市被评为“最佳昭君文化节城市”。2010年8月,昭君文化节荣获“新世纪十年会展之星——中国昭君文化节活动杰出典范”奖。
昭君文化节源于民间的昭君庙会,举办昭君文化节的创意始于1998年。昭君文化节的举办已成为树立和展示地方形象的重要手段,成为城市的形象名片,促进了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为何定名为昭君文化,原因有三:一是呼和浩特市的昭君墓闻名海内外,史书与名人名家多有记载及评论,胡汉和亲的历史事件带来的不仅是民族团结,更有边疆与中原的交流与合作,这对现在仍有现实意义。二是在呼和浩特市以昭君名字命名的企业及品牌甚多,说明昭君形象有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三是弘扬民族团结,促进西部的稳定和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昭君文化节的规模、档次、品位、质量不断提升,名气越来越大,昭君文化节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国际性、群众性、时尚性的特点越来越鲜明。广大干部群众已深切体会到昭君文化节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进首府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是展示国际化草原都市风采的一扇窗口,是激扬人气、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提高市民素质的强大动力源。社会各界、新闻媒介和广大群众则把昭君文化节看作是呼和浩特的烫金名片,是首府崛起走向世界、对外开放的友谊之桥,是反映边疆和谐繁荣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象征,是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感情流的聚宝盆。
昭君文化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向世人展示了独具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草原文化,塑造了草原历史人文名城形象,凸显了“做大文化品牌,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组织策划和具体实施昭君文化节这一昭君文化节活动时,紧扣昭君文化节宗旨做活动,突出民族性、群众性、经济性和目的性。
一是挖掘地域性和民族性。地域性是昭君文化节的灵魂。任何成功的昭君文化节活动都把地域特色视为自己的个性所在,魅力所在。每一个成功的昭君文化节,都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只有具备地域性,才具备了自己昭君文化节的特色。地域性对于呼和浩特来说,主要是民族性。昭君文化节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可以说下了大力气。文化节开幕式上的大型蒙古民族歌舞每年都是重头戏,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歌舞之乡的特点,也是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区别于其他昭君文化节活动的精髓所在。通过展示草原文化魅力,凸现了呼和浩特城市形象的个性特征,吸引了国内外各界的关注。此外,文化节中的奶牛选美大赛、民族风情游等活动,从多层次、多侧面整体展示了文化节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二是突出群众性。群众性是昭君文化节的基础。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昭君文化节活动蓬勃开展的基础。没有群众的参与,也不能够称之为昭君文化节。为体现群众性,组织者在活动设计上安排了很多群众便于参加的喜闻乐见的活动。市文化局组织的广场消夏文化活动和昭君博物院民俗文化活动、水务局组织的“如意河之夜”消夏音乐喷泉游园活动、赛罕区组织的呼和浩特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文艺汇演、武川县组织的大青山红歌大会系列活动、市妇联组织的“家和万事兴”——妇女〃儿童〃家庭文艺晚会,以及各旗县区举办的社区文化活动等,这些活动从不同层面吸引群众参与到文化节活动中来,让群众在参与中得到教育,在活动中得到娱乐。
此外,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使各类演出惠及到更多首府百姓。现场演出以及电视台、电台的直播录播,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在城市广场设置了大型的LED,方便打工者和普通百姓观看文化节开幕式晚会等演出。百姓既是观赏者,也是参与者,在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得到了美的享受,人文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十一届昭君文化节的举办,呼和浩特地区群众的参与性明显提高。现在,昭君文化节已经成了首府百姓最期待的节日。
三是注重经济性。经济性是昭君文化节的生命线。一方面,昭君文化节的举办,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对本地区的旅游业和第三产业都有促进作用,大量游客在城市吃、住、行、游,带动宾馆、餐饮、购物、旅游等多方位的消费,从而实现“做大文化品牌,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昭君文化节每年都能搭建很好的招商引资平台,推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届昭君文化节共引进资金5.3亿元人民币,到第十一届昭君文化节期间,经济带动作用更加显现。随着文化节的举办,呼和浩特地区乃至全自治区的许多行业都得到了实惠,获得了更多的商机。
另一方面,一切昭君文化节活动的背后都是资金的投入与运作。昭君文化节举办的资金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和财政拨款,而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企业的参与。正是因为举办昭君文化节能够拉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才会积极参与到昭君文化节的举办当中来。通过举办昭君文化节,可以为国内外的各类企业提供展示的舞台、营销的舞台,使企业能够取得比单一投放广告宣传更好的效果,使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为今后拓展市场打下了竞争基础。在昭君文化节的举办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伊利集团、蒙牛公司等企业或冠名文化节的活动,或对文化节活动进行赞助。其中,伊利集团连续8年赞助文化节开幕式晚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2008 IFEA年度评奖中得到了唯一一个企业赞助奖。2009年,蒙牛公司赞助了文化节开幕式晚会。而河套酒业连续5年成为文化节指定白酒赞助商,塞北星啤酒公司、金川啤酒公司、汉森酒业也相继成为了文化节的啤酒、红酒赞助商。随着文化节的不断举办,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文化节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四是坚持目的性。现代昭君文化节都附有功利性和目的性。举办昭君文化节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弘扬民族团结。昭君文化节的主题,核心价值就是民族团结。突出的就是一个“和”字,即和平、和睦、祥和、和谐。这个“和”字在呼和浩特的体现主要是民族团结。通过昭君文化节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昭君文化是草原文化,是和谐文化,不是昭君本身的文化,如果把昭君文化节理解为昭君本身的文化是片面的,狭义的。昭君文化节所弘扬的民族团结主题,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的象征。昭君文化节办得越好,越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越有利于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内外社会各界通过昭君文化节了解了呼和浩特,而呼和浩特也通过昭君文化节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研究昭君文化,弘扬优秀传统,建设和谐文化,使民族团结的历史传承进一步发扬光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媒体,如《人民日报》、《学习与研究》、《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中国统一战线》、《内蒙古日报》、《实践》、《西部时报》等报刊先后报道了内蒙古弘扬昭君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对弘扬昭君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昭君文化”首创人、“昭君文化”研究会创始人张茂林同志和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在总结、倡导、弘扬“昭君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和显著成绩,对进一步弘扬“昭君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张茂林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先后被评为联合国第十六、十七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和平使者”,荣获第十七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特别贡献奖”,“联合国最高荣誉奖”等多项荣誉。
昭君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它的发展与壮大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添上了靓丽的一笔,中华民族文化对于民族的延续,对于国家的存亡,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一般的认识来说,在中国古代史
上,民族文化中的不少思想观念与精神因素对于巩固和延续封建的国家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自近代以来人们的强烈批判。然而,其中的精华部分所蕴涵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又都在培育民族的优秀精神品格方面起着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从上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发生文化转型的重大历史演进,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大有以西方文化取代传统的民族文化的“革命”之势。但是,经过一个历史阶段的剧烈动荡和时间淘汰之后,多数人还是清醒地认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及其所包涵的民族精神,它的精华不仅凝结成了它的过去,也可以滋生出新的未来。尤其是其中所包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对于这个民族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的进步,都是不能拒斥的。从文化本身来看,人们所主张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民族文化的特色,才会使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意义的观点,也同样意味着民族文化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国家意义、民族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