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话过程中要保持两个基本原则 (1)观点对错不判断 我们在说话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己在心里判断对方的观点,其实每个人的观点,只是对事物的不同的看法,很难做出谁对谁错的判断,之所以要判断,是因为在我们自己的头脑中,有一套自己的处理事情、甄别是非的价值观或方法论,它不能代表别人,更不能代表真理。如果边听边判断,就会对说话者在心里定格,也就难免会在谈话中带有情绪、言词上的不良表现。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细心的倾听完其表述,才会知道事情与观点的原委,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也许对方能给你带来一套全新的观念或创意。抱着将要发现新大陆的心态去倾听,他(她)会兴致勃勃。 (2)充分的尊重 孔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对事物的观点方法也是不同的,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与人交流,这是产生尊重的基础。尊重能保持你在交流中的良好姿态;尊重能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真诚可敬;尊重能让人向你展示到心灵最深层。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2、尽量不使用否定性的词语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在交流中不使用否定性的词语,会比使用否定性的词语效果更好。因为使用否定词语会让人产生一种命令或批评的感觉,虽然明确地说明了你的观点,但更不易于接受。如:“我不同意你今天去北京”这句话,我们换一种说法;“我希望你重新考虑一下你去今天北京的想法”。交流中,很多的问题都是可以使用肯定的词语来表达的。3、换一个角度表
达更易接受 汉语是世界最复杂的语言之一,这种复杂性,也说明了它的丰富多彩,同样的一种观点就会有多种表达的方法。如,我们要说的意思是一个女士很胖。一种说的方式:“你真的很胖,需要减肥”;另一种说的方式:“你从前您一定是个很苗条的人”。表达的方式还会有很多种,如果你是那位女士,会喜欢哪种说法,当然是第二种。所以,我们在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妨深思三秒钟,也许会生成更精彩、让人喜欢的语言。4、运用好你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包括身体各个部分为表达自己观点而配合的各种动作。文字、语调、肢体动作构成了人交流的一个表达系统,只有各个部分完美的配合,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有研究表明,交流时文字、语调、肢体动作等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文字占7%,语调占38%,肢体动作(语言)占55%。 如,我们仅看文字“这是一百万元”,你可能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如果加上语调和表情就会很易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我们在说“这是一百万元”时,加上吃惊的表情和语调,就会让人产生,来的很突然的感觉;如果加上很愤怒的表情和语调,就会产生惹了大祸的感觉,还会有很多的意思可以表达了。5、寄予希望比命令更有效 命令式的语言能给人以歧视、不尊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削弱人的积极性,有时还会让人反感,产生这样的感觉,自然会对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你必须在五天内完成这项工作。”变成这样的说法:“依你的能力,相信你会在五天内出色的实现我们的目标。”这种表达交流方式,在工作中的效果是最显著的,要养成这样布置任务或工作的习惯,不但不降低你的权威,反而会更大提升你的魅力。6、一语概全最伤人 说话就事论事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很多时候人们说话时,就会把意
思扩大化、深层化。如,孩子在倒水时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家长有时就会说:“你天生就是一个败家子。”想一想,就打碎一个杯子,就把人定性为败家子,这与文化大革命有什么区别。换一种说法:“没关系,以后注意,你能自己倒水,说明你在成长,我们很高兴。”切记,从观念上不要给任何人下结论;从语言上不要给任何人下定论。事情是变化的,人也是在变化,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每件事都有积极的因素,就事论事,决不概全。7、情绪不稳少说话 人在情绪不稳或激动、愤怒时,智力是相当低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高度的情绪不稳定时,智力只有6岁。在情绪不稳定时,常常表达的不是自己的本意,道理理不清,话也讲不明,更不能做决策,不要相信“急中生智”的谎言。生活、工作中,一句反目成仇,甚至闹出命案的例子举不胜举。8、幽默的话语分时说 有人很幽默,给人添加了不少交流的欢乐,但幽默要分时分地使用,切不可不分时间、地点随意幽上一默。唐王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却因大臣的一个幽默错杀了一员大将。有一次,李世民接到密报,说边疆守将王和可能要谋反,逐约几名朝廷重臣商议,这时大臣李展内急,因事情紧急,李世民与几个重臣就先开始商议对策,正在大家拿不定主意时,李展如厕回来了,他回来看大家都很严肃,就想幽默一下活跃一下气氛,说到:“恶疾之存,伤身误国,斩之最佳!”他本意是说自己拉稀,又伤自体还误国事,没有了才最好呢。 微信:caz-85。可李世民没有那么想,他以为李展是让他杀了王和,就说到:“依卿之意吧”,李展还说:“皇上圣明”。事后查明,王和根本没有反心。9、爱是一股无穷的力量 说话时以爱为根基,从关爱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会让人产生力量。我们常常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孩子犯了错误码,
家长一怒之下,把孩子暴打一顿,还会美其名曰:“我不是为你好吗!”,你能肯定你的孩子会把你的行为理解成为他好吗?部属有了问题,领导会猛批一顿,并会最后补上一句:“这是为了让你记住,也是为你好!”你的员工怎么理解,谁都说不准。10、能让出成绩也是一种艺术 谁也不会喜欢一个抢功的人,人们往往更希望得到鼓励,让出成绩也是鼓励,这主要是指智慧上的成绩。如,我们在探讨某某难题的解决方案时,有时是在自己的提示下,别人想到了办法,这时就需要说:“你这个方法很有创意,可以一试。”而不是说:“我想法启发了你”。说话能让人喜欢,不只是一个表达技巧的问题,还而要我们养成学习、观察的好习惯,不断的约束与修炼自己,要常反思,悟出来的才真正成为自己的。良言一句三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寒,培养好自己的语言魅力
我讲话语速很快,像夏天噼里啪啦的雨点。从前一直沾沾自喜,以为这是思路清晰大脑反应快的表现。直到有人打断我,要求我把含混的地方再解释一遍。我大惊失色,磕磕巴巴,不知所言。原来我讲得快,不是思路清晰表达能力强,是我怯懦,不自信。我不敢把观点一字一句讲出来,害怕自己脆弱的观点在空气中暴露太久,让大家找出破绽,最后像泡沫一样被狼狈击破,只好含混而过。 有次在交大演讲,时不时撞见台下几个理工男一脸漠视的表情,我内心顿时凌乱,不由自主越讲越快,最后舌头打结,
语速像爆米花机一样。而前两天在初中演讲,看着那群眼睛闪着星星的小朋友,自然有了hold住全场的感觉,于是放慢语速酣畅淋漓讲了好久。再看那些领导秀官腔。虽然讲了一坨毫无逻辑的官话套话,但底气十足,抑扬顿挫,唾液横飞,这种自信也是本事。怎么增加自信?我一遍遍提醒自己,哪怕台下都是些不耐烦的脸,也要讲慢一点。让每个观点掷地有声,每句话在空气中伸展到位。哪怕大大方方讲错一个观点,也好过畏畏缩缩让你的真理蒙受委屈。 我很佩服一个姑娘,有次一起做一个活动,她最后一个出场,观众已经在硬板凳上坐了5个小时,生理和精神忍耐到极限,各种打呵欠玩手机跺脚睡觉,没人专注听她讲话。而她从容上台,微笑,娓娓道来,字正腔圆,无视台下的兵荒马乱。十分钟过去,她状态依然不变。到最后,大家被她感染,放下手机听她说话。大部分人是敏感的,本能依照别人的反馈做事。讲话时觉察到对方心不在焉,自然识趣地收尾,谁都不想做热面贴冷屁股的人。自信,就是适当地把敏感心用棉被盖起来,适当地“以自我为中心”。只顾完成你的表演,把干扰你的人屏蔽掉就好。 我讲话时大部分时间都带着笑,夸张的时候甚至特意停下来,专注地笑几秒钟“哈哈哈哈”。讲话时多笑笑,既缓解紧张情绪,又让观众放松,总是没错的。直到我回头看视频,看到自己在冷场时的傻笑,真的是尴尬癌都犯了。就像你站在人群中央手舞足蹈想祈求一场大雨,但道行不够,只打翻了手边的玻璃杯打湿了自己,惹得看客为你面面相觑。有时生硬的笑声并不会帮你调动气氛,反而暴露了你的底气全无,暴露你内心的仓皇与不安。所以发表观点时真的没必要过分展现出“讨好型人格”,酷酷地做自己就好。气氛到了嗨点,笑声会随之而来,而顾影自怜式的尴尬傻笑只
会让观众更加无动于衷,让你陷入不自信的死循环。 此外,语气也很重要。从前我很喜欢用“或许”“可能”“大概”“吧”这些推断式的语气词。曾以为这是谦逊严谨的表现,其实不是,只是我害怕。我不敢把内心的观点用坚定不移的语气输出,我左右摇摆,模棱两可,因为害怕被反驳,害怕我才二十岁,输出的人生道理是幼稚的、被人轻视的。像小时候做选择题,犹犹豫豫的时候,把 B 和 D 重合写在一起,索性让老师去猜吧。保持谦逊是美德,留余地本身也没错。但是在表达的那一刻,你要坚定告诉自己——“在认知范围内,我所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如果不对,我愿意为之承担后果。” 就像我所认识的那些自信的前辈——他们写作精准简洁,从不拖泥带水。观点大大方方抛出来,任由他人评价,从不闪烁其辞。他们语速均匀,确保你能听清楚每个字,遇到质疑,就回头从容再讲一遍,从不含混而过。尽管他们知道有些观点会被质疑,被推翻,被更优秀的人颠覆,但他们从不畏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