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
1.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答:(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 (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 (4)多用变式和比较;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2.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
答: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应该做到: 第一,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 第二,组织行为练习,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第三,针对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但所有这一切措施,都应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 3.简述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情绪。
答:(1)好奇: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学生知觉到他们知识存在不足时就会产生好奇。 (2)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对学习有重要影响。 (3)愉快:愉快是一种正性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 (4)焦虑:它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还是起抑制作用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 4.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求是什么?
答:第一,明确学生能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是判定其教学效果的依据。 第二,教学安排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三,使用符号标志技术。
第四,教学方法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习惯,可选用讲解、图示、提问、回忆等方法。 第五,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5.简述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
答:(1)按照愉快产生的四个核心要素(任务完成、清晰的目标、即时反馈、技能挑战)设计安排教学内容。
(2)明确挑战性任务。 (3)形成灵活的教学方式。 (4)强调掌握目标。
(5)专注于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 6.课堂评价有哪些功能?
答:课堂评价为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保证教学有效、顺利进行的依据。 (2)是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依据。 (3)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方式。 (4)是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5)是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育评价的依据。 7.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8.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9.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答: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以下五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 (2)智慧技能的学习。 (3)认知策略的学习。 (4)态度的学习。 (5)运动技能的学习。
10.行动研究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行动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 (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 (4)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行动研究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行动研究一般是以具体情境为限,研究的样本受到限制,不具代表性,对自变量的控制成分少。 11.举例说明学习中的计划和监控策略。
答:计划和监控策略又称为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视和控制的策略。 例如,学习者评价自己的学习或理解状况,估计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对小学生而言,重要的监控策略体现在集中注意和对学习内容的领会上。 12.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的发展。 13.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原理学习的形式有哪几种?
答: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原理学习有两种形式,即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中接受学习是指由教师直接向学生呈现原理,然后通过若干个实例分析,证明这一原理的合理性和它的意义,所以接受学习又常称作从原理到例子的学习。
14.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答:动作技能的形成是通过领悟和练习逐步掌握某种动作操作程序的过程,复杂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 (1)认知阶段。 (2)分解阶段。 (3)联系定位阶段。
(4)自动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的熟练期阶段。 15.简述课堂纪律主要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16.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原理学习有哪几种形式?
答: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原理学习有两种形式,即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中接受学习是指由教师直接向学生呈现原理,然后通过若干个实例分析,证明这一原理的合理性和它的意义,所以接受学习又常称作从原理到例子的学习。 17.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答: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2)寻求解答的方案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 (4)对结果进行检验
18.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2)从基本需要提高到成长需要; (3)从需要满足发展到价值追求; (4)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经验; (5)善于利用教师的反馈激发学生士气。
19.为了保证有效的复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1)及时复习。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具有很大影响,根据材料的性质、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选择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3)试图回忆。
(4)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6)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 二、论述分析题
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为了促进学生形成程序性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样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二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产生式知识只有经过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的程度,变成一种心智技能。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
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能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的因素,导致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大声描述观察内容、直观教具的操作过程、以及思维过程和概括的结论,鼓励学生互相问答和相互议论等。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言语表达。 (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
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智力技能转化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多样,注意举一反三。第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2.试述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
答:维持课堂学习秩序的最佳策略,是预防学生违纪行为的产生,要做到这一点可参考以下建议。 (1)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引发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只要学生注意学习,把兴趣集中在学习上,就不会分心,不会发生其他的违纪活动。为了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师应该做到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恰当,作业难度适中等。 (2)非言语线索的运用。教师要善于随时随地觉察课堂里每一个学生是否都在专心听讲,当发现某个学生有表现不当行为的迹象时,就要立即采用非言语线索,给学生一个暗示信号,如以一个眼色暗示开始做小动作的学生,或做一个手势,或一边讲课,一边走过去停留一下。这种非言语线索,既可控制不当行为的产生,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在课堂学习中,当某个学生出现不良行为迹象时,教师可以不加理会,而向他提出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他就会感到教师在注意他,而当他回答正确时,又获得了成就感,正当行为受到强化,实际上也就抑制住了他的不正当行为。
(4)赞扬其他学生。当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不当行为时,一般地说,教师不必去理会他,可以采取赞扬其他学生的策略,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同学的行为表现加以赞扬。这样做可使行为不当的学生受到暗示,教师已经知道了他的行为表现,他应控制不当行为。
(5)正确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难免要处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一般来说,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应该以说服教育,促进学生自省为主。但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教师在对学生施行了必要的惩罚后,还要开展细致的工作,防止学生产生敌对的或自暴自弃的想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行为方式。另外,教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恰当的惩罚。
3.请根据小学儿童中存在的认知差异,论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答: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小学儿童的认知差异表现为一般认知能力差异、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和认知风格差异。 (1) 一般认知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其个别差异表现为智力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和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学业成绩有很高的相关,但它不是学业成绩的决定者,研究表明,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小学阶段,儿童的智力依然处在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有早有晚的特点经常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埋没一个未来的巨匠。智力的结构差异,指构成智力结构的认知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 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智力的结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2)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早期的学习经验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入学后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存在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当学生缺乏预备性知识时,要求教学提供详细的背景资料,教学宜采用演示法、讲授法等高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预备性知识时,可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和非结构化教学法。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3)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研究较多的认知风格是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学生在认知风格上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重要心理变量。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维护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答:(1)了解个人职业特征。
教师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估,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特征,才能够有效应对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要求。了解个人职业特征包括:知识、技能、生活经验、偏好、能力、个性一态度、
创业精神、决策水平、目标清晰度等方面内容。 (2)作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生涯设计可以使教师纳入自己固有的生活轨道。根据个人的价值、兴趣或经验、潜能等,了解组织中的生涯发展机遇;设定个人生涯发展的具体目标;发展达成具体目标的策略或计划。 (3)肯定自己拥有的能力与技巧。
教师职业有基本心理要求(基本能力)和特殊心理要求(特殊能力)。 (4)具有成功教师的信念系统。
教师有四种基本信念:教学效能感、控制点、对学生的控制和与压力有关的信念。教师为自己制订完美的生涯规划、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技巧,同时又具备成功教师的信念系统,这样,就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5)有效应对挫折。
有效应对挫折,教师应做三方面的努力:首先,增强信心,加倍努力。其次,改变方法。当采取某种方法来达到目的受到阻碍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方式,尝试运用别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最后,调整目标,经过再三努力仍然失败时,教师就必须调整自己的目标,使较长远的目标与短近的目标相结合,使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与现实性的目标相结合。 (6)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享受职业生活。
感情的交流是双向的,教师要想得到快乐,必须先给学生快乐;教师要得到爱和温暖,必先给学生爱和温暖。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强烈影响,教师也会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积极变化中享受到教师职业带来的无穷乐趣。 (7)小学教师的情绪管理。
从积极预防的角度谈教师的心理调控所涉及的领域是系统化的心理训练,是通过提供心理调节的策略、技巧形成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心理保障体系,这是一种实现自我帮助的有效途径。
5.联系实际,论述如何保持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答:(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他们还难以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这两种极端倾向均对自我发展不利。学生既要接纳优点,也要接纳缺点,同时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小学时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生应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这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际交往,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沟通与理解,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学生情绪既容易受外界影响,又容易感情用事,情绪常大起大
落。要维护心理健康,就应学会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保持大脑的健康,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等都是有益的措施。
(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学习性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变化加深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时候小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是自我调整不易解决的,那么,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寻求帮助就是必要和重要的。教师应让学生知道,求助心理咨询并不是因为有“病”,心理咨询是一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
(6)儿童学业不良的辅导。对于那些学生智力在正常范围,而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应该进行相应的辅导。
(7)问题行为的矫正辅导。对于那些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障碍的行为,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矫正辅导。
6.联系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 (1)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学习动机的形成有外在与内在的原因。从学校中一般学科的教学来看,多数知识性学科的学习动机,是要靠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正诱因特征来引发的。因此,在教学之初,教师如何设计教材教法以及教学活动,使之具有正诱因的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喜欢学习,自然是培养学习动机的首要条件。外在学习动机获得适度满足之后,也有可能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 (2)从基本需要提高到成长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只有基本需要(如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的、尊重的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认知、审美、自我实现等成长需要才会产生。因此学校应设法先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为成长需要的产生奠定基础。
(3)从需要满足发展到价值追求。
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应适应并选择学生心理上的需要,给予适度满足,使其产生价值感,进而自发地去追求。
(4)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经验。
成功的学习结果是产生学习行为的助力。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各自获得成功的经验,以使他在努力之后获得满足,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时,不宜只按团体标准,而应重视个人的进步,以进步作为成功的指标。 (5)善于利用教师的反馈激发学生士气。
教师的反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无论教师的反馈是正面的(赞许或鼓励),或是负
面的(批评或训斥),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归因的根据。进而成为学生建立自信的依据。 7.从心理学技术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答:(1)说服。
说服是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教师在说服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其态度或行为习惯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两方面证据,使其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合理,从而改变其原有不良品德,发展良好行为。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人在不同情境下体现角色身份的不同行为。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受训者养成某种角色行为习惯或获得某种经验。 (3)榜样学习。
榜样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方式,是使榜样的优良品质转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的过程。 (4)奖励、惩罚。
奖励是运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来激励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利用奖励教育学生可以鼓励学生重复良好的行为,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惩罚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置,是对个体施予心理上不愉快的反馈刺激,从而抑制或减低不良行为的重现。 (5)小组道德讨论。
小组道德讨论是美国教育家布莱特设计并实施的道德教育模式。儿童通过对假设性两难道德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来自同伴的、高于自己一个道德阶段的道德推理,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推理。
8.试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答:建构主义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学习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信念的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他们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1)学习的主动性,即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2)学习的情境性,即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3)学习的社会性,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
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进行了许多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其中包括: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情境性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论述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目前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系统性不够强,还没形成独立的、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9.为了保证有效的复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问题? 答:为了保证有效地复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及时复习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描述了人类遗忘的规律,提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根据这一遗忘规律,学生有必要采取及时复习的策略,以便减少短时间内的大量遗忘。 (2)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复习时间的分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重复学习许多次,如期末总复习。二是分散学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如家庭作业和单元复习。对大多数学生和学习材料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好于集中复习的效果。 (3)试图回忆
自问自答和尝试背诵就是将学习与重现交替进行,这样可·以提高复习效率。学习者根据自己回答或背诵的情况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薄弱环节,从而在随后的学习中能够有的放矢地分配学习时间和注意力。
(4)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是指一份材料的开始部分和最后部分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
在学习时可充分利用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通过巧妙地安排材料的系列位置和时间顺序,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最有利于记忆的位置和时间上,以保证这些材料的学习效果。 (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通过多种感官掌握所学内容,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有效地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6)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
情境的相似性有助于回忆,另外,学习与回忆时心境的相似,也能提高回忆成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情境创设和心境诱导来帮助学生记忆学习材料。 10.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创造性。 答:培养小学儿童的创造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
(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 (4)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 (5)利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的训练。 (6)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7)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