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3-12-26T11:25:30.03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12月供稿 作者: 武有生[导读] “顺天致性”的第一要义是顺应天性,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
山西省孝义市第九中学 武有生
唐代杰出哲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说,有个外号叫郭橐驼的老人,身怀“莫能如也”的种树绝技,“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令人佩服不已。有人请教其窍门,他答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尔”。即,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尽性生长,才能长好。同理,在育人上,顺应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才能使人得到最佳发展。这一思想可概括为“顺天致性”。本文试图以古今关于“天性”和“天道”的理论为依据,结合教育教学中实例,重点阐述“顺天致性”的内涵,以求抛砖引玉。 一、顺应天性,因势利导
“顺天致性”的第一要义是顺应天性,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所谓天性,是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其内涵极为丰富,它于人类最初意识产生时期产生,其作用在于满足个体生存、竞争、群体互助和种族繁衍等需要,它是人类文明的最初源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说: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 这是天赋于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性本善。这是我们提出育人要顺应人之天性的思想基础。
把握天性,因势利导。顺应天性,就是尊重并积极把握孩子的天性,顺性而为,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因家境贫寒,童年辍学放牛,但他爱看书,爱讲故事的天性却得到母亲的极大呵护,尽管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他提出买书要求,总会得到母亲的支持,而且从未因看书耽误了农活挨过批评。虽然母亲担心他因爱讲故事变成不务正业的贫嘴孩子,但从未打压过他的这一天性,甚至默许他到集市上听人说书,然后再听他“添油加醋”式的复述。正是这位伟大母亲,对孩子天性的顺应与呵护,才造就了一位闻名世界的大作家。人的天性是多元的,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这就需要教育者认真研究,积极把握。比如,学习就是人的生命本能,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就自然地学爬行,学说话,用充满好奇的眼光看世界,这就是天性使然。教育者只要能把握好孩子的这一天性,不断激发其兴趣,给予其成就,学习的天性就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取得成功。
给予自由,保护自尊。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后天环境的影响会更大。所以,顺天致性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不仅是孩子学知识、提能力的主阵地,更应是孩子绽放生命本能、发展个性潜能的主渠道。这就要营造“平等、民主、自由、安全”的绿色课堂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开放思维、自由发挥,才能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我校一位语文教师上《心声》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理解课题“心声”的含义?学生争先发言:有的说,文中主人公李京京想在课上朗读课文,表现自己;有的说,李京京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尽管学生回答并不全面,甚至存在偏颇,但老师始终没有叫停,没有插嘴,只是鼓励。最后老师让大家对以上同学的发言一一点评,归纳总结,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学生充满安全感,人人都有发表见解和张扬个性的自由,才是顺天致性的课堂。 二、遵从天道,为所应为
顺天致性的“天”,除指前面所述的“天性”外,还包括“天道”。所谓天道,是指万物的规则、道理和自然规律。“顺天致性”的第二要义是遵天道、循规律,实现天性与天道的统一,让人得到完美发展。
把握规律,顺道而为。强扭的瓜不甜,是因为违背了瓜的生长规律。这个道理似乎人人明白,然而在教育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一心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选择了不当的方式,为了让孩子走在同龄人的前面,提出种种超出孩子年龄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为孩子设计成才工程:几岁学琴、几岁学书法、几岁进大学,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另一方面,不少教师的教学活动常常远离了孩子的现实生活,学习活动的单调性,教学要求的一刀切,忽略了孩子们的兴趣、潜能、自主、自由以及承受能力的差异。孩子是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中的人,人发展每个阶段,都有不可违逆的特征和规律,顺天致性就是遵循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帮助他们自然、有序地发展。
扬善弃恶,育人有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说:人生而有好利焉,有疾恶焉,有耳目之欲……所以人性本恶,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荀子所说的“性恶”,实际上是人的“生物属性”,虽不能简单用“善”与“恶”界定,但去除人性中有悖天道的成分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一些学生存在“道德观念淡薄,不遵守纪律,过分自私,损坏公物,好逸恶劳”等有悖天道的行为,这些行为如不及时加以矫正,就会不断恶化,成为品德不良甚至违法犯罪的前奏。顺应天性要以遵从天道为前提,扬善弃恶,追求“天性”和“天道”的完美统一,才能致性。教育工作者,既不能违逆学生的天性,也不能一味听之任之,而要积极有为地立德树人,让学生用真、善、美的道德标准,完善自我,圆满天性。
培养良习,为所应为。告子认为“性无善恶”,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恶,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即,人之本性像一张白纸,善恶之性都潜伏着,是善还是恶,决定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一观点和《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论述完全一致,都是强调“性”、“习”和“教”的关系。人原本很相近的天性,受各自环境和后天学习的影响,其“习性”(即由习惯积累而成的性情)慢慢地就有了差别,甚至相去甚远。若因循苟且、得过且过,不抓紧对小孩子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好的天性也会变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148名杰出青年的成功原因做过研究,发现他们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良好习惯与健全人格”。可见人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后天养成的习性,都在决定着人的发展和命运。所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矫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是顺天致性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天职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发展人,发展的前提是循规律。“顺天致性”是发展的规律。教育的真谛,积极践行其思想,不断探索其方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天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