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编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电子教案汇总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汇总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汇总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两篇精读课文和《不懂就要问》1篇略读课文组成。《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 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能主动理解这些词句,交流阅读感受并主动积累。 《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如文中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新词、排比等有特点的句式;《花的学校》一文鼓励学生注意文中拟人的表达方式。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教材以游戏的形式编排,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个转折时期,是一个由低段向高段过渡的中段时期。一二年级的学习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三年级更加重视阅读,并开始接触习作。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语文学习内容由词句向篇章过渡。这是三年级开始的第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享受阅读的乐趣;习作方面要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充分享受运用书面表达见闻、抒发情感的快乐。 【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让学生说出自己关注的词句,还要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同时要鼓励学生通过摘抄等方式积累、运用这些词句。

2.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从本册开始,教材中出现了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3.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教学中要从激趣入手,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课文 1.大青树下的小学 2.花的学校 3.不懂就要问 内容 课时 2-3 2 1-2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我的暑假生活 猜猜他是谁 交流平台 字词句运用 日积月累 1 2 2 10-12 1大青树下的小学(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件页码 (1)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教师口述: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学校去看一看。(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读课题。)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 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同学们看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2) (3)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哪些少数民族吗?你知道各民族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教师利用备课资料中的图片、资料,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这些小朋友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将走进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介绍作者 (4) (5) (7) 吴然:云南人,现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主要作品:《歌溪》《一碗水》《走月亮》《小鸟在歌唱》等。 (8)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17-29) (9-12) (13) 早晨 绒球花 汉族 鲜艳 服装 打扮 朗读 安静 停在 粗壮 影子 坪坝 飘 扬 摔跤 凤尾竹 洁白 (重点指导生字“粗、族”为平舌音,“晨、装、绒、摔”为翘舌音;前鼻音“汉、(14) 艳、扮”,后鼻音“静、停、扬、凤”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民族的词语:景颇族 傣族 阿昌族 汉族 德昂族 注意读准“颇、傣、昌、昂”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好(hǎo hào)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15) hǎo 1>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如好人、好汉、好歹、好事多磨。 2>身体康健,疾病消失,生活幸福.如您好、安好。3>友爱,和睦:友好。相好。 (16)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3>容易.如好办、好使、好懂。 4>完成,完善。如办好了。5>表示应允、赞成。 如好!你干得不错。6>很,甚,。如好冷、好快、好坏、好一会儿。 7>便于.如场地清理干净好打球。 hào 1>喜爱,与“恶”相对。如好奇、爱好、好高骛远。2>常常,容易(发生事情)。如刚学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17-29) ②读一读:看着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好(hǎo)像一个大气球,三岁的小姑娘睁着大眼睛好(hào)奇地看着,妈妈发现了急忙拉她进屋。 (3)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新鲜 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30) 绚丽多彩 吸引。 好奇 指粗大而结实。 粗壮 修饰装扮出来的样子。 (31-33) 枝干 树木的主干与旁枝。 打扮 鲜明而美丽。 招引 绚丽,灿烂美丽。形容色彩丰富华丽。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幸福生活。) (2)梳理课文思路 练 填空: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学习“会写字” 晨 绒 球 汉 艳 服 装 扮 读 静 停 粗 影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晨、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晨、装”和左右结构的字“绒、服”,学生练写。 晨:上短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上边的日字头要写的短而扁。 绒:右边部分,“戈”横短斜钩长,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提的下面。 服:左右同高,月字旁要写的窄而长,右上横折钩的折要短一些,右下的捺要舒展。 装:上边的“壮”要写的略扁,下边的“衣”横画不要太长,撇捺要舒展。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1)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服装、校园、国旗、铜钟、教室、树枝、枝干、影子;(2)表示动作的词语:穿戴、打扮、敬礼、朗读、招引;(3)描写事物活人物的词语:鲜艳、敬爱、安静、好奇、古老、粗壮 2.练习运用:练习用服装、校园、教室说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样的词语才有新鲜感,鼓励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并学习运用,同时也重视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借助课文联系自己的校园生活,展开想象说一段校园生活场景。(重点)

3.能借助课文中的语句和资料,了解大青树下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3)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成为知心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团结、美丽、祥和) 二、品读释疑 (一)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 1.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预设:这所学校学生来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穿戴不同,却在一起上课、一起读书、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而且这儿的山林里的朋友都可以到学校听讲……。(板书:来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穿戴不同,一起上课、一起读书、一起跳舞、一起游戏) (4) (5) (6) 小结:不同民族的学生,尽管穿着不同,但是大家一起聚集在大青树小学, 快乐学习,尽情玩耍,没有任何隔阂,是真正的融为一体。 2.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 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什么?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从”字开头的排比句写出了什么?运用“有…有…有…还有…”句式体现了(“从”字开头的排比句写出小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运用“有…有…有…还有…”句式,体现了这所学校的民族特色,表明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是来自不同的民族。因为这句话说明各个民族的孩子,虽然“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7) 从本段中,你找到的新鲜词句分别是什么? (8) (新鲜感的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新鲜感的句式:排比。)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语,老师为什么要读重音?(这几个词说明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3)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这句话描写了孩子们课下玩耍的情景。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鸟、松鼠、(9) 山狸写成了会看热闹的人,说明孩子们生活得很幸福,突出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10) 同时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 (4)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大家在大青树下是怎样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的,并选择其中一项写一写当时的情景。 预设: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跳得可精彩了!一会儿像是孔雀在林中散步,一会儿像是在小溪边喝水、梳理羽毛…… 一只只小孔雀美丽极了。 (5)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想象画面写一写。 (11) 预设:操场上,“丢沙包”的同学玩得可真起劲。两头丢包的同学密切合作, 向中间的同学发起猛攻。中间躲包的同学非常沉着,眼睛盯着沙包飞来的方向,左躲右闪,蹦来跳去。沙包飞来了,只见一个同学轻巧地一抬腿,沙包“嗖”地从 裤腿边飞了过去。沙包从背后飞来了,他猛一转身,来个海底捞月,抓住了沙包。 躲包的同学胜利了,他们蹦啊跳啊,心里多么欢畅! 小结:这所学校学生来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穿戴不同,却在一起上课、一起读书、一起跳舞、一起游戏,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 (二)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这还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美丽的学校)从哪儿看出来? 1.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12-14) (15) 你从哪儿读出了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从“绚丽”一词读出。“绚丽”的近义词是“美丽”。不同民族服装各具特色 ,读到“绚丽多彩”眼前就出现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更加美丽。 2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这后面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你们认为校园里还有哪些景物?想象画面。 现在我们闭着眼睛,一边听老师念,一边想象校园的美景:操场中间有一棵高大粗壮的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挂着古老的铜钟。校园的四周是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凤尾竹的脚下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蜜蜂在花丛中采蜜,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一阵风吹来,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小结: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高大粗壮的大青树,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在校园里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服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三)这是一所祥和的小学 在课文中用笔画出你觉得新奇的词语或者句子。 (1)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小组交流:读到这些词句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边读课文边想象,在脑海中就会出现学生不同方式向小鸟打招呼,有的……有的……有的……向老师问候的画面,以及敬礼的样子。)(新鲜感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 (16) (17-18) 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 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 (19) 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对窗外景物的描写,突出了“安静”二字,小动物静止不动是为孩子们的书读得好听所吸引和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学习,感受到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声有色。) (22-23) 方法指导:朗读课文时,书上的文字进入眼睛的同时好像变成了一幅幅画,出现在眼前。这种方法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到将来你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就会想到这些句子。读课文时想画面可以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可以想与描述画面一样的生活场景、可以猜测可能发生了什么…… (20-21) 小结: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习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人与环境融洽相处,真是一所祥和的学校。 三、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民族小学的自豪与赞美之情。(板书:民族团结友爱) 四、学习写作方法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排比手法的运用。)请找出相关语句。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2.使用排比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的修辞使文章读起来有节奏感,琅琅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比如上句写出了学校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深化了民族小学团结欢乐的特点。 3.运用排比的手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1)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2)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4.照第1自然段的样子,用上“有…有…有…还有…”写一个排比句。 预设:公园里的人真多,有玩耍的小孩、有锻炼的老人、有认真看书的少年、有热恋中的情侣还有热衷于摄影的摄影师。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文中的写法,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练笔,读写结合。】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的情景,让我们体会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之情。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学习了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 六、主题延伸 1.边疆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什么会如此美丽、团结祥和、欢乐?(因为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祥和!请同学们学唱歌曲《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孔雀舞》《落满霞光的竹林》 (一)阅读《孔雀舞》: 1.说说《孔雀舞》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从短文中找出描写喊凤和小孔雀深厚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落满霞光的竹林》,完成趣味语文。 1.请用一个词概括句子的意思或心情。 (1)这个傣家小姑娘的心里,像有一群花翅膀喜鹊做了窝,关不住的笑啊,飞上眉梢,溢出嘴角。 ——(快乐)或(眉开眼笑) (2)她的眼睛蒙上了薄薄的雾,笑声也失落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了。 ——(悲伤) (3)依香给自己的嘴巴上了锁,旁人就是挖空心思也别想猜着。 ——(守口如瓶) 2.“泉水清亮,没有小依香的眼睛亮;芒果甜蜜,没有小依香笑起来甜蜜。” 这句话作者用了(b )的写作方法。( a比喻 b对比 c拟人) 七、当堂检测(选做) 1.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材课后题第2题。) 2.读到“绚丽多彩”,我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 板书设计 大青 树下的小 学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来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团结 美丽 祥和 民族团结友爱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来描绘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描述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亲近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二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课文的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二课《花的学校》,(课件出示)(2花的学校),板书课题。(板书:2花的学校) 3.简介作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引导孩子们就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在交流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检查预习,进行闯关。

大家认真预习了这些课文,预习得怎么样呢?下面,老师带来了一个闯关游戏,大家比一比,看一看你能闯过几关?得到几颗星? (课件出示)

第一关:汉字大本营。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新词,使用钢笔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获得“写字之星”。

第二关:阅读展示台。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概括出课文内容,获得“阅读小明星”。 第三关:智慧少年。能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智慧少年”。 (一)汉字大本营 1.认读生字新词:我会读。

(1)(课件出示)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

荒野 口笛 跳舞 狂欢 罚站 衣裳 猜出 扬起 双臂 能够 碰触 放假 墙角 狂欢 落下 (2)自由读,同位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重点强调:

注意读准平舌音“猜”,翘舌音“裳、触”,后鼻音“荒、狂、墙、扬”。

“假”是个多音字,本文读“jià”,组词为“放假”,还有一个读音是“jiǎ”,组词为“真假”。 (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 2.识记字形,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落荒笛舞狂墙假触够猜扬臂

(1)你如何识记这些生字?

加一加:“艹+洛=落”“⺮+由+笛”“犭+王=狂”。

换一换:“霞”把“雨”换成“亻”就是“假”,“杨”把“木”换成“扌”,就是“扬”。 猜谜语:“舞”的谜语是“四十年隔别,惟一夕相逢”。“带角的虫子”就是“触”。 扩展组词:“荒山墙角能够猜猜双臂”

(2)连接前置性预习,反馈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同位互批自己练写的生字。

要求:一看写正确了吗?二看写规范了吗?如有写得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字,就圈出来。

(3)错别字报给小组长,由小组长把本组内同学的错别字写在黑板上。

(4)根据黑板上的错别字组织学生交流识记,教师重点针对以下几个字进行指导、范写: “落”:上面的草字头要写宽一些,横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洛”。 “荒”:上下结构,注意上面部分是“芒”,不要在竖折上再多加一点。 “舞”注意中间是四横,不宜写长,要写短一些,下面的部分右面不是“牛”。

(5)小结:我们以后写字时要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争取把每一个字都写正确、规范。书写正确规范的同学教师颁发“写字之星”,恭喜大家。继续勇闯下一关。 (二)阅读展示台

谈话过渡: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那么课文能读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要求: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正确、流利,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再练练,读出自己的感受。

1.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难读的句子。(课件出示)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展示读书成果,并抓住关键词语谈淡自己的感受。 (2)师生交流评价学生读书情况,多角度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呢?(诗歌的语言好美,花儿好可爱!) (三)智慧少年

1.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不仅会读、会写了生字词,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且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真了不起!在预习时,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在小组内提出自己不明白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如果你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就别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解答别人的疑问,就能获得“智慧少年”称号。

2.组内交流预习记下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了解,特别关注学困生的疑难点。 3.班内交流。

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依据学情认真梳理,有的当堂解决,有的放到以后的课时中学习。(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设计意图】采用了“闯关”的游戏形式来检查课文的生字词、课文朗读及概括课文、敢于质疑的能力,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能够较好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快乐放松的闯关情境中,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三、总结提高,交流收获。 1.学生交流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得到了几颗星?比一比、看一看谁是

“闯关小能手”?

2.师总结:语文学习贵在实践,只有实实在在去读、去画、去思、才能获得真知,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熟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感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收获也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反馈和巩固,教师再适时地总结并自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效果就更加有效率了。

第二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你们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一组美丽的花儿图片,你们觉得这些花怎么样?(漂亮)老师告诉你,这些漂亮的花儿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学校?(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的学校》。

(板书:2花的学校)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想象力,为接下来的精读环节营造了良好的情境氛围。 二、默读课文,读文质疑。

1.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2.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导言:这些问题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步解决。你们知道吗?泰戈尔写《花的学校》

时,己年近不惑,但仍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那质朴的语言闪耀着写作的快乐,奇妙的想像充满了童真童趣。现在让我们走进花儿学校,去感受这些奇思妙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这也是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思考,从而想了解更多。 三、重点突破,精读解疑。

1.指名学生读课文,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属于描写花儿很欢乐的?(一、二、六自然段) 2.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哗啦啦、淅沥沥……)这样的词语是象声词。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谁能学一学这种声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

(2)(课件出示10)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地跳舞、狂欢。

(板书:跳舞狂欢跑出来)

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子?(拟人句)“跑出、跳舞、狂欢”突出了什么?(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板书:美丽活泼可爱向上)

(3)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引导学生自由想像说一说。这部分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天真烂漫) 3.指名读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像,用自己的儿童语言来进行描述。

4.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

(1)(课件出示)出示“雨一来,他们就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照样子写一写: 蜜蜂一来,他们________________。

(2)(课件出示12)出示句子:“树林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着紫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黄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白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理解“簌簌”,这样的词语能再说几个吗?(积累象声词)

(3)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像,自由描述。

(4)阵雨和大雨中各色鲜艳的花,大家看一下阵雨时花儿们什么样?大雨时花儿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对,其实这也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指名读七、八自然段,你还想提什么问题?想一想,说一说:

花儿的家在哪里?(天上)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指导学生朗读。 读好问句“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着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读出花儿急迫地想回家的语气。 (板书:急急忙忙)

6.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就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花儿们的妈妈是谁?”,充分理解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句的品析、交流,并适时展开想象、对比,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四、拓展想象,感悟积累。

1.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2.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3.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悟诗歌的语文美和意境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来展开想象并写写、读读、背背,让学生的学习、感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洋溢着向往自然的热烈,折射着美妙童心的幻想和憧憬,同时也流露出浓浓的母爱亲情。诗句在灵动童心的引领下,把我们带进神秘恍惚的仙境,让人浮想联翩。教学中,我站在孩子的角度读,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可能正因为我被文本感染感动,在教学中才能引领着学生走近诗歌的情境、意境,品味诗歌奇特的想象和芬芳的语言,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花,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我想,这应该是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润泽孩子的心灵。

3不懂就要问(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挨、背、圈”,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 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关键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直接导题,了解人物。 质疑课题: 1.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2.质疑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预设: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3.课件出示孙中山头像,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说说:你知道这是谁吗?(孙 中山) (1) (2) 课件页码 (4) (3) 人物简介: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被后人称为国父。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谈话过渡: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更多地放手学生自学,教师出示自读 (6) (7) 提示,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书,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阅读能力。】 3.独立学习,提出质疑。 (1)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梳理主要问题: ①“照例”是什么意思? ②“先生”是谁? ③“戒尺”是什么? ④什么是“私塾”? ⑤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⑥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 (8—14)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自学课文,找到自己学习中的的困难,互相交流,共同探究解决。锻炼了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4.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背诵 照例 圈出 一段 练习 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重点指导生字“诵”为平舌音,“楚”为翘舌音;前鼻音“圈、段、练”,后鼻音“诵”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动作的词语:背诵 圈出 练习 (2)学习多音字:挨(āi ái) 背(bēi bèi) 圈(quān juàn) (15) 练读句子,找发现: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①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 也值得。” 挨(āi ái) āi 1>依次,顺次:挨门逐户;2>靠近:挨近、肩挨着肩。 ái 1>遭受:挨打、挨骂;2>拖延:挨时间、挨延。 ②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 背(bèi bēi) (16) (17) Bèi1>身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背脊、背包、背影;2>物体的后面或反面: 背面、刀背、背后、背景;3>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背光;4>向相反的方向:(18—19) 背道而驰;5>避开,离开:背地、背井离乡;6>凭记忆读出:背书、背诵;7>违反:违背。 bēi人用背驮东西,引申为负担:背负、背包。 ③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圈(quān juàn juān) quān >1环形,环形的东西:圆圈、花圈、圈套、画圈;2>周,周遭:跑了一圈儿;3>画环形:圈阅、圈点、圈定。 juàn 养家畜的棚栏:圈舍、圈养、圈牢、猪圈。 juān关闭起来,用栅栏等围起来:把鸡圈起来。 (20) ①妹妹挨(ái)打了,她很委屈,跑过来挨(āi)着我坐下。 ②放学路上,弟弟背着背(bēi)包,一边走着,一边背(bèi)诵古诗。 (21) ③王小明用红笔在书上圈(quān)出了一个不懂得词语:羊圈(juàn)。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22) (23) 练读一读。 【私塾】 极短的时间。 【照例】 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 教育机构。 【霎时】 认识模糊,不明事理,形容对事物一点儿也不明白。 【戒尺】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糊里糊涂】 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摇头晃脑】 旧时教师对学生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鸦雀无声】 依照惯例或常情。 (24) (25)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5.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出示问题: (1)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方法指导(一): 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②看插图分别对应了故事中的哪些内容。 ③借助插图,分步把故事的内容说清楚。 方法指导(二): ①认真对课文。 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说说故事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③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对孙中山“不懂就问”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孙中山“不懂就问”反映了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方法指导(一):(从孙中山的角度思考) ①私塾先生是非常严厉的,为什么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 ②当先生拿着戒尺厉声问孙中山的时候,孙中山害怕吗? ③从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9) (30) (26) (27) 的回答中能感受到什么? 方法指导(二):(从同学们、私塾先生的角度思考) ①同学们被孙中山的提问吓呆了,他们会怎样想? ②先生为什么会打破习惯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 2.根据提示,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相关问题。 三、研读课文,交流展示 1.教师补充资料: (31) (1)私塾: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 (2)先生: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 2.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读课文,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2)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32-33) 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读句子,说说从中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从“从来不讲”我了解到当时先生是怎样教书的。)(板书:私塾读书 从来不讲)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你也来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我像小蜜蜂从花 丛中采蜜一样从读书中获取知识。) (2)孙中山小时后的学习怎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读句子,说说从中能感受到什么?(“照例”写出了“流利地背出前一天学的功课”对于孙中山来说不是偶然的。) (3)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读上面的句子,说说你了解到什么?(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壮着胆子”说明当时的教学方法不允许学生提问,孙中山这一问可要冒着被戒尺打的风险呢!)(板书:糊里糊涂背 没用 壮着胆子 讲讲) (4)对于孙中山的提问,同学们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说说读句子后了解到什么?(“摇头晃脑”写出了同学们读书时的状态。“吓呆了”写出了当时同学们表情的变化,从“鸦雀无声”可以感受到当时问题的严重性。) 拓展交流:孙中山向老师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想一想,同学们此时会想写什么?(同学们会想:孙中山胆子真大,先生肯定会揍他的。)(板书:同学们 吓呆) (5)对于孙中山的提问,先生有什么表现?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36—37) (38) 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先生的表现说明先生并没有生气,而是对孙中山主动提问表示了赞扬与肯定,并耐心地讲解。)(板书:先生 讲得认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文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小组交流。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5.你对孙中山不懂就问的看法是( A ) A. 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值得我学习。 B. 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也要敢于去问。 C. 孙中山不尊重老师。 6.教师小结: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设计意图:有感情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三年级学生应该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四、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班交流) 这篇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和勤学好问的精神,启发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去问。(板书:不懂就问 勤学好问)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明知可能挨打,还是向老师提问的故事,反映了他学习主动、喜欢刨根问底的好品质。我们要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学习孙先生“不懂就问”这一良好的习惯。 六、主题延伸: 1.提出问题:读了本文,我们懂得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敢于去问。此时,课文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写在下面,然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1)学生自由书写。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2.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1)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3)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4)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6)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7)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童年的问号》《不懂就问》 (一)阅读《童年的问号》思考: 1.文章写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如果有兴趣,查阅资料,了解: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呢?壶盖为什么要跳舞?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星? (二)阅读《童年的问号》思考: 1.你要向列宁学习什么? 2.你读懂了吗: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 板书设计

私塾读书 从来不讲 不 糊里糊涂背 没用 懂 敢于 勤学 就 壮着胆子 讲讲——同学们 吓呆 要 提问 好问 问 先生 讲的认真 不懂就问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设计中,联系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疑,读有所得,真正感受到读书的收获。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及时评价,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获取知识的习惯。

不足之处: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用洪亮的声音、清晰的语言,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探究交流中文明有序地发言,

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的发言。

口语交际 我的暑假生活

【教学目标】

1.有表达的兴趣和欲望,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并充满自信。 2.能选择自己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用普通话把经历讲清楚,态度自然大方。 3.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述,讲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 4.认真听别人讲话,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认真听别人讲话,同时把要讲的话说得清楚、明白,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教学难点】用普通话把自己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讲清楚,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述,态度自然大方。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我的暑假生活 2.教师导言:前几天老师曾经收集过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照片,老师把手机的照片分类整理,还做成了精美的影集。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老师精心选择的几副照片。请同学们细致观察,看照片上的学生都在做些什么?他们是怎样做 (1) (2-3) 的?他们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他们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课件出示多幅照片)学生观察,小组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导入话题:多么丰富的课余生活呀!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举行一次“多彩的暑假生活”展示会,说一说你们的暑假生活。(板书:我的暑假生活)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通过引导学生对普遍感兴趣的话题的讨论,培养了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发言、收集有关的资料等多方面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明确交际要求。 1.读教材11页,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选择别人可 (4) (5) 能跟兴趣的内容讲,和同学交流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经历讲清楚。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照片或实物,帮助别人更好地理解你讲的内容。)(板书:选择别人可能跟兴趣的内容讲 借助照片或实物) 2.互相交流,说说这次口语交际可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讲?(这次口语交际要求我们说一说自己暑假是怎么度过的?经历了哪些新鲜事?可以说一说自己都到过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哪些是你最感兴趣的?有什么感受?要把你去过的地方、做的事情、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的内容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 3.小组交流: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吐字要清楚;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 三、互动交流,汇报交际。 1.看图寻思路。 (6) (7) (8) (1)课件出示图片(一)。 ①仔细看看插图,想一想图上都画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我”又是怎样和同学们交流的? ②引导交际:我跟爷爷奶奶学会了做简单的农活,现在我会摘茄子,还会给菜地锄草…… ③小组交际,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图中的小朋友是农村的孩子,和 (9) 同学们交流的是跟爷爷奶奶学做农活。 (2)课件出示图片(二)。 ①仔细看看插图,想一想图上都画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我”又是怎样和同学们交流的? (10-11) ②引导交际:爸爸带我去了游乐园。这是我第一次坐摩天轮,从空中往下看, 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地上的人和车都变小了…… ③小组交际,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小结:小朋友讲了在游乐园玩摩天轮时 的感受。 2.思考定主题。 (1)想一想你暑假经历过哪些新鲜事?哪件事是你最感兴趣的?注意选取的事情一定不能是生活中每天都能看到的,要有“新鲜”这一特点。“新鲜”既表现在以前没经历过或很少经历过,又表现在使人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事的感受和想法。如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去登长城、去海边看日出、农村通上了公交车、和老奶奶们一起跳广场舞等。 (板书:新鲜事 新体验) (2)学生根据自己的亲生经历,结合自己收集的照片思考选择。 (3)小组交流,相互间提出意见或建议。 (12) 3.交际表观点。 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讲给同学们听听,注意选择别人感兴趣的内容重点讲述,注意要把“新鲜”这一特点表现出来。 (1)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要求:先想好了再说,注意叙述的顺序;态度自然大方,尽量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说有趣;声音要洪亮。 (2)组内推选代表,参加全班的口语交际活动。 ①汇报要求:发言的同学要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不要中途打断;有疑问或者要提意见的,等听完之后再举手发言;发问和提意见要有礼貌,注意礼貌用语。 ②各小组推举代表轮流展示多彩的课余生活,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教师适当指导点拨,重点从语言表达是否完整和内容是否有趣两方面来指导,启发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 4.评议谁最棒。 (1)全班评议,看讲的同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流畅、重点是否突出。 (2)从说得有趣,活动开展的过程精彩,收获丰富、感受深刻、说得好的学生中评选出“最自然大方奖”“最佳口才奖”,并宣布评选结果。 (3)教师小结:介绍暑假生活,可以先说说自己的暑假生活是什么,具体的经过如何,怎么有趣,再说说自己的心情、感受怎样,还可以讲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交流,当堂展示的方法,使小组同学在交际中享受了 (13) (14) (15) 无穷的乐趣。在交流中本组成员进行补充,培养了小组同学的合作意识。一方面,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获取了有关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变得能言善变。】 四、欣赏范例。 猴山看猴 暑假的一天,天气真好,瓦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暖暖的阳光,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游玩,我高兴极了。 在猴山上,我们看到一只只顽皮的猴子正在嬉戏玩耍呢!瞧它们有的津津有味地啃着苹果,有的把尾巴倒挂在树枝上荡秋千,有的懒洋洋地躺着晒太阳,还有的相互挠痒痒……我们把带来的糖果扔给猴子,猴子们乐得冲我们直扮鬼脸。猴山上的猴子真的太可爱了! 暑假已经过去了,猴山上那些顽皮的猴子们还时不时跳到我眼前。 1.小组交流对以上交际范例的评价。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猴山看猴”是大家喜欢的项目,所以从选材看,小作者选择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把猴山看猴的情景描写的非常细致,让人仿佛看到了一群顽皮的猴子。 五、总结收获,课外作业。 1.这节课我们重温了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进一步感受了暑假生活的丰富多彩。学会了怎样把自己的经历清楚地介绍给别人。希望同学们对今后的活动做好计划,使自己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带给自己更多的快乐。(板书:丰富多彩 带来快乐) 2.同学们,大家的暑假生活确实丰富多彩,谁能说说,介绍暑假生活应该注意些什么?(介绍暑假生活,可以先说说自己的暑假生活是什么,具体的经过如何,怎么有趣,再说说自己的心情、感受怎样,还可以讲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最好能介绍自己经历的新鲜事,说清楚自己产生的新体验。) 3.课外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交流自己更多的暑假生活经历。 板书设计

我的 选择别人可能跟兴趣的内容讲

暑假 借助照片或实物 丰富多彩 带来快乐 生活 新鲜事 新体验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本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能积极地参与交际,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达到了预期的的效果。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明白怎样把自己的经历清楚地介绍给别人,懂得了与别人分享生活的乐趣。导课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话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的欲望。交际中,学生与学生互动,老师与学生互动,多层次的交际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融入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不足之处:教师课堂评价的语言比较单一,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善

于运用准确、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习作:猜猜他是谁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同学,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这个同学,让别人读了你写的内容能猜出你写的是谁。

2.注意书写格式。

3.写完后,要认真默读检查,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等,改完后再通顺、流利地朗读。

重点难点

重点: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出一个同学的特点。 难点:自己修改作文,做到文通字顺。 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选定一个学生对象进行观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习作主题。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名叫“猜猜他是谁”。

请大家听清游戏规则:

选择一个同学,不许写出他的名字,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这个同学,要让别人读了你写的内容,能猜出你写的是谁。

二、组织交流,分析写法。 1.小组交流观察对象的特点。

课前老师就已经布置了观察任务,相信大家一定早就选好了观察对象,请将你选的观察对象深深地藏在心里,可不要让别人知道。那么,他(她)有哪些特别的地方让你印象深刻,请在小组里说一说,不许说出他(她)的名字。

2.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教师相机适时指导。

(1)写作方法:可以从被选同学的极具特点的外貌穿着、性格习惯、兴趣爱好、品格特点、做过的感人事迹等方面来写。

(2)写作要求:将最有特点的地方写具体,要求内容连贯,条理清楚,写出真情实感。写作时开头空两格;写完后边默读边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等。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选定的同学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写下来。

2.学生动笔打草稿,老师适时指导。 四、修改、誊写。

1.各自修改,想想词句运用是否恰当,意思是否交代得清楚明白。 2.誊写作文。要求书面整洁,字迹工整。

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大家出色地完成了习作。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大声地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同学听,看看其他人能不能猜出你写的是谁!

二、朗读交流,展示优秀习作。

1.小组交流,朗读习作,互相猜人,相互评议,提出建议。 2.教师在巡视中挑选出优秀习作,请学生在全班朗读自己的文章。 3.全班同学听后,猜猜写的是谁,并进行评议,交流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三、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议。

1.是否围绕典型的外貌、神态、动作、性格特点或者他(她)做过什么让大家印象深刻的事情来写,突出学生的特点。

2.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写清楚了。 3.遣词造句是否妥帖顺畅,文章中心是否明确。 四、修改、誊写。 明确格式和字迹要求。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发现和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2.能发现“摇头晃脑、披头散发”等词语的特点,并主动和同学交流。 3.学会朗读,能根据词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4.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进行命名。

5. 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朗读并背诵古诗《所见》,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理解和积累四字词语,学会朗读,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情朗读句子,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件页码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2) (1)课件出示: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2)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我发现这两个句子都是很有新鲜感的句子,例如“鸟儿、蝴蝶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猴子……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把动物当作有思维、有情感的人来进行描写;再如“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比海洋更宽 (3) 广……比天空更宽广的是……”利用排比句式,意思层层递进。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练一练,学运用。 (1)读下面一段话,用“ ”画出你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草地上跳舞、狂欢。 (2)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找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课文或课外文章中往往有一些很新鲜、很生动、 (4) 很有趣的句子,看到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多读几遍,并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积累下来。(板书 交流平台:有新鲜感的语句) (4)谈话引导:遇到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要多读几遍,摘抄积累。 (5)学生摘抄积累课本上的两个句子。 3. 我拓展,我积累。 (1)提出问题:小朋友,你在课文学习或课外阅读中遇到过有新鲜感的句子吗?(学生自由交流。) (2)出示示例: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3)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全班评议。 (5)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 像唱歌一样。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6—7)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 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当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像喜鹊似的飞进了教室。一双双眼睛在探求, 一对对耳朵在谛听。顿时,琅琅书声从窗口飞入云际,和山雀对话,和竹林絮语……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设计意图:从学过的课文和课外读物中选取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朗读和交流探究,鼓励学生背诵和抄写,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积累。 1.读一读,找规律。 (1)读准字音。 ①课件出示: zhǎo dǎn (8) (9)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chì jí zào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②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把八个成语读正确,重点指导学生把“爪、吊、赤、疾、燥”的读音读准确。 (2)找规律。 ①读一读这几行成语,想想下面的两行成语有什么特点?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含有人或动物器官名称的,我们可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这些词语。(板书 词句段运用:含有身体部位名称的词语) (3)理解词义。 ①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②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指导并小结: 摇头晃脑:脑袋摇来摇去。形容自己感觉很有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 披头散发:头发长而散乱。形容仪容不整。 张牙舞爪:形容猛兽凶恶可怕。也比喻猖狂凶恶。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面红耳赤:脸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渐而脸色发红。 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眼疾手快:形容做事机警敏捷。 口干舌燥:口舌都干了。形容说话太多。 (10) (11) (12) (13) (4)成语分类。 ①小组交流,试着根据成语的意思给这些词语分类。 ②全班交流,教师相继引导。 a.描写人的动作: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手忙脚乱、眼疾手快 b.描写人的外貌、状态:披头散发、面红耳赤、口干舌燥 c.描写人的心理:提心吊胆 ③都含有一组近义词。 a.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的意思相近: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板书: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的意思相近) b.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思相近: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板书: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思相近) (5)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记住成语。 ①老师读成语,学生做动作,如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手忙脚乱 ②想想成语描写的动作、神态、心情等,男女生合作读成语: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上面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1)这只调皮的小猫时而上蹿下跳,时而__________,非常可爱。(摇头晃脑) (2)敌人__________地向老百姓扑来,逼他们讲出地下党员的藏身之处。(张牙舞爪) (3)沙漠中的旅行者感到 _________。(口干舌燥) (14) (15) 3.我拓展,我积累: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含有人或动物器官的词语?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这样的词语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含有人或动物器官的词语还有——昂首阔步、 (16) 挤眉弄眼、虎头虎脑、眉清目秀、面红耳赤、心惊肉跳、眼高手低、 满面红光、 满头银发、狼心狗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交流,认识带有人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成语,在读和活动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加深印象,并积累下来。培养了学生分类积累词语的能力。】 (二)句子积累。 1.读一读,找规律。 (1)怎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想一想,练一练,然后和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①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才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妈妈,我真的觉得/ 那些花朵/ 是在/ 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 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 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 就要问。为了/ 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 也值得。” ②指导朗读: ◇妈妈,我真的觉得/ 那些花朵/ 是在/ 地下的学校里上学。(重读“真的觉......得”,突出孩子的童真。) ◇书里说的是/ 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重读“一点儿”,表现出孙中山... (17) (18) (18) 对知识的渴求。) ◇孙中山/ 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 就要问。为了/ 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 也值得。”(重读“就要问”,强调出孙中山勇于提问的精神。) (19)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板书 读好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 关注句子中的一些词语) (4)分小组比赛读。 2.练一练,学运用: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用“/”画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1)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2)树枝在林中互相碰撞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三)给兴趣小组取名字。 1.读一读,找规律。 (1)提出问题: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吧!试着给每个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吸引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一起开展活动。 (2)出示范例,交流指导。 ①课件出示: (20) ②读一读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 ③说说你对这些兴趣小组名字的理解。如“黑白棋社”肯定是下围棋小组,围棋有黑色棋子和白色棋子。 ④小组交流:小朋友,观察这里出现的兴趣小组标牌,说说有什么特点?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①这里出现的都是一些兴趣小组的标志,上面的名字能体现出活动的特点,一些名字中还加入了有个性的词语,如“侠、巧手、鲲鹏、弈秋”等词语,让人一看就能记住。(板书 设计兴趣小组的名字:包括兴趣小组内容 体现兴趣小组的个性) ②同时标识牌上还有能体现其特色的图标,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这种活动的特点。 2. 练一练,学运用:你喜欢什么兴趣小组,你也试试取个名字。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阅读兴趣小组:书香伴我行、琴子共读苑、书香心语 ②书法兴趣小组:书法乐园、书法天地、墨海弄潮、墨香堂 ③钢琴兴趣小组,朗朗钢琴社、天籁音乐团 …… 3. 我拓展,我积累: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兴趣班的名字吗?(我还知道一些兴趣小组响亮的名字:创意气球、艺术天堂、特色功夫扇、捕捉瞬间、七彩画廊。)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所 见 (清)袁枚 mù zhèn yuè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 2.简介古诗:《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板书 日积月累:所见) 3.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4.理解重点词语。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7)立:站立。 5.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6.介绍创作背景:《所见》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放牛的小孩骑着牛,大声地唱着牧歌,大概是想捕捉那只鸣叫的蝉吧,忽然停止了歌声,站立在柳树旁。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7.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8.学生练习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9.延伸阅读。 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释和插图,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古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学会积累诗句。在读读背背和探究交流中提高了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有新鲜感的语句

第一、三个字的意思相近

含有身体部位名称的词语

第二、四个字的意思相近

一边读一边想象

语文园地一 词句段运用 读好句子

关注句子中的一些词语

包括兴趣小组内容

设计兴趣小组的名字

体现兴趣小组的个性

日积月累:所见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交流平台”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内句子作为例子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想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了运用动作理解词语的方法;掌握了分类积累成语的能力;指导学生观察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兴趣小组取名字,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参与学校活动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本着“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借助拼音,结合插图,自读古诗,小组合作交 流诗意,提高了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积累古诗的欲望。

不足之处:在古诗学习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等画面,并鼓励学生把画面连接起来想象成动态的故事,效果会更好。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汇总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金秋时节”,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描写劝勉朋友,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一阵秋风、一夜秋雨后铺满法国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的美景,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精美的插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秋天的雨》是一

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文的文字与插图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图中的花、树、田野配合着文中优美的词句,能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听听,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是个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秋景的美丽,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

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田。”配合描绘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视野宏阔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单元重点:

(1)阅读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在低年级学会了借助图画、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以上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阅读中遇到的难懂的词语,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本单元教材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语,课后练习二直指本单元要素,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秋天的雨》以词语“五彩缤纷”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理解词语的意思;完成课后练习三的仿写时,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描写秋天的词语。《听听,秋的声音》一文用词优美,想象丰富,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2)运用日记记录生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日记属于应用文,写日记选材灵活,写法自由,学生可以在日记中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本单元的习作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秋天,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学生对秋天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资料。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学生初次接触现代诗,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了朗读上,课堂上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教法建议】

1.本单元课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生动优美,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熟读成诵,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并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要注意依托课后题和泡泡示例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在探究交流中不断总结与提高,最后通过“交流平台”进行方法的梳理与总结。

2.本单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了一些从读到写的仿写练习,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写下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前观察。写日记的教学要考虑到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特点,不要随意拔高要求,重在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好处,了解日记的基本格式,并注意激发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信心,使其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并感受写日记的乐趣。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课文 4.古诗二首 内容 课时 3 2 2 1 2 2 12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6.秋天的雨 7.听听,秋的声音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写日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4 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的13个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 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关键能力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交流古诗,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古诗中作者用最凝练、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奇特景色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请大家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才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总结交流: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 (3) 教师提示:深秋的一天,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枫林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 (4) 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6) 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描写四季的古诗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二、介绍作者 (7)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8)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石径 倾斜 (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径”。) (9) (10—13)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寒山】 产生,生出。“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石径】 因为。 【生】 深秋时节的山。 【坐】 石子小路。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4) 四、学习“会写字” 寒 径 斜 霜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寒”字的下面不是 两点水。“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霜”和左右结构的字“斜”,学生练写。 径:左窄右宽,左边是彳,右上边第二笔点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边不交叉。。 斜:余字第二笔捺变为点,竖钩连接上横,下横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 寒:上下宽中间窄,中间是三横两竖,下边的撇和捺要舒展。。 霜:整体笔画多、要写紧凑,雨字要写扁一些、下框变为冖。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15) 【设计意图:在会写字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16)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味,看大家是否会有新的发现。 2.理解诗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寒、晚、霜叶”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季节是秋季。)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3.交流: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交流: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探究: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 (17) 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18) 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 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20) (21) (22)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 5.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6.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7.谈话过渡: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图片,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9.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的后两句“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写傍晚之景。②傍晚晚霞和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格外美丽。③诗人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表达对红叶喜爱。④停车久,观察细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这是全诗的中心句。“红于”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表达对红叶的喜爱之情,赞美秋天的美丽。 10.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1.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2.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抓住重点字词,读中感悟,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感悟古诗、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6.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五)诗句积累。 1.谁还了解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还有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 【设计意图:在拓展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积累古诗句的兴趣。】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八、课堂小结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板书设计

寒山石径(斜) 山行 枫林(红) 热爱 白云(生处)人家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

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导课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的观图,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前两句古诗的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在教学后两句诗时,在学生合作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完善自己的简笔画。在绘制简笔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古诗的意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在今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会认字,会写“赠、刘”等7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从荷枯、

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类型:交流秋天,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从上节课的学习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喜欢秋天。谁来用一些词句把自己所看到秋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感到大家不但喜欢秋天,而且对秋天了解的也很多,古人也很喜欢秋天,很多文人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导入课题: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 ——《赠刘景文》(板书课题:赠刘景文 学生齐读课题。)认读生字:赠、刘,(2) 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理解题目:谁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苏轼送给刘景文的。) 【设计意图:识字与学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随文识字”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 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 (3) 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 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 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 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2.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赠送 姓刘 菊残 犹有 傲霜 君子 橙黄橘绿 (重点指导读准平舌音“赠”;翘舌音“橙”;前鼻音“残”;后鼻音“赠、橙”。)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4) (6) (7) (8—9)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10) 【刘景文】 举,向上托。 【擎】 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傲霜】 诗人的好朋友。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 平的小儿子。 【君】 最。 【正】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橙黄橘绿】 表面意思“橙子将黄,橘子犹绿”,指秋季景物。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11)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2-18) (1)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 +皿”是“盖”。 (2)减一减:“群—羊=君”。 (3)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设计意图:在识字教学中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遵循识字的基本规律,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盖”字的“羊”没有尾巴;“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盖、菊”和左右结构的字“赠、橙”,学生练写。 赠:右边中间框要扁、里面是中竖、左点和右撇,不是日或田。 刘 :文字横要短、撇要长、捺变为一长点。 盖:上窄下宽,中间是王字,下框要扁、里面是两竖、下横最长。 菊:上扁下高,勹要大一些,里面米字要写紧凑。 残:左边要窄小,右边两横都稍向上拉,下边是一撇,斜钩要长。 (19) 君:上边扁框上横短下横稍长,中间一横最长,一撇从上横起笔、稍直一 些。 橙:登字左上边横撇上有一小点,右上边捺上有两短撇,位置都要靠上。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在写字教学中严格落实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六、品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指名朗读,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2.指名说,板书:荷尽 菊残 (19) (20) 3.理解“荷尽” (1)看到“荷”,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小荷”和“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荷”有什么区别? (3)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4)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4.理解“据残”。 (1)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这时候的菊花怎样了?(学生各抒己见。) (21) (2)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3)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菊残犹有傲霜枝) 5.对比朗读,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读了这两句脑海中出现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荷花已经黄的、白的、紫的……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秋雨中枯黄、卷曲的花瓣,随风飘落,但是还是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仍然露出孤高之态。 (二)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看到“橙黄橘绿”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2.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 (22) (23) 3.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教师小结:诗的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硕果累累、成熟丰收,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三)《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 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田野里那好闻的气味。红薯地都翻过了, 玉米秸已砍倒,摘完棉花的花棵立在地里。经过秋霜的红薯秧,叶黑黑的,一团团堆在地头,发出一种甘甜的味道。……(只要能体现秋天的特征就可)。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谈话过渡: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如果能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就更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朗读,好吗? 2.知道了解七言诗的朗读。 (1)古诗的朗读要注意在诗句中适当的停顿,这样有节奏读,听起来才会有美感。不同字数(五言诗、七言诗)的诗有不同的节奏。 (2)七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句式应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一般七言诗我们都是后三字和前面的四字分为两个大节奏来读,也就是上四下三读法。 3.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学生自由体会读。 5.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齐读。 7.指导背诵: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8.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30) (25) (26) (27—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古诗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八、课堂小结 《赠刘景文》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唤起了我们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荷尽已无 赠刘景文 菊残傲霜 乐观向上 橙黄橘绿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简单的了解,拉近了学生和诗人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并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由于三年级学生知识储备较少,生活阅历较浅,在理解这首诗时存在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引导孩子们一边对照注释,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交流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理解了诗句意思,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和时间的关系,致使学生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如果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孩子细致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重点)

3.学习一组写秋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营造诗境。 教师口述: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说出插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2) 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总结导题:同学们说得真精彩,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 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设计意图: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利用形象直观的课文插图导入课题,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介绍作者 (3)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5) (6) (7)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8) (9—【夜书】 风声。 【萧萧】 晚上写。 【梧】 梧桐树。 【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知】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挑】 篱笆。 【促织】 猜想。 【篱落】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10) 送 挑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1) 形近字辨析:“送—进”“挑—桃” 加一加:“辶+关=送”“扌+兆=挑”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学生练写。 送:“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挑: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儿”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12) 3.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1)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送寒声 挑促织 (重点指导读准 “送”既是前鼻音,又是平舌音。) (2)学习多音字。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tiāo tiǎo) tiāo :1>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如挑土、挑夫;2>挑的东西,如 挑担;3>选,拣,如挑选、挑拣、挑剔、挑肥拣瘦。 tiǎo :1>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如挑起帘子;2>拨弄,引动,如挑拨、挑动、挑头。 ②读一读:小孩们精心挑(tiāo)选了两只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用竹竿挑(tiǎo)逗它们斗起来,吸引了很多大人围观。 (3)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3)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谈话过渡:你们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吗?(秋季)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特别好听。到这首诗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的意思。(萧萧:风声;梧:梧桐树;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蟋蟀,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6.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说起叶绍 (14) 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 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7.教师引导:诗的前两句中“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凉逼人,更 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叶摇落,(15) 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得凄凉之感。 8.引读: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 理解“知”: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2.在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夜深篱落一灯明。) 3.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4.朗读指导。 5.师范读,并小结:诗的后两句: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想起家乡得温馨美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得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得思念之情。 6.全班齐读。 (19) (20) (21) (16) (17) (18)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22) (23) (24—25) 6.指导背诵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 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 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检查背诵,问题交流。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问题交流:《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设计意图:朗读古诗,配乐唱诗,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 (26—27) 念之情,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古诗思想感情。】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方法指导 1.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概念:借景抒情(诗人写景物是为了把自己的想法、感情表达出来)是古诗的主要写法,由于古诗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要想准确把握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作者写诗时的背景资料,会容易很多。 运用:比如《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刘景文、苏轼写诗的背景资料,才会把握得准确。 八、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2.举例:比如读古诗《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看到“枫林”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秋天来了,一丝微凉的秋风拂过,有点丝丝的寒意!也带来漫天的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地旋转着飘飘而下。我看看这儿,看看那儿。突然,一片“火光”,不对,是一片片红云映入眼帘。我走近一看,原来不是火光也不是红云,而是一片枫树林,那枫树林格外动人,一层层、一段段、红的鲜艳、红的可爱……衬着白云蓝天格外的艳丽,我心中不由发出感叹:我爱这如诗如画般的枫林之季! 3.练一练:读古诗《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中“萧萧梧叶”会想到什么景象? 九、课堂小结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体会古诗感情的同时,我还学习了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十、拓展延伸 这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景物的,学完后我们组织一次“秋天的诗歌诵读会”吧!建议如下: 1.自己收集不少于3首写秋景的诗; 2.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听听他们的建议; 3.做好朗诵的准备,形式多样:可以诗配画、可以表演(跳舞、歌唱)、也可以做成PPT配上音乐诵读…… 十一、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和杜录事题红叶》《秋夕》 (一)阅读《和杜录事题红叶》背诵这首诗,思考: 借助资料思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秋夕》思考: 1.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从“冷”“凉”读出诗人要表达什么感情? 十二、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三、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近 梧叶送寒声 处 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 思乡怀亲 远 儿童挑促织 处 篱落一灯明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这节课,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在教学中,不但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而且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例如,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在指导学生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朗读感受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读中领悟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一定不能越俎代庖,一定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能利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零乱”等词语的意思,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 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 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

2.学习用查字典、看图、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导入类型:看图识树,导入课题。 师生交流:同学们一定都有自己喜欢的树,谁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树?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书的图片(课件出示),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它的叶子像什么?(梧桐树,手掌。) 展示图片: (2) (5) (3) 交流资料:世界上著名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在我国公园和行道两旁可常常见到。而今在我国北自大连、北京、河北,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南至广东及东部沿海各省都均有栽培。在南京老百姓们都把它简称为“法桐”或“法梧”,然而它却既不是梧桐树,亦非产自法国,而我们常说的梧桐树实际上是指“中国梧桐”。人们习惯所说的“法国梧桐”只是悬铃木中的一种。原来,悬铃木一属有8种,原产北美洲、墨西哥、地中海和印度一带。引入我国栽植的有3种。悬铃木果序柄的果实,有的1个果球,有的2个果球,有的3个以上果球,因此名称就不同,分别叫做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这是三个不同的种。 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板书课题: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学生齐读课题。) (1)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 (2)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 (3)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领略一下法国梧桐在水泥道上留下的美景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图片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了解树木,通过课题质疑,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介绍作者 (6) (7) (8—9) (10) 张秋生,天津静海人,上海出生,天津市静海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曾就读于上海第四师范学校。主要作品有《\"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 、《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等。 1958年开始发表儿歌、儿童诗。曾任《儿童时代》杂志编辑,后调上海少年报社,任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并兼任《童话报》主编。出版有儿童诗集《\"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爱美的孩子》,童话诗集《小猴学本领》、《小粗心奇遇》、《天上来的百兽王》,童话集《小松鼠和他的伙伴们》、《小巴掌童话百篇》、《丫形树上的初级女巫》、《鸡蛋·鸭蛋·老鼠蛋》、《来自桦树林的蒙面盗》、《狮子和老做不醒的梦》、《强盗、精灵和巫婆的故事》等。 作品先后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水洼 印着 凌乱 增添 棕红色 雨靴 (重点指导生字 “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数(shù shǔ shuò) shù :1>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如数目、数量、数词;2>几,几个,如数人、数日。 (11) (12) shǔ :1>一个一个地计算,如不可胜数;比较起来突出,如数得着;2>责备, 列举过错,如数落;谈论,述说,如数说、数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shuò :屡次,如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13) 练读一读。 读一读:数(shù)学课上,一年级的小学生认真地数(shǔ)着手中的小木棍。 (3)理解词语 ①下面加粗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 a.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b.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c.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一: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 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二:“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三:“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 (14—26) 整齐”。 ②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印着】 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排列】 留下痕迹。 【规则】 贴切、妥帖。 【明朗】 顺次序放。 【熨帖】 规律、法则。 【凌乱】 杂乱无序。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先写(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再写(“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然后写(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最后写(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在生字教学中,放手学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学习“会写字” (27) 铺 泥 晶 紧 院 印 排 列 规 则 乱 棕 迟 (28—30)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 (2 )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排:扌+非 规:见+夫 则:贝+刂 (3)组词巩固:如“铺满 水泥 泥塘 水晶 院墙 规则 排列 凌乱 棕红色 迟到”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印 列 规 则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紧”,左右结构的字“铺、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迟”,学生练写。 铺:“甫”上横要长,下框内两短横居中,中竖贯穿上下。 泥:“尸”上框扁小,竖撇要长;“匕”撇要短,竖弯钩的弯要大。 晶:三个“日”要匀称,上边的居中间,下边两个要平行排列。 紧:上下宽,中间稍窄,各部分都要写扁,“幺”最后一笔是点。 院:左窄右宽,“阝”在左边,右边“元”的撇和竖弯钩都在下横处起笔。 印:第一笔短撇起笔稍高,与下边的竖提分两笔写,中间一短横,右边是单耳。 排:“非”中间两竖右边的稍长些,左右各三横,下横都稍长。 列:“歹”首撇要短,横撇要长,点在里面不出头。“刂”在右边。 规:左边两横稍向上提,竖撇要长,点要小;“见”下框要窄。 则:“贝”下框要窄,竖撇在框内上部起笔,点在框外。 乱:“舌”的撇稍短,横略长,“口”要小。 棕:左窄右宽,“示”下横要长,竖钩在下横处起笔。 迟:“尺”扁框要小,捺变为点稍大一些,注意“辶”的笔画。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的词语:巴掌、水洼、 (2)表示动作的词语:蹦跳 (3)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明朗、潮湿、闪闪发光、平展、凌乱 (4)叠词:亮晶晶、湿漉漉、闪闪发光 (5)有新鲜感的词语:巴掌、放晴、水洼、映着、尽头、熨帖、平展、规则、凌乱、迟到 2.短语积累: 明朗的天空 亮晶晶的水洼 小小的蓝天 金黄金黄的叶子 闪着雨珠的叶子 湿漉漉的水泥道 彩色的地毯 闪闪发光的地毯 很远很远的地方 金色的小巴掌 棕红色的小雨靴 棕红色的小鸟 金黄的叶丛 3.精彩的句子: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六、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及对秋的赞美之情。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朗读课文,抄写课文中喜欢的句子。(重点)

3.学习课文,感受到大自然秋天的美。并观察身边的景物,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赞美。(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 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很美) 3. (板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喜欢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导入课文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良好习惯。】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本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 (4) (1) (3) 5. 从哪看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从三个比喻句“水泥道像一块彩色的地毯。”“梧桐树的落叶像金色的小巴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的具体描写看出的。) 6. 读课文,说一说“金色巴掌”指什么?用一个词语说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给你印象?(文中“金色巴掌”指法国梧桐树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啊!) 7. 再读课文,画出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美的句子。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品读。 三、品读赏析,交流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一夜秋风 一夜秋雨) 预设一:当我看见这些无比巨大的森林,被秋风吹落在地,心里头有一种甜滋滋的感觉,因为它美,瞬间会让我感到,这里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秋天的叶子会跟着秋风伴舞,它随风,轻轻的落下,落下。只到地上铺成一个金黄的“地毯”,在秋风之下,我也会跟着它奔跑。 (5) (6) 预设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3.指导学生带有美好的感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谈话过渡: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大自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 有了什么新发现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阅读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水泥道的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别美的能力。】 (二)学习第二至九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二至第九自然段。 (1)“我”有什么新发现? ①啊!多么明朗的天空。(板书:天空 明朗) ②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板书:地面 潮湿) ③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板书:法国梧桐树叶 金黄金黄) ④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课件出示: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①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这个比喻句,从水泥道的颜色、柔软度、光泽、长度上写出了它的美。) (7) (8) (9) ②作者为什么把铺满梧桐树叶的水泥道比作地毯?(因为水泥道的颜色是金黄金黄的、是“一片片”飞落下来落在路面很柔软,又闪闪发光(闪着雨珠)、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这些特点与地毯有相似的地方。)(板书:水泥道 地毯) (3)课件出示: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①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形象的写出了法国梧桐树的形状像“小巴掌”,因为是“金黄金黄的叶子”,从颜色上又有了“金色的小巴掌”之比。)(板书:小巴掌) ②“熨帖”这个词语用什么方法理解,什么意思?(“熨帖”这个词语我先查字典,知道是“贴切、妥帖”的意思;然后看课文中的插图,明白这个词语是说梧桐树的落叶紧紧地粘在地面上意思。) (4)课件出示: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①“这”指什么?(“这”指排列不规则、有些凌乱的法国梧桐树落叶。) ②从“然而”这个词你感受到什么?(“然而”一词表示转折,将“不规则”、“凌乱”这些与美无关的词语与美联系起来,还用“更”这个表示程度的词语强调铺满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水泥道美的赞叹。) (5)这个发现令“我”非常高兴,大家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6)有了新发现后,“我”是怎么做的?(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我一张一张仔细地数着。) (10) (11) (12) ①课件出示: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13—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②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受。(将“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将“我”走路比作“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板书: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③找出“我”陶醉于水泥道上的美景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这两段话写出“我”太喜爱水泥道了,一边走,一边想象,那是多么美的生活啊!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再读课文第二至九自然段,读出“我”的喜悦之情。 3. 按照课文意思补充句子。 水泥道像________________。(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梧桐树的落叶像________________。(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棕红色的小雨靴像_________________。(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 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作者在水泥道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美在哪?(作者看到了水泥道上铺满法国梧桐树叶,不规则的排列着,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想到了法国梧桐树叶像“金色巴掌”,“水泥道”像彩色的地毯。美在它的颜色、柔软、发光、绵长,甚至无规则的排列。) 5. 你在上学或者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有一14) (16) (17) (18) (19) 天,我们上完四节课就放学了。虽然已是秋末时节,但中午的阳光从头照到脚,(20) 让人浑身暖暖的。当我走进一片小树林时,风轻轻一吹,我看见一些树叶随风起 舞,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飞来飞去,然后又跳着“芭蕾”,旋转着落在了地上。我俯身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很漂亮,摊开手掌,把树叶放在手掌里,仔细地欣赏着。突然,一阵风吹过,树叶随着风从我手中悠悠地溜走了,我正准备抓住它,它却调皮地飞得更高。我想,就让它在风中轻舞吧!) (三)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板书:水泥道真美) 2.指导学生带有赞叹地语气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主旨。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抓住秋天雨后铺满落叶的水泥道,通过对眼前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秋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学习写作方法 1.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1)“首尾呼应”本义是前面和后面的人一呼一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本文第1 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第10 自然段,再次写道:“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这样使文章结构严谨, 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板书:总起 具体 总结) (2)举例: 开头: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结尾: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21) (22—24) (25—27) (28—29) (3)练一练:写写你眼中的秋天,注意做到首尾呼应。 2.本文题目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首先,点明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水泥道上铺满了金色巴掌样的叶子,给读者带来美好的享受:其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金色巴掌”,生动形象;另外,还能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呢?一是秋雨后,树叶飘落;二是作者热爱生活,才会有所发现。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讲述了作者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秋天的美。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知道了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就能写出身边的美景。 七、主题延伸 每天上学同学们都从自己家出发,一路上看到不同的景色,同学知道你家怎么走吗?就让我们组织一次“我家这样走”的指路交流活动。建议形式要多样: 1.可以写到你家路边看到的景物、建筑物; 2.可以画一幅到你家的行程图,讲给大家听; 3.可以带同学去一趟……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秋天来到我家院子里》《上学路上》 (一)阅读《秋天来到我家院子里》完成练习: 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分别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 (二)阅读《上学路上》完成练习: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词语,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天空 明朗 一夜秋风 地面 潮湿 真 一夜秋雨 法国梧桐树叶 金黄金黄 美

水泥道 地毯 小巴掌 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总起 具体 总结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读课文,让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提示和问题交流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如: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品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体验和主人公一同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的感受,获得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的那份快乐和欢愉,以及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由衷的喜爱之情。图文结合,使学生真正懂得细致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激发了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的兴趣。

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力做到用赞赏的眼光来面对每一个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6秋天的雨(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钥、匙”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盒、颜、料”等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那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4.能利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 5.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句描写景物方法,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教学难点】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句描写景物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欣赏图片,谈话揭题。 师生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欣赏。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 (2) 教师提示:提示学生认真观察说出季节,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谈话过渡: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的雨又是怎么样的?课文《秋天的雨》是著名作家陶金鸿写的一篇散文。我们一起走进秋天,欣赏秋天的雨吧!(板书课题:6 秋天的雨)学生齐读课题。 (3) (4) 交流秋天:同学们可能读过很多描写秋天的文章,在阅读中积累了很多和秋天有关的词语、句子、俗语等,谁来在大家面前展示一下自己?(学生自愿举手发言,说说自己的积累。) (5) 教师评议,课件出示“助读资料”:(小组交流,探究理解,朗读积累) 关于秋天的俗语: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秋雨愁煞人。万美之中秋为最。 表示颜色多的成语:五彩缤纷 五光十色 万紫千红 绚丽多彩 色彩斑斓 五颜六色 (6) (7) 描写秋天的成语:金秋时节 层林尽染 天高云淡 大雁能飞 秋高气爽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设计意图:亲切的交谈唤起了孩子们的记忆,诱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8—二、介绍作者 11) 陶金鸿,女,1969年5月出生,获硕士学位,现任浙江教育学院教授,其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曾获江苏教育学院04-05论文评比三等奖。 (12)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钥匙 五彩缤纷 一枚 争着 勾住 喇叭 厚厚 一曲 丰收 (重点指导生字 “匙、争”为翘舌音;后鼻音“争、丰”;多音字“曲”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乐(dì de) 曲(qū qǔ) 扇(shān shàn) 练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①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乐(dì de) lè :1>欢喜,快活,如快乐、乐不可支、其乐无穷、乐观;2>使人快乐的事情,如取乐、逗乐;3>对某事甘心情愿,如乐此不疲、乐善好施。 yuè :声音,和谐成调的,如音乐。 曲(qū qǔ) qū :1>弯转,与“直”相对,如弯曲、曲折;2>不公正,不合理,如曲说、曲解、委曲求全。 (13) qǔ :1>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如曲艺、曲话;2>歌的乐调,如曲调、 曲谱。 ②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扇(shān shàn) shàn :1>摇动生风取凉的用具,如扇子、扇坠、扇面儿、扇形;2>指板状或片状的屏,如门扇、隔扇;3>量词,用于门窗等,如一扇门。 shān :1>摇动扇子或其它东西,使空气加速流动成风,如用扇子扇;2>鼓动别人去做不应该做的事,如扇动、扇风点火;3>用手掌打,如扇耳光。 (14) (15) 练读一读。 ①秋天的田野好像是辽阔透明的音乐(yuè)厅,大树“唰唰”、蚂蚁搬粮食发出“嗨嗨嗨”、拖拉机发出“哒哒哒”……到处充满了欢乐(lè)。 ②小芳在弯曲(qū)的小路上一边漫步,一边欣赏从远方传来的歌曲(qǔ)。 ③大蝴蝶的翅膀像扇shàn)子一样,一扇(shān)一扇的,正在空中翩翩起舞呢! (3)理解词语 ①自由读课文,标注自己读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相 (16—机指导。 28) ②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颜料】 由国家邮政部门发行及出售,作为交付邮资之凭证。 【五彩缤纷】 清凉爽快。 【邮票】 用来着色的材料。 【凉爽】 把人的身心捆住。 【勾住】 收成好。 【丰收】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景象和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巧妙地串起来,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四、学习“会写字” 32) (29) (30—(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盒、颜、料、票、飘、争、仙、淡、闻、梨、勾、曲、丰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盒、票、争、梨”,上下结构,注意宽窄的变化。“料、仙、淡”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颜、飘”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盒、梨”和左右结构的字“颜、飘”,学生练写。 盒:上边“人”要舒展,下边“一”和“口”要小,“皿”字下横要两边出头。 颜:整体要写紧凑。“产”要窄,下边有三撇。 料:左右两竖都要长,右边的横比左边的横稍靠下。 票:“西” 要扁,中间是两竖,“示”下横要长。 飘:左右都要窄,整体要紧凑,“风”下边稍宽,里面撇和点要大一些。 争:第四笔横要长,在右边出头,最后一笔上边不出头。 仙:“山”先写中竖,要长,再写竖折。 淡:右部上边“火”字要扁小,捺变为点,下边的“火”宽大。 闻:“门”要宽大,“耳”上横和左竖要短,下横和右竖稍长并交叉。 梨:上下都稍扁,“利”要紧凑,下边“木”一横要长,撇和捺要舒展。 勾:“勹”的撇要短,横起笔后稍向上,转折时顿笔,钩稍向左收。 曲:外框稍扁,里面有一横,两竖在框上出头,右竖比左竖稍长些。 丰:三横要紧凑些,中横最短,下横最长,竖在中间位置,要长。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名称的词:钥匙 颜料 邮票 喇叭 松柏 衣裳; (2)表示动作的词语:留意 飘来 你挤我碰 争着 频频点头 勾住 衔来 挖洞; (3)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清凉 温柔 五彩缤纷 凉爽 厚厚 油亮亮; (4)叠词:油亮亮; (5)描写颜色的词语:五彩缤纷。 2.练习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练习用五彩缤纷说话。 【设计意图:对一些重点生字、词进行认读识记。突出难点字的教学,重点词语的朗读。既做到了不放松生字词教学,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美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2.学习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找近义词和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方法。(重点)

3.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句描写景物方法,体会秋天的美好。 (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雨”字。 2.“雨”很奇特,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谁来说说你眼中不同季节的“雨”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 3.我们对“雨”并不陌生,每个季节的雨都有不一样的特点,春雨绵绵,夏雨滂沱,带来暂时的凉意。冬雨深沉,令人感到寒冷。秋天里有那么多景物值得我们写,作者偏偏写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 4.今天我们就一同来认识秋天的雨。板书课题。放开声音把课题读一读。 (3) 一、课前导入 1.有个字同学们都会读、会写,但不一定了解它。你信不信?这个字就是—【设计意图:对熟悉事物的交流与回忆,诱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做到三点: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2)思考: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3) 2.交流学习成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分散识字,及时纠正字音。 (2)过渡:不仅要读通课文,还要读懂课文,知道了秋雨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4. 找一找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5.互相交流,教师小结:有些小朋友眼睛真亮,早发现了一、二、三、四段的开头句,概括地写了秋雨的特点。 (课件出示) 第一自然段:写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第二自然段: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第三自然段: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第四自然段:写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第五自然段:总写秋天是丰收欢乐的。 6.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作者秋天的雨为主线,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7.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品读吧! 【设计意图: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再加上小组成员间的讨论、交流、汇报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知 (4) (5) (6) (7) 识的理解和体验。】 三、品读欣赏 (一)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1. 谁愿意把课文第一自然段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多人朗读第一自然段。) 2.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学生各抒己见) 3.指名读,教师小结:把秋天的雨当成了一把钥匙,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学们,你家里的钥匙干什么用的?(开门)这里的钥匙打开的是什么?(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开的是秋天的门,是大自然的门。这秋雨可真神奇啊。你再轻轻地读读,你想说点什么呢?(这是本文的总起句,也是一个比喻句,它把秋雨比作钥匙,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随着秋雨的到来,秋天也渐渐来临。)(板书 总起: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4.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秋雨开始下了,秋雨虽凉,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润物无声;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也就不知不觉地来了,所以把秋雨比喻为一把钥匙,像人一样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5.谁能带着自己的感觉把这句话读一读。(指名读)(评价)老师来读一读,你们感受一下秋天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来了这种感觉。全班一起读。教师评议并小结:秋天的雨很清凉,凉凉的,感觉很舒服。——绵绵细雨,真的很舒服,你来读读。感觉到清凉了吗? 6.你还想说点什么吗?交流对秋雨的感受。 7.谈话过渡: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8) (9) (10) (二)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景和物。 2.秋雨带着清凉和温柔,把秋天的大门打开后,我们首先看到了什么?(教师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课件出示: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1)交流:你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五彩缤纷”写出了秋天美丽的颜色。)(板书:五彩缤纷) (2)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本段的总起句,总述秋天的颜色“五彩缤纷”,下文中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黄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等都是围绕色彩来写的。) (3)“五彩缤纷”是写颜色的四字词语,这样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万紫千红) 4.秋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给大家送礼物来了,礼物真多啊,课文里是怎么描写这些礼物的?快找出来,大声读一读。(学生交流,自由朗读。) 5.课件出示: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12) (13) (1)再读这段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银杏树叶像小扇子”“枫树叶子像邮票”抓住了这两种树叶的特点写出秋天景物的色彩与特点美。) (11) 1.课件出示图片:秋天的色彩,鼓励学生用上表示颜色的词语说说图片上的 (2)你觉得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邮” 字用得巧妙,一方面隐含了“送”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暗指红红的枫叶是秋天的信使,送来了秋天的凉爽,也让我们看到了红色的秋天。) (3)课件出示ABAB式词语:扇哪扇哪 飘哇飘哇(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这样的词语:晃啊晃啊、飘呀飘呀、跳啊跳啊) (4)指导朗读:老师特别喜欢“飘哇飘哇”这个词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猜一猜。(读到“飘哇飘哇”我好像看到了一幅很美的画,许多红红的枫叶在林中飞舞。我给大家读一读好吗?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们看到枫叶飘落时的美景了吗?一起读一读。 (5)谁喜欢这段话的第二句,说说你的理由?(读到“飘哇飘哇”,我仿佛感觉到了丝丝凉意。) (6)多美的句子呀,我们再一起欣赏欣赏吧。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 6.秋雨还把礼物送给了谁?快找出来,自由读一读。(学生交流,自由朗读。) 7.课件出示: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 (14) 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 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1)“你挤我碰”是什么样的?谁来做给大家看?为什么会“你挤我碰”?是呀,果树上硕果累累,它们都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得高兴些。 (2)“频频点头”是什么样的?谁来做给大家看?为什么会“频频点头”?是呀,秋天到了,菊花开了。他们用“频频点头”来表示对秋雨的感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高兴。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得高兴些。 (3)“你挤我碰”“频频点头”,写出了一派丰收的景象。这段话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有哪些?(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 8.秋雨给大地带来这么多颜色,我们真该好好地感谢秋雨。假如我是银杏叶, 我要对秋雨说:“秋雨,秋雨,谢谢你,因为有了你,我穿上了黄黄的衣裳,秋风一吹,我就翩翩起舞,真像美丽的蝴蝶。”假如你是银杏叶、是枫叶、是田野、是果树、是菊花,你要对秋雨说什么呢?先在四人小组中向同学说一说。 9.秋雨虽然透明无色,却能把秋天打扮得这么美。让我们把这段再读一读, 把秋天的美记在心里。可以带上表情,加上动作。 10.读得真好,如果你们能把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话背下来,就更棒了,试着读一读,背一背吧。 (15) 11. 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课文中样子写一写。(学生自由书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课件展示优秀句子: 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一个个小脸蛋,笑哇笑哇,笑来了秋天的喜庆。 它把紫色给了葡萄,紫紫的葡萄像一串串珍珠,晃啊晃啊,晃来了秋天的丰收。 紫红色是给喇叭花的,紫红紫红的喇叭花像一个个小喇叭,吹啊吹啊,吹来了秋天的歌声。 紫色是送给葡萄的,紫色的葡萄像一颗颗珍珠,闪闪发光。 你看,它把橙色给了橘子,黄黄的橘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摇啊摇啊,迎来了秋天的凉爽。 它把黄色给了叶子。大树抖抖手臂,黄色的叶子就从树上落下来,落到树妈妈的脚下,准备过冬了。 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一个个灯笼,照啊照啊,照出了人们欢乐的笑脸。 (16) (17) (18) 它把墨绿色给了松树,绿绿的松叶像一枚枚小针,缝啊缝啊,缝出了秋天美丽的衣衫。 13.在这部分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又学会了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谁来说说?(联系课文情景理解词语。) 举例:“五彩缤纷”是颜色繁多,非常好看。课文中的小气泡提示了联系课文情景理解词语的方法。怎么做呢?让我们读这一段,扇动的黄色银杏树、飘动的红红枫叶、流动的金色田野和点头的美丽菊花……原来“五彩缤纷”就是这样的画面,也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秋天不仅颜色繁多,还是动态的,非常好看。 运用:用此方法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好闻的气味”。 【设计意图:由于第二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是课文“浓 重的一笔”,因此我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层层推进指导学生的读。】 (三)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秋天丰收景象,鼓励学生用上表示味道的词语说说图片上的水果。 2.秋雨带着清凉和温柔,把秋天的大门打开后,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指名学生课文第三自然段。) 3.课件出示: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 (19) (20) (1)交流:你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躲”字与上一句中的“藏”字相呼应,把各种水果的香甜的气味当成活泼可爱的孩子与小朋友们捉迷藏,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这两个字,还能给人一种果香味一缕一缕 的,时浓时淡的感觉,既写出了果香味对人的诱惑力,又写出了秋天果园里丰收的景象。)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用喜悦的语气读出对秋天水果的喜爱之情。 (21) 4. 课件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1)交流:你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一个“勾住” 形象地写出小朋友对水果气味的迷恋,侧面突出了水果气味的香甜。) (19) (2)小朋友们被香味勾住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展开美好的想象,假如你们也在那里,你们怎么做的呢?拿起笔,接在书的第三段后面写一两句话。 预设:哦,站在果树下不肯离开;我恨不得爬上树去把果子都摘下来;我的鼻尖都伸到了果子上了…… 5.入情入境,美读段落 (22) (1)秋天的雨多香啊!我带着这样的想象,美美地朗读课文。 (2)秋雨过后,空气那么清新,水果成熟的香味那么诱人,令人垂涎!难怪它能勾住我们的脚步!谁能朗读这段,让听众流出口水!指名读。(板书:香香甜甜)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6.谈话过渡: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他又告诉我们什么消息呢?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先欣赏水果的图片,再用上表示味道的词语说说图片上的水果,再读课文,这样就把抽象读变为具象读。】 (四)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图片:准备过冬的动物、植物,鼓励学生说说这些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2.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指名学生课文第四自然段。) (23) 3.课件出示: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24) (1)学生自由朗读。 (25) (2)互相交流:这句话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这是本段的总起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秋雨告诉大家冬天就要来了,自然地引出动物、植物过冬前做的各种准备。 “金色的小喇叭”发出的声音指秋雨发出的“滴答滴答”的声音。秋雨带来了凉意,正如“一场秋雨一场寒”,它预示着冬天就要来临。) (26) 4.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来了,小动物做好了怎样的准备? (板书:准备过冬)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①说一说,冬天来了,小动物做好了怎样的准备? ②带着自己的体验朗读。 (28) (2)学习小组自主学习。 (3)检查反馈,课件出示: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29)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这段话写出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怎样准备过冬的。(分小组竞赛朗读) 5.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来了,植物做好了怎样的准备?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①说一说,冬天来了,植物做好了怎样的准备? (30) ②带着自己的体验朗读。 (2)学习小组自主学习。 (3)检查反馈,课件出示: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31) (32)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加上动作,注意表情的变化,有滋有味地朗读, 了解这段话写出松柏、杨树、柳树等植物怎样准备过冬的。(分小组竞赛朗读) 6.教师引读: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33)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来理解本段的语言文字,“演”是为了读,通过“演”把学生又带入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忙碌的场面,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五)回顾学习,问题交流。 (34) 1.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吗?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交流: (1)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2)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3)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4)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喇叭。 3.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把你的喜欢的部分读给同伴听。 预设: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展现了一派美丽丰收的景象。(只要理由合适即可) (35—37) 4. 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天空、云朵、太阳、草地、野花、葡萄、榛子、小朋友等景物,让学生从自然界万物的变化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丰收和欢乐。) (38—39) 5. 秋天的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秋天的雨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品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40—41) 1.课件出示: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2.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 3.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曲丰收的歌?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板书 总结:带来了丰收、欢乐的歌) 4.这段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是本文的总结句。“丰收” “欢乐”总结了全文,点明了秋天是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美丽 丰收 欢乐) 5.学生自由朗读。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巧妙地串起来,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方法指导 摘句法概括段意 举例:先概括后具体或先具体后概括的段落,概括写的句子就是这段的中心句,其它句子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来支撑和扩展中心句所有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段落概括自然段段意可以运用摘句法,这句概括写的中心句就是这个自然段的段意。 位置:中心句一般在自然段的段首、段尾。 运用:本文的前四个自然段就可以摘取第一句话作为自然段的段意。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篇的总结,这句话直接作为本段段意。 五、学习写作方法 1.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课文第2自然段中第一句话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后面具体写了扇动的黄色银杏树、飘动的红红枫叶、流动的金色田野和点头的彩色菊花……原来“五彩缤纷”就是这样的画面,不仅颜色繁多,还是动态的,非常好看。这个自然段就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这句话也就是这个自然段的段意。我们在习作中也要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 2.举例: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3.从下面三个话题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让大家能读懂带点词语的意思。 (1)秋天的果园香气四溢。 ....(2)下课了校园里沸腾了。 ..(3)早市上热闹极了。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认识了中心句,学习结合上下文、找近义词和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方法。 七、主题延伸 (一)读了本文,可以到野外去找找秋天、用笔画画秋天、收集秋天的诗句,读几篇写秋天的文章。 (二)引导交流 1.关于秋天的图 2.秋天的诗句:《清平乐 六盘山》 3.古诗配画 4. 儿童诗:《听听,秋的声音》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秋天》《五彩的秋天》 (一)阅读《秋天》思考: 1.第2、3自然段分别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在短文第3自然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二)阅读《五彩的秋天》思考: 1.联系课文说说第3自然段中的“别具一格”是什么意思? 2.短文中都写了哪些颜色? 板书设计

秋 总起: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天 五彩缤纷 美丽 的 分述 香香甜甜 丰收 雨 准备过冬 快乐

总结:带来了丰收、欢乐的歌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借助想象,在脑海中构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如:在美读“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个句子时,教师引导“读到‘飘哇飘哇’我好像看到了一幅很美的画,许多红红的枫叶在林中飞舞。”激发学生在朗读中充分想象。教学中通过表演读,引导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形体语言,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不足之处:学生读书的时候,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的不够,指导朗读太少,学生朗读缺乏感情,没有把喜爱之情读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寻找方法,多请教他人,争取上好每一堂课。

7听听,秋的声音(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抖、蟋、蟀”等9个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感受秋天的美好。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4.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看图交流,音响激趣。 质疑课题: 1.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想象交流: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看图交流: (2) (3) (1)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2)大自然在这个季节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你能模仿那些声音吗? 4.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你听!(播放声响录音带)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象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教师范读全诗) 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5.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了许多美妙的声音,写下了一首诗——《板书课题:听听,秋的声音》。齐读课题。 (5) (6) 秋天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季节,下面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去听一听秋天里的声音。 5.作者简介:毕国瑛,女,山东人。当代诗人。1980年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结业,留校在附小任教师5年。1986年调上海少年报社《童话报》编辑部任编辑。 (11) 7—【设计意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课始,用音乐与声响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美好的想象,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带入秋声之中。】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12) 2.学生初读。要求:自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抖抖 蟋蟀 振动 歌韵 掠过 歌吟 辽阔 (重点指导生字“蟀、振”为翘舌音;前鼻音“振、韵、吟”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声音的词语:刷刷 㘗㘗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道别】 反复地嘱咐。 【叮咛】 裂开。本课指谷粒成熟。 【辽阔】 辞行。本课指黄叶离开了大树。 (15) (13) (14) 【绽开】 广阔。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出示问题: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和同学交流: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 (3)本诗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秋天?体现了什么?(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板书:具体可感的声音 心领神会的声音) 三、研读课文,交流展示 (一)读读,秋的声音。 1.自由读。 (16) (16) (17)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 也可以自己查字典)并想想诗歌具体写了哪些声音? (2)检查读词语,读诗歌。 (3)交流诗歌具体写的声音: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的声音。 2.合作读。 (1)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找近义词、联系生活等方法。) (2)生自学后分小组交流。 用什么样的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哪些还没理解提出来共同探讨。 (3)班内讨论交流难理解的重难点词语。 (18) (19) 3.选择读。 (1)找出你喜欢的声音,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指生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其他同学评议。 (3)把最喜欢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赏。(具体可感的声音——落叶、昆虫、大雁、唱歌。) 预设一: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把“刷刷”的落叶声说成是道别的话音,表现了黄叶依依不舍的心情。)(板书:黄叶 刷刷) 预设二: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振动翅膀, “㘗㘗”,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这是描写蟋蟀的声音。写出了蟋蟀在阳台上振动翅膀活动的画面。)(板书:蟋蟀 㘗㘗) 预设三: (20) (21) (22)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叮咛”是大雁的叫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告诉大家秋天已经来到。 “丰收的歌吟”指的是一阵阵秋风过后,田野呈现出丰收的景象。)(板书:大雁 叮咛 秋风 歌吟) 预设四: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 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把秋天比作辽阔的音乐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天的大自然中蕴含着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像优美动听的旋律 。)(板书:音乐厅) (4)把最喜欢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赏。(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叶子里、小花上、汗水里、谷粒里。) 预设: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23) (24) (25) (26) (27) (28—(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表现出秋天的声音无处不在、随处可见。)(板书:29) 叶子里 小花上 汗水里 谷粒里——万物里) 4.表演读。 (1)结合秋景图片补充句子: (30—32) (33—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 。” 34) 蟋蟀振动翅膀,“㘗㘗”,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 。”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 一阵阵秋风斥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它欢快地唱着:“ 。” (2)小组交流,表朗读表演,小组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5.配乐读。 (1)谈话过渡: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 (2)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3)指名朗读,学生大胆展示。 (4)全班配乐朗读。 (二)说说,秋的声音。 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预设一: 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 预设二:“嘿呦嘿呦”小蚂蚁忙着准备粮食过冬呢! 预设三:“滴答滴答”秋雨在练习弹琴……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品、读中评,在读中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到诗中浓浓的秋情,在读中学会了方法,学会了自主、合作与探究。】 (三)写写,秋的声音。 1. 小朋友,你也好好地去听一听秋的声音吧!你听到了什么?仿照第1小节写一写。(听听,秋的声音,雨婆婆眨眨眼睛。“滴答”是与夏天道别的乐章。) 2.学生写诗,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小组推荐代表把写的诗利用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4.指名学生代表上台,教师引导学生评议。指导学生把刚写成的小节凑成一首完整的诗。 5.总结: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学生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应凌驾于教材之上,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进行练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还进行了语言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他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 四、课文主旨。 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美妙的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板书:声音美妙 秋天美好) 六、主题延伸: 小朋友,你觉得秋的声音在哪里?写一写、画一画。 秋天的声音在果实成熟的炸裂中,农民丰收后的欢笑中。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秋天来了》《秋天的味道》。 (一)阅读《秋天来了》《秋天的味道》思考: 文中的秋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的? (二)阅读《秋天的味道》思考: 作者认为秋天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板书设计

听 黄叶 刷刷 听 具体可感的声音 蟋蟀 㘗㘗 音乐厅 , 大雁 叮咛 秋 秋风 歌吟 声音美妙 的 叶子里 秋天美好 声 心领神会的声音 小花上 万物中 音 汗水里

谷粒里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导课环节,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图片,从视觉上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再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品味秋天的声音。让视觉与听觉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播放秋天里各种声音,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交流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在配乐读文中,我配上了轻音乐,音乐加深了对美好秋天的感受,学生的朗读自然也就入情入境了。学习了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想象创作,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张开翅膀尽情驰骋。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掌控的不好的关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朗读展示空间。对于学

生的仿写作品,如果通过展台充分展示给大家,再配上学生的评价效果会更好些。学生在朗读创作过程中大胆的尝试着体验秋的美,但我也看到了个别学生的茫然,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指导与冷思考的时间,因为毕竟学生的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习作 写日记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掌握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日记的基本格式,明白写日记就是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下来。

2.能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说,说完整话。在观察中能展开联想,并能表达喜爱的情感。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养成爱观察、善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并逐步培养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读懂例文,初步了解日记的格式;能用正确的格式、通顺完整的语句写一篇日记;培养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日记的好处、格式、内容等能用通顺完整的语句写一篇日记。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件页码 一、阅读例文,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日记吗?(引导学生根据字面意思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评议并小结:从字面理解的话,大概就是记下每天发生的事情。日记即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每天或经常把发生的事、处理的事务或观察的东西写下来的记录,尤指个人活动、思考或感觉的每日记录。 3.谁来说一说最近两天你经历的或见到到感受最深的事情。(学生自由发言,师生评议。) 4.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捉鱼的经过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他写的那篇日记,看一看文中的这位小朋友是怎么捉鱼的?看一看他最后捉到鱼了吗? 5.教师范读日记,学生认真听读。 6.课件出示: 2017年7月25日 星期一 天气晴 今天一大早,爸爸就答应带我去姥姥家,我高兴极了。 我们很快就出发了,在去姥姥家的路上我看见很多美丽的景色。有长得高高的玉米秧,还有一块块绿油油的稻田。车一直向前行驶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姥姥家。 吃完午饭后,更让我喜出望外的是爸爸和舅舅带我去捉鱼。我们带好捉鱼的工具,来到稻田旁边的河沟,我学着爸爸和舅舅的样子挽起裤腿、光着脚丫小心翼翼的下了水,刚开始我很害怕,不敢弯腰摸鱼怕摔倒被水冲走,舅舅告诉我不用怕这里的水很浅,我这才发现水只到我的膝盖下,我哈哈大笑起来,这才放开胆量跟在他们后面开始捉鱼。爸爸看见我很着急的样子,告诉我不要着急要慢慢来,我静下心来,仔细地向前摸着,突然感觉手边一动就使劲的一抓,果然抓到 (2-3) 了一条鱼,我高兴地大喊大叫:“我抓到了,我抓到了!” 时间过得真快呀,好像不一会儿爸爸和舅舅就把小水桶装满了鱼。我只好恋恋不舍的和爸爸回家了。 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7.交流:小朋友是怎样捉鱼的?他捉到鱼了吗?你觉得这件事情有趣吗? 8.学生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是啊,今天我们一起享受到了小朋友捉鱼的乐趣。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没有这篇文章,没有这篇日记,我们能这么快乐地享受到小朋友捉鱼的乐趣吗?不行吧!如果没有这篇文章,没有这篇日记,这个乐趣也只能埋在小朋友的心里,没人和他一起分享,那多么可惜啊!如果小朋友不 把捉鱼的这个乐趣写下来,没有这篇文章,没有这篇日记,时间长了也就忘记了, 那又多么可惜啊! 值得庆幸的是,这位小朋友把他捉鱼的这件事和捉鱼的乐趣用日记的方式写了下来。这才让小朋友珍藏了他自己生活中的这段有趣的往事,这才让我们同小朋友一起分享到了他自己生活中这段有趣的往事。 所以啊,同学们写文章、写日记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写文章、写日记又是 多么有趣的一件事。不管时间过去多久,不管日月如何变化,不管世界如何发展, 我们都可以用写文章、写日记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并用文字的方式永远地保留下来,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把当天 看到的事、听到的事、想到的人事物写下来,就是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习惯,(4) 是很多有成就的人一个共同的特点。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写日记。(板书:写日记) 【设计意图:以“日记”为话题,引导学生谈话交流,相机出示范文认识日记, 激发了学生了解日记,书写日记的兴趣。】 二、交流例文,了解日记。 1.你写过日记吗?读读下面的日记,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1)了解格式。 ①学生快速阅读课件出示的例文,互相交流:日记与我们以前写的作文有什 么区别? ②指名多个学生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日记和作文的格式不一样,日记的第一行要写上时间,如某月某日、星期几,还要写上天气情况,然后再写正文。 ③引导学生用笔在语文书中的例文上画出日记的时间、星期、天气。(板书: (5) 格式正确) (2)了解内容:学生再读例文,体会文中的趣味。 ①这一则日记虽然不长,但是很有趣,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把你觉得特别有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这样写就有趣? ②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就有趣?(摇牙的动作:左摇右摇、晃动;对牙的描写:摇摇欲坠、一挺身、滑到了;摇牙时的心情:唉!怎么办?让我感觉很难受。)(板书:描写有趣) 【设计意图:浏览和分析范文,了解日记的格式和内容,为下面的学写日记 (6) (7) (8) 打好基础。】 三、审题指导。 1.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说说本次习作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①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9) ②教师评议并小结:日记,主要是用来记录每天所做的或看到的、听到的、 想到的事情。日记像一位要求严格的老师,又像一位知心朋友,将我们自己想说的话记录下来,它既是我们练习写作的一块园地,也是备忘、备查我们成长足迹的有效方法。 2.写日记要注意些什么?(写日记要注意格式,先写明时间、天气、然后写正文。) 3.写正文要写些什么呢?(日记就是写我自己想说的话,怎么想就怎么写,内容真实,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板书:内容真实) (1)看到的:每天都会看到很多的景物,选择一个或一件把它写下来。 一朵大红的石榴花,鲜艳夺目,花瓣中间星星点点的淡黄色的花蕊在微微抖动,好看极了! (2)想到的:写自己的想法、心情,也可以写感受到的别人的心情。 这些奇斗艳、花团锦簇的菊花为国庆佳节增添了喜悦的气氛。看着这花、这欢乐的人海,我不禁为祖国母亲感到自豪、骄傲 ! (3)做过的:写自己做过的事情,自己怎么做的就怎么写。 我想捉一条玩玩,便跑出去取了一只脸盆来。我先把鱼逼到一个死角,再迅速用盆子去舀。没想到这鱼那么机灵,竟从一个缝隙处逃走了。我费了九牛二虎的劲才把一条鱼舀进盆里。我想:这下你可跑不掉啦!我猛地一把抓住了它,谁(10) (11) (12) (13-14) 知它一挺身,又从我的手里滑到盆子里去了。水溅了我一头一脸,弄得我哭笑不得。 四、技法点拨。 1.掌握日记的格式:一般第一行先写上XX年、XX月、XX日、星期几,以及天气情况,第二行开始空两个字,再写正文。 2.做到我手写我心。 (1)日记的内容应该写什么?(内容要真实。日记是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成长经历,可以读读别人写的日记。) (2)大家都是怎样写的?(表达形式自选。今后也可以像有的人那样图文结合写、用笔画日记、也可以写成诗歌等。)(板书:形式自由) 3.坚持写日记:和家人商量一下,精心选择、购买一个写日记的本子,这可是你成长的一份见证哟,坚持写,值得好好保存。 五、佳作引路。 1.课件出示例文。 2001年7月30日 星期一 (晴) 今天下午我写日记的时候,找我的钢笔,可是它不见了。我就问两个弟弟见了没有,他们说没有。我就在昨天写日记那儿找,也没有找着。我就问母亲,你见了没有?母亲说,她看我把笔、本子都放在炕上,她怕我丢掉,就放抽屉里了。可是我在抽屉里也没有找着。我的心都碎了。 你们也许会笑,一支钢笔,还值得你去伤心吗?你们不知道这支钢笔的来历,它是我两学期积攒的零花钱,没有花,买的。我看别的同学每人有两、三支钢笔,而我连一支都没有,我就忍不住买了一支。这支钢笔的苦处其实就是我的苦处。 (15) 母亲给我零花钱的原因,是我一天到晚只能吃到两顿黄米饭,她给我钱就是让我买几个馒头吃。我硬是挨饿,把钱给积攒下来了。为了这支钢笔,我不知吃了多少苦。它让我学会了什么是艰苦的生活,什么是幸福的生活。每次看到它,我就像看到了母亲。可是我令母亲失望了。我真没用,还在学校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如今连女中都没有考上。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马燕日记》节选) 2.学生自由朗读范文。 3.小组交流:范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 4.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1)访问首先交代了时间和天气情况:2001年7月30日 星期一 (晴) (2)开篇直接写钢笔丢了,心都碎了:今天下午我写日记的时候,找我的钢笔,可是它不见了。……我就在昨天写日记那儿找,也没有找着。……可是我在抽屉里也没有找着。我的心都碎了。 (2)写了自己钢笔丢了伤心的原因(写了钢笔的来历):它是我两学期积攒的零花钱,没有花,买的。我看别的同学每人有两、三支钢笔,而我连一支都没有,我就忍不住买了一支。 (3)写了买钢笔过程中的自己感悟:它让我学会了什么是艰苦的生活,什么是幸福的生活。 (4)结尾写了自己丢钢笔后的联想:每次看到它,我就像看到了母亲。可是我令母亲失望了。我真没用,还在学校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如今连女中都没有考上。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5)总评:小作者从丢钢笔后伤心的心情写起,接着写自己钢笔的来之不易,然后写攒钱买钢笔的感悟,最后写丢钢笔后的郁闷。这就是日记,把经历的、想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就很好。 六、仿写日记。 1.选择材料。 引导学生回忆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你看到过什么,听到过什么,做了些什么,想到了什么。其中有你觉得特别有趣、很有意义、值得写下来的事情吗? 2.提炼题材:贴鼻子游戏 师:游戏规则需要简单交代一下,同学们都很喜欢游戏,课堂气氛一定非常活跃,同学们是怎样参与游戏的?你当时的心情怎样?通过游戏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这些都值得好好去写写,怎么写呢? 3.同桌讨论: 游戏课可以写什么内容? 游戏规则 游戏前的准备 游戏的过程及游戏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提示:这么多内容,自己多问几个问号?再一个一个回答清楚,这个作文肯定符合要求了。好日记的检验的标准就是你把这篇日记写完,带回去给爸爸妈妈一看,爸爸妈妈就知道你今天上游戏课了,上了什么内容,怎么上的,写清楚说明白了,你就成功了。 4.指导写:上课前、课堂上、下课后 5.怎么想怎么写;怎么说怎么写;怎么做怎么写; 6.学生练写。 同学们说得很精彩,我们赶紧把它写下来,免得溜走了。如果把你们刚才说的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日记了。(指导学生写日期,也可以写上小标题,正文自己写,不会的字可以写拼音,也可以查字典解决。) 7.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七、指导互改。 1.学生练写草稿,写完指导学生检查:第一遍自由读检查句子通不通;第二遍再读看看有没有错字;第三遍看看标点是不是正确。 2.同桌互评,提出修改建议。 3.学生互荐作品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4.学生修改,誊写习作。 5.在班里读几篇好的日记,说说哪儿好。 6.教师小结:多观察能把文章写真实;多思考能把文章写明白;多修改能把文章写通顺;多读书能把文章写精彩。(写作儿歌) 八、课堂总结。 1.根据师生评议情况完成星级评价,选出优秀的习作,由小作者誊抄后张贴展评。 2.合作探究: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3.把你的日记读给家长听,再让他们看看。今后,我们准备一个日记本,坚持写日记。写日记能记下我们美好的童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我们要多读书。多看看别人写的,自己也能提高。《小学生日记起步》很适合我们读。睁大你的眼睛,竖起你的耳朵,开动你的脑筋,用心去感受,拿起笔记下感动你的人和事。 【设计意图:探究交流了解内容,欣赏范文记住格式,回忆生活选择材料,先说后写循序渐进,写后修改层层深入,真正让学生喜欢上写日记,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学写日记 格式正确 描写有趣 内容真实 形式自由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三年级是学生的作文起步阶段,教学中通过例文引导学生明白写日记的好处,掌握日记的格式,在内容要求上主要是是指导学生用日记记录事。再具体写作中,一是教学生写什么,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日记的素材;二是教学生怎么写,即启发学生把事情写具体明白。并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表达。

不足之处:师可以从多个方面打开学生的思路——日记本来是写当天发生的事的,作文练习课上可以写任何一天的事,写明年月日。内容是“观察到的事物”。如果是“事”,这件事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如家里、上学路上、学校、公园等。如果是“物”,小动物、玩具、新开的商店都可以写。写什么内容想好后,注意日记的格式,再把要写的内容写成一段话。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引导学生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并和同学交流;练习用所

学方法理解词语“憧憬”“忐忑不安”,说出理解词语的方法。

3.通过“书写提示”的学习,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书写时注意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4.借助拼音诵读,体会关于秋天的成语,帮助小学生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运用积累的方法理解词语;注意钢笔字书写的握笔姿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件页码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样做?(我会查字典、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2)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2)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3) 2.我学习,我运用。 (1)查字典理解词语: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直接利用字典这一工具书查找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找出其正确解释。也就是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应借助生活经验理解。 (4)换词法理解词语:有些词语,我们可以用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替换,从而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汉语中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有些词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来代替;有些词则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词来进行对比理解。如“蜻蜓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这句中的“复杂”可以用“不简单”来代替。 (5)拆拼法理解词语: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词拆开理解,再把意思合起来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 (6)做动作理解词语:对于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我们可以试着做做这些动作,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蹑手蹑脚——踮着脚走路,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7)用比喻解释法理解词语:这是将需要解释的词语与一些常见的、具体(4-6) 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红色——像鲜血一样的颜色。 (8)运用组合法理解词语: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又如艰难险阻一词,艰难是困难,险阻有险恶有阻碍的意思,艰难险阻就可以理解为困难险恶。运用组合法理解词语时要注意的是,分开解释字义或词义时,必须十分准确,否则在合起来理解时就会出差错,如:“爱不释手”中的“释”应该是放下,如果错误地理解为解释的话,那么合起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就会让人莫名其妙了。 (9)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板书 交流平台(理解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词法……) 3.我拓展,我积累。 (1)多看书:同学们,许多课外读物词语丰富,多看课外书是一种很好的积累词语的方法。阅读时,当看到自己喜欢的词语,很生动的不妨多读几遍,多在脑中停留些时间,并自己试着琢磨一下,理解词语的意思,思考怎样把词语应用于自己的文章。 (2)摘记法:摘记法也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方法。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到读 (7) (8) 书笔记本上,运用积累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在造句、作文的时候,经常翻阅, 适时运用,这对我们掌握词语,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很有帮助。 (3)剪贴法: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 然后贴到本子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贴;还可以配上自己画的插图。这样在剪剪贴贴、画画中获取了知识,积累了词语。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交流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为下面的理解词语做好了准备。】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积累。 1.读一读,找规律。 (1)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不同的季节?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①提示:想一想哪些词语可以形容不同的季节? (10-13) 季节的到来可以通过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感受得到,这儿举例子写春季的词语是从触觉(暖和)和视觉(春光明媚)两个角度写的。我们可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习再写几个春季词语,然后写出几个其他季节的词语。(板书 词句段运用:描写四季的词语) 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 (2)小组派代表用实物投影做汇报交流。 (3)教师评议,推荐积累。 春:香气四溢 嫩草 春雷滚滚 夏:炎热 甜甜的菠萝 绚丽多彩 秋:凉爽 橙黄橘绿 瓜果飘香 (9) 冬:寒冷 荒野 鸦雀无声 2. 练一练,学运用。 (1)什么是“五觉”?(“五觉”也叫人的五感,分为: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 (2)按照”五觉”给上面描写四季的词语重新归类: ①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词语,小组交流重新分类。 (14) 春:香气四溢 嫩草 春雷滚滚 夏:炎热 甜甜的菠萝 绚丽多彩 秋:凉爽 橙黄橘绿 瓜果飘香 冬:寒冷 荒野 鸦雀无声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 视觉:春风 绚丽多彩 橙黄橘绿 荒野 听觉:春雷滚滚 莺歌燕舞 鸦雀无声 味觉:香甜 甜甜的菠萝 嗅觉:香气四溢 瓜果飘香 触觉:炎热 凉爽 冷 3.我拓展,我积累: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四季的诗句? (1)小组交流,做好记录。 (2)小组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教师评议并小结: 春季: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5)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夏季: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秋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夜书所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冬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学生熟读,背诵积累。 (二)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听了老师这番话,我对即将到来的一天充满憧憬,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16) (17) (18) 表现。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3)小朋友,你觉得本题中加点的词语用什么方法理解呢?为什么选用这种方法? ①分小组合作交流,看能用什么方法理解加点的词语。 提示:在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一般会想办法去理解(交流平台整理出的方法:查字典、拆拼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理解、图示法、造句、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等方法)。 ②小组代表发言,互相交流,说说词语的意思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评议并小结。 a.“憧憬”这种书面化特别强的词语,一般用查字典的方法,字典查出它是“向往”的意思,再回到原句:我对即将到来的一天充满了向往。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语。 b.忐忑不安 ◊“忐忑不安”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前文“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后文“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前后联系理解,“忐忑不安”就是指小明心里极度不安纠结。 ◊“忐忑不安”这个词语也可以用拆拼法理解:“忐忑”从会意字的角度理解为“心上上下下”,与“不安”合起来就是“心上上下下,不安宁”。 ◊“忐忑不安”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如果你打碎了家里的花瓶,你会怎么想?自责、担心、害怕…… (4)指名多个学生发言,再次巩固理解词语的方法。(板书 词句段运用: 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练一练,学运用: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下面带点词语的意思。 (1)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查字典) ..(2)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联系课文) ..(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看图、找反义词) 三、书写指导。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19) (2)小朋友,观察上面的字,说说有什么特点? ①小组交流。 ②小组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③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这些字有的是左右结构,有的是上下结构,书写时先要注意观察它们的间架结构,还要注意横画写平稳,竖画写端正。竖画要写端正,右边的竖要比左边的竖写得长些才好看。(板书 书写提示:横平竖直) (3)如何写好钢笔字呢? (20-21) ①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②注意握笔和坐姿。 ③做到横平竖直。 2.练一练,学运用。 指导书写。 (1)在书写汉字前,一定要先看清结构。汉字的结构一般分为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独体字。在看清结构的基础上,看清各部分之间的大概比例。 例如“狂、排、铺、印、副”等是左右结构的字。“狂、排、铺”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印”在书写时要注意左右基本等宽;“副”在书写时要注意左宽右窄。 再如“盖、票、雀、寒”是上下结构的字。“盖”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上长下短;“票”字在书写时注意上下基本同样大小;“雀、寒”在书写时注意上短下长。 (2)田字格中的横、竖中线把田字格分为四小格(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书写前要看清汉字的每一部分大概在哪一格的什么位置,尤其是关键笔画的位置。 关键笔画指的是写在横、竖中线上的笔画。如果找准了一个字在横、竖中线上的笔画,那么就定下了整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就能基本上把字写端正。例如“盖”字,其中上半部分的竖和最后一横,两笔就非常的关键,基本上是压着竖、横中线写的。 关键笔画还指整个字中最长或者是最短的笔画,如“印”其中的竖就是最长的一笔;再如“盖”的最后一笔、“票”第八笔都是最长的一笔,“寒”字的撇捺要写得舒展。 (22) (23) (3)中国汉字的最大特点是方块字,但是不同的汉字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汉字都写成是方方正正的字,那汉字就缺少了自己的形体美。 像“目、月、音、亮”等,他们的大体形状就应该是长方形的,我们今天要写的这些字大体形状就应该是正方形的。 (4)汉字书写的一般要求是横平竖直,按照这个要求写出的汉字,可以说是非常的公整,但是谈不上漂亮,因为总觉得缺少一些变化、灵动的韵味。 例如以“横”为起笔的笔画,像“横钩、横折、横折钩,横折弯钩”等,其中的横部分要写得向上斜一些,整个字就会好看得多了;再如,有“折”的笔画,像“横折、横折钩、竖折折钩”等,在折的部分要写得向左斜一些,整个字就会好看得多。 学生自由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我拓展,我积累。 (1)选择在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作业,投影展示,师生评议,相机指导学生在书写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两点。 ①一是笔画要写规范:写字时不能太随意,要掌握基本的规则横平竖直,对于有折、有弯或是有钩的笔画,写起来不能像画画一样,圆圆的,没有棱角,这都是笔画写得不到位的表现。 ②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不管在什么格子中书写汉字,都要把汉字写在“心中的小格”中,即上、下、左、右都空出一定的位置,把字写在格子的正中间。 (2)教师小结:以上说了很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在长期的练习中始终贯穿,不断感悟的。小小的汉字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它是由不同的笔画,不同的间架结构组合成的,在相互的穿插挪让中蕴含着一种和谐、有生命力的美。希望大家能练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 【设计意图:在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先观察,再交流,接着跟老师范写,再临写。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识字、析字、写字,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学习“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2)读一读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如何记忆呢? ①这些四字词语都是描写秋天的词语。 ②背诵时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背诵效果会更好,借助画面不仅有利于记忆,更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后续的运用。 ③分类积累: ◊描写天气的: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板书:描写天气的) ◊描写植物的: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板书:描写植物的) ◊描写丰收景象的: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板书:描写丰收景象的)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4)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秋高气爽:秋天天空晴朗,气候凉爽宜人。 天高云淡:秋天的天空,天气晴朗,天少云而高,云轻薄而淡。 秋风习习:和煦的秋风轻轻地吹。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金桂飘香:金桂,就是木樨,是桂花的一种,颜色是黄色,所以称“金桂”,桂花开在九月,也就是秋季,“金桂飘香”就象征着秋天来了。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五谷丰登:登,(谷物)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果实累累:累累,接连成串的样子。形容果实多。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 2. 练一练,学运用:下面的古诗描写的意境用哪个词语更合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一叶知秋 层林尽染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秋高气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3. 我拓展,我积累: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词语? (1)小组交流,积累词语。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 (3)课件出示有关词语,学生朗读积累。 描写秋天的词语还有: 秋风萧瑟 硕果累累 秋风瑟瑟 秋雨绵绵 秋色迷人 秋风送爽 秋风习习 北雁南飞 金桂飘香 枫林如火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理解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词法……

描写四季的词语)

词句段运用

语文园地二 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书写提示:横平竖直

描写天气的

日积月累 描写植物的

描写丰收景象的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语文园地二中学会理解词语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时,采用先让学生自主交流、小组展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学中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书写提示”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汉字的形体,然后教师示范书写,鼓励学生进行临摹,这样学生在写字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把“眼”中字变成“心”中字,切实提高了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学生书写完成后,再通过展评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拓展延伸的内容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大胆、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