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
读《论语》
《论语》,又一部怀着无限敬畏打开的书,打开尘封的历史,拨开无数信仰折或虔诚或虚无的香火青烟,走近曾经的春秋,走近真实的孔夫子,走进他深刻的思想。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确存在一定的政治意义。但是,论语的主题,一个“仁”,简简单单四画的字,蕴含的不仅仅是历代统治者所推重的儒术。不幸的是我不是叱咤风云的君王,难以读懂孔子的政治抱负,因此我更愿将这位圣者看作授业解惑的老师,以微薄的能力尝试从他一句一句表面浅显而内容深远的对话中,读出那些为学为人的真理。
孔子的言语是宁静的。和儒家另一位圣人孟子相比,孔子安定平和得多。而这宁静不是死水,它暗藏灵动智慧的思想,层层深入,等待读者耐心地挖掘。我读到的,是宁静后的致远。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仅是用眼睛看到的东西来讲述一个深刻的哲理。他或许只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偶然的一瞥,这些自然中安静的生命就烙在他敏锐的心中。松柏耐寒的本质,注定要和风雪抗争到底。人所具有的本质,就应是和艰难抗争到底,而在艰难前坚守这本质,显得尤为重要。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在更多时候会安静地和他的弟子讲讲道理,谈谈学习的方法。孔子的学习思想,对总是茫然着不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学习知识的自己,总是产生一些独特的影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质朴的句子,表达了真正做学问的人,沉湎在知识的海洋中,能够体味到点点滴滴的无穷乐趣。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其深意在于,有智慧的人,对天地万物、人情世故具有通达、透彻的感悟,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有仁义心肠的人,不会为小小的不如意所忧伤。勇敢的人,会不惧任何艰难险阻,朝着自己认准的目标一直走下去,毫不游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