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美学的非理性之路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2009年9月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Sep.2009 第27卷第5期 Journal of Hefei Teachers College Vo1.27 No.5 谢林美学的非理性之路 陈海燕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 [摘要]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一大代表。从总体上说谢林是个理・t ̄-K ̄者,可是在他的美学体系中,却透露出 非理性主义思想的萌芽。谢林非理性思想的形成,有其现实基础。谢林原本就颇具诗人气质,与浪漫派的接近促使他更靠近 非理性主义;而与卡洛琳娜的相爱相离,又让他不自觉地远离理性走向神秘主义。 [关键词]谢林;非理性;诗人气质;浪漫派;卡洛琳娜 [中图分类号]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09)05—0094—04 在德国古典美学史上,谢林被当作是一个理性 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出版了大量著作。 主义美学家。比如他一直在探讨宇宙和人生的发展 在18世纪末期,法国正展开着如火如荼的政治 规律,执着于建立完整的美学体系,致力于划清各种 革命,而在德国,却正经历着一场哲学革命。康德的 艺术的界限等。但谢林关于理智直观和艺术“构拟” 哲学在当时的德国占据着统治地位,神学院的学生 等学说,却被视为是非理性主义的理论根据。关于 们都在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还自发组织了 谢林美学思想中的非理性主义萌芽的具体体现,笔 研讨小组。谢林也参加了这样的活动,并于17岁的 者已有文章说明和论证之oD]这里笔者想从青年谢 时候就第一次研读了康德的这部哲学代表作。但对 林生活的环境和密切交往的人之中释读出几条连他 谢林产生直接影响的,不是哲学权威康德,而是德国 也不自觉的非理性动机,岂不是更能证明他的非理 古典唯心主义者费希特。费希特原本是康德的绝对 性主义? 仰慕者,曾满怀敬仰地去拜会康德,并按照康德哲学 一、诗人气质与浪漫感召 的原则和精神写了一些文章。但随之在有了自己的 谢林于1775年出生在德国的莱昂贝格城。其 关注点后,就对康德的哲学持保留态度,并开始形成 父是一位神学硕士,在当地教会学校教书,后成为符 自己的思想学说。谢林赞赏和认同费希特。谢林的 腾堡公国新教教会的主教。谢林是一个少年奇才, 哲学就是从费希特出发的。起初,他和费希特站在 他6岁入学,8岁学古文,10岁又进语法学校学习。 同一立场上,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批判了否认思 可他只在语法学校学了一年,就已经完全掌握了各 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观点,并接受了费希特关于“自 门课程。于是谢林退学回来,到父亲执教的教会学 我”的学说,把“自我”看作是人类知识的最高原则。 校读书。小小年纪的他,除了自己的母语德语外,还 但谢林受费希特的影响的时问并不长。后来他吸收 掌握了拉丁语、希腊语和阿拉伯语等。他还在杂志 了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和斯宾 上发表过El己写的诗歌。尽管当时德国法律规定, 诺莎的实体概念,开始了对自然变化过程的广泛研 只有年满18岁的人才有资格进入高等院校,可谢林 究,他就逐步脱离了费希特的轻视自然、以自我为中 却在16岁的时候就成了图宾根神学院的一名学生。 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建立了自己的“同一哲学”。 在神学院的宿舍里,谢林与黑格尔及荷尔德林同住 谢林在2O岁的时候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就 一室,在当时,初露锋芒的是谢林,而不是黑格尔。 已经是一个学者了。1798年,年仅23岁的谢林获 谢林比黑格尔小5岁,可他却是黑格尔的学长。谢 得了教授的资格,并被耶拿大学聘请去任职。他颇 林从1794年,还不到20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版著述, 具演说才能,课讲的生动而流畅,吸引了许多的听 [收稿日期]2oo9一o4—2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OO8sk345)。 [作者简介]陈海燕(1976一),女,安徽五河人,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 94 众,很快就成为德国哲学领域一位冉冉升起的“明 星”。正在崛起的年轻的谢林,不仅结识了歌德和席 勒,还以自身的光芒吸引了德国浪漫主义小组成员 的目光。浪漫主义运动最早是在德国耶拿兴起的, 后人称之为德国耶拿浪漫派。耶拿浪漫派经历过对 费希特的迷恋,曾醉心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但 浪漫派受费希特哲学的影响是非常短暂的,他们更 多的是受到谢林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和启发。 “谢林不仅以其特有的诗人气质和性格,而且以其浪 漫的自然哲学深深吸引了浪漫派的主要人物,而且 成为耶拿浪漫派的精神领袖。,,E211oo 1797年,耶拿浪漫主义小组对谢林产生了兴 趣,随后就邀请谢林去参加他们的聚会。谢林接受 了邀请,并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对谢林哲学 思想的认同,让他们彼此接近;而谢林对艺术及诗歌 的兴趣和不凡见解,也促成了这种接近。随之谢林 不仅与耶拿浪漫派的一些中心人物如施莱格尔兄 弟、蒂克、诺瓦利斯等人保持着颇为密切的来往,而 且积极参与了耶拿浪漫派的一系列活动。在喜好冥 想和思辨的浪漫派各成员中,谢林无疑是最具有哲 学素养的一位,他的理论,尤其是其自然哲学思想深 深影响了耶拿浪漫派的许多成员。在某种程度上可 以说,“谢林的艺术哲学代表着整个德国浪漫派的美 学观点,为浪漫主义的文艺实践活动奠定了理论基 础”。_3l2 当然,这种影响是相互的,谢林本人的许多 观点也同样受到浪漫派的影响。 浪漫派的核心观念,就是崇拜自然、崇拜艺术、 崇拜创造个性。虽然谢林对浪漫派的信念并不是全 部支持,但他基本上是认同的,尤其是上面的“三崇 拜”。只是谢林在接受这些思想和观念的时候,还是 有所保留的。 二、第二性的影响 朱学勤先生曾指出:“男性中心的正统文化或称 理性文化,斥女性为感情动物,排斥她们进入社会, 却不料帮助这些第二性在社会边缘构筑成一个第二 世界。在第二世界女性氛围中浸染的作家,最终大 多走向与社会激烈对抗的阴极——非理性主 义。”E43 嘶他认为卢梭、拜伦和曹雪芹都是这方面的 例子。其实,谢林也可以算是一个。 谢林早期在耶拿的时候,与耶拿浪漫派成员来 往非常密切,一度搬到他们那里去住。但对谢林的 思想及创作影响最大的,不是浪漫派的正式成员,而 是一个女子,一个在浪漫主义小组中举足轻重的罕 见的女子。大家称这个女子为卡洛琳娜,她是一位 大学教授的女儿,出生于1763年,比谢林大12岁。 她在21岁的时候出嫁,可婚后没几年丈夫就去世 了。年轻的卡洛琳娜成了寡妇,还带着一个女儿,但 她依然是许多男人追求的目标。她算不上是个绝代 佳人,但天资聪颖,头脑敏捷,胸襟开阔,情感丰富, 擅长交往,行事浪漫。在她带着女儿辗转来到浪漫 主义集聚地时,她成了小组成员们共同仰慕的对象。 最终成为她第二任丈夫的是奥・施莱格尔。 1799年,在谢林与浪漫主义小组成员密切交往 之后,他就成了他们的坐上宾。谢林的个性不仅吸 引了浪漫派成员,也吸引了卡洛琳娜。与众人不同, 谢林没有对她大献殷勤,还与她保持一定距离,甚至 对她的引诱都无动于衷。这反而激起了卡洛琳娜的 兴趣,也激起了她的征服欲。老练且极具女性成熟 魅力的卡洛琳娜主动“出击”,结果只用了两个月的 时间,就征服了年仅24岁的谢林。沾沾自喜的卡洛 琳娜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她成功后的快乐,就得 去面对众人的闲言碎语。随之谢林也遭到了浪漫主 义小组成员冷淡的对待。大家都认为他很愚蠢,在 拿自己的名声做赌注。而卡洛琳娜则被视为一个放 纵情感又自私的女人,她只想得到她要的东西,根本 不顾别人的感受。于是,谢林打算离开耶拿。同时 打算离开的还有卡洛琳娜。就在谢林和卡洛琳娜一 先一后离开耶拿的时候,耶拿浪漫主义小组也以非 正式的方式解散了。 自1799年离开耶拿,谢林与卡洛琳娜就把对方 视为是自己的伴侣。后来,在奥・施莱格尔与卡洛 琳娜正式离婚后,谢林就名正言顺地成为卡洛琳娜 的第三任丈夫。他们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他们彼 此相爱,而且彼此珍惜。尽管在卡洛琳娜与谢林走 到一起之后,一些好事者就一直对卡洛琳娜持有不 好的看法。可事实上,卡洛琳娜对谢林的帮助是非 常大的。在他们相伴走过的十年里,卡洛琳娜已不 仅仅是一个妻子、伴侣,她已成为谢林思想和心灵的 一部分,是激励他创作的酵素,是推动他前行的润滑 剂。谢林是一个哲学家,一个一直想拥有自己的理 论体系的哲学家,他注重的是理性和思辨。但是有 这样一位天性活跃、精力充沛、情感细腻的女子陪伴 在身边,他不能不变的诗意和浪漫起来。于是除了 哲学,谢林也关注艺术与诗歌。岂止是关注,他还自 己动笔写诗;不是自己写,而是与心爱的妻子卡洛琳 娜一起写。E53u。谢林曾发表过几首诗歌之作,并引起 当时在德国文坛举足轻重的歌德的好奇。没有卡洛 琳娜的影响,我们很难想象作为哲学家的谢林会有 95 兴趣去写诗。这对因爱而走到一起的夫妇,是彼此 和抽象的树精们过着那种最不能生育的结婚生活。 他们的情感是诗意的,但工具,即语言,却是软弱无 影响的。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习惯方 面,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心灵和情感。所以谢林 哲学之外的“业余”创作,有可能是颇有学识、富于文 才的卡洛琳娜共同参与的结果。 谢林与卡洛琳娜相亲相爱、相依相伴走过了十 年的岁月。1809年,卡洛琳娜不幸因病去世。她的 力的;他们毫无成效地追求一种能表达他们思想和 认识的艺术形式。”_7J3。海涅先生对谢林的这段评 价,也许不一定完全准确,但起码他是抓住了谢林诗 意的内在性情和浪漫的精神特质。因此我们不难理 解,为何谢林会被后世称之为“诗人哲学家”。 死对谢林的打击很大。在生前,卡洛琳娜对于谢林 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在她死后,就越发明显地 谢林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家,但他的诗 意的发作,也是需要适宜的环境的。1797年,谢林 体现了出来。她走了,也带走了他身上的某些东西, 比如生机、活力,还有创作力。在她死后的一段时间 里,谢林因为思念妻子而停下了手中的所有工作,因 为他根本就什么也干不了。 时隔两年,谢林又结婚了,婚后的生活平稳又繁 忙。谢林的名望与地位是越来越高,可创作上却成 就不大。他倒是有很多写作方面的设想,但他却难 以写出令El己满意的作品。对此,他苦恼无比,可却 没有办法。是的,他得到了他渴望的家庭幸福,但他 的激情、锐气与创造力却在渐渐消失。他生活的现 实性越来越强,他的思想却越来越趋向宗教神秘主 义。一句话,“他以自己的晚期活动背叛了自己的青 年时代”。[。] 三、不自觉的非理性之路 谢林骨子里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一直希望自 己能够建立完整的哲学和美学体系。但是他却有一 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喜欢诗意的没有拘束的表达 方式。“诗是谢林先生的长处和短处。他和费希特 有所区别的正在诗上,但诗既是他的所长,也是他的 所短。费希特只是哲学家,他的威力在于辩证法,他 的长处在于论证。然而这却是谢林先生薄弱的方 面,他更多地生活在直观之中,在逻辑的冷冰冰的高 处他觉得不自在,他高兴在象征的花谷中到处奔跑, 他的哲学的长处在于构成。”_8j3。 因此,谢林虽是一 个哲学家,但在构建他的思想体系的时候,诗意却常 常不自觉地从他的笔端流淌,形成一种清新活泼的 话语风格。 谢林的这种独特之处让他明显区别与德国古典 哲学的另几家(如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而这种表 达上的特征,首先来El于他本人的个性与精神气质。 外表拘谨的谢林,内在实为一个天性活跃,情感丰 富,崇尚诗意与浪漫的人。“谢林先生是这样一种 人,与其说大自然赋予他们做诗的能力,不如说更多 地赋予他们对于诗的爱好,他们无法满足帕尔纳苏 斯山中的仙女们,于是便逃往哲学的丛林,并在那里 96 与耶拿浪漫派因相互吸引而靠近。尽管他们之间存 有分歧,但对于自然、艺术和自由个性的追求还是让 他们走到了一起。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在他的 著述中曾指出,黑格尔是不可以被称作浪漫派成员 的,甚至是席勒,从总体上讲也不可以被划归为浪漫 派;而歌德,与浪漫派的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只有 谢林,才把浪漫派的诗意见解给予了充分的哲学表 达。[8]SS-TS只要你打开谢林的《艺术哲学》,你就会发 现浪漫派的核心观念和理念,在此都有所体现和表 达,尽管某些地方是做了修正的。可以说,谢林的哲 学和美学思想为耶拿浪漫派奠定了创作的理论基 础,而浪漫派的创作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又佑证了谢 林的理论。 关于谢林,学术界几乎公认其政治和哲学思想 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明显的演变。多认为青年谢林 无论是在为当时的政治变革制造舆论方面,还是在 当时自然研究提纲指导方面,都起过进步作用。早 期在他真诚的“青春之火”燃烧时,曾使德国思想界 出现一场巨大的革命,而后期他自己尽管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但却没有对德国的哲学产生什么真正的 影响。至于转变的原因,则有多种看法。西方的一 些学者认为这种转变是谢林创造性逐渐衰退的表 现,主要原因在于卡洛琳娜的死。比如德国的哲学 史家布尔及库诺・费舍尔等,在他们的哲学史著中 都指出了这一点。l9]这种看法的确不是空穴来风。 耶拿时期是谢林创造活动的顶峰。在1799年 至1809年的十年问,他不仅完成和发表了他主要的 哲学与美学方面的著作,还编辑出版了一些有影响 的哲学期刊及评论,把德国的哲学推到一个新的高 潮。而这十年,正是他与卡洛琳娜相伴走过的岁月。 最初他们的结合,遭到许多人的非议和责难。谢林 在哲学领域需要沟通自由与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他又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一端是理性和道德,另一 边是情感和欲望。是屈服于公共的伦理道德,还是 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幸福?年轻且具有锐气的谢林选 择了后者,并得到了他所期望的一切。他和卡洛琳 娜在患难中相濡以沫,彼此信任,相互提升。正是因 为卡洛琳娜的情感激发、鼓舞和推动了谢林蓬勃的 创造力,谢林才会取得令人仰慕的成就。而在1809 年卡洛琳娜因病逝世以后,谢林身心都遭到很大的 打击,他无比悲伤和绝望,经常是闭门在家,却又茫 茫然不知所措。并且自此之后,谢林几乎没有什么 出色的作品问世,尽管他的计划和设想有好多,但都 没有完成。一个女人对于一个哲学家的创造产生如 此之大的影响,这的确是哲学史上罕见的现象。这 也说明,一位情感丰富、才智过人的女子的爱情会极 大地刺激和提高男子的创造力。 总之,谢林骨子里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注重理性 和辨证,其思想中所流露出的非理性是一种不自觉 领略生活及艺术的美妙,讲求自我感情,推崇个性自 由。而卡洛琳娜的死,不仅让谢林品尝到爱人离去, 独自呆在被遗弃的世界里的痛苦和绝望,也让他陡 然陷入无法通过理性去把握的生死之谜中。这种绝 望与迷惑,使他不自觉地远离了理性,走向了宗教、 幻想和神秘主义,并在宗教与幻想中恢复了自然与 匕帝的统一。 [参(2). 考文献] [13陈海燕.谢林与非理性主义[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 [2]邓安庆.思辩与浪漫——谢林哲学的内在精神及其张力结构 rJ]//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德国哲学编委会.德国哲学.第十四 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汝信.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4]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的行为。作为哲学家的谢林,却颇具诗人气质。正 是从他的笔端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的诗意,吸引和打 [5]古留加.谢林传[M].贾泽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年. 动了德国浪漫派。谢林和浪漫派因认同而靠近,又 因靠近而彼此影响。谢林关于自然和艺术的哲学, 成为浪漫派创作实践的理论基础;而浪漫派对无意 识及非理性的东西的推崇,也使谢林不能不受到影 响。但真正影响和决定谢林的精神能力和创造力的 却是卡洛琳娜。她不仅是谢林生活上的伴侣、思想 上的战友,还是他精神上的寄托,创造上的酵素。活 [6]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M].中文版“译者序言”.梁志学,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76. [7]海涅.论德国[M].薛华,海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查尔斯・泰勒.黑格尔[M].张国清,等,译.南京:译林出版 社,2002. [9]王树人,等.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M].第6卷“谢林篇”.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着的卡洛琳娜极大地推动了谢林精神的蓬勃发展, 让他在坚信理性的同时,又渴望透过直观来感受和 (责任编辑何旺生) Schelling aesthetics non-rationaI road CHEN Hai—yan ('Dept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fei Teachesr College,Hefei 230061,China) .Abstract:Schelling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in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Generally speaking,Schelling was a rationalist,but in his aesthetics system,has revealed the non-rational ideas sprout.Schelling of the formation of non-rational thinking,has its foundation in reality.Schelling was well on the poet temperament,and the Romantic nearly led him closer to the non-rational,and with the love of Kaluolinnuo from,again he did not consciously away from the rational to mysticism. Key words:Schelling;;non-rationality;poet temperament;Romantic;Kaluolinna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