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伤寒六经病变本质探讨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国医论坛 2007年5月 第22卷 第3期

FOR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Y2007,VOL.22,NO.3

・5・

伤寒六经病变本质探讨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50001) 郭 任

摘要:通过对伤寒六经生理特点、病因病理、临床表

现及治疗原则的分析探索,认为伤寒六经病变的本质为六类综合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本质分别是毒血症等、菌血症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关键词:伤寒六经;病变本质;综合征历代对伤寒六经病变本质进行了大量研究,有多种学说及解释,皆从一定程度及一定角度上分析了伤寒六经病变的机理。笔者不揣浅陋,就此问题研究认为,伤寒六经病变的本质为六类综合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本质分别是毒血症等、菌血症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 太阳病本质

太阳有敷畅阳气的作用,其气向外,为六经之首,居六经最外层,其气行于体表,有卫外作用。太阳又称巨阳,为人身之藩篱,主表统营卫,其经络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

机体感受外邪(主要指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太阳首当其冲,病则即为太阳病。太阳病为外感病初期,属表证,病邪以寒为主,此时正气能够抗邪,暂时被寒邪所遏。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颈不适或疼痛,脉浮。治疗宜用解表法。

显然,凡太阳病,即为外表皮肤受邪,病在腠理营卫之间,尚未涉及在里之腑脏。故太阳病为受病之始,此时外邪初袭表,正气抗邪于外,其本质为有少量病原体或其毒素等侵入机体中,从而形成较轻的毒血症、菌血症、病毒血症等,故出现上述基本表现。

太阳病包括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等,其病位在肤表,病势向上向外,故当治以解表发汗抗毒等方法。其主方如麻黄汤、桂枝汤等即皆具有较明显的发汗、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1]。2 阳明病本质

阳明内属胃与大肠,为受盛、传导之腑,喜润恶燥,以降为顺。阳明包括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胃主受纳,大肠主传导,人体通过胃肠以受纳饮食,吸收营养,排除糟粕。

阳明主燥,其病易于化燥成实,结聚于胃肠。阳

明病为外感病热盛期,属里实热证。此时外邪入里,邪已化热,正邪斗争激烈,正气因抗邪而亢盛。临床表现有发热不恶寒,汗出而热不退,或腹满痛、便秘,脉大或滑实。治疗主要应用清法与下法,清法适于无形邪热内盛,下法适于有形热结内聚。

显然,阳明病为里实热证,外邪已过表而入里,或因表热传里而成实,或因食物积滞而成实,邪气炽盛于里,故其病变本质为较重的菌血症、较重的病毒血症、较重的毒血症等。此时,机体紧急动员各种防御力量进行抗争,邪正斗争激烈,因而出现上述基本表现。

阳明病包括阳明经热证和阳明腑实证等,其治疗以清热解毒、攻下排毒为主。治疗阳明病的主方如白虎汤、三承气汤即皆具较明显的抗菌、抗病原体、抗毒、抗炎、排毒、解热等作用[2],临床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等属里实热证者,均有显著疗效。实践多有证明,尽早运用清热解毒法及通腑泻热法以清除病原体及其毒素,是治疗各类急性感染性疾病及重症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3 少阳病本质

少阳属胆与三焦,以胆为主,内寄相火。少阳包括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少阳主枢,居半表半里,为机体阴阳和气机升降出入开阖的枢纽。若其枢机失运,则升降紊乱,阴阳失衡,即为少阳病。

少阳病属半表半里热证,外邪内犯少阳,枢机失调,三焦、胆腑皆受其制,少阳热炽,灼伤津液。其病变部位在全身,临床表现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治疗宜用和解之法。

显然,若少阳病则枢机失常,三焦不利,机体阴阳及气机升降出入平衡失调,从而导致机体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对立双方失衡,内环境稳态紊乱,故其病变本质为SIRS。

邪在少阳,属半表半里证,对其治疗,应和解枢机,扶正祛邪,调节平衡,以维护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不能仅仅依赖拮抗或抑制某些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和释放,故可予小柴胡汤。现代研究表明[3],本方具有免疫调节、膜稳定及诱导干扰素、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实验性肝损害、抗炎、抗病原体、解热等作用。4 太阴病本质

太阴主要指足太阴脾而言。脾喜燥恶湿,以升为

・6・

国医论坛 2007年5月 第22卷 第3期

FOR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Y2007,VOL.22,NO.3

健。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脾和胃相为表里,为

气血生化之源。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不使逸出脉外的功能。脾之所以能统血,与其上述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太阴病突出表现为阳虚寒湿郁滞证、太阴脾络不畅证。病邪主要为寒湿。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呕吐,下利,便血,崩漏,紫癜,脉弱。治疗方法宜温中健脾,运化寒湿,通络宣壅等。

显然,若太阴阳虚寒盛,则寒凝血滞;若气机不和,则气滞络瘀。多种致病因素均可致太阴脾络瘀滞,脾失健运,脾胃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脾不统血,从而出现以瘀血、出血等为特征的病理过程,故其病变本质为DIC。太阴病篇阳虚寒湿郁滞证治以四逆汤之类,即具有明显的温阳散瘀止血之功;气滞络瘀证治以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则具明显的活血通络、化瘀止血之功。现代研究表明[4],四逆汤可明显改善微循环等;桂枝可改善血液循环等;芍药可扩张血管、抑制血栓形成等;大黄可活血、止血等。5 少阴病本质

少阴内属心肾。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而藏神;肾藏精而为先天之本。生理状态下,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则血脉畅通,循环周流代谢如常,器官濡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少阴病为外感病衰竭期,系全身性急性虚衰证,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其病机主要为心肾阳虚或阴虚。临床表现为无热恶寒或虚热,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治疗原则为回阳救逆或滋阴清热。

显然,若少阴病则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心肾虚衰,阳气虚无以鼓脉,阴血虚不能充脉,心虚无以主血脉,肾虚不能藏精血,从而可致机体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微循环灌注不足,缺血缺氧,细胞损害,代谢紊乱,重要器官受损等,故少阴病的病变实质为休克。

少阴病包括阳虚寒化证和阴虚热化证,而以寒化证为主。少阴病回阳救逆之主方四逆汤即具明显的抗休克、强心、升压等作用,为临床抢救休克的主方之一,对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均有显著的疗效。6 厥阴病本质

厥阴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厥阴所属的脏腑、经络及其生理功能而言,包括足厥阴肝与手厥阴心包;其二是指阴阳之间互为交通、阴尽阳复这种相互维系、相互转化的特殊关系。

厥阴病为外感病终末期,病机为寒热夹杂或寒热转化,病变为全身性急性虚衰证,正气严重虚衰,无力抗邪,表现为寒热虚实夹杂证等。临床表现有四

肢厥逆,或寒热胜复,或寒热错杂。治疗原则为回阳

救逆或寒温兼施等,灵活多变。厥阴病虽预后严重,但有阴尽阳复,恢复生机的可能。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相为表里,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交混。邪传厥阴,病邪已深,病变脏腑较广,表现复杂多变,即已同时或相继发生了急性、多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

显然,厥阴病与MODS两者在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病情预后等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如皆起于休克、严重感染等;皆为疾病终末阶段;临床表现皆有多器官的功能不全或衰竭;治疗原则灵活多变,若治疗正确、及时,则多可完全恢复;皆有急性与可逆性的特点等。对厥阴病提纲证加以分析也不难看出,提纲证中寒热错杂,上热下寒,涉及肝、心包、脾、胃等多脏腑或器官功能失调甚或衰竭的临床表现,其实质即是体现了MODS的病变特点。

厥阴病应温清补泻并治,主方为麻黄升麻汤。本方证寒热虚实错杂,痰热郁肺,脾虚气陷,甚或心肾衰竭,故治以清肺祛痰,温振脾阳,养阴清热,补益心肾。从现代医学[5]来看,在MODS的发展过程中,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的顺序常表现出相对的有规律,肺脏往往是衰竭发生率最早、最高的器官,胃肠则较早受损或衰竭,随着MODS的进展,则可出现肝肾衰竭等。

综上所述,六经传变是一个联系的过程,如少阳可由本经自病,或太阳转属,或三阳合病;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若因邪盛正衰,每多陷入厥阴;SIRS则由感染等因素,机体促炎与抗炎反应失衡所引致,SIRS被认为是MODS的前驱,SIRS若继续发展,则可出现MODS;少阴病是一个从心肾虚衰、气血不足向厥阴病发展的过程;休克则是一个从亚临床阶段的灌注不足向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发展的过程;厥阴病可由少阳病内陷,或少阴病转变而致;MODS则可由SIRS或休克发展而致。总之,伤寒六经病变的本质,就是上述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六类综合征。参考文献:

[1] 马有度.医方新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328.

[2] 顾武军,张民庆.伤寒论临床学习参考[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2:4542576.

[3] 何新慧.伤寒经纬[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1:39.

[4] 季宇彬.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3:2322238.

[5] 盛志勇,胡森.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北京:科学

出版社,1999:64269.

(收稿日期:20072012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