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部分
首先还是介绍一下政治学相对论资料的主要内容,也主要是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出题规律,第二部分是各本书知识点汇总;第三部分是06年真题答案。
第一部分出题规律
从90—05年北大都是考《国际政治概论》这门专业课,为什么06年忽然改成了政治学概论了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学可以看一篇访谈录,是访北大现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的王缉思,从中,你可以明白改革的原因。这篇文章载《世界政治与经济》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是王逸舟主编。北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为政治学和国际政治概论两部分,但政治学的书目明显的多于国际政治概论,而且根据06年的试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治学是大头,占了整个试卷的140分,国际政治概论基本上就两个名词解释,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全院通考,不可以能以国际政治概论为主,另一方面还是与王缉思院长有关系。所以针对上面的分析,我们把政治学作为政治学概论的主要内容,国际政治概论掌握基础知识。政治学的基础知识看两本指定的教材就差不多了,一本是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一本是王浦劬的《政治学基础》,所以下面的基础知识我基本上以这两本书为主,另补充了一些知识点。对于后面的大题,因为是第一年出题,看不出什么明显的规律,不过每一个题目是与05年的社会和谐相关的内容,提醒大家在平时的备考中注意一下社会热点。同时政治学的大题要想得高分,必须扩大知识面,除了把指定的教材看一下外,如果有时间的话多看一些西方政治思想史如唐士其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对于国际政治,梁守德教师的那本(国际政治概论)很难懂,看个三遍五遍的根本理不清头绪,我建议大家可以先看一下北大往年曾指定的参考书目之——宋新宁陈岳的(国际政治概论)人大版地,这本书脉络比较清晰,把里的知识点掌握差不多了,再对照下面的讲义大纲看梁教师那本,对于王逸舟那本;有时间就大体看看,没有时间也就算了。
第二部分知识点汇总
第一本书:《政治科学》要点整理总结:
一、 基本理论
1、 政治与政治学:政治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权力关系的总汇及其反映。这些权力关系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而首先及集中地存在于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国家及其他与之密切相关的组织及其活动中。这些权力关系包括了权力的占有、权力的获取、权力的运用、权
力的维持、权力的目的等等方面。因此,政治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权力关系的一门科学。具体地讲,它是一门研究权力的起源、权力的基础、权力的合法性、权力的获得、权力的占有者、权力的运用、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权力的维持、权力的目的及权力的丧失等权力的关系、权力现象的科学。
2、 合法性:它的最初含义是指国王有权即位是由于他们的“合法“出身。中世纪以来,合法性的意识增加了,它不再只是指“统治的合法权力”,而且指“统治的心理权力。”现在合法性意指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
政府如何取得合法性?
1) 长时间的存在 2) 良好的政绩
3) 政府的组成结构对合法性的影响
4) 政府通过操纵国家象征来支持其合法性、 3、 权威:是指特定的领导人赢得服从的能力。
4、 合法性、主权和权威: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合法性是对政府的遵奉、主权是对国家的遵奉,而权威是对领导者个人的遵奉。丧失了权威,即丧失了合法性,丧失了合法性也就丧失了主权。、
5、 有关政治权力的多种解释 6、 政治科学的三种方法
1) 传统主义:长期以来,很多古希腊的,中世纪的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采用一种规范的方法来研究政府和政治。他们寻求发现应然或应当,也经常不是有时谈到实然真实世界的情形。他们吸收宗教的、法律的或哲学的价值观,试图确立了一个能使人类最接近善的生活的政府体系。
2) 行为主义:流行与20世纪50年代,他们借用心理学家的方法从选举、民意调查、议会投票和别的他们能得到数字的方法积累数据。行为主义者为政治科学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动摇了一些长期坚持而未检验的假设,赋予政治理论一个经验性的基础。强调通过对人们行为的科学的、实验性的研究来研究人的心理,否定传统的方式如内省、如心理类别分类、如深层心理等等。即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着得清的方式研究,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简单地讲,是将行为主义的方法运用到政治学的研究之中,与传统的方式、与制度研究的方式决裂,将政治学科学化,使它成为一门对可以观察的政治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
我们可以将行为主义革命的主要口号概括为:
在研究的指导思想方面,要扬弃价值判断,提倡客观中立的研究。 方法论方面,是实现科学化,定量化,模式化;非制度化即动态化。 3) 后行为主义:从60年代末开始流行,它是某种程度上可被看作传统主义和行为主义方法的综合,它认识到事实和价值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使用传统主义的定性材料和行为主义的定量材料。后行为主义政治在对行为主义政治进行批评、修正和补充的过程中,主张价值与事实的统一,主张政治学科“政治化”,重新肯定传统方式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地位,积极倡导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7、 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的要素
国家权力与占有一块领土并有着许多共同点(历史、文化、语言)的民族的概念合并到一起。这就是民族国家。
8、 国家的定义与分类、
国家:西塞罗《共和国》:国家乃人民之事业,而人民在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国家是一咱制度性的权力动作机构,它在实施其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
思格斯: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总之,是一个成长于社会之中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为基础的、带有相当抽象性的权力机构。
1) 在人类学意义,我们可以把国家分为单一民族国家或多民族国家。 2) 在政治学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国家分为君主制国家或共和制国家、民主国家或专制国家。
3) 在政治一经济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国家分为自由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干涉主义、 国家保护主义国家(Etat providence).
但我们这里的分类是公法意义上的,即将国家分为单一制国家 unitary state –Etat unitaire (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的)与联邦制国家federal state –Etat federal (还有所谓的邦联制confedercy of state,但在我们这里,一个邦联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联盟,其中每一个保留着它的主权权力)。
单一制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中央政权垄断着全部宪法性权力,特别是立法权及司法权。
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单一制国家都是集权式的。
单一制国家可以是中央集权型的,也可以是地方分权型的(地方分权的
定义,其与权力下放deconcentration和联邦制的区别)。
联邦制国家是指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分亨宪法性权力,其方式及份额 度)各国亦不完全相同。
9.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独立的政府;当在一个固定的领土范围内居住着一个人民(经常是同一民族或有共同的认同感),而在这个人民中又行使着一个合法的政治权力时,便存在着国家.
所谓领土,在现在世界中是三维的:领土.领海.领空.作为国家的基本要素,领土并不只是供人居住一片土地,它同样构成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记时这后一个作用甚至引起不同种族\\人民之间的冲突,如科索沃耶路撒冷.
所谓人民,在过去\\特别是在西欧,首先是指一个民族.在现代,则是指所有服人于一个主权权力的人民.它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包括若干个民族;可以是本国人,即通过血缘关系得到此地位的人,也可以归化了的外国移民,当他们离开自己的国土时,并不失去本人人民的资格.
人民并不仅仅是国家的臣民,在现代国家中,它首行是政治生活中是一个重要角色,是一个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是一国的主权者.按照自然法理论及现代民主理论,它在国家仅力出现之前便已存在,或者说国家是他们的创造物.在国内政治的领域中,人民更多地是被定义为公民,即有权参加政治事务的人.它超越了人们在经济地位\\文化\\职业上的不同,使人们有了一个新的共同身份。
合法的政治权力(政府),是一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一个法人。国家意志因而与统治者的个人意志不同。在国内事务中,它合法地管理着人民,公正地处理人民之间的冲突,以及作为中央权力处理与其他国内法人的关系。它垄断着合法的强制权,单面面制订法律规范,是一个权力机构。当然在现代法治国家中,公共权力也必须在它制订的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10.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传统职能是政治职能,即对外保证国家的主权独立、处理该国与他国的事务,参与国际政治;对内维持社会秩序,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法律和其队规范性规则。
但国家可以有另一种功能,即经济与社会功能。这指的是国家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对社会财富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分配 11 政府类型
1)亚里士多德论政府的六种类型(政治科学)P43 2)按分亨权力的方式划分为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 12.政治权力谱系《政治科学》P67表4-1
13.极权主义:是一次大战后现代技术的独特产物,它本质上是这样一个政府体制。在其中一个政党掌握所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司法的权力。这个政党试图重新组织社会、决定社会的价值观;它还通过控制公民的偏好,监视他们的行动和限制他的自由等方式来干预公民个人的生活。
14.权威主义14,权威主义:常常与极权主义相混淆。它是一个政府系统,在其中,权力由一个小团体行使很少有大众输入。这个团体可能是一个家庭,在这种情况:权威政权是一个专断的君主政体:它可能是一个社会阶层,也可能是个强大的政党。一般是指军队在军事政变后所带来的权威统治。
15,政治意识形态
左派、右派、中间派划分的由来及其各自的内涵 《政治科学》P106 1)古典自由主义 亚当一斯密:《国富论》
一国的真正财富不是金银的总量增加,而是其国民创造的商品、服务的数量。他驳斥了早期的重商主义的观点——认为金币就代表着财富。他认为政府干预经济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在自由竞争中,“看不见的手”——_市场可以协调经济生活的开展;因为人是理性的。社会应当尽量从政府干预中摆脱出来,尽量地自由。“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托马斯一杰斐逊
2)古典保守主义:18实际晚期伯克的思想
人们其实是部分理性的。现存的制度和传统不可能都是糟糕的。将这些制度全部_打碎,人类的非理性冲动将导致无序和漏乱,反过来又产生专制。但他并不排斥变化:“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某些变化,就没有可以保守的东西。他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人类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
3)现代自由主义
19世纪晚期,自由市场并不是可斟完全自我约束的,竞争是不完全的,产生了垄断,这导致了不自由。英国人lT—H格林对自由主义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政府应该参与进来,以保护弱者的形式“侵害“自由。政府应该积极的干预,政府的干预是为了确保足够的自由。
4)现代保守丰史
现代保守主义者是斯密经济学思想和伯克传统观念的混合体,拥护斯密最初的‘‘最小政府‘原始教义。认为自由市场依然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同时从伯克那里继承了对传统的关注,特点是宗教信仰。
5)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剩余价值 社会阶级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6)社会民主主义:伯恩斯坦马克思在制度崩溃与革命的必要性方面错了,改良一样可以产生社会主义,而不一定要通过革命。
7)共产主义:列宁 8)薪保守主义] 9)历史的终结 16, 利益集团
它们是非公共组织,不用对公众负责,然而它们试图通过影响与它们自身有关的公共政策来提高或促进集团内共同的利益。
与政党的不同:
它存在于选举过程之外而且没有对公众负责的义务。政党的兴衰存亡则取决于民众的支持。
1) 目标:政党的目标是通过选举获得权力,而利益集团一般是企图获取所有政的亲睐
2)成员性质大多数的政党为了赢得选举的胜利,需要寻求最大可能的支持。政党的成员比利益集团的成员更加丰富多彩。而利益集团的成员更富选择性,更多得进行了过滤
3)几乎无数量的限制。而政党通常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10个. 17政党:是以通过赢得大选的方式来影响政府为目标的组织;政党制度原则是各政党之间以及各政党与整个政治体系之间的相互彤响。
按西方政治学界公认的观点,政党是:1)以取得政权(各种不同的手段)和行使政权为目的的政治组织;2)有自己的理论、.思想,即有自己特有的意识形态;3)有一企盅熬l的明确酹细领;4于锖一个比较严密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而在这四项定义中,第二二项又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其余三项可以看作是为了达到此目的而必须的手段、条件。具备了这四项定义条件的政治组织才是政党,否则不是。
政党的作用:在现代国家中,政党的作用则被发挥到了极致。总的来讲,这些作用可以被归纳为4类:
l、组织及参加选举。它包括了对民意的归纳成形、候选人的提出、参加选举,还包括了对当选者的日后监督。
2、通过各种形式,在平时向民众提供政治资讯(infonⅡation)。 3、强化人民的政治意识、公民意识,刺激他们的政泊热情,培养他们参政议政能力。
4、使国家的社会生活制度化:成为’公共权力与人民之间的中介,使得各种社会要求制度化地、和平地反映到决策层之中。
17, 政府的基本结构 1)君主制与共和制:有无君主
2)单一制和联邦制: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关系
单一制:政府对地方权威有很强的控制。绝大多数单一制国家拥有国家警察力量并控制地方警察。一般只有一个司法系统,其司法人员由中央任命。
利:中央政府可以统一调配资源和协调计划,发展:其广泛的征税能力为社会福利立法提供财政资源,使得社会福利立法这一任务更容易得以实现。
弊:公民缺乏权力,地方缺乏自主权,明智的政策制定可能变得十分困难 联邦制:联邦制国家保留了相当程度的地方权威,同时容许中央政府拥有足够的权力来管理整个国家。但是这种结合在不同的联邦制国家中差别很大,联邦制的关键之处在于其成员州拥有一定的权力,因此不能被中央政府轻易忽视。
3)对政体的分类有两种可能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者是按照生产方式进行分类的: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所谓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另~种分类法的历史更为悠久,接受的人也更多,即按统治者的人数来分类。在布丹之前,人们一般只谈政体问题。布丹发明了主权的概念,从而使得国体与政体的区分成为可能。
(国体:一国主权的归属形式,政体:一国主权的运用形式。) 国体和政体可以重合,也可以互相矛盾。
最早对政体进行分类的是古希腊的大师们,如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而其中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最为经典!~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政体分类法的基石。
他认为,政体形式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正常的与蜕化变异的,或正义的与非正义的。其分水岭是:前者的统治者以社会成员的普遍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依归,而后者的统治者只为自己谋取利益。
在此前提下,人间的政体形式有三大种可能:一个人执政,一部分人执政,全体执政或大多数人执政。
一人执政的正常政体是君主制(monarchie),非正常形式是暴君制(tyrdnie):一部分人执政的正常政体是贵族制(aristocracie),非正常形式是寡头制(01igarchie);
大多数人执政的正常形式是共和制(r~publique定义)或温和民主制,非正常形式是民主制(d6mocratie)或极端民主制。
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影响了以后的大多数政治学家。盂德斯鸠在此基础上做了一点修正:共和制的两种形式:民主制或贵族制。
君主制的不同可能:暴君专制,或官僚政治,或虚君共和。 贵族制的不同可能:血统贵族,才干贵族一精英政治。
民主制的不同可能:直接制民主,半直接制民主,代议制民主,参与制民主,公民投票制民主,多元民主。
代议制民主可分为议会制与总统制两大类,议会制政体的要义是有一个不负责任的国家元首,政府行使行政权,它向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议会可以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政府反过来也有解散议会的权力。议会制政体又可分为议会主导型(第三、第四共和国时的法国,93年前的意大利)的和政府主导型的(英、德、瑞典)。后者的共同特点是:对政府不信任案的条件限制,政府主导制订议会日程,议会会期的限制等。造成政府主导的原因:1、技术的,国家事务日益专业化,紧迫化。2、政治的,即政党的出现,多数党现像的出现
总统制政体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在总统制政体中,分权因素大于制衡因素,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相互独立,虽仍在互相制约,但相对于议会制政体,其制约手段不那么有力。
政体的分类也可以有另外的标准:法制的、合法的与不依法的(始作俑者:柏拉图)。前者包括了所有的立宪政体,而不论其形式如何,只要政权的组织特别是运用是依法进行的。而后者显然也可以包括所有的政体形式,只要它不依法行事——民主和依法行事是不同的概念;
政体又可分为有限权力国家和极权国家。
还要注意到,典型政体是不多见的。而且在典型政体之外,还会有不同的次极政体。一个政体也可以有不同的实践,如南美的民主外表,寡头实践。
18, 总统制和议会制
总统制:总统不仅仅是一个名义元首而且还是有实际功能的政府的首脑,他和她差不多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并被赋予了相当大的权力,并且不能被立法机关轻易废黜。
优点:政府比较稳定,政府的两个分支彼此不能控制罢免,解散对方。 缺点:重要的事务会在两个部门之间长期僵持,缺乏效率
议会制:选民仅仅是选举立法机关:立法机关然后从自己的成员中选出行政机关,首相与内
阁向议会负责 优点
1)经常发生在美国体制下的行政---立法僵局不会在议会制中发生,这是因为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都由同一政党控制 .
2)在议会制中首相和内阁能很快遭到罢免,议会对首相与内阁的监督作用很强缺点:
1)议员失去了独立性,立法机关不能反驳行政机关或是发挥独立的影响。 2)由于依赖于政党体制和选举体制。如果没有一个政党能单独控制议会的绝大多数席位的话,则必须联合执政。联盟伙伴会经常发生分化组合,因此这导致了政治的不稳定、政府的频繁更迭和行政权威的失落,如日本、意大利。
19, 选举制度
单名选区制:英、美在这种制度下,国会或议会的一员获得多数票(不一定是过半数)便被选为整个选区的代表。
又被称为“多数获胜的单名选区制”或“胜者全得”。实行单名选区和多数获胜制的国家容易形成两党制,如美国和英国。
优点:
1)遏止极端主义的成长,离中心太远的政党将会受到惩罚。 2)它们一般使一个政党在国会里占据多数,因此联盟极少有必要出现 缺陷
1)不能公正或准确地反映公共观点
2)单名选区制教给政党坚守政治中间路线的黄金定律,’政党为了赢得许多中间选票,观点常常趋同,这样导致选民反感,并最终导致低投票率的出现。
20, 比例代表制
这种制度建立在多名选区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一个选区向国会输送几名代表,而不是像单名选区制那样只输送一名,根据获得选票的比例,确定进入国会的人选。
优点
1)立法机关准确反映了公众意见的主流和政党力量。
2)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原则,而不必取悦于所有人。 缺点:鼓励政党分裂 21, 公务员制度:
内容,发展,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22. 为什么会有战争
微观理论:以生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注重对领袖个人的研究:认为人类具有一种侵略性,“人性本恶”。
宏观理论:以历史学和政治学为基础
1)势力均衡:一旦平衡崩溃,就会发生战争。
2)权力等级:在转型时期,当权力等级的界线模糊时,国家就:悔进入战争错觉或想象理论:心理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会在政治领袖的脑海里产生错觉。
23, 维持和平 1)世界政府 2)集体安全 3)功能主义 4)第三方的协助 5)均势 6)霸权
第二本书: 王浦劬的《政治学基础》
我觉得没有必要整理提纲和大体内容了,大家可以直接对着前面的目录看书就可以了,把课本中的基本概念掌握住,同时一些概念可以采取比较对比的方法,比如权力和权利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等等。
补充一些知识点:
第一部分补充政治学的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或者是简题):(参考《国际政治手册》薛龙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很好,很有价值)
1,政治制度2,单一制,复合制(联邦制),3,国体\"政体议会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君主立宪制,5,三权分立,议行合一;6,一院制,两院制(参议院,众议院),
第三院;7,不信任案,8,政党制度,9,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委员会制,
10,公务员制度
第二部分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3.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对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多元主义和一元主义
1)多元主义:强调联合体是在人们的自由活动中自发产生的,它不受谕令的召唤,也没有单一的源头。人类的斗争不可能被包容在一个共同的最高的善或某个终极目标之中。人们的奋斗目标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社会的构成正像其目标一样也应是多元的。
2)一元主义:社会必须而且应当是一个统一体:既然要被同一,必然是社会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关联的部分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发挥功能。当它们为了各
自的目标而发生冲突时,就产生了和谐与秩序的需要。解决办法是寻找包含或超越一般争论更高的目标或善。
每一个联合体都必须以此目标为进行组织。联合体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而社会可能变成一种保持同一目标的组织。
3)欧洲的实践, 古希腊的一元主义的尝试=„___教会一国家二元论„一主权(重视一元主义,对二元论的否定)
24, 政治与经济
1)重商主义:出口大于进口是强大的象征,出超部分以进口国家所支付金银的流入来衡量。
因而,金银的流入与物品的流出被蕾涡是经济繁荣的一个标志。 2)自由主义
25, 权威和独裁主义 。 权威的获得 1)神授权力 2)强权即公理] 3)祖传血.统 4)精英 5)现代革命
26, 被统治者的自由:如何限制政府公权力的滥用 1)宪法和宪政
宪法:是国家的结构、权力分配方式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框架。有没有宪法与一个国家是民主还是独裁没有什么关系
宪政:则完全不同,它意味着用法治来规制政府,意味着政府的行为不能依官员个人的好恶而定,而应当征得人民的同意并按正当的程序进行。对政府行为自由的制约是为了保证公民的自由,暴政则正是由于权力没有制约。
2)自由的关键
外部的制约:二元主义
中世纪的教皇和现代公司的老板们为了控制政治权力,利用他们掌握的宗教资源和经济资源与国家竞争,其重要性在他们试图在政治框架之外,利用社会团体的能力来制约国家,从外部制约权力。
内部的制约:民主制~三个阶段的发展 1)宣称国家属于全体人民
国家与政府是有区别的。政府不等于国家,政府可以加以改变而国家则保持
连续。
3)民主制:人们在有选择政府的权力,政党制来保障。 26,集权与分权:重点掌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27,政治权利与权力
权利(rights)与权方(power)的区别:
前者起源较晚,是法治传统、封建社会、特别是个人主义的产物。它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依赖法的保护。权利的概念也一直在发生着演变。后者从人类_有社会生活时即已出现,甚至早于国家。它可以建立在法、合法性的基础上,但法不是它的必要条件。权力首先是一种力,一种暴力,一种强制支配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本质是超时空的,而且变化不是很大。它不要求其他事物的保护,相反,它更多地是保护者。
从制度的角度来讲,政治权力指的是抽象意义上的国家,或具体意义上的国家机构。
从事实的角度看,权力是一种能源、资源、能力,或用经济学的术语,是一种资本。
但更确切地讲,政治权力应被理解为一种关系,它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类社会中的
一种关系,是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对另一个人、另一部分人的领导、命令、支配关系。这企意”义上的权力强调的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对政治权力的这三种观察角度各有其特点。但我们认为第三种最能够揭示政治权力的内容,反映其实质。
28,民主与法治 ,
法治的历史起源于罗马(对公民自由的尊重),发展于西欧的中世纪封建社会(基督敦义及力量的相形不下),定型于英法革命及北美独立战争(理性化)。它的基零埋忿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不容侵犯的自然权利(或进一步:每个人部器天生平等)。公共权力应当尊重及保护这些权利,公共权力的运行应当受到限制)
1)民主和法治是有区别的。一个法治国家可以是非民主的国家,如罗马,如新加坡。
一个民主国家可以是非法治型的国家,如雅典,如大革命时的法国 2)根本区别:法治的前提是国家里没有一个最高的权威和力量,只有作为妥协的法律是最高的权威。所以中国的法家思想还不是真正的法治思想。而在民主中有一个最高权威:公意或多数,而公意是可以随时变化的。
3)法治的基本诉求是: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制定固定的、执政者不能侵犯的游戏规则,保护所有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对执政者加以限制,不给他留下太多的自由行动空间(每个人都可以预期自己活动的后果)。在政治中,法治的最大优点是限制了统治者的权力,规范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限制了公共权力的活动范同,保卫了公民的安全与自由
4)民主与法治的区别不等于它们的必然对立。相反,现代民主制可能是最易与法治原则融合的制度:因为都强调了人的基本权利、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可以说,在不同于封建社会的现代社会中,民主化可能是实现法治的先决条件。反过来讲,法治也用程序保障了民主制的正常运i亍。
29,自由
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由;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由;哲学意义上的自由(诗意的自由):政治自由。包括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信仰自由、选择自由、参与政治的自由或曰权利;经济自由,包括所有权和国家的经济、社会政策。
绝大部分自由主义者的共同理念和诉求便是:国家权力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恶,是对公民自由的最大可能的威胁,因此有时任何可以限制、削弱国家权力的措施都是好的措施。要严格限制其活动范围,在国家与社会、群体与个体之间划出严格的界限。要坚决防止它的坐大,对其进行分割、制衡。要对政治权力的运用制定出明确的、不容侵犯的规则,即实行法治。
1)政治自由与人民权利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自由分成两大类:自然的自由与社会的自由。按照自然法学派\\启蒙学派的观点,人类在历史上有过一个自然状态,这是一个没有政治权力、没有法律的状态。这时的人是完全自由的——自然的自由,唯一对他们的限制是自然法。
人类的自然状态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所以人们必然要进入社会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后,出现了国家、政治权力、法律,人们不再是无条件自由的了,但他们得到了若干的好处:没有保障的似乎无限的自然自由让位给了受到法律承认、国家保护的社会自由。
这种社会自由实际上便是一种权利:一种不受他人干涉、受到法律的承认及保护的权利一没有所谓的天赋人权,只有人赋人权。所谓的思想自由,是自由思想的权利,所谓的经济自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财产权。正是在这点上,现代自由一权利与现代民主一法治重合起来了。
2)人权的发展史
权利基于平等观念,权利基于法治观念。因此权利的发展史与法治的发展史是同步的:对权利的意识起源于罗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不容侵犯的权利;发展于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每个人在上帝面前均平等,长期缺乏唯一的权力中心,必须以法治、契约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而一切契约中均包含着权利观念;定型于资产阶级革命一资产阶级法权:人人在法律上的平等。《独立宣言》、《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法国1946宪法前言第34.条对传统人权的扩充。
三、政治思想 1, 柏拉图
1) 极端仇视雅典民主制,认为民主制度是造成城邦混乱和政治腐败的罪恶 之源,同时认为私有制会引起争斗,因此他提出了“正义国家的概念”,也就是 “理想国”,他把居民分成三个等级;一是掌管国家权力的统治者二是维护国 家秩序和安全的军人;三是从事物质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他还提出了哲人治国的理念,即应该由哲学家一一智慧的人来统治这个国家。
2) 他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灾难的根源,因此主张“共产公妻” 3) 主张加强教育,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 2, 亚里士多德
1) 国家是一种社会团体,但它是一种最高、最广泛的社会团体,国家是由于自然的演化而形成的。
2) 赞成私有制
3) 提出了两类六种政体的政体理论
4) 法治思想重视法律和法治的作用,明确提出法治比人治优越,并认为国家权力构成应该有三个要素:议事机构、行政机构、市制(司法)机构。这种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有较火影响。
3, 西塞罗 《国家论》
1)关于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目的问题。他认为国家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人类本性所固有的合群性,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国家的目的一是维护正义,二是维护私有财产。
2)关于国家的形式问题,西塞罗基本继承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分类学说,把国家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三种形式。各种政体均有优点和缺点,混合政体才是最好的政体,如果比较三种纯粹的政体,君主制度是最好的政体
3)关于自然法的论述。反对使用暴力,崇尚共同的法律和正义主张在自然法面前人人平等,是系统论述自然法理论的第一人。
4, 洛克
1)批判神学政治思想,否定国王的权力来自上帝,否定王位世袭有合法根据。 2)政府、国家、政治权力起源于“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这一点与霍布斯一样,但洛克重新解释了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三大”自然权利,把财产权看成是最基本的“自然权利”,而霍布斯是将自卫权看成是最基本的“自然权利”
3)与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不同
A, 洛克认为政府是契约的一方,它受契约的约束,不得违背政府的目的,否则人民将根据天赋权利撤换它,反对它。
B, 人民在定约时,不是无条件地放弃全部权利,而是有条件地放弃部分自然权利,特别是资源放弃自然法许可韵人来专门行使,而且要按照社会所一致同意的或他们为此目的而授权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应该由法律而不是命令来统治。
4)只有实行分权的,由民选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政府才能保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
5, 孟德斯鸠、
正式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国家的功能应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种 这三种权力应严格划分开来,由不同的机构来执掌,并实行相互的制衡。 6, 卢梭
1)社会平等学说 2)社会契约论 ‘
3)人民主权学说:鲜明提出“主权在民”的观点,人民有权取消契约,发动起义。
7, 康德
1)国家的观点:起源、目的 2)有关主权和政体的观点 3)有关法律的思想 8, 马克思 1)阶级与阶级斗争 2)国家起源与国家本质
3)革命理论 一、流派 l,经典流派 1)现实主义:
A, 代表人物:汉斯。汉索,最优秀,最权威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1948年出版的《国家间政治》是国际关系经典著作之一,该书5的核心是提出了现实主义六原则。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最全面、最系统将国际关系现实 主义理论发展至成熟阶段,为国际政治理论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理论主张是“以 权力限定利益”的公式以及“现实主义六原则”,强调政治领域的独立性和权 力政治的作用。
其他代表人物:爱德华。卡尔、雷蒙。阿隆、昆两。赖特 B, 代表著作:《国家间政治》
C, 主要观点:认为人性恶并且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中,国家是主要的行为体,政治权力和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关 系的核心问题。谋求权力为政治家的第一要义,甚至可以不受道德的约束。主 张通过结盟实现力量均势、维持世界和平。
2)理想主义
A, 代表人物: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B, 主要观点:人性本是善良的或是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而变好的。在国际社会中,国家的政治行为也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放弃强权政治,建立集体安全来维护世界和平。谴责追求强权政治以谋求自身利益的国际行为,主张国际应根据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原则行事。
3)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A, 代表人物:旨尼思。沃尔兹,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国际关系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人,著有《国际政治理论》《人、国家、战争》等书。
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对现实主义进行了修正,从结构角度重新确切地表现了现实主义并使其体系倦.创立了“结构现实主义”此外,他的理论也以演绎的方式 解释了均势轮回重复的根源。
B, 代表著作:《国际政治理论》
C, 主要观点:在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以及国际关系依然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的同时,注重从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探寻对国家政治权力的种种限制和制约,强调国际关系的秩序和规则,以及国际社会的总体结构功能及其对主权国家对外行为的影响。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的全球系统研究,给
予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以更多的注意。
4)新自由主义学派
A, 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同为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同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和奠基者。两人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是7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作。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的理论
B. 代表作:《权力与相互依存》 “复合相互依存”
c, 主要观点:主张“以全球相互依存为中心”的观点,认为国家不再是占中心地位的国际角色,世界政治经济多极趋势导致众多的角色活跃在国际舞台上。重视非国家角色甚至个人和国际机制的作用;权力不再是国家行为的唯一目标,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指出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逐渐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
2,批判主义: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20世纪90年代流行阳方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种理论,属于批判主义理论的分支。它批评新现实主义的理性原则,主张应用社会学视角看待世界政治,注重国际关系中所存径盼社会规范而不是经济物质结构,强调机构、规则和认同在国家行为及利益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行为体与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依赖关系。
3,冷战后的其他思想与观点 1)历史的终结 2)文明冲突论 3)第三条道路 5)新保守主义 6)原教旨主义
福音主义运动,1920年发起于美国的旨在反对自由主义神学和现世主义的有组织的激进福音主义教派运动;信奉某些基本原则的运动。冷战后主要指伊斯兰极端主义活动
二,二战后各大国的国际战略 1,美国 1)杜鲁门主义 2)尼克松主义 3)超越遏制战略
4)参与扩展战略 5)布什主义
2002年6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首次阐述了被西方舆论界称为布什原则的三大要素。第一,美国战略不再主要是“冷战时期的遏制与威慑原则”,而是要保持“先发制人”(preemptive strjke)的权利,“在最坏的威胁出现之前主动出击打败“敌人”;第二,美国价值观是普适全球的,特别包括伊斯兰国家;第三,美国“试图保持不可挑战的军事力量,从而使以往时代的军备竞赛不再有任何意义,国家同的竞争将局限于贸易和其它和平事业”
2,中国 1)三个世界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不结盟 4)和平发展 3,西欧
1)戴高乐主义: 2)新东方政策 4,日本 1)雁行模式
2)“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5,俄罗斯 双头鹰
三、国际政治的行为体
l,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定义和分类
1) ‘必须是一个实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一定的共同利益基础
2) 必须具有交往的能力,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同自己特性和职能相符的作用。
3) 必须参与国际活动,发生外向行为 2,国家行为体
1)国家作为国际社会行为体的四个基本要素 A, 定居的居民 B, 固定的领土边界
C, 健全的政府组织结柯 D, 完整的主权
2)国家对外行为的前提:国家主权 A, 主权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布丹:最先对主权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论述
格劳秀斯:从国家间关系和国际法的意义上强调了主权的独立、平等和不受限制的基本特性《威约》的实践
联合国的实践
B, 国家主权的地位:三个总体把握
一是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最重要行为体的最最重要表现(主权对于国家的作用);二是主权没有过时;三是正确理解让渡主权的现象
C, 当今世界主权遭到冲击的三种表现:
一是主权被霸权主义的外部力量干涉和分割。“干涉主义”、新干涉主义“ 二是传统时国内事务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 三是主权国家对自身主权的让渡和分享
3)国家对外行为的目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动因 A, 国家利益的特性 B, 如何界定国家利益 C, 国家利益的作用 D, 国家利益的实现 E, 国家利益的性质 4)国家对外行为的基础:国家实力
A, 国家实力的评估,克莱因方程(Pp=(C+E+M)卓(S+w),综合国力 B, 国家实力在对外行为中的作用 c,国家实力构成的变革 3,非国家行为体
1)非国家行为体的一般特征 2)国际组织 .。 A,国际组织的行为体地位 B,国际组织的作用
C, 国际组织的行为特点
D, 最权威的国际组织~一联合国: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联合国的改革?
E, 其他重要国际组织:欧盟,APEC.东盟,非洲联盟,ARF,世界银行,IMF,
WTO
3)跨国公司一
A, 跨国公司的行为体地位 B, 跨国公司的作用 4)非政府组织. 5)跨国政党,绿党 四,世界体系
1,世界体系的形成与标志
2,世界体系的所经历的四个时期极其特点 3;世界体系的基本特征 4,世界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 5,世界体系演变的规律 五,国际格局
l,格局的定义与内涵 2,构成“极”的条件 3,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4,国际格局与时代
5,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秩序 6,政治格局与经济格局的关系
7,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8,对多极化的认识(王毅) 9,多极化与全球化
10,冷战后格局转换的新特点
11,如何认识当前的格局?单极还是多极? 六,国际秩序理论 l,国际秩序与国际机制 2,国际政治秩序的基本特征 3,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4,国际秩序行为规范的基本特征 5,国际政治旧秩序
6,当今国际政治秩序的特征(变化)
7,国际经济旧秩序
8,未来国际政治的主题:国际新秩序之争,美国、日本、欧洲、中俄的各自主张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联系
10 题目: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如阿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七,安全问题 l,安全与安全观 2,对安全问题的一般认识 3,冷战后国际安全问题的新变化
4,当前的四种主要的安全威胁(十六火报告) 5,非传统安全的内涵及特点 6,新安全观的提出和完善 7,新安全观的内涵
8,国际安全治理的发展方向
八,国际政治的永恒主题:战争与和平 l,战争的根源
1) 经济理论:国家制度(私有制,极权制度)„一马克思、民主 和平论
2) 国家理论:国家利益 3) 社会心理理论:人性与战争
2,学界或政治界为防止战争、维护和平制定的药方:国际法(理想主义学派)、均势(现实主义学派)、民主和平论(民主迷信),霸权稳定论(新保守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学派)等
3,核武器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4,如何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九,全球化
1,全球化的动因和主要内容 . 2,如何理解全球化是一个过程 3,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几个问题 4,全球化与相互依存 十,国际机制理论
1,国际际机制的权威定义
“机制可定义为特定国际关系领域的一整套明示或默认的原则、规范、
规则以及决策程序,行为体的预期以之为核心汇聚在一起。”其中,“原则是关于事实、原因和行动特别的指示或禁止:决策程序是作出和应用集体选择的普遍实践。”(1981年克拉斯纳)
2,国际机制的特征 .
1) 主观性:其存在方式是主观的
2) 系统性:强调国际机制是一个包含着诸多层次的规范体系而不 是一个简单的规定
3) 广泛性 4) 权威性
3,在当今世界国际机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1) 促进国际合作与国际协调,充当限制成员冲突和恢复和乎的渠道 2) 充当国际权威,建立世界法律体系
3) 具有搜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功能,为国家代表们提供多元的接 触机会
4) 界定行为体在相关问题领域中的角色。 十三,当今国际政治中的主要问题
1,和平与发展问题:恐怖主义、地区动荡、南北差距、贫富:悬殊、核扩散等
2,相互依存、复合相互依存 3,区域一体化 4,环境问题 5,恐怖主义的根源
1)南北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增大 2)强权政治的直接结果 3)地区动荡
十四,国际政治的制约影响因素 1,地理环境,地缘政治理论; 2,新科技革命 . 3。经济因素
第三部分06真题分析及其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所以每个题目答4个知识点再来个总结就:
oK了)
l,政党:按西方政治学界公认的观点,政党是:1)以取得政权(各种
不同的
行使政权为目的的政治组织:2)有自已的理论、思想,即有自己特有的意
识形态;
个完整的、明确的纲领:4)有一个比较严密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而
在这四项定义中
第一项又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其余三项可以看作是为了达到此目的而必
须的手段、条件。
具备了这四项定义条件的政治组织才是政党j否则不是。
2,代议民主:又称间接民主,是由人民选举出特定的公职人员实行社会
政治管理的方式。
代议制民主的基本原则是保证人民的权利要求通过代议制政府得到
实现。代议制民主
的基本原则是保证人民的利益要求通过代议制政府得到实行,而防止
公职人员背离人民
的利益行使权力。、在人类政治史上,间接民主是得到最广泛运用的
民主形式。
3,联邦制:、国家结构的一种,与“单一制”相对而言。它由几个成员国
(如共和国、邦、
州等)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设有最高立法机关和
行政机关:有统一
的宪法和法律:由联邦行使国家的立法、外交、军事和财政等主要权
力,各成员国按照
联邦宪法规定,设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宪法和法
律,在自己的管辖
区域内行使职权,领导地方各级政府;成员国的公民除有自己的国籍
外还同时具有联邦
的国籍。最高立法机关实行两院制的联邦国家,通常有一个院由成员
国选派代表组成。
如美国的参议院。一个院按选民比例普选产生,如美国的众议院。随
着中央集权的加强,
有的联邦制国家实际上己成为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4,国际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心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
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当今的国际格局处于“一超多强”向多极格局演变的过程中。
5,综合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组成,有形的和无形的,我们称之为硬实
力和软实力。硬实力主要是指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资源力等等;软实力主要是指-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政治体制,政治局势等。其中在这两者中:‘硬实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软实力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同时综合国力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地。
二,简答(一个15分) l;行为主义革命的诉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治学家主张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法米研究政治,发起了“新政治科学运动”,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成为美国现代政治学的主流。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地: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了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行行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形成了大量边缘学科:其六,规定了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在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这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2:.比例选举制和多数选举制对政党格局的影响。
比例代表制是选举制度的一种,与多数选举制相对而言。这种制度建立在
多名选区的基础上,即在一个选区中有多个议席,各个政党按在该区获得的选票比例获得相应席位。例如一个政党在一个有10个议席的选区中获得60%的选票,它就获得六个议席,由本党居前六位的候选人占据。获得10%选票的政党就只有一席,由本党第一候选人占据。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为精确起见,有两种主要的方法来进行技术处理。一种是黑尔计算法或。最大均数法“,另一种是德洪特(D’Hondt)制或”最大残数法”,但两种方法都对弱小政党在议席分配上有
利而对大党没有明显的好处。因此在这种选举制度下,容易形成多党制。比例代表制的优点是议席更为准确地反映了公众意见和政党实际力量。他们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党派理想和原则而不必走中间路线,公众也能做出明确的辩认和选择。一个小政党可以从议会中获得一两个席位而存在,却不必被迫与大党联合并淡化自己的观点。政党结成联盟。
但这种联盟经常不稳定而且不能在重大问题上形成决策,从而出现频繁的
倒阁现象,不过这种现象也正在减少。 。
单名选区制也是选举制度的一种,与比例代表制相对而言。是指:一个选
区只有一名代表:竞选者只需获得相对多数票而不一定过半数就能将其它竞争者的得票全部揽为己有并当选为本选区的代表。这种制度也被称为”多数代表制(plurality sys。tem)”或”胜者全得”。英美实行这种典型的单名选区
单名选区制的精髓就在于,只有在选区内获得排名第一的候选人才能全权
代表这个选区,这种制度被认为促使了多个利益集团和政治团体结合为两个大的政党,极易形成两党体制。①
因为在多党竞争而只有一个胜出的规则中,至少有两个失败的政党会认识
到彼此联合对于下次的选举有利,另外的政党也会因为同样原因而被迫合并。第三党虽然能够在这种种制度下存在,但没有多少获胜的机会,他们只是作为大政党的反对群体和压力团体而存在。而”废票心理学(was ted votepsy cholgy)”更进一步侵蚀了第三党及其它弱小政党的支持,就是说那些可能会支持一个小政党的人认为,他们的政党不可能赢得胜利,但至少为了能使其选票发挥作用,他们就转而决定在两个大的政党中选择一个不太反对的政党。这个因素推动了英国自由党的衰落。单名选区制具有一些优点。它所造就的主要大党会坚持在政治谱系的中心活动,从而遏制极端主义的成长。在多数民主国家里,公众的观点是一条钟型曲线②,即持中间路线的人居多,极左和极右都是少数,任何偏离主流观点的政党在这种选举制下都会因徨.一不到多数支持而被扫地出门。由于政党数量的减少,一个大党一般会在议会里占据多数,很少有政党联盟出现的必要,稳定的议会多数通常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政府,这使得统治变得更容易。
不过,肚者全得的单名选区制也有明显的缺陷,它在议会中制造了一个多
少有些人为色彩的多数,失败的政党即使获得49%的选票也得不到任何代表权,选举的胜利和失败都被扩大,这对于第三党尤为不公平。可以看出这种制度在真实、准确地反映公众观点上有多大程度的歪曲。此外,单名选区制创造了政党恪守中间路线政党总是宣传着相似的政策,选民因难于区分而,
3,违宪审查及其意义。(这个题目我在平时的复习中没有准备到,当时就
是靠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写了一些内容,这算是一道考查学生知识面宽广的题目,首要平时多看课外书。)所谓违宪审查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所进行的具体法律意义的审查和处理。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制裁并处罚违宪行为,尤其是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违宪法律和法律性文件的行为以期达成制约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保证宪法的有效实施,并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
违宪审查的意义在于,第一,保证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及行政机关的行为,
是人民或其代表意志的体现;第二,保持一国的法律在宪法之下的统一性
4,和平崛起的重要内容(这是政府发表的白皮书,最好表达正确些)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l世纪中叶,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和
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决心走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时代特征,同经济全球化联系又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的发展之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利用的世界和平的有利时机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就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同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长期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就是永远不称霸,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三,论述题:(一个35分)
1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及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这个题目主要是和去年的和
谐社会有关系,我个人觉得这个题目好像用不上什么政治学的原理分析。在答题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依据公共课政治的内容来答题地,就像答改革稳定发展三者的关系来答地。后来与考上的其他同学交流时,他们也说是按这个思路来答地。)个人觉得这道题目没有多少参考价值,答案就省了。如果你想整理的话,就按我刚才说地答就可以了。
2,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的社会基础。(其实这个题目没有固定的标准
答案,还是那话言之合理,自圆其说就可以了。因为我们考上的几个在交流的过程中,首先对政治制度的分类就不一样,下面的内容更不相同了,但是我们都考了110分左右。)我韵答案如下(仅供参考):条件决定地。
下面我通过统治方式的不同,总结出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社会基础。 (一)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国家政体,它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得何
种形式去组织那些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国体一般分为君主制和共和
制,产生不同的 政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儿个方面:
(1) 政体和国体密不可分,国体和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般来说,
国体是政权鲴织形式的基本决定因素,有什么样的国体就有什么样的政体为之服务。
(2) 除了国家的阶级本质之外,具体的历史条件、经济生活方式、文化
传统、民族构成以及政治力量的对比等因素也影响着具体国家和历史阶段中具体政体的选择。
(二)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的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
党的社会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政党制度可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多党合作制。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其中主要是:
(1) 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 (2) 各种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成熟程度。 (3) 不同的国家政体。 (4) 不同的选举制度。
除此之外,影响政党制度的因素还有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结构、地域等因
素。
(三)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
间关系的构成方式,一般分为单一匍J和复合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历史传统原因。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向政治制度产生的社会基础主要是以下
几个方面:
(1) 国家性质的不同,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各国的政治制度都是
为本国的统治阶级服务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服务,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服务。
(2) 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同是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实行君主制而法国
却实行总统制。
(3) 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美国实行联邦制:民主制都与这个国家的历
史文化传统有关系。
(4) 影响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社会基础还有,具体的历史条件、经
济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民族构成以及政治力量的对比等因素。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概论
1、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
所谓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指的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从中国的角度研究国际政治演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主要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来全面地分析世界实际;
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主要以国家为中心,将生产力标准引进国际政治,更多地从经济和政治结合的角度考虑国际关系,强调以改革促进发展经,维护世界和平。
任何国际政治理论是为一定的利益服务的,都有各自不同的国家特色,但都不一定明确宣布这一点,而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明确宣布这一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国际政治理论,是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而且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情况与传统文化,表现出与其他国际政治理论不同的中国特色。这既表明了中国是一个大国,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国际政治理论,又表明试图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不同于西方国家国际政治理论的国际政治理论。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的政治体系、格局、秩序的形成和演变的规律。
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社会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
有机整体,且以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和不平等性的基本特征。
国际政治局是充当主角的行为体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它的基本要素是以“主要关系”为核心。格局中的主要关系不仅表现为集团对抗的大国争夺,还出现了相互协调与合作的现象。
国际政治铁序指的是主要角色(国际社会行为体)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它以主角的对外战略及其实施为基础,表现为主要角色在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地位。
国际政治体系、格局、秩序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国际政治体系不是各行为体政治之和,也不是世界各种政治现象杂乱无章的混合体,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按一定的规律运动。格局就是这种内在联系和规律运动的具体 ,而秩序就是这种内在联系和规律运动的运行机制和规划。 3、什么是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的内容是什么?
国际政治指的是行为体为了自身权益的需要实施对外政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它是全球范围内战争和和平,强权与民主,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政治现象的统称; 是行为体运动状态和运行机制的结合:是国际政治体系、格局和秩序的统一;
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综合现象。
国际政治既是围绕权利和利益矛盾运行,又是追求稳定秩序的过程。 它以世界经济为集中表现;以国家对外战略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内容;
其直接目标和主要表现离不开国家权益;其实质是国际关系中以国家关系为主要表现而形成的阶级关系。 第二章:国际政治行为体 1、国际政治行为体的概念
国际政治行为体指的是国际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能参与对外政治活动,并能独立自主发挥作用的实体。它是构成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一般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必须是一个实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一定的共同利
益基础,并以某种纲领原则为纽带。
2) 必须具有交往能力,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为行为
体不一定要有实力(人为的),只要有能力(天赋的)。 3) 必须参与国际活动,发行外向行为。与世隔绝,闭关自守的实
体,不能成为国际政治的行为体。
上述的三个条件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以实体为的依托,以交往能力为基础,以外向活动为标志,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是稳定和外向,稳定来源于有组织实体,共同利益基础和联结纽带,外向主要表现为参与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形成国际行为体的实体,按性质分类,可以区分为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
A、国家行为体——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国际政治最重要、最广泛的行为体。这是因为它是稳定的政治经济实体,拥有主权,并能
以其它行为体所不能具备的强大能力和组织手段,平等参与决定世界事务。
国家行为最重要的基本行为体,主要在于它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国际政治是以主权国家的诞生及其交往为前提,以国家间关系为主要内容,并随着国家的兴衰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而演变。 国家作为最重析、要的基本行为体,主要在于它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关键。国际政治是以主权国家的诞生及其交往为前提,以国家间关系为主要内容,并随着国家的兴衰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而演变。 主权是一个国家的属性,指的是国家独立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权的特征是具有最高权威性、绝对的排他性和无可非议的合理性。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最重要的行为体的重要表现。 国家基本上具有三重性:阶级性、民族性、国际性 1)阶级性
国家是在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实现政治和政治管理的工具。 家是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消灭了,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国家的阶级性,主要体现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主导意识形态上,其外向活动和外交战略的运行全都渗透着统治阶级的利益. 2)民族性
国家是由民族组成的,是民族的代表.民族国家,以爱国主主和民族主义为基础,是民族意志和国家意志的统一.
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主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都是在民族的范围内才得以实现,决不能忽视民族的利益.离开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任何阶级都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
国家的民族性,核心是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和民族意志为标志,显示出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统一. 3)国际性
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处于市场体系和国家体系之中,其生存和发展必然受世界体系和全球利益的制约.国家离不开世界,其生存与发展必须同世界相联系.
在国际社会中,各国国家权益是对等的,相互依存的,不得相互损害. 各国要处理好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关系,必须以主权为依据,离开了国家主权,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凝聚力难以维护,其国际性就会走向邪路.
国家的三重性,以主导的意识形态为代表的阶级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性和以主权完整为界标的国际性,显示了国家的三重凝聚力,是国家行使基本行为体作用的源泉和保证.国家的三重性,是统一不可分割的.
B、非国家行为体 1)阶级与政党
“阶级”指的是按照不同经济地位所形成的社会集团。 “政党”是阶级的代表,一般是由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 阶级往往通过政党的活动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国际性的阶级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党际关系是阶级关系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政党是近代社会的特殊现象,是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分不开的。
政党的主要活动就是夺取政权。只有掌握了国家政权,政党才能作为国家代表,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以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 2)民族解放组织
民族是构成国家的主要部分,它是使用一种语言,具有同样的历史背景,传统、文化思想和感情的人类共同体。民族实体享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心理状态,有固定的居民,地球,追求民族的共同利益。民族解放组织虽然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但代表民族的愿望常常直接或间接对国际政治产生影响。 4)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跨国界的多国联合机构。它们在国际政治中能够发挥主权国家所不具备的独特作用,能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国际组织是三个以上的政府或民间联合,并通过法律条文组织起来的联合机构。它在国际上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法律人格,但它不是超国家组织,不能凌驾于会员国国家之上,不能干涉其成员国的内部事务,要组成国际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Ⅰ)多国,至少三国以上,主权国家和群众团体是国际组织的主体,也是行使权力和进行活动的保障;
Ⅱ)以联合面目出现,有正式协议作为纽带; Ⅲ)宣布特定的目的和原则,其活动只限于国际事务。
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行为体的重要部分之一。它给国际关第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对世界政治经济有重要的影响。 a) 国际联盟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的产物,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成立的,其宗旨是“维护和平”、“尊重并保持所有聪明各会员之领土完整及其现有之政治独立,以防御外来之侵犯”。 主要机构:行政院、大会、秘书处、常设国际法院。
虽然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维护和平和反对战争的愿望,体现了存在于各国的和平运动的要求,但实际上控制在英、法等大国手中,是用以推行帝国主义政策的工具,因而无力解决三十年代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存在的重要矛盾,大战爆发后名存实亡,1946年4月宣布解散。 b) 联合国
1945年10月24日成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基本原则:1)国家主权平等 2)互不侵犯和领土完整 3)互不干涉内政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5)不得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 6)集体相助与和睦相处
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处;国际法院。
意义:联合国走过曲折道路,也犯过严重的错误,但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外国军事侵略和占领,推动改革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关系,
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指的是那些超越本国国界,在另一个或多个国家建立分公司的经济组织。战后,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各国间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一些大企业在国外设立了自己的分公司,有些甚至有影响其所在国国计民生的能力。
跨国公司的最终目的,就是设法增加其每一年的利润,争取最多的利益。因此,它会设法解除一切障碍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的投资数量庞大。如果一下子撤回投资数目,很可能会造成被资国的经济破坏。跨国公司因此可以利用其在被投资国的实力来影响一切对其的发展不利的政策。这就表示跨国公司实际上是能够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的,它只是间接地发挥作用。 3、国家主权过时论
“主权过时论”是由西方较发达国家的一些学者主张的。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即相互依存的程度已加深了。全球性的问题(例如:走私、毒品、环境等)在逐渐增多,再也不可能依靠一个国家来解决,因此,应该依靠合作和国际组织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来,国家主权确实受到了削弱。国家主权削弱,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增加,但并不等于国家主权已过时,因为: 现在的国际社会仍然以主权国家为主要行为体; “过时论”是西方国家为了干涉别国内政而提出的观点;
同意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多,国际组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主
权也一点一点地削弱。但这并不是主权过时,而是国家自愿让出主权,表明它是以自己的主权让出一部分权力以便联合解决世界问题。例如:联合国内所签定关于实验核武器的条约,各国可以自愿与自主决定参不参与。 4、国家权益
国家权益,是国际政治的动因和直接目标,是各国参与国际政治活动和扮演行为体角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可分为强权利益和主权利益。 强权利益是以权力为界定的,它以追求霸权、热衷干涉、迷信实力为特征,奉行“强权即真理”的哲学。
主权利益指的是国家应享有的权利,权力和利益。它包括: i) ii) iii) iv)
国家安全权益 国家政治权益 国家经济权益
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互利权益
它建立在主权的基础上,不以实力为标准。 主权利益必须是:
a) 主权范围内的利益,符合国际法准则 b) 阶级利益同民族利益的结合
c) 本国利益同世界各国利益在主权利益在主权原则上统一 d) 同实力相分离,相互平等
主权利益和强权利益是完全相对的,具体区别是: i)
主权利益以国际法为依据,符合国际法,但强权利益不是;
ii) 主权是国家本质属性,主权利益是天赋的,自然的。强权利益则是人为的,即依靠。实力追求的权力;
iii) iv)
主权利益是国家固有的、内部的。强权利益是外来的; 主权利益是平等合作的,但强权利益是不平等的,干涉别国的。
总的来说,主权利益是国家应享有的权利。主权利益的重点在于维护和平,争取正当的权益,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
主权利益只能争取和维护,不能扩大。一旦扩大,就是强权利益。强权利益是以互相争夺权力为基础,扩大和不平等的。
一般来说,主权利益不会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局面,但强权利益则可能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或冲突。 5、国家权益与国家利益的区别
国家利益突出的是权力,或以国家的需要为前提,或以权力作为判断,随意性大,往往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说法不一:
国家权益包括权利、权力和利益,突出的是权利。它区外为主权利益和强权利益,可以依据国家法准则明确判断其正确与否。
第三章:国际政治体系
1、概念: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政治行为体间(国家、阶级民政党、国际组织、民族解放组织、跨国公司)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所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即主要的主权国家所形成的国际社会整体。
国际政治体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国际政治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并非是一个实体。它没有一个系统的组织结构,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国家属性。它也不是世界政府、世界集团或世界性国际组织,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国家属性。它也不是世界政府、世界集团或世界性国际组织,无法对其组成部分行使权力。
总的来看,国际政治体系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和不平等性的基本特征。它宏观地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客观存在,由所有的行为体组成,范围较广,只能以格局和秩序的形式来显示表现自己的内容。 2、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 i)
原因
国际政治体系始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它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进行,以世界经济为基础。
在封建时代,国家间采取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对外贸易比重极小,加上交通不发达,又无现代化的通讯联络,因而限制了相互往来和联系。 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资本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后,开始向亚非拉国家扩张,建立殖民地。迫使整个世界进行国际分工,因此又形成了世界市场。整个世界相互联系密切,日益国际化。全球经济联系的增强使得东西方国家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而形成一体,于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化,形成了全球性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出现了全球范围的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正式形成了统一的国际政治体系。
ii) 形成的条件
a)两次科技革命的成功
被称为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机器和蒸气机的发明以及其后被称为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电的发现,使大工业脱离本国基地,面向世界,造成国际分工的条件,为海外殖民地扩张打开了方便之门,消除了民族消除了民族壁垒,加深和扩大了各国的经济关系。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再是独立自守的单位。而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 b)垄断的产生与发展
垄断统治通过资本的输出,既把输入国变成债务国,又能实现对输入国政治经济的控制,使殖民地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性更为深刻。
c)殖民扩张的全球化
殖民主义是国际政治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原因:pg115)。它加快了世界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促进了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 iii)
标志
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以世界经济为基础,其主要标志是: a) 国际分工的完成
国际分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是国内分工超越国界广泛发展的结果。它通过资本输出,加深了宗主国同殖民地半开展地间、工业国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使之真正成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国际分工是世界经济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它的主要作用是同殖民地扩张相配合,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把世界各国连接成一个
无法分割的世界体系。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市场,以世界货币为纽带,是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换的场所。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就是欧洲市场扩大到全球的过程,其关键在于把世界所有国家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均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流通之中。 c) 殖民体系的形成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是帝国主义统治、控制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所形成的整个总体结果。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建立于世界被瓜分完毕之后,它标志着帝国主义对被压迫民族的统治和掠夺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使民族压迫与剥削成为世界普遍现象。 3、国际政治体系的演变 i)第一时期
从19世界末、20世纪初到俄国十月革命前,纯粹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体系。这个体系既把各国家的政治经济变成国际政治体系整个链条中不可分割的环节,又把世界区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又连接在一起的根本对立的国家,就是少数的帝国主义大国以及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是以私有制为核心,以帝国主义国家为基本行为体,建筑在少数帝国主义大国压迫和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基础上。 ii)第二时期
从1979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
给世界政治体系同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并存的矛盾统一体。由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两次世界大战,纯粹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开始破裂,社会主义世界政治体系脱离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的链条,成为一个独立的,日渐巩固发展的体系,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iii)第三时期
二战之后(?60年代开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系、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脸盘儿政治体系和发展中的民族主义国家政治体系相互间既矛盾又统一的整体。在50年代末,60年代期间,国际政治的两大体系的并存局面开始演变为三类国家体系的统一体。这是国为亚非拉地区逐渐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导致了一系列主权国家的诞生。从此,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便分裂为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的民族主义国家体系。曾统一世界的资本主义体系又受到了进一步的沉重打击,其影响并不亚于社会主义世界政治体系从资本主义体系中脱颖而出。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体系,从性质上说,属于资本主义体系,但其利益、要求和愿望是同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的。
当前,在国际政治体系中并存着两种制度,三类国家。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进一步加强相互依存的局面。三类国家体系内外都在寻求和平共处,注重发展经济,但内外的发展却是不平衡的。
第四章:国际政治格局
1、概念:国际政治格局,指的是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主要角色间相互作用和组合形成的一种结构,即国际政治中不同力量或力量中心相互作用形成的和一咱结构或力量配置:是国际政治体系内部形成的不同力量分布。
它具体表现为主要角色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等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各样关系,以及相互间展开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抗与合作式样。如果正确判断国际政治格局,必须弄清: i) ii) iii) iv)
主角是谁,即力量中心共有几个? 主要关系是什么,即对立或合作? 式样,即几极?单极、双级或多级? 纽带,即形成力量中心的因素。
上述就是构成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要素,它们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
2、构成格局的要靠 i)主角
主角指的是国际政治中具有关键性影响和作用的行为体,即国际政治局的构成力量。主角一般是影响全局的主要行为体。要充当国际政治的主要角色,就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a) 具有完整的国家主权或彻底独立自主的特性,能直接参与决定国际事务。
b) 在世界经济、政治与军事关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大实力
c) 具有关键性或制衡性作用,影响全局。
例子:中国。中国在经济与军事的势力虽然比一些大国相对弱小,但它享有国家主权,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又善于国际关系,处于国际政治中的制衡地位,符合充当国际政治格局主角的条件。 ii)主要关系
“主要关系”指的是主角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即主角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关系是合作还是对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主角国家间的关系,盛行军事集团关系、势力范围关系,均势关系和争霸关系,这些都是强权政治的产物,但进入80年代 国家权益为基础,以对话为 iii)式样
格局的式样是格局的格式,不仅呈现可见的格局现状,而且还显示格局的规模。它是格局的“外貌”和具体表现,是由主角和主角关系组成的。国际政治格局式样,既明确提示了主角和主角关系的本质内涵,又为它们提供了集中的表现形态。简单地说,国际政治格局的式样,指的是国际上有几个力量中心,会形成几极的格局。
例如:在80年代以前的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两个相对立的强大国家。它们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力量中心。那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便是两极格局。 iv)
纽带
格局的纽带,是指形成力量中心的因素。在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中,
必定有一个或几个要素作为联系纽带,一些行为体按照一定的利益或目的形成一个力量中心。一个例子就是世界各国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为纽带,形成了联合国,使它在世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要构成国际政治格局,就一定少不了上述所提到的要素。随着时代的演变,形成各要素的构成也都在改变,使得国际政治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3、行为体与主角的联系与区别
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角,来自国家政治体系的行为体,得身为一个行为体,并不一定能充当主角,必须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充当主角的条件。行为体的外向活动及其作用,不分大小,或直接或间接、或主动或被动、或全局或局部、或自主或依附、或强大或弱小,均不受影响,但主角的活动及其作用必须是直接的、主动的、全局的、自主的、强大的。这就是主角与行为体的区别。 4、试述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在二战期间,美苏通过雅尔塔体制把世界划分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势力范围。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失去了合作的纽带,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与矛盾日趋增长,导致双方进入冷战局面。因此从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到1991年以前,国际格局在不同时期关系与式样所发生的
在1947年3月美国总统 正式发表宣言,宣布世界划分为两大阵营——“集权制度”(指社会主义国家)
和“自由政体”(指西方世界),并提出对苏联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苏在战争时期的合作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1949年4月,在美国的主导下,美国与西欧国家成立了一个主要是用来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同年的 月,美、英、法在其管辖内的德国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政府”,也称“西德”,由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宣告成立。
此时,苏联也在东欧地区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成立了东欧集团,在苏联的控制下,“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于1947年9月成立。在成立的大会上,苏联正式宣布世界划分为两大阵营,那就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和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在1949年1月,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同年10月,苏联在其管辖下的德国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称“东德”。这使德国于1949年10月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在1950年2月,新中国与苏联签定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因此,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集团也从此诞生。在1955年5月,苏联与各东欧国家成立了“华炒条约组织”,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成为两大军事对立集团,显示了两大阵营在军事和政治的全现对峙。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两大阵营的对峙情况已演变三大世界并存的局面。这主要涉及到三个因素。首先是两大阵营内部产生分裂。到了50年代末,西方阵营出现了摩擦和矛盾。那时,日本不但已恢复了战前经济,而且迅速的发展,对美国的经济地位日益提出挑战:漫无边际的戴高乐将军提出要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退出了北约的军
事一体化组织,并且不顾美国反对,实现同中国关系正常化;德国在60年代末提出了“新东方政策”,主要是改善对苏联同其它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便遭到削弱。此时,苏联因为把党的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因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经过了1956年的波匈事件以及1960年代末中苏关系的恶化,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也从此开始解体。
其次,亚非拉国家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都纷纷获得了独立,形成了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召开了第一个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标志着新独立国家联合的开始;兴起了不结盟运动;成立了七十七集团为亚非拉国家在世界经济上的代表,从而突破了两大阵营的界线。
再次,美苏以升级为超级大国,形成称霸世界的争霸关系。双方的经济、政治利益虽然不同,但对外称霸的目的是相同的。它们所实施的霸权主义不但扩大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也造成了各自阵营的国家的不满。
国此世界的格局虽然仍处在两极格局的美苏冷战局面下 ,但两大阵营全面对歭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到了80年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各国的发展并不平衡,而这一本平衡性也在日趋深化。于是,在冷战框架下的格局又出现了新的变化,那就是东西南北的复杂关系。东西关系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的关系。东是指以苏联为首,以东欧国家为主要成员的西方集团,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及七国经济首脑
会议则是其政治与经济集团。在东西关系的核心是如何维护世界和平的问题。南北关系是指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与美日欧为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南北关系主要涉及到世界的经济发展问题。随着东西南北关系的深化,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的趋势又进一步有了发展。
到80年代末,美苏之间出现了缓和的趋向。戈尔巴侨夫的“新思维”的提出意味着苏联试图放弃与美国对抗的政策。缓和美苏关系。处于经济困境中的美国也有同样的想法。随着苏联在1991年的解体,美苏之间的冷战也随之结来,世界的两极格局不存在。旧的国际格局已结束,但新的格局还未形成。于是世界便进入了格局转换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在国际舞台上所有出现的新力量中心都在纷纷地发挥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实力与作用,以便显示其能够成为世界格局的一极的能力或潜能,使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因此90年代正形成中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多极化,多层次的格局。
5、为什么雅尔塔体制是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出现了两大力量,即资本主义美国及社会主义苏联。这两大国由于意识形态上有不同的看法,双方的分歧日益加剧。美苏两国很快就陷入冷战状态,形成了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美苏成为战后相对立的两大强国,并非一日之事,而是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基础,突出地表现在雅尔塔体制中。
在二战期间,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的苏、美、英三国首脑在举行三国首脑会议(即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时,
对战后欧洲及世界秩序达成了种种协议。苏联和西方国家在战后对这些协议的实施,即确立了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的确立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 i)
关于欧洲问题
欧洲被分为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对欧洲的分裂,美苏双方都取得特殊利益,美国增加了其在欧洲的控制而苏联则成功地扩充了其边界领土,使其有势力控制东欧大部分国家。 ii)
关于远东问题
东亚也被划分为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为了使苏联在当时参加抗日战争,美国同意把中国的东北(蒙古)及朝鲜的北部划分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而朝鲜南部、日本和中国其他地主则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因此,通过雅尔塔体制,世界已被划分为美国与苏联两大国的势力范围。
雅尔塔体制之所以能成为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是因为它使大国之间在欧洲问题上达成一致,从而奠定了战后国际关系的基石。从15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世界是以欧洲为核心,欧洲便成为世界大国所争夺的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即起源于欧洲,雅尔塔体制使大国在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即通过相互妥协而形成一种国际均势,从而使欧洲的控制权落在两大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手中。
第五章:国际政治秩序 1、概念
国际秩序就是国际社会依照基本准则使国家行为规范化的过程:是国际社会主要角色(及全体成员)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它与众不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具有相对稳定性。
国际秩序不仅体现为按照某些规则运行的机制,而且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并追求一定的共同目标。因此,共同目标、共同规则和共同利益基础,是国际秩序建立的基本条件,实力、利益协调和对外战略运行艺术是国际秩序保证。
国际秩序的建立只能以国际准则为纽带,其稳定必须以国际准则来保证(为依据)。国际行为规范,是国际社会以声明、条约和宪章等形式确定国家的权力、权利与义务、处理国家间竞争与合作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准则和法律的总称。
主要内容: i)
国际准则
指各国行为体的普遍共识、认可和自觉遵循的规律的规章和原则。 属于长期适用和被普遍承认的原则 ii)
国际法准则
只能以国家为行为体,完全由国家共同制订,须各国公认,具有普遍意义。国际准则与国际法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区别表现在行为体的范畴不尽相同,公认的程度、适用的时间和范
围稍有差异,但两者是互为补充的,基本特征: i)
长期性与时代性结合
国际行为规范是长期适用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应及时进行调整,使之更加完善。 ii)
共识性与差异性并存
国际行为规范必须获得多数国家的认可,达成共识,但并不排除各国根据不同利益而对其不同的认识。 iii)
强制性与非强迫性交叉
国际行为规范对国家的对外行为和相互关系构成一定的约束力,但没有国内法那样的强迫机关予以保障。 国际行为规范化,就是对国际秩序的追求。 2、美国与中国新秩序的内宅与比较
在1989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侨夫和美国总统布什在马耳他 举行了非正式 ,结束了彼此之间的争议, 国际格局开始出现新的局势,冷战时期所形成的国际秩序已经难以维持了,因此,建立一个国际新秩序来规范世界的运转也成为各国关注的问题。
海湾战争以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正式提出了美国的世界新秩序方案,现任总统克林顿上台以后,也在重申这一主张。美国所提出的新秩序主要包括: i) ii)
反对侵略,维护和平 发挥美国的领导作用
iii) iv) v)
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建立新的全球安全结构
建立以美国为首联合西方盟国的以“自由民主”的西方价值观念为政治基础的资本主义共同体
vi) 维护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
美国的世界新秩序主张和政策只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a) 目标的双重性
和平与自由并提。和平,即制止侵略,和平解决争端,实现稳定,实现法制,实现繁荣;自由,即美国的自由,推广到全世界,促进各国的自由、民族和人权,实现“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 b) 结构的双重性
美国的领导和盟国结合并发挥联合国的国际合作;美国的军事实力和各地区盟国结合的“新集体安全机制”。 c) 原则的双调门
即主张和平解决争端,一致反对侵略,减少并控制军火,公正对待各族人民,又强调“确保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利益”。这些原则的要害是局限于国际事务的方式,而不强调消除国际争端的根本。
d) 做法上的双手段
即既依靠西方联盟,利用联合国,又宣称“明智地动用武力”。 中国也提出了自己的国际新秩序。中国的新秩序代表了第三世
界国家的愿望。中国明确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应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以和平发展为目标。中国想建立的不但是国际政治新秩序,也包括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国的国际新秩序倡议的主要内容有:
a) 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b) 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严格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
c) 国家之间应当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互利合作;
d) 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而不应该诉绪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e) 各国大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有权平等参与协商法定国际事务;
f) 发挥联合国作用;
g) 改变现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做更大的让步。
中国国际新秩序的主要特点是:
i)目标是维护主权独立及和平发展,不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输出。中国政府的立场是:求同存异,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特别强调维护主权,并把不干涉内政行为新秩序的核心 ii)原则集中体现联合国宪章宗旨的各平共处五项原则。
iii)结构是和平、稳定、公正、合理。各国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均有权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和解决,均有权选择适合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首路,反对少数大国操纵国际事务。新秩序不仅要求和平与稳定,而且力图实现公正与合理。
美国与中国关于反对侵略,和平解决一切争端都有一致的想法。两国都维护全球性的和平并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此外,中美两国也同意应该更多发挥联合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在冷战时期,美苏虽然都是在联合国会充当常任理事国的两个国家,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这就限制了联合国发挥作用的能力。冷战结束后,联合国更多地发挥作用的范围也就可以扩大了。
美、中所提倡的“新秩序”虽然有它们的共同点,但彼此之间的不同点更多,美国的新秩序叫“世界新秩序”,不是“国际新秩序”。它不仅指的是国家间关系,而且包括国内事务,其实质是老大自居,恣意干涉别国内政,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美国的“世界新秩序”可以说是“一球一制”和“一球一头”的世界新秩序。中国的“国际新秩序”,不是“世界新秩序”。它追求的是国家间关系的民主化、平等化、合理化,维护的主权独立与平等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根本不涉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这些纯属国家内政的问题。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国际新秩序是“一球多制”、竞争共处的新秩序。
可见,中美两国的新秩序主要在政治基础和对待国家关系上不同,中国主张多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美国要建立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中国主张国家之间主权平等,美国实行领先实力的强权政治;中
国主张改变不合理的现存国际经济秩序,而美国则试图维护。
3、综合国力
在过去,一个国家的实际力量,主要表现为军事力量。要衡量一个国家的力量,就必须考虑它的综合国力,在研究综合国力时,可以把它分为三级;一级资源,二级资源和三级资源。
一级资源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人口、领土及其自然资源;二级资源是指经济、科技和军事能力;三级资源也可说是软资源,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民素质、文化、生活方式等等。
在封建时代,国家的人口数量、领土范围及其自然资源额,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主要标准,谁的人口多,谁有较大的领土以及谁的自然资源额大,谁的实力就较强。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力量不仅限于其拥有的自然资源,而在于它的经济状况、科技发展和军事力量。在正常的国际体系范围和国际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缺乏,可以通过进口来补充。因此,要衡量一个国家的力量,它拥有的自然资源,已不再是唯一重要条件了。而一国的经济、科技、军事能力和是最能显示一国力量大小的标准。
尽管如此,世界的继续演变使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所需的条件也在发生变化。未来可以显示一个国家力量的很大程度上将是三级资源,即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民素质,等等。它意味着一个国家向全世界所显示的具有吸引力的思想和希望。比如,国民的团结,可以使一个国家富强,但也有力量阻碍国家的发展。具有吸引力的意识形
态、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文化等将构成一个国家强大的力量。
4、当今世界国际秩序的公认准则 i)民族自决权原则
民族自决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提法。从政治意义上讲,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独立权,自由分离权,建立民族国家的权利;从抽象意义上说,民族自决权指的是民族权利,即各国民族有权按照本民族的愿望来处理自己的事情,或独立,或联合;或实行联邦制、自治制,均由自己决定。但,无论是马克思列定主义的民族观,还是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文件规定,民族自决权均包括五种具体权利:
a)政治分离和建立民族国家的权利; b)自由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 c)反对兼并和侵略干涉的权利; d)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保卫祖国的权利; e)实现民族彻底独立和彻底解放的权利。
民族自决权主要是针对殖民主义而言的。民族自决权无颖是正确的,但不能滥用自决权,如果滥用就会给国际关系带来极大的混乱,也会破坏国际关系的一些原则。
ii)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印,中缅双方于1954年6月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的国际关系准则。其主要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进一步内政;平等互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旧的国际关系中“弱肉强食”的行径相对立,
中国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开始时更多是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但后来也适用于 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以尊重各国主权完整为前提,重在反对侵略和干涉,贵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和平共处。它宣告: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和贫富,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该受到侵犯和干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准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精神。
iii)主权平等原则
主权,即国家主权,是国家固有的本质属性。(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是反对和否定君权神权的产物。)
在1970年,联合国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中,明确规定了主权平等的六条要点:
a)各国法律上一律平等; b)各国均有享有主权的固有权力; c)各国均有义务尊重他国的国际人格; d)国家的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受侵犯;
e)各国均有权利选择其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 f)各国均有责任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 这六点的提出,标志着主权平等的规范化,也是维持正常国际关系所必须的准则。
iv)反对侵略战争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
反对侵略战争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可分割的。国际法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最主要的意图是将其作为防止国际争端扩大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径,以限制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侵略行径。
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a)以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为前提,和平解决首先要区分侵略与反侵略的界限,坚持原则,主持正义
第六章:国际政治的动力、年代、主题 动力论
1、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动力及特征 它主要以
当今世界主要矛盾有: a)两制国家的矛盾:
对抗性矛盾始终存在,有社会制度的对抗,也有包括国家利益的冲突和争霸与反霸的斗争。
它的发展同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b)南北矛盾
是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继续和发展。
它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地位的不平等,贫富悬殊,发展的不平衡。
现在,南北国家的合作谈判,和平协商,政治解决是解决南北矛盾的主要途径。
c)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有两重性,既有称霸,也有称霸反称霸的对抗;既有联合又有斗争,有多种作用,需具体分析。
d)世界各国同霸权主义的矛盾,即战争与和平的矛盾: 其特征是:
i)战争的主要危险是霸权主义,世界战争危险尚存,但可避免,而局部战争从未间断,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呈复杂趋势; ii)和平力量遍布全球;
iii)该矛盾的解决与建立新秩序的斗争日益融合。 2、 和平和发展中的作用
多极化的趋势, 战争因素,缓解了国际紧张局势,改善了国际
3、国际政治动力的运行特征
国际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世界基本 ,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a)国际政治发展的动力,不是社会矛盾和矛盾的方面的运动,而是表现为多种矛盾 立各方形成的合力,合力是多 矛盾相互制约形成的,是客观的,不自觉的,进步力量和其对立面都
在合力中起了作用,总之,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而是多种,表现的 形式也不完全相同。
b)它不是基本矛盾的直线运行,而是曲折前进,且众多矛盾相互制约的渗透,呈复杂局面。这在两制矛盾上表现的特别突出。 c)它不完全呈现出突变的状态,也有渐进的新状态。目前,它更多的是通过改革与合作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冲突与合作,革命与改良都是推动国际政治发展的动力,都有其历史进步性。
4、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基本状态
这主要表现为国际协调与合作,国际竞争与冲突。前者主要体现国际社会矛盾的同一性,后者主要体现矛盾的斗争性。
国际政治中的协调与合作指的是国家与国家集团间的利益一致和目标相似的默契与联合。其中,协调是一种默契,作用是临时性的,可变性大,是低层次的一致;合作则建立在正式文件的基础上,作用较稳定,属较高层次的联合。 (特点)战后;广泛性、稳定性、民主性;和平与发展,以国 权益为基础,超越意思形态。
国际竞争与冲突属国际社会最普遍的状态,是世界矛盾的不同程度激化的反映。竞争与冲突的区别在于:竞争双方着重自身内在的发展,相互间有较大的相容性,并排除了直接的强制和暴力;而冲突的最大特征在于强制性,对立成分大,以对手的垮台为目标。
当今世界,竞争和非武装冲突成为竞争和冲突中的主要形式:同
时,竞争冲突的解决出现了多种途径,
(特点)战后:广范围、大领域,即广泛性。
a)霸权主义只是一种政策和行为,不像帝国主义,即指政策,又指社会制度,有双重含义。
b)霸权主义专诉对外侵略扩张,其要害是军事干涉和军事行动,不像帝国主义表示内外政策,出反各个方面
霸权主义无固定的社会根源,它不像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特产物总之,霸权主义作为对外政策,既可以推行,也可以调整或放弃。
战后霸权主义已成为世界和平的主要危险,必须坚决反对,以维护和平与发展,但不能把霸权绝对化,同时应警惕新霸权主义的出现。
时代论 1.社会发展的时代
社会发展的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大时代,即以某种特征为基础划分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它以某种阶段为中心,以揭示全局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界标,具有特定的内容,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属于国际社会发展进程的基本方向的最高战略概括。
当今总的来说,处于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但进入了两制相持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
第二次科技革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50年代前后,以原子能和计算机的发明和
应用为主要内容,它对国际政治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A、
它更新了实力的内涵,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化,使政治与经济日益相互渗透。它使各国实力主要不再以武装力量和资源数量为依据,而着眼于以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它使发展经济成保障国家安全,推行国家战略的强行手段。
B、
它形成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的同步发殿,加速了国际政治的多元化,国际政治因此出现了相互依存,竞争共处的发展趋势。这缓解了战争因素,有利于国际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C、
它加据了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和南北关系的两极分化,使国际关系史更加复杂
主题论
1. 国际政治的主题
主题,,即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癌症多基本矛盾,国际政治的主要目的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最突出的基本矛盾根本问题。它必须具备三个条:
一、 处在世界各种矛盾的中心和焦点,上升为主要矛盾,决定和制约其他问题的发展;
二、关系世界的命运和前途,同每个国家息息相关; 三,国际社会面临的头等大事,需全世界共同努力解决
二战前后,上升为国际政治主题的,先是战争与革命,如今则是和平与发展
2.二战后战争的新特点
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战争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a. 世界战争的危险虽存在,但一直没有爆发,今后也有可能避免。
b. 局部战争虽未间断,但主战国和参战国的类型在变换 1.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未再爆发战争 2. 第三世界成为局部战争的原因 3. 社会主义国家间也出现了冲突和战争
c. 政治军事化逐渐转向政治经济化,即战争朝着政治解放的方向发展,国际经刘成为制约国家政治,也包括战争的重要因素。
3.战争和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和推行霸权主义国家的关系
一般来说,现代战争源于垄断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但垄断资本主义和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也不一定非打仗不可,在世界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它们中的某些国家甚至可以变成和平的因素,这是因为„„
霸权主义也是一处政策,与社会制度无关,霸权主义是可以调整的,不存在固定的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我们也不能把某一时期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现为战争的推理。
因此可见,不能把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和霸权主义政策绝对化,垄
断资本主义国家和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既可能成为战争的因素,也可能充当和平的力量。 4.战后引发战争的因素
1.首先,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政策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因素。 2.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是引起战争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第三世界相邻国家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在少数大国的插手下,常引发为局部战争。
3.特定的政治需要,如稳定国内局势转移国内视张也是发动战争的因素。 5.和平的新特点
1.和平的内容,不仅仅是非战争,非暴力,还涉及到消除社会不平等 ,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
2.和平的威胁,既来自霸权主义和核竞争,又同南北关系相连。 3.和平的范围从欧洲扩展到全世界,从反对军备竞赛发展到要求消除一切冲突的根源,出现了广泛的群众性的和平运动。 6.维护和平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反对霸权主义,霸权主义不是一个国家,它指的是在国际关系中践踏别国主权破坏国际法公认原则的行为,反对霸权主义只能对事不对国,要同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不能把反对霸权主义简单化,绝对化。
2.反对军备竞赛,推动国际裁军谈判 3
4.推动发展问题睥解决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7.发展问题的内容
发展问题的内容是变革世界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世界新秩序,它要求以尊重各国主权和经济权益及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为前提,沿着对话合作的途径,变革现行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缩小贫富的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具体说,新秩序的目标是:
1. 实现各国主权和经济权益平等; 2. 建立公平互利的贸易制度;
3. 建立国际金融机构中各国平等的决策权,实行公平的国际货币制度。
4. 调整国际经济结构,改变世界范围内不合理的工业体系和贸易小单执制的格局
5. 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实行集体自力更生
8.解决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
1.推行南北对话,争取早日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反对军备竞赛,促进裁军。 3.实行南南合作
4.加强各方经刘往来,用经济竞赛代替军备竞赛。 1.当今世界主题的主要内容
国际政治主题指的是世界上最重要,最突出的矛盾和根本问题,是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A. 和平
和平是指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和平而不是无冲突、无暴力,天下太平,和平除了指“非战争”“非武力”之外,也牵涉到改善当今世界的不公正,不合理。 B. 发展
发展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领域。发展问题是各国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世界发展问题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最为重要。进入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严重下降,甚至恶化,使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困境。由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的相互联系也更加密切。这样一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影响。 C.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紧密不可分割的,即和平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和平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各国若要促进国家的发展;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发展是和平的保证。只有全球的持续均衡发展,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得到发展,缩小世界贫富差别,才能减少冲突,维持持久的和平
因此,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 D. 和平与发展为世界主题的原因
80年代以前,战争与革命是世界的主题。因为:
1) 殖、帝、霸的存在具有庞大的实力,民族独立与人民革
命是当时主要的任务。
2) 美苏仍在冷战之中,世界战争的爆发威胁着每一个国家。 但在80年代和80年代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因为:
1) 殖民体系已彻底崩溃。各亚非拉国家都成功地摆脱了殖
民统治,纷纷建立独立民族国家。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力量有所下降,对各国所构成的威胁相对减弱。 2) 苏联瓦解,冷战结束。,当今世界格局正处在向多极化转
变的过度期之中,各国都在相互制约。因此,世界战争在短期内是不会发生的。 3) 各国都注重发展,战争是世界
4)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密切、
发动战争也比较困难了。 若要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 1. 反霸
2. 促进有效的裁军 3.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4. 加强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5. 改变现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2. 冷战后格局转换的新特点
1.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是国际社会中活跃国际舞台的主要角色相互作用所形成一种结构。
它是主要角色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等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各样关系及相互作用而展开的多方位,多极化,多中心的对立合作式样。
具有四个要素:要角、主要关系、式样、纽带 2.冷战格局
冷战格局是围绕美苏对立关系所形成的两极格局,是以二战的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 3.格局的新特点
是通过和平的条件形成,而不是经过战争(需经过各国综合国力力量对比的过程)。过去是经过争,依靠军事实力对比所形成,但冷战后,是依据国家的综合力量的竞争。力量的要素在于:
a. 科技进步为先导 b. 经济实力为基础 c. 军事力量为保证
d. 政治地位为标志(包括国民的凝聚力)
形成的时间较长。以前通过战争形成,在战争结束前就已孕育成熟(所以战发结束后,新格局就很快形成),但冷战是在和平条件下结束的,结束时,新格局是走多极化趋势,但还没有孕育成熟,需
要较长的时间来形成。
多国力量相争的新格局的形成 过去,少数国家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及协定达成一致,确定成后的世界安排,但现在,需经过多国的综合国力的力量对比而逐渐形成
新格局的形成受到地缘政治差异的制约,地缘政治的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的格局:两大地区——欧洲、亚太
欧洲
两极格局对欧洲的影响较大,欧洲是美苏主要争夺的地区。冷战掩盖了欧洲存有的失衡。冷战的结束造成欧洲的动荡。
a) 马尔干半岛的民族纠纷(波黑问题),多国力量参加 b) 欧洲内部的法、德问题:德国恢复经济实力后,政治上要与法国平起平坐。因此 ,欧洲格局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而欧洲格局影响世界格局
亚太
冷战的结束对亚太地区的干扰没那么大。
在60年代,中国相苏联“一边倒”日本经济困境,依赖美国。 但在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日本经济得到恢(后来还成为经济大国)
对美国有离心倾向;亚洲东盟的成立
这意味着在亚太地区,已出现了多极化格局的趋势
因此冷战瓦解,欧洲地区出现动荡,但对亚太地区影响不大,欧洲,亚太格局对世界格局的形成都是很重要,但到现在为止,亚太地
区的影响力较大
3.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 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为使国家行为规范化而制定的某些规则。它是主要角色围绕一定目标和依据某种规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
国际秩序的建立还需要追求一定的目标,并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因此,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基础和其共同行为准则是建立国际秩序的条件、而实力、协调和运行艺术则是国际化秩序的保证
必要性
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达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形成一种各国共识的运行规律。
世界格局变化的客观要求
秩序和格局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格局所形成的结构会促进一种稳定规则的形成——秩序格局,随着格避的变化,秩序也会跟着变化。
各国的共同要求
秩序的形成会使世界按一定的规则运转,使世界得到稳定,这样一来,维护世界和平也就比较容易了。 4.为什么主权国家是最重要的行为体?
国际政治行为体指的是国际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能与对外政治活动,并能独立自主发挥作用的实然,行为体是影响国际社会最活跃的力量。要充当国际政治行为体,它必须是一个
实体,有交往能力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且必须参与国际活动。
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国际政治最重要,最广泛的行为体,其原因在于它是稳定的政治经济实体,拥有主权,并能以其他行为体所不具备的强大能力和组织手段,平等参与和决定世界事务。主权是一个国家的属性,指的是国家独立处理国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权的特征,是具有最高权胆固醇性、绝对排他性和无可非议的合理性。主权是国家成为最重要行为体的重要表现。它包括手管辖权、独立自主权、平等权以及自卫权。
国家成为最重要的基本行为体,主要在于它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国际政治是以主权国家的诞生及其交往为前提,以国家间关系为主要内容,并随着国家的兴衰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而演变。但更重要的因素来自国家权益。国际政治活动是围绕国家权益为枋心而展开的。国际政治,甚至整个国际活动的直接目标就是国家权益,这就是说,国际政治的实施,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某种国家权益,脱离了国家权益,国际政治就是失去它的根本意义。
所谓国家权益,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权利、权力和各种利益,突出的是权利。它可区分为应亨有的(主权利益)和强制(强权利益)两类
国家的主权利益指的是主权范围内的利益,是国家内阶级利
益和民族利益的统一,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利益的对等结合。主权利益以不损害别国权益为前提,属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应亨有权利,不同实力相联系。主权范围内的利益包括:
1)
安全利益,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及本国独立,不受外来侵犯。
2) 3)
政治权益,即独立管理内政及外交的权益。 国家经济权益即维护本国资源,自主发展国家经济。
4)
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互利权益,即不能损害本国利益或侵犯他国利益。
强权利益活动是以实力为基础,以权力为界定。它以追求权力、热衷干涉、迷信实力为特征,往往举行“强权即真理”的哲学。主权利益与强权利益是完全相对的,
主权利益是以国际法为依据,符合国际法的公认准则;强权利益是通过损害他国的主权来获取主权范围以外的利益,是不符合国际法准则的。
主权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因此,主权利益是天生的,自然的,强权利益是依靠实力和权力而行到的利益,则是人为的。 主权利益是国家固有的、内部的:强权利益则是外来的。 主权利益不受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强权利益较多注意意识形态的作用,往往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
主权利益是平等合作的,即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在亨受主权利益上一律平等;强权利益往往以不平等利益为基础和特征,追求强权利益的国家通常实施霸权主义,干涉别国的内政。
由此可见,主权利益是国家应亨有权利,其特点在于维护和平,争取正当权益,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主权利益只能争取和维护,不能扩大,一旦扩大,就是强权利益了。
总的来说,主权国家能够成为最重要的行为体,除了它的特殊组成结构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权益是国际政治的动因和直接目标,是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活动和扮演行为体角色的山发和归宿。若国家权益不存在,国际政治也会失去其根本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