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经济学基础》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解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对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微观、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考核方法: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经济学基础》于期末进行统一命题的考试,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
2、考试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学生对理论认识理解,分析与应用的能力。
3、期末综合成绩评定时,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安春梅等:《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微观经济学》[美]保罗·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2001
3.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斯蒂格里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许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厉以宁.《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
教学目的:
本篇主要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并用此来分析具体经济现象,在初级经济学基础上,深入一步,要求学生了解经济模型的基本构造,了解模型基本假设或条件与现实的关系,掌握数理分析方法。本门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微观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模型的基本构造;训练学生对现实问题抽象化、理论化的能力及经济思维习惯,通过理论和现实相联系的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一些从复杂的现实过渡到简单理论的研究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技巧。
教学内容:
本篇主要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由个体经济行为产生的经济理论。如供求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理论等。其中供求理论是基础,也是核心。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解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对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课程属性:
专业核心基础课
主要参考书目:
《经济学》十六版 萨缪尔逊 华夏出版社1999
《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曼斯费尔德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平狄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经济学的前提:稀缺性;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教学难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学。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产生 二、经济学的定义 三、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第三节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一、实证经济学
二、规范经济学
三、理论表述方式(实证经济学) 思考题:
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3、学习西方经济学有何意义?
本章小结: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
1.西方经济学指193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西方)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的组成。(1)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本质:市场有效,市场万能。基本假设: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市场出清。(2)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及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整体经济等宏观经济问题。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缺点。
◆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
两种基本经济制度:(1)市场经济。(2)计划经济。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
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1)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要作好坏的评价。(2)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只描述不评价。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均衡价格,弹性理论。
教学难点: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弹性理论;蛛网理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三、需求定理
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三、供给定理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均衡价格理论
一、均衡价格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三、政府对价格的控制
第四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一、弧弹性和点弹性
二、需求弹性
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三、供给弹性
四、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
*第五节 蛛网理论
一、蛛网理论
二、蛛网理论的三种模型
讨论题: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谷贱伤农
案例二,易腐商品的售卖
思考题:
1、什么是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何不同?
3、需求的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它们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4、什么是供给、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5、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何不同?
6、运用供求定理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7、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什么经常限制石油产量?
8、政府为什么要干预市场价格?干预市场价格会导致什么后果?
本章小结:
◆需求理论
1.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需求是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需求定理: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P,Q¯;P¯,Q。
3.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2)消费者的收入及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消费者偏好(嗜好);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3)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政府的消费政策。
4.相关商品:(1)互补商品:两种商品互相补充共同满足一种欲望,如汽车与汽油。(2)替代商品:两种商品可以互相代替满足同一种欲望,如牛肉与羊肉。
5.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1)需求量变动。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2)需求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收入
1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变),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供给理论
1.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供给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2.供给定理: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P,Q;P¯,Q¯。
3.影响供给的因素:(1)厂商的目标;厂商对未来的预期。(2)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3)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的变动。(4)政府的政策。
4.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1)供给量变动。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2)供给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成本、技术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供求均衡理论
1.均衡:经济事物中的有关变量,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2.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同一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供求不平衡,市场出现两种状态:过剩与短缺。市场价格>均衡价格:供大于求,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在市场自发调节下,需求者压低价格,供给者减少供给量。价格必然下降,直下降到均衡价格的水平。反之如此。市场机制作用下,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会
1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逐步消失。
3.供求变化。(1)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则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则使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2)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供求定理: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引起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的变化。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弹性理论
1.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需求弹性分类。(1)E=0完全无弹性。价格无论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如:急救药)。(2)E=¥无限弹性。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实行保护价的农产品。(3)E=1单位弹性。价格变动的比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如运输、住房服务。(4)E<1缺乏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主要是生活必需品。食品、药品。(5)E>1富有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主要是奢侈品。
3.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1)可替代性。可替代程度大Ed大,飞机。可替代程度小Ed小,胰岛素。(2)用途的广泛性。用途广泛Ed大,电。用途小Ed小,小麦。(3)重要程度。需求程度大 Ed小,必需品,粮食。需求程度小Ed大,奢侈品——旅游。(4)支出中比例。所占的比例大 Ed大,汽车。所占的比例小 Ed小,香烟。(5)调节时间或使用时间。时间长 Ed大,耐用品——冰箱。时间短 Ed小,非耐用品——报纸。
1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其他弹性
1.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2.收入弹性分类。正常商品Em>0有三种(1)收入富有弹性 Em>1;如高档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奢侈商品。(2)收入单位弹性 Em=1。如衣服。(3)收入缺乏弹性 0< Em<1。如必需品 (4)收入无弹性 Em =0。如食盐。(5)收入负弹性,Em<0。劣等品、吉芬物品。如肥肉、土豆、籼米、公共交通等。
3.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
4.恩格尔定律: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下降趋势。一个家庭或国家,富裕程度越高,食品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恩格尔系数:联合国判别生活水平的标准。30%以下最富裕,30~40%富裕,40~50%小康,50~60%勉强度日,60%以上绝对贫困。
第三章 效用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要求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并能够用替代效应理论和收入效应理论分析正常商品、低挡品和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形状。
教学重点: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需求曲线的推导。
1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教学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基数效用理论
一、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二、消费者均衡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二节 序数效用理论
一、无差异曲线
二、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替代率递减
三、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
第三节 收入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一、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1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第四节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二、不同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五节 个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
一、从个人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二、消费者剩余
讨论题:比较分析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下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异同
思考题:
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各采取何种分析方法?
2、举例说明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简述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4、用序数效用理论说明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斜率为负。
5、试说明恩格尔曲线的经济含义。
1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6、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理论说明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向下倾斜。
7、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理论说明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斜率为正。
本章小结: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
1.效用U: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消费者需求某种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满足。
2.两种效用理论。(1)基数效用: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2)序数效用: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3.总效用TU: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MU: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4.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的关系。(1)当MU>0,TU↑。(2)当MU<0,TU↓。(3)当MU=0,TU最高点,总效应达到最大。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解释:(1)生理原因:兴奋度递减。(2)心理原因:人性。(3)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6.货币的边际效用。货币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货币也适
1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用。随着货币的不断增加,货币边际效用递减。
7.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假设前提:消费者偏好(嗜好)既定,消费者收入既定,商品价格既定。消费者均衡:(1)把全部收入用完。(2)每一元钱都化在刀口上,每一元钱用在不同商品上的边际效用相等。效用最大化原则: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8.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解释。价格P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边际效用递减,随着购买量的增加,消费者的愿意出价递减。对于任一商品来说,随着需求增加,MU递减。为了保证MU/P恒等于λ,商品价格要同比例于MU递减。
9.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序数效用论
1.理性消费者三大偏好:(1)完全性。可以明确比较和排列不同商品组合。要么AB。(2)可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3)非饱和性。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没有达到饱和点。对任何商品,总认为多比少好。
2.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X1、X2两种商品不同组合,却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无差异:线上任何一点X1与X2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相同。
3.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2)凸向原点。(3)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预算线
1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预算线: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线。预算线上的每一点,X1X2两种商品组合不同,但支出相等。
2.预算线的移动。(1)平行移动。收入减少,消费可能性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收入增加,消费可能性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2)两种商品的P同比例变动:上升,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下降,向右上方平行移动。(3)旋转。其中一种商品P变化。
◆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1.最优购买行为条件:(1)把钱花光,买到商品的最大数量。(2)追求最大的满足。收入既定,预算线必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在切点上,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
2.收入效应:因价格变化而带来的实际收入的变化,导致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价格变动引起其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引起其需求量的变动。
第四章 生产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即厂商作为经济人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应如何选择生产的合理投入区和最优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
教学重点: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教学难点: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1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本章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和技术约束
二、几种常见的生产函数
第二节 一种投入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二、生产阶段的划分与生产的合理投入区
第三节 两种投入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
一、等产量线和边际技术替代率
二、生产的经济区域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一、等成本线和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二、生产扩张线
1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三、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化与替代弹性
第五节 规模收益
讨论题:结合1958年大跃进案例讨论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思考题:
1、在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的条件下,厂商应如何选择合理投入区?
2、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解释这一规律存在的原因。
3、在两种生产要素可变的条件下,厂商应如何选择生产的经济区域?
4、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
5、什么是规模收益?怎样判定规模收益的类型?
6、作图说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如何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组合。
7、作图说明厂商在既定产量条件下如何实现最小成本的最优组合。
本章小结:
◆厂商的目标:利润最大化。
2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要素的连续投入
1.总产量TP:投入一定量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平均每单位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MP :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2.边际收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技术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连续增加一种要素投入,小于某一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值时,边际产量会递减。
3.单一要素连续投入的三个生产阶段。第一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增,生产规模效益的表现;第二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减,总产出增速放慢;第三个阶段,边际产出为负,总产出绝对下降。
4.等产量线:表示两种生产要素L、K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等成本线:成本与要素价格既定,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要素数量(K,L) 最大组合的线。
5.生产者均衡: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于一点,实现要素最适组合。
6.规模经济:其他条件不变,各种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动,即生产规模扩大,所引起产量变动的情况。(1)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2)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3)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
第五章 生产成本、收益和利润最大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2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教学重点:机会成本。成本曲线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成本曲线与产量曲线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成本的性质
一、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1、会计成本
2、机会成本
二、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1、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2、经济成本
三、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1、私人成本
2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2、社会成本
四、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1、短期成本
2、长期成本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
一、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总成本
1、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2、总成本
二、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1、平均成本
2、边际成本
三、短期成本与短期产量
1、各种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2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2、短期产量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
第三节 长期成本函数
一、长期成本曲线
1、长期总成本曲线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3、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二、成本弹性与函数系数
第四节 成本的动态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效应
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二、范围经济
三、学习曲线
第五节 收益函数
一、总收益和平均收益
2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总收益曲线
2、平均收益曲线
二、边际收益
1、边际收益曲线
2、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的关系
第六节 利润函数与利润最大化
一、利润函数和利润最大化假设
1、利润和利润函数
2、利润最大化假设
二、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思考题:
1、简述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私人成本与会计成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区别。
2、试说明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2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3、试说明总成本曲线、总变动成本曲线、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
4、长期总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是怎样导出的?
5、简述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和适度规模的含义及确定适度规模的原则。
6、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7、简述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之间的关系。
8、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什么?
本章小结:
◆生产成本:生产一定产量所支付的费用。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显成本:会计学成本,厂商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隐成本:对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生产的要素应支付的费用。不在帐目上反映。 如自有房屋作厂房,在会计账目上并无租金支出。
◆短期成本曲线。短期:部分投入可调整-可变成本VC: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包括:原材料、燃料支出和工人工资。部分投入不可调整-固定成本FC:固定不变,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短期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要素费用。包括:厂房和设备折旧,及管理人员工资。长期:一切成本都可以调整,没有固定与可变之分。
◆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1)SMC与AVC相交于AVC
2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最低点。(2)SMC与SAC相交于SAC的最低点。(3)收支相抵点与停止营业点:短期。
◆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MR>MC ,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这一单位的成本,厂商有利可图,必然扩大产量;MR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均衡的条件;厂商为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决策和产量决策。 教学重点:厂商的产量决策;完全竞争厂商供给曲线的推导;四种市场的特征和均衡。 教学难点:不同市场经济效率的比较、寡头垄断模型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完全竞争的市场 一、完全竞争的市场和厂商的需求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2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2、完全竞争市场的供求曲线和厂商的需求曲线 3、厂商的收益曲线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和短期供给曲线 1、厂商的短期均衡 2、厂商的短期供给决策 3、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4、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厂商的长期均衡 2、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4、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四、竞争性市场的效率和生产者剩余 2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竞争性市场的效率 2、短期生产者剩余和长期生产者剩余 五、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及其政策的损益评价 1、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2、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及其损益评价 3、政府的税收政策及其损益评价 4、贸易限制及其损益评价 第二节 完全垄断的市场 一、垄断市场的特征和市场进入障碍 1、垄断市场的特征 2、市场进入障碍与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 3、自然垄断 二、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2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2、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三、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1、厂商的短期均衡 2、厂商的长期均衡 *四、垄断厂商定价的基本法则和策略 1、定价的基本法则与侵占消费者剩余 2、价格歧视 3、时期间差别定价和高峰负荷定价 4、两步收费制(二重价) 5、搭售 五、垄断的社会成本 1、资源配置低效率 3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2、社会净损失 六、对垄断的公共管制 1、价格管制 2、税收调节 3、对垄断市场结构的控制 4、反垄断法 第三节 垄断竞争的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2、垄断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三、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1、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3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2、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3、市场进入退出机制与过度竞争 四、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 第四节 寡头垄断的市场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二、寡头垄断市场的均衡 1、古诺模型 2、斯塔克博格模型 3、斯威齐模型 4、价格领导模型 5、卡特尔模型 三、寡头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 四、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3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价格竞争 2、价格刚性和非价格竞争 案例讨论: (1)微软垄断案反映出的经济效率问题。 (2)中国电信市场的双头垄断。 思考题: 1、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是重合的? 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和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3、简述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均衡。 4、为什么说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5、如何认识消费者统治 6、试评述完全垄断的市场。 7、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与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有何不同? 3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8、简述古诺模型。 9、斯威齐模型是如何解释寡头垄断市场价格刚性的? 本章小结: ◆市场结构有4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 ◆完全竞争市场 1.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存在条件:(1)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2)商品同质,不存在产品差别。(3)资源自由流动。(4)市场信息畅通。 2.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需求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线。 3.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 。收益=全部收入=P·Q ,包括成本和利润。收益是出售产品所得到的钱,而不是所赚取的钱。(1)总收益TR:销售一定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2)平均收益AR:销售每一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平均收入。(3)边际收益MR: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AR=MR=P。MR不变,MR=AR,AR也不变 4.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当厂商的生产水平保持不变,既不扩大也不缩小时,厂商处于均衡状态。(1)行业供给<需求,价格较高。厂商处于盈利状态。(2)行业供给>需求,价格较低。存在亏损GKEN。(3)厂商需求曲线切于SAC最低点。厂商的经济利润恰好为零,处于盈亏平衡状态。 3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5.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既无超额利润,也无亏损。 ◆完全垄断市场 1.完全垄断市场:指一家厂商完全控制整个市场的商品供给。 2.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政府垄断、授权;厂商对自然资源、技术的控制。 3.完全垄断市场特点。(1)一家厂商就是整个行业,控制某种产品的全部供给。(2)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要素资源难以流动。(3)产品不存在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4.完全垄断市场,厂商不可以任意定价,必须根据市场定价。仍要根据MR=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决策。短期均衡有三种情况:获得超额利润、获得正常利润或蒙受损失。 ◆垄断竞争市场 1.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既垄断又竞争,既不是完全垄断和又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条件:(1)最基本条件:同种产品之间存在差别。是同类但不同质的市场。(2)存在较多的厂商。 2.垄断竞争市场特点。既有垄断,产品存在差别;轻工业品市场。广告是形成产品差别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垄断竞争市场最需进行广告宣传 ◆寡头市场 3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寡头(垄断)市场: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 2.寡头市场特点。厂商数目屈指可数,买者众多,厂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产品价格和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3.操纵价格。通过价格同盟来制定;默契形成;由一家最大的寡头先行定价其它随从。价格战的结果往往是竞争双方利润都趋向于零。一旦形成,不会轻易变动,以免寡头两败俱伤。古诺均衡解。只要一个厂商变动产量,另一个厂商也必须跟着变动自己的产量。 ◆市场比较 1.价格: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完全垄断。 2.产量: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完全垄断。 3.完全竞争市场。最有效率。各种资源和要素都可以达到最优状态。垄断竞争。经济效率低于完全竞争,但高于垄断和寡头。产品的差别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寡头市场。可以促进研发。完全垄断。效率最低。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阻碍技术进步。可以从事长期创新。 4.垄断市场效率最低的原因:(1)垄断市场不能用最低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不能最有效利用资源。(2)按照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消费者无法获得最大满足。(3)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阻碍了技术进步。 第七章 生产要素市场 3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教学目的: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如何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确定要素的需求量,推导要素的需求曲线。掌握要素供给者为实现效用最大化决定要素供给的最优数量,推导要素的供给曲线,分析每种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 教学重点:要素需求的原则;要素供给的原则。 教学难点:边际产品价值;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垄断性的生产要素市场。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一、要素需求的性质 1、需求和引致需求 2、需求的相互依赖性 二、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和要素需求的最优条件 1、边际收益产品 2、从边际产品价值导出需求曲线 3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3、要素需求的最优条件 三、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和要素供给的最优条件 1、要素所有者及其行为目标 2、要素供给的原则或最优条件 3、要素供给曲线 四、供给和需求决定要素价格 第二节 竞争性的生产要素市场 一、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的特征 二、竞争性厂商对要素的需求和要素的市场需求 1、单一要素可变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2、多种要素可变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3、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 三、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供给和要素价格的决定 3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劳动的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2、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率的决定 3、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率的决定 四、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1、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2、要素市场的均衡 3、经济租和准租 五、总收入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 1、欧拉定理 2、克拉克-威克斯第德-瓦尔拉产量耗尽定理 第三节 垄断性的生产要素市场 一、垄断性生产要素市场的特点 二、卖方垄断的生产要素市场 3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2、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3、市场的均衡 三、买方垄断的生产要素市场 1、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2、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3、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四、双边垄断的生产要素市场 第四节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一、 洛伦茨曲线 二、 基尼系数 思考题 : 1、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是什么? 4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2、要素需求的最优条件是什么? 3、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4、用替代效应、收入效应解释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5、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的要素分配原则? 本章小结: ◆生产要素分配原则 生产要素: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1)劳动。(2)资本。(3)土地:包括土地、河流、森林、矿藏、野生生物等一切的自然资源,最稀缺。(4)企业家才能。 ◆劳动供给理论 1.劳动供给的特殊规律。初期,工资增加,劳动会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2.工会的存在是:工会控制了工人,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工会影响(提高)工资的三种方式。(1)增加劳动需求,增加工资,增加就业。(2)减少对劳动的供给。(3)最低工资法。 ◆利润理论 4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正常利润:即企业家才能的价格,是一种特殊的工资。 2.超额利润(经济利润):超过正常利润部分的利润。完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就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超额(经济)利润。 3.企业获得超额利润途径。(1)创新。(2)垄断。(3)承担风险。 ◆洛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 1.公平的不同认识。(1)朴素的平均主义。(2)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社会福利函数反映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总和。(3)罗尔斯主义:认为最公平的是能够让境况最差的人的生活水平提高。(4)市场主导型。由市场来确定资源配置就是公平的。 2.洛伦斯曲线: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标准,是一条收入分配比例曲线。 3.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 平均。国际通用的标准0.4是“警戒水位”。 4.竞争与收入分配。现实世界中,人们占有要素的状况不同。效率的发挥建立在承认差别或者说不平等的基础上。有差别才有运动。效率来自个人努力和勤奋,不重视和不承认有差别,就是鼓励懒惰,平等只能成为普遍贫困。如果差距过大,贫富悬殊,也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无法生活下去的人们必然铤而走险,造成社会动荡。有必要通过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来缓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5.收入分配政策。(1)税收:个人所得税。根据收入的高低确定不同的税率,对高收入者按高税率征税,对低收入者按低税率征税。(2)社会福利政策:给穷人提供补助来实 4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现分配的均等化。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保护劳动者的各种立法,包括最低工资法和最高工时法以及环境保护、食品和医药卫生等法;各种福利设施和公共工程的建设。 第八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理解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生产以及垄断的存在,都会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为政府运用微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市场失灵的成因 教学难点:市场失灵的诸多原因;信息经济学。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垄断 一、垄断造成低效率 二、寻租理论 三、对垄断的公共管制 三、反托拉斯法 4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第二节 外部性 一、定义与分类 二、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 三、外部效应的特点: 四、对策 第三节 公共物品(外部性的特例)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 二、公共物品的特征 三、分类 四、公共物品的消费倾向 五、公共物品的均衡模型(萨缪尔森均衡)与市场失灵 六、公共物品的决定程序 七、政府对公共物品供给的介入 4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 一、信息不对称的含义 二、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 三、对策——加强信息信号的传递 讨论题: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果农与养蜂人的故事; 案例二,科斯的灯塔。 思考题: 1、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有哪些? 2、非对称信息为什么会导致市场失灵? 3、为什么会出现逆向选择?可以用哪些措施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4、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5、试述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消除外部性的对策。 4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6、什么是科斯定理?根据科斯定理,通过明晰产权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吗?为什么? 7、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由市场来提供? 8、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应当发挥什么作用? 9、用市场失灵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个经济现象。 本章小结: ◆微观经济的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即价格调节市场的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市场机制造成资源的配置失当。 2.市场失灵的原因:(1)市场势力:少数经济主体不适当的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即由少数市场的参与者影响或决定市场价格。(2)外部性:当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直接效应。(3)公共物品:使所有消费者都得益而市场不能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物品。(4)不完全信息。信息成本高昂,信息不能均匀分配,信息不完全可能造成垄断力量,以影响消费者福利为代价谋取垄断利润。 ◆市场势力 1.影响价格的市场势力普遍存在。一个拥有市场势力的厂商可能通过减少供应的方式,将价格提高,这样用于生产的资源变得不充分。帕雷托生产最优遭到破坏,出现市场失灵 4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问题。 2.市场势力的负作用。市场势力对整个经济是一种损害,致使生产无效率。(1)垄断厂商通过控制产量、提高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还带来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交易价格>平均成本。(2)导致管理松懈。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动力。(3)导致寻租行为。如果垄断来自政府规则,可以被游说,产生寻租。(4)造成研发费用的减少。 3.制约市场势力的公共政策。(1)公共管制(2)反托拉斯法。 ◆外部性 1.外部性: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强加的成本和收益。 2.外部性类型。正外部性(外部经济):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社会收益小于私人收益。(1)生产正外部性。蜜蜂生产者,传播花粉。上游居民种树,保护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得到保障。(2)消费正外部性。养花人,给予养蜂人和邻居带来了好处。(3)生产负外部性。造纸厂的三废。木工装修房子所产生的噪音。上游伐木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4)消费负外部性。吸烟,在三更半夜时大声唱卡拉OK。 3.外部性与资源配置的失当。外部经济对外带来的好处无法得到回报。具有外部经济的物品供应不足。例如教育和新技术。外部不经济对外带来的危害无法进行补偿。具有外部不经济的物品供应过多。例如乱扔或乱倒垃圾。 4.纠正外部不经济性。(1)政府的反外部性计划。行政措施(管制与指导)。经济措施 4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庇古税与补贴):征税;发放可交易的污染排放许可证;给予补贴。(2)自愿协商(科斯定理与权利界定):外部性内部化;合并;规定产权;其他方案(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不扔乱垃圾、捐款)。 ◆公共物品 1.产品的划分。私人物品:既具有排他性,也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也无竞争性的物品。非排他性:无法排除一些人“不付费便可消费”,或者排他成本过高。非竞争性:不需增加成本,即可增加对它的消费。增加消费者,并不影响他人。 2.公共物品的典型案例。公地悲剧:对具有公共品特征的自然资源,如公共鱼塘和草地、飞机航线、电波频率等,资源可能被滥用。公海捕鱼。过渡放牧。 3.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搭便车:即使不付费也能享受到有关利益的行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导致供给太少甚至没有。即私人不愿意提供这种物品。但这种物品又是所必需的,如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 4.公共物品的集体选择政策。公共选择: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做出的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几种投票机制。一致性规则:全体投票人都认可的情况下实施。多数票规则:超过半数的人同意。 5.政府对于公共物品的干预。(1)建立公营企业。(2)委托私人企业生产公共产品。(3)法律保护私人进入。 ◆信息不对称 4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完全信息:市场参与者对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即消费者与厂商在任何时点都能了解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状态。 2.不完全信息: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即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在相对意义上,市场经济本身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 3.信息不对称:不同经济主体拥有的信息量存在差异,不相等或不平衡。至少有一个当事人的信息不完全。 4.逆向选择:由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出现违背需求定理的现象,低质量产品把高质量产品逐出市场,导致市场低效率和市场失灵。 5.旧车市场。买卖双方存在着质量信息上的不对称。旧车市场,卖者的信息多于买者。高质量的旧车就不愿意出售,低质量的旧车充斥在市场,导致买者进一步压低价格。高质车所占比重更少。 6.保险市场。买方比卖方具有更多信息。保险购买者清楚自己的情况,但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情况难以全面了解。不健康的人,愿意接受较高的费用。保险公司为弥补损失被迫提高保险价格。随着保险价格上升,投保人结构发生变化,健康好的投保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若保险公司继续提高价格,投保人结构会急剧恶化。可能出现:所有想购买保险的人都是不健康的人。这样保险公司出售保险无利可图,保险市场消失。 7.劳动市场。劳动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雇主为信息劣势方,雇员为信息优势方。在雇用前,雇主不知道谁的能力强。雇主只好按照相同的工资招聘所有的雇员。如果雇主 4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降低工资,能力强的人就会离开。随着工资降低,雇员人数在减少,能力结构发生变化,低效率的雇员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市场信号及其传递 1.市场信号。两种信号传递方式:(1)信号传递模型。(2)信息甄别模型。 2.信号传递模型: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优势方的信息难以被信息劣势方完全了解。信息优势方为了信誉,选择某种信号,首先将自己的信息披露出来,以便信息劣势方识别。劣势方在观察到优势方的信号后,与优势方签订合同。 劳动市场里的教育。雇员把教育程度作为高生产率的信号,向厂商传递,以获得与生产率相匹配的工资,低能力雇员选择较低教育水平;高能力雇员选择较高教育水平。产品质量与标准。企业解决信息不对称。高质量产品的销售者建立声誉,来向购买者传达产品信息,让购买者相信他们产品的高质量。 3.信号甄别模型:信息不对称,信息劣势方给出某种信号以诱使信息优势方披露信息,使劣势方能够甄别不同类型的优势方。 保险市场,保险公司作为信息劣势方,可以设计两类保单,差别保险合同,分别适用于高低两类投保人。信贷市场,银行是信息劣势方,对于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进行信贷配给,利率高低有别。劳动市场,雇主作为信息劣势方,制定不同工资和贡献的劳动合同,供雇员选择。 ◆道德风险 5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道德风险: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具有另一方难以监督的行为或难以获得的信息;在签订合同后,有可能采取有悖于合同规定的行为,通过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2.道德风险分类。(1)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签约后,代理人拥有私人信息,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不能完全观测到代理人的行为过程和自然状态本身。这时,代理人容易采取危害委托人的行动。(2)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签约后,委托人可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为,但代理人比委托人拥有信息优势,可能隐藏或利用独占的信息,做出损害委托人的事。 3.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保险市场,对于投保人来说,随着预防偶然事件费用的增加,偶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降低;但同时随着保险赔偿额的增加,投保人用于预防不测事件的费用反而会下降。即购买了保险后,可能会疏于防范。从而损害保险公司利益。 4.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一个人(代理人)以另一个人(委托人)的名义来承担和完成一些事情。委托人出钱请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代理人的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1)偷懒,即经营者所付出的努力小于其获得的报酬。(2)机会主义,即经营者付出的努力是为了增加自己而不是所有者的利益,也说是说其努力是负方向的。 ◆委托-代理问题和激励机制 1.激励机制的基本原理。所有者事先要制定一个契约来限制经营者。将经营者的利益尽可能的整合到所有者利益里,在两者之间建立正相关关系。即构建一个所有者和经营者基本一致的目标利益函数 ,并最终接近对称信息的最优状态。委托人使代理人从自身效用 5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最大化出发,自愿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目标和标准相一致的行动的机制。 2.激励机制的具体设计:(1)经营者分享部分剩余索取权。(2)设计最优激励方案。以合作和分担风险为中心。(3)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 第二篇 宏观经济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篇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总体结构、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原则和方法,各项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宏观经济理论:1、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理论,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与实践,5、各学派不同的理论和政策主张,5、经济增长理论,6、通货膨胀理论等。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解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对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课程属性: 5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专业核心基础课 主要参考书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加尔布雷斯:《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 4.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5.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模型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5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模型 三、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 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五、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思考题: 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凯恩斯革命”? 3、什么是萨伊定律?在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怎样实现充分就业? 作业题: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为什么分离? 本章小结: 5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革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理论上,反对萨伊定律。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观点。(2)方法上,放弃了新古典的个量分析方法。开创了总量分析方法。(3)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 ◆新古典综合派 1.代表人物: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萨缪尔森在1948年《经济学》,以教科书的形式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进行综合,标志着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 2.理论特征:(1)继承并发扬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2)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肯定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并把均衡方法引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 3.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观点。(1)混合经济理论。宏观方面接受凯恩斯理论,微观方面吸收新古典的自由理论。(2)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3)经济周期理论。(4)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1)补偿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多种政策的综合运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浮动汇率政策、外汇管制政策、人口政策,等等。 ◆新剑桥学派 5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收入分配理论。以价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分配。 2.经济增长理论。国民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 3.滞胀理论。通货膨胀不是由于货币量太多,或成本推进,而是由于厂商操纵价格。 ◆新凯恩斯主义 1.代表人物。曼昆、斯蒂格利茨、格特勒和伯南克等人。 2.理论特征:(1)反对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2)反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理论的机械结合,试图给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一个不同于新古典传统的微观基础。 3.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1)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但假定工资和价格粘性,即工资和价格的调整十分缓慢。(2)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假设。价格粘性: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变动而迅速变化。工资粘性指工资不能迅速调整。 ◆现代货币主义 1.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根据地:芝加哥大学。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80年代才被广泛接受。批判凯恩斯主义。 2.主要经济理论(1)货币理论。经济问题都可以唯一的由政府对货币的管理加以调节。认为货币是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2)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是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必然结果。(3)自然失业率。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条件下,让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供 5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求力量自发作用,使得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时的失业率。认为长期使用通货膨胀减少失业行不通,否则会出现滞胀。 3.政策主张(1)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可以根据其内在机制进行自发调节。(2)提倡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排除利率、信贷和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仅以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支配因素的货币政策。只要控制好货币供给量,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发展。(3)负所得税方案。认为福利主义,反对对低收入者进行补助。主张用负所得税来救济穷人,根据个人实际收入的多少按照比例进行补助,收入少,补助少。来鼓励低收入者积极工作。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1. 代表人物。美国的卢卡斯。《预期与货币中性》、《经济计量政策评价》、《经济周期理论研究》。20世纪60年代 理论特征:(1)认为,凯恩斯主义违反了理性人假设,是错误的。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2)在引入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全面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 理性预期理论被称为“从根本上改变了宏观经济学”。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1)理性预期理论。有效利用有限的信息是经济人理性活动的结果。理性预期的形成方式依赖于 一定的经济结构体系或经济环境。公开的预期不会对经济运转产生实质性影响。(2)政策无效命题。出人意料的通货膨胀政策可以制造经济繁荣,但时间越长,尤其是政策效果被事先预期到时,政策会失效。菲利普斯曲线不存在, 5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或者是垂线。最好的政策是不干预。经济运行的自身规律,主要受人们预期的支配,不受其他外界力量驱使。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1)政府应该放弃“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货币政策。 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会导致经济不稳定,因而不可取。市场比任何模型都聪明,政府干预过多只会导致混乱。政府的任务是提供稳定良好的环境。 (2)采取规则固定的经济政策。制定并公布一个长久不变的原则。建立人们的信心,物价、生产就会稳定。政策目标不是失业,而应该是通货膨胀。 ◆新制度经济学 1.代表人物。科斯,《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诺斯,《美国昔日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西方世界的崛起:新经济史》、《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 2.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经济学应该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舒尔茨:制度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涉及到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如婚姻、法律和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制度。 3.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定。(1)经济人的有限理性。人能力有限、现实很复杂,为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需要设立制度协调。(2)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人追求自身利益,会采取欺骗方式实现。需要制度设计来约束人。 5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4.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内容(1)交易费用经济学(2)产权经济学。论述产权的定义、功能、制度安排及经济运行效率等。(3)制度变迁理论 第二章 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GDP的核算、通货膨胀及其衡量、失业及其衡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 第一节 经济活动的价值:GDP的核算 一、GDP的含义 二、衡量GDP的三种方法 三、与GDP相关的几个概念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衡量与价格指数 5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二、价格指数 第三节 失业的衡量 一、充分就业与失业; 二、失业的类型; 三、失业率; 讨论题: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地下经济问题。 案例二,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比较。 思考题: 1、什么是GDP?GDP的衡量方法有哪些? 2、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率? 3、什么是价格指数?常见的价格指数有哪几种? 6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本章小结: ◆国民收入帐户GDP 1.国民收入帐户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国境内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GNP是个收入概念,GDP是个生产概念。 3.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是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核算,是基本总量。(1)包括有形和无形产品——劳务。(2)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不包括自产自用。GNP的计算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3)仅计算本年产品价格总和,不包括以前产出。是流量而非存量。(4)是最终产品,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以免重复计算。 最终产品: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通常包括:①消费品、军工产品;②固定资产积累与储备(库存增加);③净出口(进出口差)。 中间产品:经过加工后,还要在以后生产中作为投入的产品。例如,一般来说,钢铁和棉纱就是中间产品。 4.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收入法 ,部门法(生产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 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 6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C】消费:居民支出。购买消费品和劳务支出,不包括建造住宅。【I】投资=(固定投资=居民住房投资+企业固定投资)+存货投资【G】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X-M】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 5.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净值: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国民收入:NI =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个人收入PI = NI -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价格指数。有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通货膨胀可分为分: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10%以内。严重通货膨胀,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 ◆失业的含义和衡量 1.失业的含义 6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失业是指符合法定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的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且正在寻找工作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经济现象。符合法定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且正在寻找工作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就是失业者。把握失业的含义,必须注意两点:第一点,符合法定工作条件。失业者是相对于具有某种工作条件来说的人,比如达到法定的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等。如果一个人没有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没有劳动技能,虽然没有工作,也不属于失业者。第二点,有工作的愿望且接受现行的工资。对于有工作愿望且接受现行工资水平的人来说,尽管积极寻找工作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就属于失业者。如果没有工作的愿望,或虽然有工作愿望但不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没有工作的人,不属于失业者。 2.失业的衡量 失业的状况通过失业率来衡量。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失业量)与劳动力总量(劳动总量)的比例。 第三章 收入和支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总需求、总产出、消费函数、乘数、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6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投资乘数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总需求和总产出 一、总需求及其构成 二、总产出和均衡产出 第二节 消费函数和总需求 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二、消费函数和总需求的关系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一、消费函数与收入的决定 二、储蓄函数与收入的决定 三、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6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第四节 乘数理论 一、 投资乘数 二、 政府支出乘数 三、 税收乘数 四、 平衡预算乘数 第五节 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一、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第六节 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一、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讨论题: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中国改革开放后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 6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案例二,中国居民的储蓄状况。 案例三,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动机对比。 思考题: 1、什么是总需求和总产出? 2、 什么是乘数?乘数发挥作用的机理和条件是什么? 3、简述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4、简述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5、简述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作业题: 1、如果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为300亿元,投资为400亿元,边际储蓄倾向为0.1,两部门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为多少? 2、如果投资增加150亿元,MPC=0.8,那么收入水平将增加多少? 3、MPC=0.6;MPC=0.4;MPS=0.1;MPS=0.3;投资乘数最大? 4、已知简单凯恩斯模型由下列方程给出:C=100+0.5y 6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为yf=400,i=i0=50 。试求: (1)求均衡的收入水平;均衡的储蓄量; (2)经济是否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若未达到,应如何调节?调节哪个量,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本章小结: ◆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 = a + by (1 > b > 0)。a-常数,自发性消费:基本最低消费支出。 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动。b-常数,斜率,边际消费倾向。by-诱致性消费: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 APC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计算: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消费/收入=c/y。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APC也有递减趋势。 6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2.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储蓄是收入减消费后的余额,即s = y - c 3.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APC + APS = 1 4.乘数K:总需求(I、C等)变化导致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K=1/(1-b)乘数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b,成正相关。 6.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函数关系。i=i(r) (满足di/dr < 0) 。线性投资函数:i=e-dr ◆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三部门经济是指由厂商、居民户与政府这三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社会。 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是通过税收与政府支出来实现的。政府通过税收与支出和居民户、厂商发生经济上的联系。 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就是: AD = AS 即:I + G = S + T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6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四部门经济是指由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这四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社会。 在四部门经济中,国外部门的作用是:作为国外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向国内各部门提供产品与劳务,对国内来说,这就是进口;作为国内产品与劳务的需求者,向国内进行购买,对国内来说,这就是出口。 在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不仅包括居民户的消费需求、厂商的投资需求与政府的需求,而且还包括国外的需求。国外的需求对国内来说就是出口,所以可以用出口来代表国外的需求。 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就是: AD = AS 即: I + G + X = S + T + M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这种恒等式是一种事后的恒等关系,即在一年的生产与消费之后,从国民收入核算表中所反映出来的恒等关系。这种恒等关系,也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出发点。但是,在一年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总需求与总供给并不总是相等的。有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也有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第四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IS-LM模型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与 6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货币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及其调整。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IS曲线、LM曲线的推导;IS—LM模型的均衡与均衡的变动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投资函数 一、投资的决定与投资函数 二、资本边际效率 第二节 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 一、 IS曲线的含义及推导 二、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 第三节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函数 一、货币需求 7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二、货币需求函数 第四节 货币供给函数 一、货币供给 二、货币供给函数 第五节 利率的决定 一、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二、均衡利率的决定 第六节 LM曲线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一、LM曲线的含义及推导 二、LM曲线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七节 IS-LM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利率和收入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7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第八节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及其调整 一、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 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及其调整 讨论题: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IS—LM模型的创立。 案例二,中国的储蓄水平对利率的反应程度。 思考题: 1、简述资本的边际效率、投资的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凯恩斯陷阱的含义。 2、简述影响IS曲线、LM曲线的因素。 3、简述IS曲线、LM曲线的含义,试推导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 4、试述IS-LM模型的基本内容。 5、试述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框架。 6、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 7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作业题:分析 1、用IS—LM模型分析下列情况对需求的影响: 由于大量公司破产而引起的悲观情绪;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所得税的增加; 与本国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发生衰退; 边际消费倾向降低; 物价水平的上升。 2、解释美国外贸逆差居高不下的原因。 3、已知消费函数为C=200+0.5Y,投资函数为I=800-5000r,货币需求为L=0.2Y-4000r,货币的供给为m=100。请计算: (1)IS曲线方程。 (2)LM曲线方程。 (3)均衡国民收入(Y)和均衡利息率(r)各为多少? 7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本章小结: ◆IS方程的推导.I :投资,S:储蓄 ◆IS曲线的经济含义(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2)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3)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变化。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增加。 ◆IS曲线的水平移动。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IS水平右移。如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减税,增加居民支出。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IS水平左移,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增税,增加企业负担则减少投资,增加居民负担,使消费减少。减少政府支出。 ◆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消费和生产等交易所需货币。取决于收入。(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为应付突发事件、意外支出而持有的货币。个人取决于对风险的看法,整个社会则与收入成正比。两个动机表示为:L1 = L1 (y)= k y,随收入变化而变化(3)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有价证券而持有的货币。L2 = L2(r)=-hr,随利率变化而变化(r指百分点) ◆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或者证券价格不再上升,而会跌落,因而将所有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以免证券价格下跌遭受损失。 ◆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的产生。L :货币需求;M :货币供给。 7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LM曲线的经济含义(1)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2)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利率提高时总产出增加,利率降低时总产出减少。(3)LM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 L= 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IS-LM分析。IS是一系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可使产品市场均衡;LM是一系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可使货币市场均衡。能够同时使两个市场均衡的组合只有一个。 第五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挤出效应、货币政策的效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极端情况和政策组合;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需求管理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经济增长 7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二.充分就业 三. 稳定物价 四.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 一、财政政策的类型 二、货币政策的类型 第三节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挤出效应 一、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二、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效应 一、货币政策的效应与IS曲线的斜率 二、货币政策的效应与LM曲线的斜率 第五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极端情况 7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一、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第六节 政策组合 一、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二、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 三、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四、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 第七节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一、需求管理 二、供给管理 三、国际经济政策 第八节 政策选择与政策的不确定性 一、政策选择与改变政策的可能性边界 7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二、政策的不确定性与政策效应的时滞 讨论题: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美国政府的债务与赤字。 案例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宏观经济。 案例三,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国际经验。 案例四,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实践。 案例五,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的“软着陆”。 思考题: 1、商业银行体系为什么能使原始存款扩大若干倍,通过什么方式? 2、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3、评论西方需求管理的政策。 4、 简述西方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 5、 简述功能财政的基本思想。 7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6、 试述常用的货币政策手段如何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 7、什么是挤出效应? 8、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9、简述增加就业和反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 10、你怎样理解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政策效应的时滞? 作业题: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请举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实例. 本章小结: ◆经济政策目标 1.经济政策 :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经济干预。 2.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7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财政的构成(1)政府支出:(2)政府收入: 2.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 4.自动(内在)稳定器。财政政策本身具有一种自动调节经济、减少经济波动的机制,在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萧条时自动增加需求。 5.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审时度势,斟酌使用,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或扩张或紧缩,斟酌使用,权衡使用。 ◆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货币政策的机制。货币量gg利率gg总需求与总供给。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调节货币量是手段。最终目标是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 2.货币政策基本工具。(1)公开市场业务。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证券。主要是国库券。(2)贴现政策。通过增减贴现贷款数量和利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3)法定准备金。通过提高和降低准备金率来控制贷款量,增减货币供给量。 8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3.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1)扩张货币政策。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放松银根,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2)紧缩货币政策。繁荣时期,总需求>总供给,收紧银根,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总需求,降低物价。防止经济过度增长。 4.挤出效应:政府支出的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以及消费)的现象。 第六章 AD-AS模型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位置、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不同供给假设条件下的政策效应。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二、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8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三、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第二节 短期总供给曲线 一、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假设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三、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第三节 长期总供给曲线 一、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假设 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三、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第四节AD-AS模型 一、AD-AS模型; 二、古典的AD-AS模型; 三、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8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四、AD-AS模型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讨论题: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石油对总供给的冲击。 案例二,谁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总需求。 案例三,中国总供求的波动。 案例四,中国投资水平对总供求的影响。 案例五,中国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 思考题: 1、分析总需求曲线的含义及推导。 2、简述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含义。 3、试用总供求模型解释经济波动。 4、用总供求模型如何解释经济的“滞胀”问题? 作业题: 8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简述国民收入决定的三个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有何不同? 本章小结: ◆总需求AD 1.AD :一定时期内,对本国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国外需求。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AD=C+I+G+(X-M),总需求=GDP=总支出 2.总需求函数: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关系,表示在某个价格水平上,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 总需求函数的机制: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利率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3.AD曲线的经济含义。描述总需求达到宏观均衡、即IS=LM时,一国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表明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总供给AS 1.总供给: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和政府向国内和国外提供的,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总供给=总收入=GDP。总供给主要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 2.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8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潜在(充分)就业量:在现有激励机制下,一个社会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潜在产量,即充分就业时的产量: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增加需求不能增加产出,只能造成物价上涨。 3.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由垂直和水平线组成的“反L”曲线。 4.常规总供给曲线。常规下,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总供给=总收入=GDP。总供给主要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 5.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潜在(充分)就业量:在现有激励机制下,一个社会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潜在产量,即充分就业时的产量: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增加需求不能增加产出,只能造成物价上涨。 6.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由垂直和水平线组成的“反L”曲线。 7.常规总供给曲线。常规下,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 8.AD-AS模型。短期的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第七章 经济增长 8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及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并且了解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一、长期经济增长的含义 二、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二节 潜在GDP与经济增长的趋势 一、潜在GDP及其决定 二、潜在GDP与经济增长趋势的关系 第三节 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 一、增加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政策 8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二、资本积累政策 三、促进技术进步政策 四、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第四节 哈罗德--多马模型 一、假设条件 二、产出和资本 三、产出和劳动 四、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 第五节 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二、稳态分析 三、储蓄率的增长 四、人口增长 8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五、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六、考虑到技术进步时的稳态 七、考虑到人力资本时的稳态 讨论题: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案例二,中国“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案例三,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 案例四,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 思考题: 1、什么是经济增长?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2、简述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 3、简述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 4、试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内容与现实意义。 8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5、在哈马德-多马增长模型中,有保证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6、试比较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主要区别。 7、试述新古典增长模型。 8、简述新经济增长理论。 作业题: 1、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2、试述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 本章小结: ◆经济增长概述 1.经济增长的衡量。经济增长:产量的增加。 2.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人民参与等在内的所有的变化。 8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3.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劳动、资本。 ◆哈多模型: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由储蓄倾向及资本-产出比所决定。 不稳定性原理:经济发展很难稳定在一个不变的发展速度上,不是连续上升,就是连续下降,呈现剧烈的波动增长。 ◆新古典增长理论 sy =△k+(n+δ)k。人均储蓄=资本广化+资本深化 1.稳态:指一种长期的均衡状态,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忽略技术变化,人均产量也达到均衡的稳定状态。稳态时的产出增长独立于储蓄率;所以增长率在短期提高后,会逐渐降低到劳动人口增长率水平。 2.人口增长率提高后,人口增长率曲线向上移动。与人均储蓄曲线交于一个新的稳态水平。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必定来自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下降。 ◆新经济增长理论 1.阿罗的边干边学模型。技术进步是投资的副产品,是厂商在生产中积累经验的结果。厂商投资不仅仅会提高自身的生产率,而且具有外部性,能够提高全社会所有厂商的生产率。因此,技术进步是内生变量。存在技术外溢,没有政府的干预,社会将处于次优状态。 2.罗默知识溢出模型。知识和技术是私人厂商进行意愿投资的产物,像物质资本投资一样,也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知识溢出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 9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长的主要原因。只要致使积累过程不中断,经济就能够实现长期增长。但是,知识溢出造成厂商的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如果政府不干预,厂商用于生产知识的投资会低于均衡水平,从而使得竞争市场均衡的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因此,政府必须鼓励知识生产。向生产知识的厂商提供补贴。或者对于其他厂商多征税 3.卢卡斯人力资本溢出模型。经济增长是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的结果。经济中存在物质生产部门和人力资本生产部门。人力资本生产部门——教育部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由于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造成人力资本投资偏少,均衡的经济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 4.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1)改善技术增长和生产率。理想的选择是促进教育发展、加强人力资本的培训。(2)刺激资本形成。(3)增加劳动供给。(4)提高储蓄率。鼓励资本流入。 *第八章 经济周期的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乘数—加速数模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模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乘数-加速数模型。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 9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第一节 乘数—加速数模型 一、加速原理 二、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 三、乘数-加速数模型及其求解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模型 一、货币周期模型 二、实际周期模型 思考题: 1、西方学者是怎样用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解释经济波动的? 2、什么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模型? 本章小结: ◆经济周期: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扩张与衰退,两者相互交替,使经济总量螺旋式增长的经济现象。 四个阶段:主要阶段-繁荣与萧条;过渡阶段-衰退与复苏 9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经济周期具有以下特征:(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2)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3)一个完整的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4)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 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特征: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 ◆非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1)消费不足论: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过多,消费不足。这是由于分配不均造成的。富人得到了更多的收入。(2)投资过度论:投资过多,生产资本品的部门发展超过了生产消费品的部门。资本品投资的波动导致了经济波动。(3)信用过度论:货币和信用的扩张,导致利率下降,投资增加,繁荣;反之衰退。(4)创新理论:技术革新和发明不是连续和均匀的。(5)预期过度论:在心理上的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说明了繁荣和衰退的交替。乐观时,投资和消费增加,繁荣。(6)政治周期论:政府的交替扩张和收缩。经济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7)太阳黑子论:太阳的周期造成农业产出的变化。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加速原理:产出的变动与投资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乘数-加速数模型。某种因素,如新技术,使投资增加,通过乘数作用,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后,消费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后,通过加速数的作用,投资增加。 循环往复,社会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国民收入增加。社会资源有限性,在经济达到周期的峰顶时,收入不再增长,投资下降为0,导致下期的收入下降,在加速数的作用下,投资进一步减少,收入下降,处于衰退时期。衰退到谷底后,长期的负投资,而折旧不断,设备要更新,重置投资,投资增加后,进入新一轮乘数-加速数循环。 9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第九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失业、通货膨胀的基本问题及其它们之间的交替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变化;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经济波动与产出缺口 一、产出缺口 二、经济波动与产出缺口 第二节 失业的形式与自然失业率 一、失业的概念 二、失业的形式 三、自然失业率 9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第三节 产出波动与失业的变动轨迹:奥肯定律 一、奥肯定律 二、奥肯定律的适用性 第四节 通货膨胀及其成因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和种类 二、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第五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变化 一、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互交替 二、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分析 第六节 增加就业与反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 一、指数化政策 二、收入政策 三、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9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第七节 菲利普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三、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 讨论题: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20世纪末期中国的通货紧缩。 案例二,中国的价格指数。 思考题 1、说明通货膨胀的种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什么是通货膨胀?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3、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如何利用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会产生什么影响? 5、试从理论上阐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其政策含义是什么? 9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6、什么是失业?引起失业的原因是什么? 7、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如何交替变化的? 作业题: 1、试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2、凯恩斯学派怎样解释菲利浦斯曲线?弗里德曼如何解释菲利浦斯曲线? 本章小结: ◆失业概述 1.失业: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 2. 充分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是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 3.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非自愿失业。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4.自然失业: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9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古典失业:由于工资刚性所引起的失业。 2.凯恩斯对需求不足的失业的解释:以MPC递减规律来说明消费需求不足。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投资需求不足。消费、投资需求的不足→→总需求不足→→周期性失业。 ◆失业的影响 奥肯定理(定律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反之亦然。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增长,以防止失业率上升。 ◆通货膨胀概述 1.通货膨胀: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2.通货膨胀的分类。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10%以内。严重通货膨胀,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成因 1.货币供给的过度。每次通货膨胀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 2.需求拉动(拉上)通货膨胀: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 9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工资成本推动:个别部门工资增加导致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上升。工资与物价互相推动,形成通货膨胀。 利润推动:垄断利润推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进口成本推动: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通胀。如世界性商品价格上涨。 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工资提高的这种螺旋式上升。 4.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平衡和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不产生实质影响。 1.再分配效应。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依靠变动收入的人收益。其货币收入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甚至要早于通货膨胀 2.产出效应有3种情况。(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 9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会不变,或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3)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 有利论: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有害论:通货膨胀政策是饮鸩止渴。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通货膨胀率)成反向关系的曲线。 10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