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外对上甘岭战役评价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国外对上甘岭战役评价

50年前,再现上甘岭战役的电影《上甘岭》感动了亿万观众。50年后的今天,电影《上甘岭》中杨德才的扮演者、著名演员张亮向我们讲述电影《上甘岭》诞生的台前幕后。

为杨德才加上最后一句台词

今年72岁的著名演员张亮,1956年被《上甘岭》剧组选中去演杨德才。

杨德才是以黄继光为原型创作的银幕形象,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故事人所共知,而张亮一直不能忘怀的《上甘岭》的一个镜头,是电影中的杨德才堵枪眼之前回过头看连长并高喊一声“连长”那场戏。“当时那场戏是我把爆破筒插进碉堡,被扔出来,我再把爆破筒压进碉堡,并用胸口顶住了爆破筒,堵住了枪眼。这场戏是我们当天的最后一场戏,拍完之后,导演沙蒙说加个镜头,只留下了我和管遮光板的,加了一个我回头高喊连长的面部特写。”

为什么加这样一个镜头?黄继光的战友钟仁杰后来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当时志愿军正要发起冲锋,突然发现了一个还没有被排除掉的敌人的碉堡,黄继光去炸这个碉堡。根据钟仁杰的回忆,黄继光在堵枪眼炸碉堡之前,曾经回头对战友说了句话,但是因为离得太远和枪炮声太响,战友们没有听清。

电影中的杨德才回头喊“连长”,显然是对黄继光事迹的艺术创作,“后来电影公映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看了《上甘岭》之后赞不绝口,特别是对我最后回头高喊的镜头赞赏有加,他说,他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眼泪不自觉地就流出来了。黄继光最后这句话也许就是为了不辜负连长的信任,他最后看连长一眼,也许就是为了告诉连长,他冲上去了,

他做到了,这是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的一个镜头。”

张亮介绍,作为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上甘岭战役远比电影中表现的要惨烈很多倍。“拍摄之前,剧组组织演员到上甘岭实地体验场地,那时候正是阴历的四月份,朝鲜漫山遍野都是漂亮的金达莱花,没到上甘岭之前,大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一到上甘岭那个山头,大家的心情马上灰暗起来了。当时上甘岭战役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但整个上甘岭山头还是黑乎乎的一片,没有一棵活着的树,没有一棵完整的树,那场战役把整个山头劈掉了一大块。”

“一条大河”比电影流传广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在中国电影插曲中,很少有像《我的祖国》这首歌曲那样,至今还为人们传唱不已。

说起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还有一番曲折的经历。当年影片《上甘岭》拍完时,影片的插曲却还没个着落。这可急坏了导演沙蒙。经人推荐,沙蒙邀请正在创作其他电影剧本的乔羽为《上甘岭》的插曲写词。

多年后乔羽回忆说,当时他问导演沙蒙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插曲,沙蒙的回答是:我需要的插曲具备这样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当这部电影被人遗忘的时候,这首插曲依然在流传。

这样的要求显然很高,更让乔羽感到了压力。十来天过去了,他依然没有写出中意的歌词来。正当他为此感到苦恼时,突然有一天,他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旁的一条小河边散步,

看到一群孩子在河里玩耍,他的灵感马上来了,“一条大河”的歌词脱口而出。

写完歌词,乔羽将稿子交给了前来催稿的沙蒙。沙蒙拿着稿子一声不吭地足足看了半个小时后,突然一拍大腿,大声叫道:“行了,就它了!”第二天,沙蒙又拿着稿子来找乔羽:“大家看了你写的歌词都认为写得很好,就是觉得“一条大河波浪宽’这句写得有点小气。为什么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这不就更有气势吗?”

乔羽思考片刻说:“用‘万里长江’气势确实够大,但长江虽长,在全国范围内还算少数,不可能让所有人产生亲切感。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有一条河,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我想还是用一条大河更好些……”

于是,经过刘炽作曲、郭兰英演唱,这样的“一条大河”终于红遍全国,并流传至今。

(韦 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