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省2021高考生物总复习标准示范卷4含解析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标准示范卷(四)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本卷共4页)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蓝藻和水绵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 B.它们都有染色体

C.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D.原核细胞的细胞膜化学组成和结构与真核细胞相似 B [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

2.我们日常烹调中使用的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已知谷氨酸分子的R基为—C3H5O2,则一分子谷氨酸中含有的C、H、O、N原子数依次是( )

A.5、9 4、1 C.5、8、4、1、

B.4、8、5、1 D.4、9、4、1

A [氨基酸有一个C原子上连有氨基(—NH2)、羧基(—COOH)和R基,R基为—C3H5O2,因此分子式为C5H9O4N。]

3.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减少将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C.全球气候变暖可使农业生产能力提高 D.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C [臭氧减少会形成空洞,会使更多的紫外线到达地球上,将会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A正确;化石燃料的燃烧在短时间内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使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出来,B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还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农业生产力下降,C错误;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化合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化合物,所含的酸形式主要是硫酸和硝酸,D正确。]

4.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答案】 C

5.有同学尝试设计生态瓶,在制订方案时,下列有关设计的方法步骤错误的是( )

A.合理搭配瓶内生物与非生物的成分 B.按合适的比例放入不同营养级的生物 C.生态瓶摆放在光照适宜的位置 D.定期向瓶内投放食物

D [生态瓶制作时需密封,物质要自给自足,不能向瓶内投放食物。]

6.一个DNA分子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有40个腺嘌呤。如果连续复制2次,参与到复制过程中的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

A.60 C.180

B.120 D.240

2

C [DNA复制过程消耗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量=(2-1)×60=180。] 7.下列细胞中,DNA含量最少的是( ) A.癌细胞 C.酵母细胞

B.人成熟红细胞 D.成熟叶肉细胞

B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少量分布在细胞质中。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所以不含DNA。]

8.细胞核中的DNA不能直接到细胞质中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的物质是( )

A.ATP C.氨基酸 【答案】 B

9.生物兴趣小组在进行人类遗传病调查时,发现某家族成员中有红绿色盲患者。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家族中女性患者的男性后代都不患该病 B.可通过该家族系谱图推测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 C.该家族红绿色盲发病率即普通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D.可通过染色体检查确诊该病基因的携带者

B [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女性患者的男性后代都患该病;研究人类的遗传病,不能做遗传学实验,可以从家族系谱图的研究中获取资料;一般地,该家族红绿色盲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红绿色盲是基因异常遗传病,不能通过检查染色体确定该病基因的携带者。]

10.已知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下列有关普通小麦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的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21条染色体 B.它的每个染色体组含7条染色体

B.mRNA D.DNA聚合酶

C.它的花粉含1个染色体组

D.离体培养它的花粉,产生的植株表现高度不育

C [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因此花粉中应含有3个染色体组。] 11.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它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和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 )

A.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B.刺激部位、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C.刺激部位、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D.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C [神经元接受机械刺激或其它刺激,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该部位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当电信号传导到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使突触小体中位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导致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兴奋,使化学信号又转变为电信号,故选C。]

1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1.6~1.8 g/L B.人体内环境失衡后必将引起血友病

C.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 g/L~1.2 g/L;血友病是遗传病,不是内环境失调病;稳态的调节需要多个器官和系统共同参与;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3.叶绿体中有多种色素,可以用纸层析方法将它们分离。如图为纸层析结果示意图,其中Ⅳ是( )

A.叶绿素a C.叶黄素

B.叶绿素b D.胡萝卜素

B [层析的结果由上至下应该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故答案选B。] 14.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为9∶7,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与此对应的性状分离比是( )

A.1∶3 C.1∶2∶1

B.1∶1 D.9∶3∶3∶1

A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内容。由F2的性状分离比为9∶7可知,基因型为A_B_的个体表现为一种类型,而基因型为A_bb、aaB_和aabb的个体则表现为另一种类型,则F1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比是1∶3。]

15.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两个患血友病(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和一个正常的孩子,这三个孩子的性别是( )

A.都是男孩或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B.都是女孩

C.两个女孩和一个男孩 D.以上答案都正确

A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设控制血友病的基因为B、b,由题意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X×XY,他们生下两个患血友病和一个正常的孩子,其中患血友病的两个孩子一定是男孩(XY),另外一个正常的孩子,可能是男孩(XY)或女孩(XX或XX),因此三个孩子的性别为全是男孩或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16.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 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不消耗ATP C.大分子物质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进入细胞 D.蜜饯腌制过程中蔗糖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结果

B [水、气体、小分子的有机溶剂(如苯、乙醇等)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跨膜运输,葡萄糖进入其他细胞通过主动运输跨膜运输,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蜜饯腌制过程细胞膜遭到破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不消耗ATP;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消耗ATP;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ATP;胞吞、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ATP。]

17.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衰老细胞的膜通透性改变,呼吸速率减慢 B.衰老的生物体中,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 C.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基因决定的 D.人体细胞中都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

B [衰老的生物体中也有新产生的细胞,B选项错误。] 18.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个氨基酸只对应一个密码子 B.每个密码子都对应一种氨基酸

b

B

BB

Bb

Bb

B

C.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 D.氨基酸由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

D [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决定;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氨基酸;核糖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中,所以A、B、C三项错误。]

19.某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2 00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2 000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6 000个。它们迁移到一个孤岛上自由交配繁衍。A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和繁衍两代(假设子代都存活)后的频率分别是( )

A.20%或30% C.20%或50%

B.30%和50% D.30%和30%

D [A基因初始频率是30%,在孤岛上自由交配,没有选择、突变等因素,其基因频率不变仍是30%。但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20.下列有关艾滋病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摧毁大多数病毒 B.HIV主要攻击T细胞,既影响细胞免疫也影响体液免疫 C.艾滋病可通过母婴途径传染给后代,但不属于遗传病

D.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说明其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大大减弱

D [艾滋病病毒的宿主细胞是T细胞,患者易患恶性肿瘤的原因是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大幅减弱。]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1.(14分)图1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的曲线图。图2为将该植物移入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连续24 h测定的温室内CO2浓度以及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图1 图2

(1)夏季植物大多会出现“午休”现象,如图1中C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BC段与DE段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原因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2)图1中A点和E点时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B点相比,C点时植株叶绿体内C3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的是________。

(3)图2中,一昼夜温室中O2浓度最高时在________时,6 h时,图2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产生的O2量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线粒体消耗的氧气量。

(4)图2所示结果对应的密闭容器中,经过一昼夜________(填“有”或“没有”)有机物的积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14分)(1)温度过高,气孔关闭,CO2摄入量不足 不相同(1分) (2)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C5 (3)18 大于 (4)没有(1分) 一昼夜之后,CO2浓度不变,说明植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多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解析】 本题结合图形考查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曲线走势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1)图1中“午休”现象的原因是环境温度过高,叶表面的气孔大量关闭,CO2吸收量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BC段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叶肉细胞的气孔部分关闭,CO2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减弱,曲线下降;夏季晴朗的白天,DE段光照逐渐减弱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2)图1中A点和E点都是两曲线的交点,说明此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细胞可通过光反应与有氧呼吸过程产生[H],即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类囊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与B点相比,C点CO2含量减少,故会导致C3的含量减少,C5的含量增加。

(3)分析图2可知,图中的CO2吸收速率表示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室内CO2浓度变化可表示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从曲线可知,实验前3小时内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6 h、18 h时对应曲线与横轴的交点,说明此时植物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植物既不从外界吸收也不向外界释放CO2,其呼吸产生的CO2正好供应给光合作用,因此一昼夜温室中氧气浓度最高时在18 h时。6 h时CO2的吸收速率等于0,说明此时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有氧呼吸的强度,但由于此时植物体内还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非叶肉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消耗O2,所以此时植株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产生的O2量就必须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这样才能保证非叶肉细胞的O2供应,而使整个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有氧呼吸的强度。

(4)图2曲线表明,一昼夜之后,温室内CO2浓度不变(a、b两点的纵坐标相同),说明24 h内植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没有有机物的积累。

22.(14分)下图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甲、乙、丙是该动物体内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该生物个体的性别为________性,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填“实线”或“虚线”),其中GH段为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分裂方式和时期)。

(3)图中EF段变化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丙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5)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

【答案】 (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14分) (1)雌性(1分) 甲细胞(或丙细胞)细胞质分裂不均等

(2)虚线(1分)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 (4)甲、乙 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5)4

【解析】 (1)甲、丙细胞不均等分裂,该生物个体的性别为雌性。

(2)依题意和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虚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数目的变化。GH段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图中EF段,染色体数目与细胞核内的DNA数目均减半,是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

(4)减数第一次分裂和有丝分裂都有同源染色体,故甲、乙细胞都有同源染色体,丙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所以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名称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5)乙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因此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

23.(12分)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___(填序号),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填序号)。

(2)图2中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鼠摄入的能量为2.2×10 KJ,A中能量为1.6×10 KJ,B中能量为1.2×10 KJ,狼同化能量为2.4×10 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

(3)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标记物容易脱落,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

(4)在草原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 (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12分)(1)②③④ ①(1分) (2)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15% (3)偏大(1分) (负)反馈调节 (4)大于(1分) 抵抗力(1分)

【解析】 (1)图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①(光合作用)。

(2)根据分析可知,图2中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鼠摄入的能量为2.2×10 KJ,A中能量为1.6×10 KJ,B中能量为1.2×10 KJ,狼同化能量为2.4×10 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10÷1.6×10=15%。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重捕时获得的标记个体数减少,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所以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

(4)在草原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8

9

9

9

9

8

9

9

8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