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有感
作者:成杰芳 杨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6期
摘 要:《庄子》是一部道家思想的汇编,其中首先主要突出“道”是宇宙主体地位,其次阐述了齐物论,这是庄子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同时对“齐物论”所要达到的逻辑结论“逍遥游”进行了解读,最关键的是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等方法论。 关键词:道;齐物论;逍遥游;方法
作者简介:成杰芳,女,1987年出生,籍贯:山西吕梁;目前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0-01 一、道家思想发展发展及其历史逻辑:
先秦道家思想有三个阶段,道家的第一阶段以杨朱为代表的思想,我们熟悉的《老子》书中的大部分代表第二阶段,《庄子》书中的大部分代表第三阶段,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保全生命,避免损害生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杨朱的办法是逃避,这也是隐士们通常的做法:逃离社会、循迹山林,指望这样就可以不沾染人世的罪恶污秽。但是人间如此复杂,无论个人怎么逃避,也难以完全逃避其中的罪恶污秽,因此,“逃避”并不能达到目的。《老子》书中大部分论述是试图显示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在这些道家看来,事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在各种变化的底层,事物演变的法则并没有改变。人如果懂得这些法则,按照这些法则来安排自己的行动,就可以使事物的演变对于自己有利。这是先秦思想的第二部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感到生命岌岌可危,无论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变化中,总有难以预见的因素。因此,无论人怎样保护自己,还是难免受到伤害。这是《老子》感叹:“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由来。这个思想在《庄子》书中进一步发挥,成为“齐万物,一死生”思想。它意味着,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一已与外界,生与死。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就可以超越自己以外的世界,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它不是从世俗社会逃往山林,而是从这个世界逃往另一个世界,这是道家思想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我们说道家的人生逻辑从愤世到厌世,从厌世到避世,从避世到玩世,从玩世到顺世。
二、庄子的思想内涵: (一)“道”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庄子的道论继承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根源、根据的思想,但比《老子》更为强调“道”作为宇宙根据的地位,这就是它的“齐物论”,庄子尤其突出“道”作为宇宙主体的地位,这就是它的“逍遥说”庄子是道家学派中强调主体地位的典型代表。首先,庄子看来,“道”是最普遍的存在,它既普遍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同时又超越世界万物。说道在“太极之上、在六极之下”“生天生地”指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是最普遍的,又说道虽然普遍,但并“不为”高深久老,就是说用高深久老这些表示时间、空间量度的词汇,不能准确表示道在时空范围内而又超越时空,不为时空所限的性质。其次,庄子特别明确“道”是世界的根据的意思。在这里,特别要注意庄子“自本”的说法。本的字面意思是一棵树地面以下的部分,地面以上的部分叫末,本包含根的意思,但又超越这个意义,包含了根本、根据的意义在内,这就明确断定,道是宇宙及其它自己的根据。再次,庄子特别强调了道德主体性,道主宰世界而又主宰自己,同时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庄子特别将“道”放在和人的关系中来考察,突出了道的“自本自根”的主体性,人要成为真正的主体,获得自由,就必须“得道” (二)齐物论
这是庄子人生观的哲学基础,所谓“齐物”,就是齐一万物,指“道”齐一万物。万事万物各有其性质和关系,因而相互之间各有差别,但站在“道”的高度看,他们的性质和关系又是不稳定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所谓齐就是“同”,就是“一”就是无差别。大家不要小看“齐”,这可是中国文化的大智慧之一。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儿的齐就是指要在家里面一视同仁。《西游记》的观念里就是道家的影子,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和玉皇大帝,和天是一样的。如何达到“齐”,庄子从真善美,从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多个维度寻找根据。从认识论方面,“因其大者而大之,因其小者而小之”就是说,任何东西,你把它看得大,他就大,你把它看得小,他就小,有个词叫“举重若轻”就是说,本来这件事很重要,但是我把她看得很轻,从容自如的对待,对象无法改变,主要看心态。一个高明的医生可以对天下人开刀,但他不敢对自己的家人开刀,因为他会把它看得很大,“因其大者而大之”,就会有很重的心理负担。 (三)逍遥说
这是庄子的人生观、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庄子的“逍遥”说是道家思想中最为突出“道”主体性的典型理论,也是他“齐物论”所要达到的逻辑结论。庄子将相对的事物统称为“有待”。大鹏飞行九千里,但要依靠“垂天之云”般的大翼和负载大翼的大风。列子可以“御风而行”,但“犹有所待”,也要依靠风的支持。庄子理想人格是一种完全超越相对有待的绝对“无待”境界。庄子的“逍遥”说是中国古人关于人的自由问题的第一篇明确的宣言。
在庄子看来,逍遥的境界人人都能达到,但是,人的“身”总是处于一个不自由的环境,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庄子的对策是:将身体从这个不自由的世界中撤退出来,“以无用求大用”。这就是说,要把这个世界看作对你是无用的,世界对你的无用的背后是对你对你自己有大用,对自己的保身有大用,你不要去“越俎代庖”。庄子所反复提倡的“无用之用”是针对个人而言,“无用”于外,有用于内,庄子是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维护自身的利益是他的理论基础。但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从个人的生命尊严、生命权利来看,庄子的思想与现代人的思想是合拍的。
(四)神秘主义方法论
老子的清静无为的理论只提出了指导原则,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的方法,使人能够忘却外在世界,忘却功名利禄,忘却自身的存在,才能真正把自己融洽在道之中,让道发扬光大。当然,这修养的层次,还要用“齐物论”中的方法,跳出出各种矛盾对立,看到共像,看到道通为一的和谐境界,提升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参考文献:
[1]、邬昆如 著.人生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7. [2]、王弼注,楼宇烈校释.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 北京: 中华书局,200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