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杀手的故事。一个关于纽约的故事。这里是一座现代的城市,这里是一个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一个从意大利流亡到美国纽约的杀手里昂在餐厅老板托尼的手下成为了雇佣杀手。里昂在一家旅馆住下的时候,遇见了因为毒品案而导致父母姐弟全部身亡的女孩马蒂尔德。女孩让里昂教给她杀人技术为弟弟报仇。而凶手是为了私利和毒品的罪恶警察。在马蒂尔德全力训练自己的同时,警方终于发现了女孩背后的杀手里昂。最终,里昂与警察同归于尽,女孩回复到正常的生活。
影片的开头,音乐先出,水面——树林——城市一个镜头下快速的移动,字幕出,街道——意大利与美国的国旗横幅特写——餐馆。两个镜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人物,节奏紧凑快速移动的镜头交待出一个激烈故事的开始。然而镜头进入餐馆以后,镜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开始的无主题拍摄的快速移动变成了缓慢节奏的大特写。1、双手放在牛奶杯旁边(大特写)2、一张脸上的墨镜(大特写并有强烈的明暗反差)3、点烟、另一个人的嘴,镜头移动上去一只眼睛(大特写,脸部是高光,而眼眶里阴暗)4、墨镜(大特写,强烈明暗反差)5、镜头移动晃过一只眼睛和脸部(大特写)6、烟缸,灭烟的手(大特写)7、一张嘴说话(大特写)8、照片摆上桌子,倾斜着一个满脸胡子的胖脸男人(全景)9、半张戴墨镜的脸(大特写,明暗反差大)10、一只眼睛(大特写)11、照片(全景)12、半张脸一只眼睛(大特写)13、半张脸带着墨镜(大特写,明暗反差大)14、单手握住牛奶杯(大特写)15、一只眼睛(大特写)16、戴墨镜的男人喝着牛奶(大特写)17、喝完放下左手放在杯子旁边(大特写)18、一手接过照片(大特写)19、戴着墨镜看着照片,眼睛(明暗反差大)镜头移动到脸部,长着胡须的脸(特写)
整整19个镜头之后,我们才看到了主人公的样子。仅仅19个镜头的快速切换,我们了解了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一层人物关系——托尼是里昂的老板,里昂是雇佣杀手。台词当然足够清晰的让我们明白了这个故事的背景。然而人物的性格,在这里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是关于两人的大特写,没有完全展示出人物的面容留下悬念是一部分;另外一方
面,里昂的镜头一共10个,托尼的镜头一共7个,全部是大特写。另外2个镜头是交代事件的照片所给的全景。这里我关注了明暗的问题。里昂的大特写很有主观的色彩在里面,首先是出场的牛奶杯、后来喝牛奶、放下牛奶杯,这三个镜头,是这一段里面唯一没有运用强烈明暗反差的一段,而其余的关于里昂的镜头,强烈的明暗对比又与托尼并不特别强烈的明暗对比的镜头区别开来。仅仅是三种不同的光线效果,就可以让观众明白,里昂,一个内心矛盾冲突大的人,具有双重的人格。托尼,相较里昂,性格中有两面性,然而通过第三个镜头中,脸部是高光,而眼眶里阴暗,也表现出托尼是表面光鲜、热情而实际是阴冷残酷的人。而特写到牛奶的时候,那种强烈的明暗对比不见了,画面主题上都是白净的光亮的牛奶杯,这是个客观事物,是里昂喜欢的,里昂喜欢的是纯净的白。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了很多的迷惑。里昂是个怎么样性格的人、托尼又会怎样对待里昂……这是个悬念的问题,首先在观众心目中定下人物双重性格以及交代了这两个人物的关系,接下来的正题的基调已经铺设好。而交代里昂这个人物,也在这个地方完毕。
杀人之后住店,偶遇女孩,交谈。这里介绍女主人公通过里昂带出,说明了两个人以后的关系密切。这里刻画女主人工也非常的简洁。交代女孩的人物前史,和姐姐争抢电视,对老师说谎自己死了,父亲和继母在卫生间鬼混,对弟弟的疼爱有加。就是这一切,她厌倦所有任何事,唯独爱着自己的弟弟。这里用了人物关系之间的对比,衬托出马蒂尔德的性格与叛逆。记得里昂和马蒂尔德第一次见面,先是里昂到超市买牛奶,这个时候女孩还没有出场,然而这个时候先出现了一段音乐。紧接在里昂杀人时激烈节奏的音乐之后,是一段舒缓的,紧接着女孩出场。音乐的转折,里昂人生的转折。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里昂的心态变化,随即女孩出场,很小的女孩但是在抽烟。又一个反差,交代里昂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同样是歪曲的,不符合这个世界的标准。而手里的烟在宣告着自己的叛逆。
下面分成两条线,一方面里昂第一次摘下了墨镜。我们看到了一张非常平常的不起眼,
甚至是憨厚的杀手的脸。在不可思议的同时,更多导演描写了这个超级杀手的另一面,与杀手凌厉不同的完全相反的一面。洗澡+喝牛奶+像个大叔似的吹风扇+熨烫衣服=普通男人的形象;脱衣服时身上全是枪支弹药+戴着墨镜把手枪放在身边坐着睡觉=杀手。这是同一时空下发生的事情,却是剧烈的发差。正好印证了开始那十个明暗的强烈反差的大特写。还有里昂跑去看《雨中曲》露出憨憨的微笑、定时给自己的“朋友”浇水、每天锻炼身体、早上一定要很牛奶强壮身体、不抽烟因为影响健康、戴帽子为了防止感冒……这些一切的一切,在对比杀人凌厉的杀手里昂时,显得有惊心动魄的不可思议。他其实是一个平常人,除了职业是杀手以外,他是个最最普通的男人。只是在人性格与社会格这样巨大的发差下,其实注定了里昂是个悲剧。女孩的出现,看似把里昂带上了不归的死路,但在我看来,女孩是为里昂带来了生的机会,是里昂生命的重新复苏。
再来看看女孩。她的家里一直是平静的生活,家人之间矛盾冲突很多,但却是平静的。然而在忽然的一天,一个警察出现了,家里人全被杀了。这里很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个史丹的话,他占据着最主导的地位,其中有一个非常主观的因素在里面——音乐。史丹控制着音乐,他说停的地方,音乐停了。在这里,主观达到了最高潮,警察控制着一切,控制着这个世界的节奏。这里的警察是个符号,一个代表常规的,主流正义、主流思想的符号,而里昂和马蒂尔德正是要打破这种符号的人。
试想如果马蒂尔德没有去帮里昂买牛奶,她也死了,她亲眼见证了最爱的弟弟的死亡,她请求里昂开门。这个时候,我们第一次看到了里昂的焦躁不安,以及女孩的脆弱与孤立无援的痛苦。其实两人本身一直如此,这两个人都是逞强着一个人的孤独,只是在这一刻,在这个时机里这个忽然的事件,把两人内心的矛盾尽情展现。里昂在猫眼里看到女孩的哭,他着急了,犹豫了,最终开了门。这道门打开的时候,光线强烈的照射在女孩的脸上,这里用的是一个俯视的特写镜头,在观众看来就像女孩仰望着最明亮的太阳一样。这一刻作为一个大的情节点,女孩获得了重生的希望,既是一个情节高潮又达到了情绪高潮。
我还记得女孩和里昂做的游戏。那个COSPLAY的游戏。这让我想到了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里,长大的托托看的那些曾经被删掉的“激情戏”的一个一个的镜头与片段。那是托托生命里所丢失的激情。而在这里,这个游戏同样也是。里昂,一个作为杀手的普通人,他的社会格里不允许出现的那些激情都是他生命里所缺失的。这里,由马蒂尔德所扮演的梦露、卓别林、麦当娜……各种的符号,也正是里昂所缺失的然而又是作为杀手不能拥有的。爱,同样如此。
马蒂尔德爱上了里昂,里昂最后爱上了马蒂尔德。有点怪异的搭配,是爱又不是爱。马蒂尔德说:“我已经够成熟了,只是在慢慢变老”里昂说:“我已经够老了,我需要变成熟...”这样的两个人,这两句话也正是爱与不爱的感觉。他们是互补的,马蒂尔德爱上里昂,因为里昂的状态——自由的、强壮的、单纯的,这些都是马蒂尔德所缺失的。而里昂最终爱上马蒂尔德,或者说是之前就爱上马蒂尔德,同样是马蒂尔德对他自己心灵的一种召唤,一种人性格的召唤。马蒂尔德拥有着他所没有的激情与活力。相对来说,里昂更像一个小孩子,单纯到可爱,杀人只为了赚钱。但是马蒂尔德却不一样,她杀人是为了报仇。这样的一个男人如何成为马蒂尔德的情人?然而最为一个男人,保护一个女人和小孩就是天职。正如不杀女人和小孩一样。至于他们之间为何产生的爱,就是他们人性格与社会格的扭曲。马蒂尔德不单纯是一个小女孩,里昂也不单纯是一个职业杀手。于是他们相爱了。这种讽刺,比起杀手成为正义,警察成为邪恶更具有冲击力。“我要快乐,睡在床上,有自己的根,我爱你。”这四个短语,并列短语。是里昂的结局,他的理想全部实现了,所以最后的结局他不在乎了。在最后即将与丹尼警官同归于尽的那个剪影里,侧逆光、摇摇欲坠的身形、没有音乐只有脚步的画面里,我看到了一个男人最单纯的微笑。那个时刻,在乎的不再是里昂的生死,因为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他守住了代表着他根的那个“植物朋友”以及他爱的人。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人托尼。最开始的特写就看出他是一个表面光鲜,内心狡猾的人。
那句台词“你把钱放在我这里,就相当于把钱存进了银行。银行还时常遭到打劫,但没人会打劫托尼……”剧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但最后,这笔钱被打劫了,打劫这笔钱的是托尼自己。他出卖了里昂,他让里昂杀死了警官丹尼的兄弟,最后出卖了里昂的住址。也许社会不值得信赖,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才是造成社会无情的最大因素。托尼同样是个符号,一个社会的缩影。这个社会,纽约的社会有丹尼警官那样偏执到坏到彻底的人,同样有托尼这样精于事故,最后依然安享太平的人。导演让丹尼警官死了,顺应了观众心理,然而托尼是不会死的,这就是现实。
影片的最后,马蒂尔德种下了那棵象征着里昂的植物(特写),她说:\"I think we'll be okay here\"随后镜头俯拍,角度不变从垂直马蒂尔德头顶上摇为平行地面,镜头也不断升高,高出树林,射向海对面的纽约城市的高楼。与开始呼应。这就是一个纽约发生的故事。这里有形形色色不同人种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人。这是一座现代的城市,这是一个世界最繁华的城市。这里充满扭曲的罪恶,这里的人没有根,这里有着太多的无奈,这里不快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