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民乐现代演绎的审美内涵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民乐现代演绎的审美内涵

作者:杨淙惠

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9期

[摘 要]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乐器和层出不穷的器乐作品以其多彩特质,成为展现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针对当下民乐合奏呈现出音色交响化、表演形式化等多方位的发展趋势,孰是孰非,见仁见智。本文通过对传统民乐种类及特质的概述、姿态繁多的民乐新奏道路、传统民乐和新民乐、新民乐何以在新世纪绽放新花四个方面的探讨,来解读民乐新奏并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乐新奏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民乐;新民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075-03 [收稿日期]2018-04-19

[作者简介]杨淙惠(1993— ),女,山西太原人,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成都 610100)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华夏文明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不仅维系着各个民族的深厚情感和恒久血脉,更是反映了中国历史每一个篇章的时代缩影与真实写照。无论是西周时期的“八音”分类法,还是近现代吹、拉、弹、打四类分法,无不沾染着悠远绵长的历史气息,挥动着各种优美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尽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族乐器层出不穷,器乐作品数不胜数,演奏形式多种多样,究其原因,无外乎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多元化所致。当代出现的“民乐新奏”就是上述结合的产物。 一、传统模式下的民乐形态

中国民族器乐不仅有各种乐器的独奏,还有许多种合奏形式。无论是演奏场合,或是各种表现形式,都体现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传统民乐的演奏形式

“丝竹乐”合奏形式有其表现优美、细腻、富于抒情的音乐情绪之长;“吹打乐”善于表现雄壮、热烈或欢快的音乐情绪;“弦索乐”以纯弦乐器组合则具有轻盈、柔美或活泼、流动的特色;“锣鼓乐”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不仅体现特色各异的节奏,且具有热烈红火、动人心魄的气氛。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曲”“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山西八大套”“弦索十三套”……既有其独特的乐器种类,又有突出地方特色的表现力,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器乐演奏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传统器乐的艺术特点 1.紧密结合社会生活

自古以来,传统乐器的演奏活动是与社会生活、民风习俗密切相关的。如各种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仪式,庙会赛社甚至宗教仪式等活动中民间乐器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或欢快热闹,或庄严肃穆。不论城镇乡村抑或是宫廷庙宇器乐演奏形式处处可见,经久不衰。如江浙地带的浙江锣鼓通常伴随赛龙舟活动而演出,河北吹歌是在农闲时人们利用唢呐、管子等吹管乐器主奏辅之打击乐器效仿河北曲艺中各类角色的唱腔及传统民歌来娱乐大众…… 2.鲜明的性格与独特的技法

中国民族乐器受材质、发音原理、演奏法的影响有其不同性格特点,值得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民乐中的打击乐组,无论在工艺制作,品种数量,演奏技法以及传统的曲目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1]不同打击乐器的奇妙组合却极具表现力,例如西安鼓乐《鸭子拌嘴》《老虎磨牙》,利用不同打击乐器各具特色的音效表现出鸭子的喧闹与老虎磨牙、咆哮的生动形象。

3.自成体系的创作手法。

传统民乐虽姿态各异但在创作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即自始至终都有连续如流的旋律来展现乐曲的内容。其创作方法以加花变奏多见,造成声音潺潺不绝于耳的音响效果。“在调式上,传统器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转调、调式游离的发展手法。鼓吹乐采用‘借字’的手法用Fa音代替Mi音,改变调式。潮州音乐则有‘轻三重六’‘活五’等手法,粤剧伴奏音乐亦有‘平喉’‘苦喉’‘巩调’等不同于西洋大小调体系的调式变化”。[2] 二、从学理层面看民乐新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传统民族乐队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种传统乐器的改制与器乐的改编、西化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器乐发展道路。探索新的演奏道路成为潮流,“新民乐”的时代随之到来。 (一)姿态繁多的民乐新奏

改革开放以来,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之间既相互碰撞,又相互借鉴。中国民族器乐在传统演奏的基础上,出现了乐器与舞蹈协作、器乐与声乐融合等“载歌载舞”式的演奏形式。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中MIDI混音、舞台起落、灯光变幻等现代科技的加入折射出另一类时尚。而传统民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碰撞的新民乐,在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也呈现出从融合到发展的脉络。不可否认,新民乐的确有广泛的受众群,不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也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中西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及渗透

在流行音乐风靡全球的今天,外来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入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具有世界性。不断要求革新的民族音乐家们将传统民乐与西方音乐元素的交融也作为一种新思路而进行尝试和探索。“新民乐”作为中西音乐多元化的产物与传统音乐相比较,和声、配器法的运用使之显得更加多彩饱满。爵士、蓝调等音乐材料的引入也使之更具时代感,更被年轻一代所认同。“新民乐”这种新形势下的新兴文化,证明了不同音乐之间互通互融的可行性,使得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民乐以更丰富的姿态迅速走向世界。 (三)“新民乐”的商业化特性

随着传统民间音乐与经济利益挂钩,民族器乐作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深深地打上商业性的烙印,这种既迎合市场又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的音乐形式,可以说是演奏者、创造者和市场运营者不谋而合的市场经济体系,于是,传统音乐模式改革为“民乐新奏”形式,其商业价值大于文化内涵。特别是在舞台效果、服饰、妆容等方面的包装下,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新形式下的民乐作为一种商业化的娱乐消费品获得了更广泛的流行性和接受性。在现代音乐文化中,音乐的商业化特质使传统概念上的音乐的定义被扩大。音乐因此不仅仅是文化产品,而且是一种商业消费品;它不仅仅是一种听觉艺术,而且也是一种视觉艺术。 三、传统民乐与新民乐

(一)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辩证分析

传统民乐与新型民乐存在着必然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传统民乐与新型民乐之间也存在异同,各有优缺。传统民乐是国之瑰,历史的缩影与中华文化的精髓,但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所限和传统的口传心授流传方法,导致了很多文化精粹的流失。不少乐器因自身原因、外来音乐的冲击及时代审美取向的改变等等,导致受众少,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或崇洋媚外的思想而逐渐趋于衰落。而传统器乐创作的单一性和乐队配器的简洁性更是被西方音乐家形容成“鱼刺卡在喉咙里的猫在叫”。

新民乐秉承推陈出新的理念从而优化民乐。十二女子乐坊对流行音乐的融合、刀郎等对少数民族音乐流行化的成功尝试、谭盾借助多媒体方式加以渲染……是音乐工作者们不断尝试与融合的表现形式,使得民乐开拓出更为广阔的表现力和得以生存的市场,因此,不乏受经济利益驱使而缺少了自觉的成分。

当今对音乐审美的某种缺失,文艺界各种乱象,各种以“大师”自居的音乐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乱拆乱建”现象比比皆是;不同地域的文化趋同,少数民族汉化,多媒体及网络的快捷传播;对经济利益无底线追求等等原因使得璀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黯然陨落,学习者及研究者从不进行田野工作,而是在搜索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或坐享其成,或空中楼阁。要揭示中国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族音乐的真谛,我们还是需要“开始找回从传统民族乐队组合中汲取营养时,从民间到舞台的链条中有意无意地失去了的原生态基因”。[3] (二)新民乐对传统民乐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民乐与新民乐也有共通的特点。产生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民乐与新民乐之间所共有的娱乐性、可参与性使得其文化本质与某些社会功能并无改变。而传统民乐与新民乐均有的多元化特质中却各有其不同的文化阐释。传统民乐的多元化表现在音乐本体的拓展性与多层次方面,而新民乐则更多表现在视觉效果日益丰富的创作手法上。但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传统音乐难免落入标准化、模式化的深井里,缺少传统民乐传情性的表达与自由发挥的即兴性。

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与传统民乐口传心授的单一模式之间的对比,也正是由于传播渠道的差异,使得传统民乐呈现出比新民乐更为稳定的文化属性。传统民乐的稳定性与新民乐的潮流性的碰撞,似乎是音乐本体审美主次的辩证统一。新民乐为了追随大众的审美而不断造势求新,极具商业化色彩。传统民乐则更侧重文化本身所承载的内涵积蓄和传承,其变化与日新月异的新民乐比较更带有潜移默化之感,而正因如此传统音乐相比新型民乐具有了较为持久的生命力。对于传统艺人与新民乐演员而言则呈现出更多民族归属感与被动选择之间的落差。

四、从审美角度看新型民乐的绽放

传统民乐与新型民乐包含的文化特质不仅具有各自时代背景所产生的特质,更有二者之间的互通互融性。地域性、时代性等使传统音乐与新民乐之间产生了文化差异,而恰恰是因为这种文化差异才使得文化发展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一代人的审美也如同文化发展一般所显现出继承前人而又顺势发展的流变,这样的变化轨迹也正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与人类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所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处于多元化音乐蓬勃发展的现世,虽存在一些为博人眼球而“哗众取宠”的不良因子,但仍然坚信人们在认识到某些审美的丢失并决定将其重拾后,民乐发展将会呈现出更为乐观的前景。所以,作为不论民乐还是其他的业内的音乐人都应有清晰的音乐保护意识与健康的职业操守, 既要坚守自己最初的梦想,在音乐道路上不懈探索,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将中华民族音乐精髓发扬光大,并对人民大众进行高雅音乐的普及,不能仅是为某种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去努力迎合市场,失去自我判断的准绳,背叛自己神圣的职业。我们既要在理想国度中发展,又要在现实世界中反思。“新世纪格局中,高雅艺术、通俗艺术与传统民间艺术三足鼎立的局面,必定让任何独霸一方的话语权利失去力量”。[4]传统民乐与新民乐并荣的现代化道路将继续存在和发展。 (指导教师:李德隆) [参 考 文 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伍雍谊.中国的汉族传统器乐[J].艺术探索,1994(01).

[3][4]张建国,张飞龙.新民乐思潮的文化解读[J].中国音乐学,2004(03). [5]李昆丽.新民乐的融合之路与当前的审美缺失[J].民族艺术研究,2005(05). (责任编辑:崔晓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