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清楚昼夜交替周期并了解晨昏线的概念,会在图上绘制晨昏线并区分晨线和昏线;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了解的宇宙知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化,清楚相关的一些现象,也存在很多疑难问题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是为什么不同等等,但很少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在感受着自转运动带来的一些影响,如昼夜交替现象,时差问题等等。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了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主要的两方面的影响,通过活动演示和阅读材料 ,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关于地球自转的另外一方面主要影响: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材中只是略提了一下,但后边的知识与此有紧密联系,所以决定讲授时稍作补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二、能力目标
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
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昼夜半球区分,晨昏线画法2.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教学难点】
1、 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地球仪、小手电筒、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板图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学时】:一学时【教学过程】课标要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知识回顾:
1.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
学生回答
引入新课:
【情境创设1】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2)我们在假期中可能看了伦敦奥运会,若想看现场直播,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昼夜更替的产生
【情境创设2】在桌面上方放一个地球仪,打开手电筒,从侧面照过去,观察哪边是亮的,哪边是暗的,暗的代表黑夜,亮的代表白天,来理解昼夜现象;转动
学生观察回答
温故知新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学生练习: 在冬至和夏至图中绘出
利用书上图片了解基本概念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仪,理解昼夜交替。讲解:晨昏线。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在南极北透明的极图中绘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出晨昏线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 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学生回半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答:略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 晨昏线(圈) 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 昼弧和夜弧。
学生回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晨昏线:答:略
1.晨昏圈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
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学生讨2.晨昏线的画法:论:略讲解: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 的画法
1) 侧面图:夏至日(6.22) 冬至日(12.22)学生看图2)北极上空图:3)南极上空图1.21回答
问题
提问: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
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天,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学生试着转,这样昼夜就在不断的交替,完成书上大家想一想多长时间昼夜交替一17页次(即周期)?
的“读图
思考”
小结:昼夜交替的周期24小时,
我们称一太阳日。也是我们日常学生回起居作息所用的时间。
答:略
【情境创设3】但是各个地方人 们起居作息的时间确不尽相同, 我们平时一般早晨8:00左右上 学,而新疆的孩子却是大概北京
时间10:00左右上学,为什么会学生回答 出像这种情况呢?
135°E 讲解:你们说得很好!由于每天地75°W
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
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
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当北京
边学边练 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
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和调动学习兴趣
由简单问题入手,符合学生思维过程
利用板图,突破难点
恰当选取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分析地
太阳升起的时候,新疆还在夜色笼罩之中。这样使得两地孩子的学生讨论上学时间相差两个多小时。我们回答,学全国其他各地时刻也各不相同,会灵活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握知识
时。地方时是因经度而不同的时 刻,全球有无数条经线也就对应 着无数个地方时。
二、时区和日界线理解计算1.地方时
方法规律转折:【情境创设4】我们每一组的含义
同学比方都占一条经线,全班四 组都有四条经线,四条经线上地 方时都不同,如果老师说上课 了,同学们都看着自己的时间进 教室,这会有什么问题吗,是 的,上课混乱了,为了克服时间 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 了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在会上创 立了标准时制度,明确了世界上
的时区划分、时间计算等问题。活动:完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成课本18(出示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页活动
提问:1)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 小时?
2)地球每小时转多少个经 度?
教师讲解: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 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因
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学生思考
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
提问:时区具体是如何划分的?教师画图讲解: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
相关问题,加深知识理解
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问题中
合理补充相关知识,为后边的教学作铺垫
课堂总结利于学生整理学习思和知识的脉络
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提问: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标准经线各是多少度?
教师指图讲解计算方法: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l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其中较东的时区,区时早。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向东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往前拨一小时,向西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倒拨一小时,这样才能使游客的表与当地时间一致。一起讨论回答读图思考的第五小题。
教师带学生解题:提问:
1.伦敦、莫斯科各在哪个时区?2.伦敦和莫斯科相差几个时区?几个小时?
3.伦敦在莫斯科的东边,还是西边?
4.伦敦的时刻比莫斯科的早还是晚?
5.当莫斯科是五点时,伦敦是几点?
(华盛顿同理)教师总结计算方法:
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情境创设5】如何来求时区差,有些同学每次总是搞错,我们初中学过正负数吧,我们把东时区看成是正数,西时区看成是
负数,0时区就是0这一点,那么要求这个这个时区差也就是求这个数轴上两点的差,会求吗?例: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与纽约所在的西五区差几个时区呢,即就是求+8和-5之间差多少
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指导并讲解)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美国本土部分由东到西包括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四个时区。这四个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常说的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如我国跨五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情境创设6】
当年麦哲伦率领他的船
队,自西班牙启程向西航行(他的目的地却是东方)。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志上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掉1日。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造成这一混乱的原因是,船舶在向西行
进中,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推迟,即每天都在推迟中午的到来。按这种被延长了的昼夜来计算日子,在绕行地球一周后,便要减少1日。反之,若船舶向东航行,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提早,昼夜缩短,环球一周后,日期便会“多”出1日。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每绕行地球一周,日期便差1日。这就造成日期的混乱。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180°经线往东日期要减一天,180°经线往西要加一天。即当180°经线东侧是12月31日时,西侧则为1月1日。
教师布置活动:完成课本20页活动
【情境创设7】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通过让地球仪不动和地球仪模拟地球不停自转,对比实验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地球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了偏移。
那我再来看一下地球运动的第三个地理意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师画图讲解:物体在前进中怎样发生偏移呢?
小结: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沿地表作水平方向运动因为
受到地转偏向力,会发生偏向。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注意:一定是顺着物体前进方向。这就如同我们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一定要靠右行(北半球)。
应用:【情境创设8】(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舰队攻打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时,舰上的炮手都打不中目标,恰巧舰长的朋友某位地理学家路过该地,给他们做了几分钟的讲话。此后他们的炮弹几乎百发百中。请你简略地说出地理学家对他们讲话的大致内容。
(2)3、 南半球某国一条河流中沙金含量较多,许多人在沙中淘金,这些人一部分在左岸,一部分在右岸,你认为哪些人的收获大?为什么?
(3)为什么长江三角洲河口的河道向南偏移?长江大堤加固时,你认为应重点加固河流的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产生的三个重要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而且这三个意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希望大家课下多思考多观察更好地来理解这三个意义。
【板书设计】
第二学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周期
昼夜交替
晨昏圈的概念及画法
地球自转 地方时 地方时
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
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学习评价】
1. 在下列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对于刚进高一的新生来说,理解上是有难度的,如何来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如何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理论和计算走到实际应用中来,本人觉得课堂情境创设起着关键这用。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的机会,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运用这些情境的过程中也有些意外情况,使其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1,在使用情境创设二时,通过演示实验,马上就有同学得出来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如果地球不自转就没有昼夜交替了的结论,其实不然,地球不自转如果围绕太阳公转也会有昼夜交替的,在个实验里,老师应该继续演示当地球不自转仅围绕太阳公转产生的昼夜交替。2,在使用情景三时,由于都是本地学生,对这个时差感性理解较差,可以让部分同学同时在傍晚(北京时间18点)给东北或新疆的亲戚或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天已黑,来理解就更好了。
3,在使用情景七时,地球仪上该标出一条明显的经线来,翻过地球仪来从南半球再转动演示左偏。
总之,情境创设在本节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够理解世界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