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马原重点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a.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可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可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
系,也包括后人对他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b.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c. 1831年法国里昂第一次起义,1834年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现的阶段基础。
源义马 d.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政治经济学 论思
来主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欧文、圣西门、傅里叶)——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b.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d. 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
展 实现共产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 列宁物质定义的基本含义
a.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 物质具有可知性
c. 哲学的物质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
3.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
用于物质。
4.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
对的静止。
5.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否认静止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6.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7. 社会生活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a. 实践是社会生活形成的基础
b.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8.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d.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 联系观和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 条件性 普遍性 多样性。 10. 发展的实质是新生旧死,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的东西。 11.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a.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事物总在矛盾中运动。 b. 对立统一:A在确定条件下二者是有区别的
B二者又是相依赖 相渗透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2.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客服其消极因素又
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a.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感觉、知觉、表象——具体的、生动的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推理——抽象性、间接性
b.从实践到认识 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c,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 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5.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 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 相对性
7.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
践的特点决定的。
8.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达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9. 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 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 多维性
10.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a.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 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谊,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c. 评价
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1.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价
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
12.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是:实践决定认识。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
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践出发。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b.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a. 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首要前提
b.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 c. 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5. 生产方式——生产力(内容)+生产关系(形式)
6. 生产力的要素: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科学技术e.科学管理 7. 生产关系的构成: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重要)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的分配关系
8.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9.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
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观念上层
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
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体是指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
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
10.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
律。
11.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多样性 必然性 历史选择性 前进性 曲折性
12.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的尺度。 14.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
本对立,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15.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
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运动。 社会革命成败的标志:
政权是否转移。
16. 科学技术的作用:
a.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b.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c.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7.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室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
造者,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18.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e.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9. 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具体内容是: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b.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0.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21.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根据历史任务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
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
件,对
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
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在阶级社会中具体地考察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必然包含
分析一定的阶级条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3. 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
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4.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
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5.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 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7.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10.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a.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1.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2.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3.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
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
何实现
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14.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a.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15. 劳动力商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16.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7.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18.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19.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20.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
题。
21. 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22. 剩余价值理论a.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b.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
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c.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
论的基石d.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
23.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4.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爆发——缓解——恢复和高涨——激化——爆发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 垄断产生的原因:
a. 生产集中
b. 企业规模巨大
c. 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妥协,联合
2. 垄断的实质,攫取高额利润。
3. 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成为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名经济命脉。
4.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
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4种形式:
a. 国有企业
b.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 国家参与
d. 国家调控
6.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大的基本形式:
a. 借贷资本输出
b. 生产资本输出
c. 商品资本输出
7.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 a.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的统治
c.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d.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e. 最大资本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8.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a.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b. 贸易全球化
c. 金融全球化
d. 企业经营全球化
9.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a.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 跨国公司的发展
c.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10. 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的特点是资本占有主体多元化,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发生分离。
11.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a. 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b.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 促进了社会进步
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a.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c. 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12. 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之一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a. 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b. 这是资本主
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d.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斗争。
13. 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a.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b.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阶段 早期空想 空想平均 批判的空想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3.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a.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b.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c.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d.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5.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6.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立足于解释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主义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李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