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_论语_中的_君子_阐释和思考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第31卷第5期Vol.31No.5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10月Oct.2011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对《论语》中的“君子”阐释和思考

张高宇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400715)

要:处于核心地位的属人的世界,人应该如何自处和他处,文章以孔子《论语》为本,从孔子为君子提出的要求和应该具

有的素质出发,从家庭、为政和交友等方面来探讨其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君子;家庭关系;为政;交友;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1)05-0154-02

一、《论语》中的君子之行君子是什么?即君子的定义,这是孔子为我们树立的君子典范和总纲。由以上可知,君子应该是以孝悌为仁之本,在家侍奉父母要孝,对待弟弟要悌;在外待人要恭,作为下属对上级要敬,对待老百姓要给他们实惠,使用他们也要有仁义和节制。这些要靠君子以内在的“义”为基础,时时刻刻以“义”来要求自己的言语行为,还要有一种外在的“礼”作为必要条件,即礼仪规范来束缚和制约那些容易使君子失范和出轨的言语行为,使君子不光有内在的道德的渴望和诉求,而且也有外在行为规范来制衡,使君子永远是君子,使君子成为大家膜拜和追求的一种精神灯塔和价值客体。君子必须把对这种君子的理想人格扩展开来,使之成为大家都认可的和都认为应该值得去追求的理想,君子就必须以身作则,给大家作示范,即每天出门在外虚心谦卑地对待人和事,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慢慢地,就会变成社会的风俗,就变成了习惯,变成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意识。

(一)君子在家如何侍奉父母和对待兄弟。孔子认为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就必须从治家开始,治家如治国,治国如治家,治国治家一体。那如何治家呢?

母的意志,父母有什么要求我们照着做就行了,要竭尽所能满足父母的愿望,要任劳任怨,不要有怨言;还有父亲死后三年之内,不要改变父亲的行事方式和处事原则,做到这样才能称为尽孝;最后,父母年事日高之时,我们做儿女的一方面心里要很高兴和安慰父母能长寿,另一方面我们心里也会忧惧父母剩下的时日不多,应该尽心侍奉,不要远游,更不能出门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不归家。

2.对待兄和弟有点不同,对兄要听其言,要像对待父母一

样对待兄长;对弟要怜爱和关心,帮助其健康成长,要和兄弟和睦相处。

(二)君子为政。张载总结过士大夫的使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是儒家知识分子一直传承的奋斗目标和生存的动力。能从政治国平天下,当然也是孔子生平的夙愿和伟大抱负。但光有夙愿和抱负还不行,还要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欣赏才行,因此如何跟统治者相处,即如何向统治者陈述自己的治国经略和方案以得到统治者赏识和重用,以及如何向统治者提出批评和改正的意见而避免杀身之祸,孔子结合他自己的亲身经验,提出如下主张。

1.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明白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不能

随心所欲,不要乱开战事和滥用民力,要爱护老百姓,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和徭役,使老百姓能休养生息。因为老百姓是国家得以存在的根本,一个国家要是没有老百姓,就不成其为国家;一个国家的老百姓要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国家也不可能长治久安,老百姓生活的安定与否与一国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

1.在家侍奉父母,以父母为尊,父母有什么意见,我们做儿

女的都得遵从;其次是做儿女的觉得父母的想法和意见有什么问题和觉得不妥当,我们不能据理力争,我们应该对父母就像对待皇帝一样进行劝谏,劝谏过来了和听了我们的意见固然很好,但要是劝谏不过来,我们也不应该生气,更不应该大吼大叫,跟父母吵架;再次,在家侍奉父母要恭敬不要违背父

*[收稿日期]2011-05-23

(1983—),男,四川攀枝花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09级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美学史。**[作者简介]张高宇

154

2.治理老百姓不能只用政治和刑法,用道德加礼法才是治

国的根本之道。人人都知道追求高尚的道德,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用文明的礼法来交流,大家都耻于与不道德的人不高尚的人为伍,拥有这样非常自觉的注重自己德性的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和一个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而是使我们拥有一个精神文明极度高尚的社会氛围,在其中每个人都能够拥有极高的道德感和品行,这样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孔子提倡的“君子式”的品行要求,抓住了治理社会的“喉舌”,是治理社会的关键和根本,也是实现个人发展的最终精神追求。

4.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办事,要向比自己强和贤明

的人学习,要是看见有人品行差道德不好,就要进行自我反思,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毛病,以便改过自新。

5.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一生有三个重要的阶段需要注

意和避免:少年时,身体和思维都还没有趋于成熟,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就会在脸上表露出来;壮年时,血气方刚,浑身充满精力和劲力,脾气也很暴躁,不容易控制,要避免跟人争斗;老年时,年老体衰,精力大不如年轻时,应该满足于眼前所拥有的一切,不要患得患失,徒增无谓的烦恼。君子应该有这种豁达的气度和精神境界:有吃的就不错了,不要一心想着吃饱;有住的就行了,不要贪图安逸奢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要慎言,小心口误招致杀身之祸。

3.在辅助君王治理老百姓方面,孔子提出“尊五美屏四

恶”。在这里孔子解释得很详细:给老百姓以实际的利益,他们最需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这样就可以做到不会把国家财政支配在不该支配的地方,避免浪费财力民力;与此同时,征讨老百姓的杂役徭役,要在他们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才不会招致他们的怨恨甚至造反,才会使国家安定;还有臣子时刻都要记住自己是为皇帝服务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要谦卑,不要把自己放得太高,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做事时,要戒骄戒躁,不要怠慢;最后是要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语行为,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衣冠要端正,走路要直,目不斜视,一脸正气,要给人一种不怒自威之感,使人顿生敬畏之心。

二、“君子”的现实意义由上述可知,从孔子给的君子本体论出发,扩展到君子对父母兄弟、对为政之道和如何交朋友,我们发现,孔子树立君子的模范形象和神圣使命,一是为君子树立崇高的地位,把它放在遥不可及的彼岸,使它成为知识分子永恒追求的价值观,使他们以国家栋梁和万世师自居,为他们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使君子成为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辅助力量,给君子自己提出了一些从政必备的素质和技能。知识分子是先知先觉,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负,孔子提出的针对知识分子自己的道德规范和人格提升的方案自然能被统治者采纳。再从个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格的塑造来说,孔子从自己的学习总结说:十五岁开始学习,三十岁有自己的坚固的立场,四十岁能明辨是非,五十岁知道天命的强大不能违背,六十岁是非荣辱不惊,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而那时候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都比较底下,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要想能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注定孔子所说的精神修养,是不会为那些追求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的人所赞同的。但孔子是个苦行僧式的求道者,他不会“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他会坚守下去,虽然悲壮却不悲观,而且还乐观积极向上。孔子在他的当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经过后世的改造和加工,孔子的学说还是得到了发扬光大,而且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成为士大夫们追求伟大理想和崇高道德的精神导师,这些无论如何是不能抹杀的,是值得称赞和重视的。我们不应一味的去批判和解构孔子,因为积极建构是无论如何都要远远大于任何消极解构的。孔子树立的君子自我的高度的精神修养和道德情操,以及坚忍不拔的迎难而上的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积极精神,还有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的乐观的和豁达的态度,我认为是值得当下的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4.君子对自身的要求。孔子认为侍奉君主应该凡事亲力亲

为,不要懈怠;同时,作为臣子应该忠于君主,服从于君主,但也希望君主尊重臣子,以礼相待;再有就是君子是世人的老师和楷模,是教育和引导大众的,相对于大众,毕竟是少数人,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大众的愚昧和无知反引导和反教育,失去自己作为先知先觉的身份而沉沦于大众。为此就要日夜反思自己,是否擦亮了自己的眼睛,是否洗净了自己的耳朵,对人是否面色温和、容貌是否恭敬,言语是否真实可信,做事是否尽心,有疑问是否记得去探查,心中不满是否有表露出来,看见了事情是否知道它的真相等。君子应该每日三省吾身,以保持自己人格的稳固和道德提升。同时孔子认为,向君主进谏时,应该注意进谏的时机的选择:君主不想听时而向他进言,犯了急躁的大忌;君主想听大臣进言时而不说话,这叫隐瞒事实真相;进谏时,君主不高兴了,不想听下去了,就会在脸面上呈现出来,这时若没有注意君主的脸色变化,还在滔滔不绝的说下去,这叫睁眼瞎。这些情况发生时,君子都得注意,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甚至惹来杀生之祸。

(三)君子在外如何交友

1.他认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使自己人生境界有进步

和提高的是朋友,使自己人生损毁的也是朋友,所以选择朋友应该选择那些为人很正直的、有包容心的和见多识广的,自己才能有所进益;而那些选择逃避责任的、优柔寡断没有坚定立场的和阴险的,自己也会受到影响甚至损毁。

参考文献:[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金良年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一卷.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庄子.庄子今注今译[M].陈鼓应注释.中华书局,2009.[6]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7]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史记(全二册)[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林超然]

2.孔子认为做人应该做到“温、良、恭、俭、让”。交朋友,对

朋友要言而有信,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要失约;即使一时做不到,也要尽力而为,要使朋友相信不是自己不想做,而实在是自己做不到,这样会使朋友觉得你很够朋友,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没有愧疚。

3.君子之交,重的是义气和情谊,有高尚德行和节操的人,

才能赞扬人和批评人,他们知道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什么不是我们该拥有的。君子是先知者,他们透彻地洞察世间人情,给世人提出忠告:“君子以义气和情谊而聚在一起,小人以实际的利益聚在一起”,所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们应该都做君子,远离小人。

1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