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解析+范文+素材+备考指导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真题回顾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这样的类型较为新颖。其实关注过2023年四省联考试题的话,这个类型并不陌生,而且相比四省联考,这道题与前面材料的关联度不算很强,考生在写作时受前面材料阅读因素的干扰和制约不大。

材料的关键词语为“‘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当代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等。其中“‘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是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原因,“当代青年少年”是“自己的空间”的主体(主人),“希望有”表明一种愿望,而“放松,沉淀,成长”则是“空间”的作用。考生既可以从青少年自身立场,又可以从家长、学校、社会立场进行思考:青少年有这样愿望的原因是什么?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是被谁打扰?被怎样打扰?空间是现实的空间还是虚拟的空间?“自己的空间”得多大?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一点都不被打扰行不行?……以此达成家长(或学校、社

会)和青少年双方的互相理解,正面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立意】

1.斯是吾“室”,助吾成长 2.不被打扰就是最好的空间 3.尊重孩子,给予空间

优秀范文 01

吾心安处是“静”土,滋养青年成大树

于熙攘人群中,你是否渴望过一片独处的天地?于嘈杂人声中,你是否倾听过心灵无声的呐喊?如果我们拥有同样的渴望,想要觅得一方“静”土,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那么,我们需要懂得处空静而修身,凭宁静而致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我们青少年也难.免陷入失去自我空间的境地,想要一个“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空间,这种愿望如何实现?可以是一-间安静的读书室,可以是一片宁静的田野,可以是-把能够静坐的椅子,但我想,这片空间,亦应是.“吾心安处”的心灵原乡。

吾心安处是“静”土,让梦想在静谧里滋养出沉淀自我的根系,源源不断地输送成长的勇气。黄国平在他的博士论文致谢中写道:“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他就是守着这份心灵静土,克服贫穷、暂忘尊严,沉下心积淀自己,从炬

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他的心灵原乡给了他不断提升的勇气。

吾心安处是“静土”,让灵魂在静谧里生发出修养已身的繁茂枝叶,浓荫如盖,为成长带来清醒的智慧。

杨绛先生认为“与独处相安,与万事言合”这正是我们寻求的至理名言。她自己亦是如此处事的,世人皆知她生前拒绝采访的事情,却鲜有人知道她临终遺言是“不开追悼会,不搞祭奠,希望安静地走,不被外界打扰”,她与钱钟书先生在文学.上的成就已经足够令人敬仰,她对名利的淡然态度、对宁静灵魂的追求更是值得我们追随!成长中的青年们啊,名利或许总为世人追逐,但这种淡泊宁静的高贵灵魂像是一缕清风,总能为我们带来一丝清醒。

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白,追求宁静,并非“与世隔绝”。我们依然要有与他人合作、交流、互动的必要性,长期囿于自我内心的一方小小天地,也许会造成社交能力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疏远。因此,不随大众而失去自我、不因独处而孤僻难处,是我们每个青少年应该面对的人生课题。

周国平有言:“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宝藏。”愿每个青少年都能寻得“吾心.安处”的心灵原乡,拥有清醒的头脑、面对困境的勇气、独处的智慧,长成一棵能傲然挺立的参天大树!

[点评]

内容上:文章引用黄国平、杨绛和周国平等人的名言,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令人信服;文章多处使用呼告的修辞手法,向“青年人”这--群体发出呼告,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表达上: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使文章结构严谨、章法森严;文章题目化用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且采用诗化语言进行行文,使得文章文采斐然。

特征上:文章观点突出,论述流畅,语言优美,说理委婉动人。 02

心静了,世界就静了

李国贵

有一个木匠不小心将一块名贵的手表弄丢了,他抱怨自己倒霉,不停地在木屑里翻找,可找了好久也没找到。吃午饭的时候,他的孩子走进厂房,一会儿工夫,就找到手表了。孩子说他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就听到手表“滴答、滴答”的声音了。我们既赞赏孩子的聪慧,也明白了“静”的力量。

现在的环境无比喧嚣,你看,高考路上“重重宣誓”,八卦新闻“无孔不入”,网上培训“铺天盖地”,就业大军“横冲直撞”……让人激动,也让人迷茫。于是,不少青少年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目的是在学习、生活中,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

当然,这种想法追求进步,无可厚非,环境“安静一下”可以做到,比如在僻静处静思,在幽静处学习,在清静处会友。但是,心理学上有“路径依赖”的说法,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长此以往,就想“安静一生”了,不愿与外界接触,不愿主动出击,只想“躺平”“摆烂”“啃老”。到头来,得到的还是个狭小的空间。

如果想长期“不被打扰”,也是一厢情愿。正如开车上路,你能保证走自己的道,但不能保证别人不会占你的线。天下熙熙攘攘,红尘纷纷扰扰。你是芸芸

众生中的一员,怎能与外界断绝关系,除非你抛弃了社会,抑或社会抛弃了你。作为青少年,当不逃避现实,不苟且偷生,有使命与担当,有雄心与斗志。

曾国藩年轻时心急气盛,老师就送给他一个 “静”字。曾国藩渐渐领悟这个字的含义,懂得静的智慧。每天都要让自己静下心来,思考如何修身、治国,终成一代名臣。这个“静”指“沉静”,禅诗说“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心境决定处境,心静了,世界就静了,自己的空间就大了。所以,我们应当“沉静一生不怕打扰”。

那么,作为青少年,如何做到心灵沉静,不怕打扰呢?

首先是认清自己不盲从。人都有才能区,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是虎就去咆哮山林,是鱼就去畅游大海。不因诱惑而陷入利益的囹圄,不因高光而跟从别人的脚步。

其次是深入扎根不浮浅。毛竹用了4年时间仅长3厘米,但第5年能每天长30厘米,几个周就长到15米。这就是扎根的作用。看见外界浮躁不能心急,有了些许成就不可自满。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哪有什么一夜成名,每一个天才走过的都是汗水铺就的道路。

“安静”指环境,“沉静”指心灵。只有“沉静”才能让人安稳如山,不怕打扰,这时享受的空间才是属于自己主宰的大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才有真正的放松、沉淀、成长。我们不能像作坊木匠那样心急火燎,而应该像大国工匠一般平心静气。

事实素材

关于青少年“成长空间”的具体事例

1.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毛泽东独处的时间很少。他常常要照顾家庭和帮助父亲工作。但是,他很聪明地利用了自己独处的时间,阅读了很多书籍,了解了世界和人民的状况。这些独处的时间,为他未来的领导才能和革命思想奠定了基础。

2.爱因斯坦:青少年时期,爱因斯坦很孤独,经常一个人呆在家里,自己思考问题。他很聪明地利用了这些独处的时间,发展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这些能力帮助他提出了相对论等伟大的理论。

3.贾斯汀·特鲁多:贾斯汀·特鲁多是加拿大的总理,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混乱和不确定中渡过的。他曾经吸毒和犯罪,但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寻找改变的方法。他利用独处的时间,阅读了很多关于领导力和政治的书籍,最终成为了政治家和领袖。

理论素材

关于成长与空间的名言哲理

\"安静不被打扰\"是众多古今中外名人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他们认为,安静的时间不仅是思考和反思的重要保障,更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孔子曾经说过:“听讲求学,在斯之前,务本;在斯之后,务实”。这是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学习有所进步,首先就要保证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反思,才能真正从知识中获得快乐,从而实现成长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名将李靖,也曾经说过:“天下事,须静观之,不可偏听偏信于人言。”这是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静,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而不被别人的言语所干扰。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也强调了安静时间的重要性。他说:“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真正听到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内在动力。”

作文复习注意事项

第一、 养成老老实实论证的习惯

2023年,可能是作文命题改革迈出的一大步,全国卷认识到“立德树人”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能硬灌输,要贴近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写作时少些宏大虚空的抽象的口号,多如实写出自己感受。

另外,养成在生活中拿相关话题和别人交流讨论的习惯,在讨论中引向深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分享一个小技巧,看到一个作文题或一个观点,没有思路时,要努力想出材料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找到现实参照,这样避免无病呻吟,更有可能深入理解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论证。

第二个方面,要愿意在作文上花时间。写完了,老师讲完了就及时重写一遍,和别人讨论下,有了新想法,再修改下,或重新写写,弄成精品。

写作的提升,本来就有写作的量的问题,一篇作文写三遍以上,这样才能真正提长。

第二、 要序列化

一段时间的练习要有所侧重,而且不能只是笼统的审题、结构、论证等分类。还是要细分,审题要分类,不同类型的题审的方法不一样;论证怎么展开,怎样有说服力,都需要下真功夫。

第三、 有写作对象意识

持续地训练对象意识。这不仅是使作文有话说的方式,更是论证深入的方式。 假想一下我的观点要讲给谁听?他能不能理解我的观点?为什么不理解?他会有什么观点?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他的观点有没有合理之处?然后我应该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几个角度和层次去论证,让对方能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

而且,你不能矮化对方。你的假想敌水平越高,你的作文水平越高。因为你要以理服人,要证据、要逻辑,这样才能写的有深度!

就像这个作文,你是站在成年人对青年人关怀角度,还是从青少年的自我审视和反思角度写,写给哪一类对象,就需要好好想想。

第四、一定要注重思辨训练

有一种真理叫不一定,有一种确定叫看情况。养成全面思考,有发展的眼光。我举一个例子。例如“以人为本”的话题,就可以延伸出很多角度,如:

“以人为本”里的“人”对应的是什么?机器?动物?是指哪一类人?男人还是女人?大人还是小孩?穷人还是富人?好人还是坏人?少数人还是大多数人?

以某一类人为本,是不是就是以另一类人为末?

人的需求是不是在变化中的?即使以某一类人为本,是不是还要细想以这个人的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为本?

还有的人表面很热情,但内心可能很内向;或者同样内向的人,内心可能有一个文学家的梦,也可能有一个外交官的梦,怎样做了才叫“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口号是不是可能会成为伤害一部分人的理由? 像这样有了思辨的意识,思路就打开了。 一些零碎的想法,供新高三的大家复习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