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剧的民俗特色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第24卷(增)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论川剧的民俗特色 尹苛鉴, 汪莲, 李运琴, 张超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12) 摘要: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并在发展过程中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及 精湛的表演艺术。作为独具魅力的地方剧种,川剧在其剧本、语言、唱腔、表演和程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民俗特色,成为四川、云 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 关键词:川I剧;民俗行为;民俗心理;民俗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785(2009)S2--01¨--03 钟敬文先生在他的《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民俗,即民间 人民养成了酷爱欣赏J1I剧的习惯。笔者试着以民俗心理为 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 线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J Jl剧的巨大魅力。 生活文化。”[1]它是来至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 (一)热闹红火,喜新厌旧 深藏在人民的行为、心理、语言中的基本力量。人们会不自 四川但凡遇到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人们总要追求热热 觉的投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受这种模式性的规范和 闹闹.遇事大张旗鼓,不为别的,就图个红火场面。也不是四 保护。因此它又是人民传承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 川人爱张扬,只是一种地域心理。图热闹。当然这种心理同 化。因此,我们可以把民俗分为行为民俗、心理民俗、语言民 样会带到看戏之中,也正是这样,川剧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 俗三个板块。心理民俗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信念上的传 心理在推陈出新之中独具特色。 承.但它的外化是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反映的。因而行为民俗 热闹红火的观戏氛围是川剧的一大特色。谈到观戏氛 与语言民俗都是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行为民俗主要表现 围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术语:集体意识,所谓集体意识是观 在仪式、祭祀、婚仪、祈禳、驱祟以及岁时节日、纪念、游艺和 众观剧时的一种自我参与意识,它是川剧三度创作的动力. 文艺等等活动上。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和集体传 是创造观剧红火场面的源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戏台是 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儿我们着重谈 “两路出入。三面开放”的格局,只有一个后台,两扇上下场的 谈狭义的民俗语言,它是指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 门供演员出入.其余三面都空着,使观众能够从更多面接触 具有特定含义,并且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问俗语、谚语、谜 演员,使演员能更好地与观众交流,从而进行三度创作。由 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等。 此可以看出,中国戏剧尤其是传统优秀剧目是观众的“热情 巴蜀民间民俗的这些内容极大地影响着川剧。川剧在 的心理潜入和冷静的心理间隔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2]观众 其产生、发展、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很好地吸收、借鉴了四川的 既有满腔热情的投入也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因此几乎任何一 风土人情,使川剧具有浓郁的民俗地域色彩。下面笔者试图 场川剧都能听到热烈的掌声和会心的喝彩声:好一派热闹的 从民俗的行为、心理和语言三个方面着笔.一窥JII剧的地域 场面。而这些也成为了戏曲集体意识的催化剂。红火场面 魅力。 的创造还得“一唱众和”的帮腔来造声势。它是观众对角色 一、朴实的民俗行为窥川剧的兴盛 情感体验的一种间接地表现形态,同时又使戏中人物的情感 在民风淳朴的巴蜀之地,每逢香会和庙会都要演J JI剧, 像电波信息一样传人观众心中。这正如王朝闻所说“更有趣 在众多茶馆、会馆、行帮中唱川剧;有钱人家的寿庆、婚丧仪 的是帮腔,常常代表了公众的反映,代表了观众对于心中所 式中也离不开川剧;民间的祈雨、除凶煞、酬神等活动.也要 反映的生活态度.而反过来影响观众的感受.促成进一步反 请J JI戏班子来唱“打叉戏”。就连旧时候的袍哥人家也要用 映……”_3]听过《情探》的人就知道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帮腔多 川剧这种形式来庆祝“旗开得胜”。由此可见.川I剧从清乾隆 而且感人。 形成开始就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其流行之广,普及率之高 当然创造热闹红火场面不光靠观众的自觉参与意识和 是可以想见的,万人空巷不是神话是实情。 帮腔等还得靠演员精湛的技术。川剧精湛的技艺的确让人 二、共同的民俗心理现川剧魅力 瞠目结舌,同时也是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和期待视野的精妙 广袤的巴山蜀水,温和的亚热带气侯和舒适安逸的盆地 之处。所谓期待视野,以JII剧为例,就是观众在观看川剧之 地形,孕育了四川人民闲适的生活情怀和幽默诙谐的生活情 前就对戏剧效果有所估计,认为会出现怎样的高超技艺表演 调以及爱好热闹红火的氛围和喜新厌旧的心理,也就使四川1 和精美画面。它是一种似知而未知的感觉。也是四川人民 收稿日期:2009—12—04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9NDS--018) 作者简介:尹苛鉴(1987一)。男,四JII南充人,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第24卷(增) 占一定成分的好奇心理和喜新厌旧的心理使然,川剧艺术家 们用 IL,良苦,想尽千方百计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下面举几 个例子佐证之。 川剧的变脸、踢慧眼、吐火、水袖等技艺独树一帜,加之 家;那绫罗绸缎穿它做啥?穿襟襟挂绺绺风流潇洒;那嘎嘎 (四川方言。意为“肉”)吃它做啥?喝稀饭免得塞牙巴……” 这就达到了喜剧的效果。既通过插科打诨愉悦了观众,又通 过穷乞丐演唱出来的那种愤世嫉俗的悲凉之情.令观众深 思。再如川剧《打渔杀家》的第四场中的教师爷这个典型的 丑角形象。表演艺术家通过幽默的动作表演和风趣的台词 以写意程式化的动作包含着不尽的佳妙。民间有句谚语“脸 随心变”,JII剧的变脸正是从生活中加以提炼、夸张。从而为 展开剧情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传统的分为“抹脸”、“扯脸”、 “吹脸”还有“运气变脸”。手段多种多样.变化精彩纷呈,具 有惊人的舞台演出效果,超乎人们的想象。但是意料之外又 合乎情理.令人叹为观止。例如《归正楼》出现的最早的变脸 把一个没有多少本事却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教师爷形象塑造 了出来了。欢喜的结局更是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通 常都是以大团圆结局收尾,如《打渔杀家》里的焦恩报了仇。 与焦桂英成就了美好姻缘。《白蛇传》里有情人终成眷属。 乃义盗劫富济贫时脱身的手段。脸谱用草纸画好粘在脸上, 后层层揭去。同时辅以烟火,以折扇掩护.一般为三张故又有 “三变化身”之说。虽然与现在相比技术是显得拙劣了点,但 其在当时引起的强烈艺术震撼力却是不可小觑的。为了满 足川剧观众好奇心理,川剧艺术家们不懈奋斗。终于,《白蛇 传》中的《水漫金山》便移植了这一技艺,却更为精彩了。剧 中小青对许仙欺负白娘子义愤填膺.她口衔着獠牙,先后用 手抹出红脸和黑脸,后又吹出金脸要大义灭亲。后在《金山 寺》中又出现了不假道具,不调头,在观众目不转睛中变出红 脸的“扯脸”技术.更为惊奇的是《白蛇传》又出现了先后变出 红绿蓝脸现出本相后又当众变出金脸的“垮脸”技术。到现 在,为了情节和剧情的需要演员可以在短短几秒钟之内变脸 又变衣裳.令观众惊呼不断。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不但层数越 来越多而且速度也愈来愈迅速,这不仅令四川及全国观众叫 好。连日本观众也很感兴趣。“1987年5月《白蛇传》在东京 lO天公演18场.当地有关部门用六部摄像机先实录三次,测 试变脸速度为270分之一秒,个中奥妙始终没有研究出 来。”[4] 当然还有令人赞叹不已的“踢慧眼”。川剧《白蛇传》的 《金山寺》韦陀上场时,观众以为演员一时疏忽少画了一只右 眼。当听到“待吾踢开慧眼一观”时.全场观众凝神查看,只 见演员在台口右脚轻扬,不轻不重不偏不倚踢开慧眼,也有 说是把眼睛画好粘在鞋尖然后轻踢贴上的,神乎其神。更有 口含煤油吐出烈焰的吐火和飘然若仙的水袖奇功。 (二)幽默风趣,忍俊不禁 四川人有一种精神状态叫乐观向上,有一种情怀叫机智 滑稽,有一种特性制造和享受幽默风趣。有一段时间在全川 流行的言子儿、李伯清的散打以及以《傻儿司令》为代表的方 言剧个个都令观众捧腹。同样在这种风趣幽默 IL,理民俗文 化氛围中发展起来的川剧喜剧更是独具艺术魅力。因此,被 誉为“戏剧王国”的川剧,其喜剧可谓是让“蜀戏冠天下”的重 要砝码。中国之喜剧不同于国外之喜剧,这儿的喜是“欢喜” 的“喜”,欢喜的场面加上欢喜的结局。欢喜的场面的制造首 推丑角,它是川喜剧的首要因素。有人这样说过“优秀的川 剧传达出四川人的神韵,则优秀的川丑是传达这种神韵的眼 睛 0川丑不管分类怎样如袍带丑、老丑、旦丑、武丑,都是以 “滑稽谐笑为职责,以讽刺揭露为目的。”0它是以丑为美的典 型。它通常以丑得到家“怪得到位”的艺术效果使观众忍俊 不禁而后又引发深思。例如《归正楼》,丑角演的是个乞丐邱 元瑞,有一段精彩的唱词:“那高楼住它做啥?窟(四川方言. 音“哭”。意为“住”、“蹲”)桥洞免得漏渣渣;那牙床睡它做啥? 坝地铺免得绊娃娃;那高头大马骑它做啥?那打狗棍拄遍千 加上插科打诨的艺术表演就更能给观众~种快感。同时川 剧的语言也是川剧幽默艺术的一大重要因素.本文将在后文 专门阐释,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节奏明快,精彩纷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新时期的观众尤 其是青少年观众习惯了电影电视的快节奏,不再习惯戏剧 “依依呀呀”的慢腾腾。而川剧并没有像其他剧种坐以待毙, 眼看8O年代的“戏曲危机”以来观众上座率明显下降.演员 减少而望而兴叹。川剧艺术家们努力从戏剧创作和表演上 创新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既发扬传统的快节奏 艺术形式如武打戏.武生随着快节奏的鼓点不停地表演武打 动作给观众展现激烈的打斗场面,惊心动魄的情节,让观众 觉得过瘾。同时又把川剧的艺术精髓应用到一些新的表演 艺术形式上去了。这个首推川东北的木偶戏.一个个木偶惟 妙惟肖.随着演员优美多姿地舞动而显得生龙活虎绚丽多 彩,它们一边展现着故事情节一边塑造着人物形象。更神奇 的是木偶的手指亦能抓放自如.甚至还会吐火。当然“空竹 和蹬技”显现演员扎实基本功,俏皮的顶灯技术让观众无懈 可击,栩栩如生的手影随着川剧的音乐变幻莫测等等。把本 不是川剧传统的东西却演得极具川剧的味道。 三、精彩的民俗语言展川剧风采 观众听戏不但带着自己的审美心理而且还讲究听出味 道,而最能体现川剧“味儿”的,自然是戏剧中最具鲜明民族 地域特色的四川方言了。川剧之所以称为川剧.就在于它使 用了地道的四川方言。而这充满川味的方言也为川剧增添 了不少韵味.成为川剧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要探究川剧语言的地域民俗特色,当然要选择最能体现 JII剧特色,且一听就能品到这味儿的剧目。川喜剧中用了大 量的地道乡土语言.并以俏皮语言和滑稽动作等戏剧元素作 配合,使其语言活泼生动,风趣幽默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使观众感受到浓浓的乡土风味。那么,川I剧中的四川方言是 如何使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魅力的呢?笔者试图从川喜 剧的语言本身来探究这个问题。 (一)歇后语、俚语 川喜剧中用了大量的地方歇后语、俚语和谐音.使川剧 语言生动而富有张力。例如。川剧《野鹤滩》中的李二哥在官 府审不清案件时感叹到:“哎呦!麻丝丝绞竹丝丝——理不 伸展了!”用这一歇后语将一桩杀人案件的错综复杂和纠结 凌乱形容得生动又形象。当魏张氏在问及所言是否为实情 时,他发誓道:“我敢赌咒.若有半点不实,雷打板凳脚,火烧 对面坡.我一辈子都看不到后颈窝!”这样的“毒誓”还真是千 古难得一寻呀!又如“狗吃粽子——不晓得去解(四川方言 第24卷(增) 尹苛鉴,汪莲,李运琴,张超:论川剧的民俗特色 音同“改”)索索”,“猫抓糍粑——脱不到爪爪”(《野鹤滩》); 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个性。例如,《打渔杀家》 “马勺上的苍蝇——混饭吃”(《打渔杀家》)等等。 (二)“儿”字和叠词 第四场中教师爷上门讨债的情节里,用幽默的语言配以滑稽 的动作.将一个装腔作势和欺软怕硬的教师爷形象表现得惟 妙惟肖。教师爷一再找借口回避去曾是梁山好汉的萧思家 四川方言中总爱在事物后面加上一个“儿”字.如:“猫 儿”、“狗儿”、“盆儿”、“娃儿”等等.在川剧中也是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如《野鹤滩》中醉醺醺的吕思旺有一段很有趣的唱 词:“幺店子打尖喝得喉咙打酒嗝儿.这个酒醉脚杆走路尽在 讨债,却被几个傻徒弟一再“揭穿”,之后只得被迫上前叩门。 教师爷突然一改刚才的傻相蠢行,摆出一副“行家里手”的姿 态,他不仅要叫门还吹嘘要徒弟们学叫门的本事:“那么咱们 脱了衣裳瞧着点儿!学会了都是能耐本事,瞧着,叫门得有 打偏偏。最爱这乡坝头的烧老二。下的是兔脑壳、鹅翅膀 儿、花生米儿、豆腐干儿、豌豆胡豆毛豆杆儿——巴适得要吞 舌头儿!再来几杯儿……”其中连连用了好几个“儿”字,将 个架子。”同时摆出左冲拳,右抱拳;左腿弓步,右腿箭步的姿 势。接着大叫一声:“呔!萧恩哪!”喊叫之后又胆怯地两腿 一个醉得翩翩欲倒得醉汉说话时的语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叠词的使用更是让川剧韵味十足,如:上坡坡,下坎坎. 解索索。其中。最为生动的是形容词的重叠,又特别是ABB 式的形容词很是有特色.如:脏兮兮,污脏也;沾瓦瓦。粘也; 温都都,微热也;红扯扯,红可厌也。 (三)俏皮的生活语言 川剧中俏皮的生活化语言使其体现的川味儿更具亲切 感,四川人的幽默气质更是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是欣赏一下 用川剧形式所表现的《柜中缘》开场白.就已能有三分了解 了。 在川剧《柜中缘》的开场中是这样来表现的: 刘 母 我喊了你半天.你在屋头做啥哟? 刘玉莲我啊,我在耍…… 刘 母这么大个女娃子.一天只晓得耍。 刘玉莲人家话都没说完.你就在骂。人家在屋头耍鞋 底针,打鞋底。 刘 母那倒差不多。 刘玉莲妈,你喊我啥事? 刘 母喊你总有事嘛。 刘玉莲啥子事嘛? 刘 母你硬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刘玉莲你把人家喊出来.又不说了;不说了吗。我就不 听了。(欲走) 刘 母你转来。我跟你说。(唱)乖乖儿年纪已不小, 刘玉莲是啊.人家都是大人了。 刘 母(唱)尚未择婿娘心焦。 刘玉莲我才不焦。 刘 母(唱)妈有心去把你舅舅找。[ ] 在川剧中,这段开场白有趣得很:女儿先用“耍……耍鞋 底针,打鞋底”来逗母亲。接着是母女俩说“事”的斗嘴.女儿 “不说句不听了”且“欲走”让母亲又叫她“转来”。母亲又说 到了女儿年纪已不小。但“尚未择婿”让“娘心焦”.可女儿却 偏说“我才不焦”,终于最后才引出去舅家的事来。刘玉莲和 刘母俏皮的开场对话使剧情一波三折,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刘 玉莲的活泼可爱.就像是邻家的姑娘.实在很是亲切。 (四)夸张的语言表达方式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并非只是是孤 立的语言艺术。川剧同样如此,不仅仅用语言来表现人物, 还巧妙地运用夸张的手、眼、身、步等动作语言的配合,充分 发抖。[8 这种动作语言的强势和实则心虚的对比.把教师爷 外表好面子和内心恐惧的心理揭示出来了,让人忍俊不禁。 同时,就语言本身而言,川I剧中也多有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 例如,《桂英大雁》中,穆瓜说孟良是“眼睛像灯笼,胡子绯鲜 红,脑壳像木桶,鼻子像个吹火筒”。这里用寥寥几笔的夸张 描述,就使孟良的粗鲁、丑恶和莽撞的形象跃然纸上了。 川剧用四川地域特色的语言,融合大量的歇后语、俚语、 儿化叠词和俏皮的生活化语言,以及夸张的表现方式,让听 者感受到诙谐之趣,亲切之感。这充分体现了川剧的“俗”, 但此俗并非低俗和恶俗,是俗中带雅,雅中带俗,是“合于大 道”的“民俗”。同时,在表现过程中,川剧语言并非一味简单 取趣,而是有理有据,有节制的趣。在恶俗与民俗的尺寸问, 把川人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诙谐幽默的智慧表现了出来。 以上笔者从行为民俗、心理民俗、语言民俗方面对川剧 的艺术魅力做了简要粗浅的分析.但是J JI剧作为戏曲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魅力可以用四川的一句俗语来形容正如 “和尚的木鱼——多多多”,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欣 赏。然而作为戏剧它同样需要面对其他戏剧面临的困境:观 众上座率降低,演员减少,剧团解散的悲凉。因此,它需要走 出一条振兴之路。这并不是说要他把它恢复到万人空巷的 程度,而是要更多的人来真正的欣赏和喜爱川剧艺术。然而 这样的任务却是艰巨的,因而振兴川剧这一沉重的任务势在 必行,其中就要求我们长期不断发扬地方特色.大力发挥民 俗的优势,让川剧尽显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川剧地方感染力 和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E1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阿甲.论中国戏曲导演[刀.文艺研究杂志社,1983,(2). E3]王朝闻.中华梨园一枝花——川剧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2001. [4]陈国福.中国川剧EM3.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 [5]《川剧艺术研究》编辑组.川剧艺术研究:四[M].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84. [6]邓运佳.传家艺术概论[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l988. [7]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所.川剧传统喜剧选:下集[M].成都:四 川人民出版社,1982. [8]张玉雁.从绝妙的念白看对人物性格的揭示[J].焦作大学学 报,2007,(2). (责任编辑:王建平)